APP下载

唐代灰缬技艺研究进展

2021-05-26吕晓娟徐军

关键词:唐代研究进展

吕晓娟 徐军

摘 要:灰缬是唐代的一种传统印花技艺,挖掘其现代应用价值,对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目前有关灰缬技艺的研究成果,以期对唐代灰缬技艺研究现状作较为清晰的呈现,总结其在服饰设计应用中存在的阻碍及创新发展空间。研究认为当下灰缬技艺多是借用传统的型版纹样和色彩,灰缬在服饰产品中的应用缺乏时尚性,应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手工艺相结合进行服装创新设计。

关键词:灰缬;传统技艺;唐代;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TS1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2346(2021)03-0052-05

灰缬是一种利用碱剂进行防染印花的技艺,在唐代十分流行,使用此种工艺可以染出颜色较单纯的蓝印花布和颜色较丰富的彩色花布。宋朝时因禁止民间使用染缬,灰缬技艺逐渐衰落,现在仅存有蓝印花布。如今人们已经对蓝印花布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将其应用到家居装饰工艺品、服饰等领域。传统灰缬技艺取法自然、印染用染料取自自然及采用手工制作,整个过程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符合服装可持续设计与发展的要求。灰缬属于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范畴,近年来传统手工艺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的审美又开始回归到取材自然、内涵丰富的产品上来,传统手工艺产品市场需求广阔。传统技艺复兴的根本在于应用,将灰缬技艺与服装设计相结合,可以满足当下消费者对复古潮流的追求及对服装个性化的需求。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灰缬技艺的研究成果,阐述其研究现状,提出了灰缬技艺在服饰应用中存在的不足与进一步创新的空间。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唐代灰缬技艺研究概况

灰缬存在传播范围小、传承困难的问题。[1]如今,大多数的染坊在型版花型设计、工艺上均大不如前,技艺本身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2]而且大多进行单一色彩蓝印灰缬方面的研究。目前蓝印灰缬的研究及市场应用较多,体现在室内装饰品设计、服饰设计、包装设计、海报设计、首饰设计、旅游纪念品设计等方面,蓝印灰缬产品已经得到一部分年轻人的青睐。然而唐代灰缬并非只有蓝色,还有红、橙等多种色彩,这些色彩在服饰产品中的使用极少,市场急需开拓。少数服饰品牌将灰缬技法与纹样用于服饰设计,但大多只是蓝印灰缬的应用,且图案多是复制传统、缺乏新意,没有将唐代灰缬纹样嵌入到当代的社会文化、审美文化情境中,灰缬服饰品时尚性不足。

日本型染技艺与灰缬技法相近,且经过发展,已经形成了本土特色。型染在日本服饰产品设计中的市场化应用较好,[3]且大多数人认同并了解型染服饰品色牢度较低的特点,例如受到很多人喜爱的VISVIM 型染包,以及在重要节日中人们穿着的红型制作的和服等。目前,日本存在较多型染工坊,[4]满足人们对服装个性化定制、手工DIY体验的需求。日本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法令,以及经过本土美术工艺人士对型染工艺的宣传,型染工艺已经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5]

2    相关学术研究现状

灰缬兴起于唐代,并在当时得到普遍应用,有学者将灰缬称作唐式浆印。[6]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型版印刷文物来源于春秋战国。[7]日本红型也用到了唐代灰纈的防染技法,通过历史溯源发现红型最早的工艺技术更多来自于中国福建,证实了红型与中国彩色灰缬技艺联系紧密。[8]传统灰缬技艺包括型版图案草图设计、型版雕刻、防染糊制作、天然染料提取、面料染色、刮糊、清洗晾晒等步骤。梳理相关文献得到以下综述。

