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风徐来――沈阳故宫藏清宫扇具

2021-05-26张正义

关键词:清代

张正义

摘 要:我国古代扇子可分为障扇、团扇、草编扇、葵扇、羽扇、折扇等类别,各有形制及特色。我国古代团扇、折扇本是怀袖纳凉之实用品,也是服装点缀物,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与传统书画艺术结缘成为雅致的书画艺术品。现代生活赋予传统扇具以新的价值和新的作用,在建筑、家具、陈设、服装、戏剧、表演、平面设计等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如今,提倡“古为今用”,在继承古代优秀扇具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还要有所创新。清代内廷“恭造”之各种扇具无疑是我们创新的基础和重要依据。

关键词:沈阳故宫;清代;扇具

中图分类号:J 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2346(2021)03-0057-10

扇子,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纳凉用具,古今中外都有。但我国的扇子在发展过程中却独树一帜,与书法、绘画、金石艺术等融为一体,在招风引凉实用功能外,又具有了欣赏、应酬等社会功能。扇子的起源已不可考。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扇具之最古老者,当属《古今注 舆服》记载的“五明扇”;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扇子形象出现于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金银错铜壶”上,图案中奴隶手执一把长柄扇;古老的扇子实物为湖北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以及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篾丝编长柄扇。

我国古代,团扇、羽扇等不可折叠的扇具,以绢、罗、纱,以及通草、竹、麦秆、棕叶、羽毛等材质制作,有圆、扁圆、长圆、团方、八方、葵花、海棠、梅花等多种形状。随着造纸术发展,隋唐时期纸面团扇出现。宋代则绢纱材质的纨扇风靡一时。折扇,是可折叠的扇具,宋初由日本传入。虽有学者认为折扇创自我国,因缺乏实证,尚待进一步考证。我国古代,扇子既可引风纳凉,也可用来遮面、扑蝶、驱蝇等,在孔尚任的传奇小说中,桃花扇更是定情信物。[1]同时,扇子也是服装饰品,具有人、扇互衬的作用。

我国古代扇子既是怀袖纳凉之实用品,也是雅致的书画艺术品。[2]扇子在发展过程中,于实用一途外,沾染文学,渗浸书画。西周时期,团扇扇面书画艺术已初露端倪,魏晋时期逐渐流行;折扇,经我国人民仿制、改进,尤其是经过明清书画家的匠心经营,扇面书画艺术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延续至今。[3-6]

沈阳故宫藏清宫扇具种类较全,制作精致,丹青翰墨,令人赏心悦目,散发着文化艺术气息,蕴含着高雅的美学价值。既有皇帝出行所用仪仗扇,也有宫廷女眷所用团扇,还有羽扇、麦秸扇、葵扇等民间工艺扇,更有清朝皇帝、宫廷画家及文人墨客题绘的折扇及扇面,较全面地反映了清宫用扇的种类、形制、工艺、装饰及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本文选取其中30余件扇具作综合性分类介绍,在这秋高气爽之际为读者带来徐徐清风,带来艺术与美的享受。

1    障扇

障扇,也称“掌扇”,属于仪仗扇,上圆下方,扇大柄长。它作为统治者出行的礼仪之具,既可障尘蔽日,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传说中舜所作“五明扇” 即属于仪仗扇,是我国古代最古老的障扇,这种形如门户的扇具,是为“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管子 四时》记载夏禹“禁扇去笠”,禁用仪仗扇,以示简政;《古今注》记载殷代以雉尾编织为扇具作仪仗之用;周代,雉尾扇为王后夫人之车服。周代障扇的使用上,“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以此来表明等级和尊卑;汉代丝织业发展,王公以下以丝织朱色团扇为仪仗扇。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長柄竹扇,就是障扇,乘舆时作障尘蔽日之用;唐代阎立本所绘《步辇图》上绘宫女掌一障扇;后世,障扇多用于卤簿仪仗。

卤簿,即古代帝王驾出时扈从的仪仗队。卤簿的使用范围为祭祀、朝会、外出和行幸。清代卤簿分为四等:大驾卤簿、法驾卤簿、銮驾卤簿、骑驾卤簿。大驾卤簿,用于郊祀祭天;法驾卤簿,用于朝会和太庙祭祖;銮驾卤簿,用于平时出入;骑驾卤簿,用于行幸。执扇是卤簿仪仗之一,有72种,分别饰以寿字、双龙黄色、双龙红色、黄玉色赤单龙等纹样。

图1为清织锦缎方扇。清宫卤簿执扇之一。制作于乾隆时期。扇高100cm,宽82.5cm,杆高373.5cm。扇面上部为圆弧形,底部为直沿式,中央有扇秆。扇杆与扇面交接处有三角形铜制护饰,护饰表面铸云龙、海水江牙纹。扇面为织锦缎,织牡丹花卉纹。扇边缘织锦缎,织菊花、佛手等纹样,扇底沿为长条形黑漆板,表面描金双凤、牡丹纹样。

图2为清黄织锦缎团扇。清宫卤簿执扇之一。制作于乾隆时期。扇径100cm,秆长373.5cm。扇面圆形,扇中央有扇杆。扇杆与扇面交接处有三角形铜制护饰,护饰表面铸云龙、海水江牙纹。扇面为织锦缎,织折枝花卉纹。外缘内侧有一道红色镶边,扇边为木质边框,其上裱糊蓝地织锦缎,织菊花、团寿字纹样。

2    团扇

团扇,轻便美观,小巧玲珑,或逐暑消夏,或装饰遮面,是古代女性十分喜爱的风雅之物。以竹木条作框,纱、罗、绢等为面,装上短柄,多为圆形或鸭蛋形,故称团扇;扇面多用纨纱制作,故又名纨扇;历代宫闱女子喜用,故又称宫扇;其形状团圆如月,暗合“合欢”