2.1    工艺技术改进

唐代传统灰缬技艺与现存的蓝印花布、彩印花布及日本红型等技艺存在相似之处,因此从与其相关文献探讨传统灰缬工艺改进和创新的方向。

2.1.1    型版制作

霍连文将彩印花布的传统套版印色与丝网套版印色结合,解决了型版在刻长线或大块镂空时破碎的问题,这同样适用于灰缬的型版改进。[9]张峥嵘对红型染的工艺进行了改进,在型版底部粘贴一层细网纱,可以防止在刮制的过程中损坏型版。[10]但有的学者总结出将细网纱转移到型版上方的方法,利用边框来固定细网纱;[4]传统型染则以腰果漆将纱网粘贴在刻好的单张型纸背面。有的学者对蓝印花布和型染的型版加工和刻版步骤进行比较,现在蓝印花布型版多选用皮纸、高丽纸或普通白纸共3~5张,以面粉或米浆制作的浆糊裱糊成厚纸板,刷上桐油使用;型染中型纸是用数层和纸以柿油裱糊而成。[11]沖田実嘉子等针对型纸雕刻工匠老龄化问题,采用激光切割代替传统手工雕刻型纸,最终发现激光切割的型纸不易实现细致的花纹,而且传统工艺师的感性判断对型纸图案雕刻时微妙的调整起着重要作用,认为应对机器雕刻工艺进行改进。[12]经过试验比较得出防染糊材料会影响型染的效果,[11]当防染糊是黄豆粉与石灰时,型版雕刻的花纹都不应过于纤细,防染糊更适合浸染时间较长或者需要多次浸染的工艺;[4]当防染糊是颗粒细腻的面粉与小纹糠时,则更适合雕刻精细的细密型型版。

2.1.2    面料染色

传统灰缬使用天然染料对织物染色,颜色多样,但色牢度较低。针对这一问题,红型通过刷豆汁、高温蒸制及使用木屑等方法来提高上染率和固色。[13]国内外院校和很多植物染行业使用不同媒染剂、助剂来提高上染率及固色,[14]但使用的某些媒染剂和助剂含有重金属成分,并没有实现真正生态环保。目前采用的天然染料来源广泛,包括中草药、根、叶、花等,[15-17]并采用多种方式在天然蛋白质纤维[18]、天然纤维素纤维[19]、再生纤维素纤维[20]、改性合成纤维[21]、桑蚕丝/莱赛尔交织面料[22]、桑蚕丝/羊毛混纺织物[23]等多种材料上进行染色,染色方法包括还原染色法、直接染色法、媒染法[24]和拼色染色法[25],或者通过对织物改性[26]提高上染率和增加色牢度,并且色牢度达到服用要求。非遗技艺传承人黄荣华多年来通过研究植物染色,已经制作出《中国天然染色色卡》,并出版植物染方面书籍,对于天然染料的应用有着指导意义。近年来在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和植物染展览中也常看到灰缬图案工艺的创新,[13]有些团队对灰缬技艺进行了实践,并制作出一系列灰缬作品。天然染料的国内普及程度仍较低,市场化应用在逐步展开。

2.1.3    型版花型设计与应用

邓洪涛统计了蓝印花布图案设计元素使用频率和消费者对传统蓝印花布图案设计元素审美倾向,认为目前蓝印花布风格的产品还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进一步说明了消费者对灰缬类产品设计多样化的需求。[27]杨悦从青年女性对蓝印花布色彩心理感受的差异入手,通过定量分析确定了蓝印花布适宜的色彩参数,对现代蓝印花布产品设计给予参考。[28]张中启将蓝印花布纹样构图形式分为散花、缠枝花、满地花、格子花,将其在现代女装中的应用分为平铺式应用、主题式应用和边缘式应用。[29]

型染纹样创新多采用直接借用、对比参照、提取重构的方法;传统纹样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单独式、连续构图、对称式构图和“藻井”式构图等,也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借鉴中国美术作品里多种组合的构图方式,将传统纹样与现代时尚服饰相结合;另外纹样的排列组织与用途、装饰部位有着紧密联系。型染纹样是以和服面料为载体,纹样构成形式为适合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排列注重纹样间大小虚实的变化,[30]琉球红型纹样多以穿插组合的连续形态进行表现。有学者提出创新彩色灰缬图案造型要以传统图案作为创新依据,通过多种形式构建新花型图案,运用Photoshop、Illustrator等设计软件提取需要的元素重组设计,按照形式美法则以及平面设计原理进行打散重构而得到新的图案。张璐等得出了型版图案设计及制作的其他方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与其他工艺元素(扎染、蜡染、手绘、刺绣)组合,或者采用现代数码印染技术模拟手工型染图案的感觉和程度等。[4,31]鲍小龙等基于数码技术进行型版图案的创新设计,[32-33]分析了蓝印图案设计与制版工艺的特殊性,包括点、线、面的设计,图地关系的设计,接版与定位花的设计,并以实例证明了蓝印花布图案传统素材、新题材、剪纸风格以及多种风格结合的数码创新设计方式对于保留和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科学合理性。吴元新在《中国传统民间印染技艺》中探讨了“巧法造化”思想在现代印染设计中的应用,[34]灰缬技艺完全体现了“巧法造化”思想的精髓。

2.2    图案题材与文化差异

新疆阿斯塔纳[35]及莫高窟第130窟内和第122、123窟前[36]均出土唐代灰缬织物,图案主要有植物纹、动物纹、人物纹;动物纹多与花卉相结合;人物纹均描绘的是骑马猎手狩猎场景。[37]鞠朝阳等研究了中、日两国传统型版印染的文化背景与审美意识差异,认为日本型染图案追求自然主义美学,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且日本传统染织纹样题材受中国纹样的影响,但江户中期以后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38-39]例如琉球红型纹样题材主要有植物、动物、景物、器物、建筑、几何纹样等,多以穿插组合的连续形态进行表现,这些纹样的内容和形式既反映出中国、东南亚诸国的影响,又有来自日本本土的文化印记。

2.3    保护传承

目前蓝印花布、彩印花布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蓝印花布纹样采取数字化采集与应用的方式进行保护,于翔在JAVA EE的编程环境下,利用Open CV及Mysql數据库对南通蓝印花布纹样分别进行图像的预处理、分割、相似度计算等一系列实验,并开发了基于内容的南通蓝印花布纹样数字资源库系统。[40]贾小军通过轮廓线拟合优化法提取蓝印花布的图案基元,为蓝印花布设计创新提供素材;并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对蓝印花布纹样进行分类训练,得到纹样分类的最佳网络模型并获得较为理想的分类结果,为蓝印花布纹样基元的自动分类打下了基础。[41-43]远藤善道以“层”的概念建立了型纸特征感性数据库,通过利用自相关函数处理进行型纸格子、单位结构的分类和检索,得出了构建伊势型纸感性数据的基础技术。[44-45]

自明治中期红型染技艺开始衰退后,日本本土美术工艺人士镰仓芳太郎、柳宗悦等手工艺人对红型染工艺进行了保护。[46]后来战争爆发,红型工艺遭到严重打击。1950年,经过城间荣喜氏、知念积弘氏等人的努力,成立了“红型传统保护会”;1958年,将红型作为教学科目引入专业课中,红型得到复兴。红型染的用途扩大,用于制作和服、腰带、装饰品等。权修珍提出建立“数字档案”对传统红型进行保护和传承,[47]档案可以用于研究和教育资料,还可以在旅游等方面产生社会收益。[48]日本型版图案文化在国际上得到传播与交流,2018年,“实践中的日本型版展”中展出了4位研究人员的作品,并指出了跨文化影响的问题。[49]非洲印染业、荷兰印染产品与日本型纸行业联系紧密,并且互相启发,加工出各种各样的印染产品,可见日本型染的传播影响较广。

3    结论与展望

唐代灰缬技艺应用主要受以下几方面的制约:

1)传统灰缬技艺需要手工操作,制作过程较复杂,效率低;

2) 采用灰缬等传统手工艺制作的产品多采用定制,价格较高;

3) 传统手工艺面临传承困难的问题;

4) 灰缬产品缺乏时尚性。

目前市场上存在较多机器模仿制作的蓝印灰缬,但经过批量生产其失去了传统手工制作的不确定性与艺术性。由于传统灰缬采用全手工制作,制作时间较长,因此在一定时间内传统灰缬服饰品应不会被普遍使用。培养更多的灰缬制作技术人员,形成规模化的流程制作,将有利于灰缬产品的市场化应用。国内掌握灰缬技艺的民间传承人制作的灰缬花布多是借用传统的纹样和色彩,在服饰产品中的应用缺乏时尚性,无法与时尚潮流接轨。研究唐代灰缬技艺并对传统灰缬型版图案进行创新设计,将其与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有利于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进行传承,希望这一民族传统手工艺术在当代继续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蒋丽萍.红型染工艺的发展及在服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化纤与纺织技术,2019,48(04):49-53.

[2]邓洪涛.蓝印花布图案典型设计元素与消费者态度研究[J].丝绸,2016,53(06):38-43.

[3]刘英.日本型染在服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及分析[J].染整技术,2018,40:(12):35-38.

[4]张璐.新基材上的型染工艺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3-12.

[5]崔岩,刘元风,郑嵘.日本传统染织艺术之旅―以东京、冲绳两地为例[J].艺术设计研究,2016(04):21-26.

[6]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83.

[7]张仲淳.江西贵溪崖墓族属新探―兼对“干越说”质疑[J].东南文化,1989(01):33-39.

[8]杨建军,崔笑梅.琉球红型与中国印花布的关系探究[J].丝绸,2014,(09):40-49.

[9]长北.霍连文和魏县彩印花布工艺[J].创意与设计,2015(02):56-60.

[10]张峥嵘.红型染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1:27-30.

[11]陈枫.日本传统型染与中国蓝印花布制版工艺比较研究[J].装饰,2017(07):136-137.

[12]沖田実嘉子,竹末俊昭.染色型紙制作におけるレーザー加工手法の応用可能性[C].日本感性工学会论文志,2012,11(2):   175-182.

[13]郭智敏.植物染蓝染与型染结合在服饰图案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06):93-95.

[14]郭智敏,黎丹.植物染媒染剂与型染结合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路径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48(09):107,121.

[15]YUN Lian-luo. Dyeing Technology of Real Silk with the Natural Curcumine[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4,881-883:122-124.

[16]Ylmaz F , Bahtiyari M B . Antibacterial finishing of cotton fabrics by dyeing with olive tree leaves fallen during olive harvesting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0, 270(08):122068.

[17]Li H , Zhao D F , Liu R . Dyeing of Natural Dyestuff Extracted from Henna to Silk Fabric[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 331:302-305.

[18]陳美云,袁德宏,袁霏.鹿碲草天然染料的提取及其对羊毛织物的染色[J].毛纺科技,2018,46(01):34-38.

[19]司舒童,何叶丽,纪俊玲.丁香天然染料在改性亚麻织物上的染色研究[J].印染助剂,2017,34(05):35-40.

[20]焦林,刘隽垚.大黄提取液对天丝织物的染色[J].印染,2017,43(06):28-31.

[21]徐伏,叶露阳,王莉等.改性腈纶的苏木染色[J].印染,2017,43(13):22-25.

[22]崔桂新, 李俊玲, 黄荣华,等. 一种桑蚕丝/莱赛尔交织纺织品植物染料染绿色的方法, CN111350089A[P]. 2020.

[23]许磊,张蓉,虞琳,等.五倍子染料在桑蚕丝羊毛混纺织物上的染色性能[J].毛纺科技,2020,48(08):66-70.

[24]王田.决明子提取物对蚕丝织物的高牢度染色及功能性研究[J].丝绸,2020,57(10):6-11.

[25]于洪健,董旭,刘杰.棉织物的茜草黄柏拼色染色[J].印染,2020,46(07):22-25.

[26]黄小萃,王毅婧,刘臣,等.真丝绸胭脂虫红色素无媒染色[J].上海纺织科技,2020,48(08):28-32.

[27]邓洪涛,吴宣润,周继明.蓝印花布图案典型设计元素与消费者态度研究[J].丝绸,2016,53(06):38-43.

[28]杨悦,郝恩.色彩设计与色彩心理研究――以蓝印花布的设计色彩心理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78-86.

[29]张中启.蓝印花布吉祥纹样在现代女装中的应用研究[J].国际纺织导报, 2015 (4):64,66-68,70.

[30]汪训虎.型染纹样的研究及应用设计[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1:16-20.

[31]张冠峰,王潮霞,梁惠娥.基于数码印花技术的蓝印花布创新设计[J].纺织导报,2012(06):152,154-155.

[32]周宇.传统型染图案的创新性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5:8.

[33]鲍小龙,刘月蕊.基于数码技术的蓝印花布图案创新设计研究[J].纺织学报,2013,34(05):100-106.

[34]张静静.“巧法造化”在现代印染设计中的应用―评《中国传统民间印染技艺》[J].印染,2020(08):68-69.

[35]朱桐莹.新疆出土汉唐染缬图案与工艺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4):77-82.

[36]张丽丽.从考古材料看河西地区汉唐传统纺织品印花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9(19):88-92.

[37]樊锦诗,马世长.莫高窟发现的唐代丝织物及其它[J].文物,1972(12):55-56.

[38]鞠朝阳.传统型版印染表现语言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08:2-20.

[39]罗曼.中国蓝染与日本型染工艺文化的差异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2:17.

[40]于翔.数字化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J].无线互联科技,2016(14):128-130.

[41]贾小军,叶利华,邓洪涛,等.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蓝印花布纹样基元分类[J].纺织学报,2020,41(01):110-117.

[42]贾小军,邓洪涛,刘子豪,等.基于VGGNet卷积神经网络的蓝印花布纹样分类[J].光电子 激光,2019,30(08):867-875.

[43]贾小军,邓洪涛,滕姿,等.应用轮廓线拟合提取蓝印花布图案基元[J].纺织学报,2018,39(08):150-157.

[44]遠藤善道,小鹿丈夫,佐藤弘喜,等.伊勢型紙の明暗とテクスチャーに関する感性データベースの構築:文様デザイン

に対する認知特性の抽出と活用(2)[J].デザイン学研究,2001,48(3):113-118.

[45]遠藤善道,小鹿丈夫,佐藤弘喜,等.伊勢型紙の格子構造および単位構造を利用した感性データベースの構築:文様デ   ザインに対する認知特性の抽出と活用(3)[J]. デザイン学研究,2001,48:119-124.

[46]日野由希反蠼蛴褡?伝統工芸染織品產地の現状の諸問題-琉球紅型の場合[J].学苑肺幕丛煅Э萍鸵?007,805:49-58.

[47]Kwon S . The Study of constr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Digital Archives of cultural properties : A case study of the Bingata (sten-   cil dyeing) textile[J]. Journal of the Japan Information-culture Society, 2003, 10.

[48]井露露. 日本傳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5:19.

[49]Sandino L.Exhibition review of Katagami in Practice:Japanese Stencils in the Art School,Asia House,London,10-14 April,    2018[J].Journal of Textile Design Research and Practice,2019,8(01):1-10.

Research Progress of Huixie Technique in Tang Dynasty

LYU  Xiao-juan     XU  Jun

(School of Apparel and Art Design,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48,China)

Abstract: Huixie is a traditional textile printing technique in Tang Dynasty.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its modern application value for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in the contemporary era.Throug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the current research results of Huixie technology has been sorted out so as to present the research status of Huixie technology in Tang Dynasty more clearly,and the obstacles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space in the application of Huixie technology in clothing design has been summarized.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urrent Huixie technology mostly borrows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and color,and the application of Huixie in clothing products is lack of fashion,so we should combine modern design concept with traditional handicraft to carry out innovative clothing design.

Key words:Huixie;traditional technique;Tang dynasty;research progress

(责任编辑:竺小恩)

猜你喜欢

唐代研究进展
GNSS-PPP算法与应用的研究进展
铜失衡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RNA结合蛋白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CHI3L1在神经系统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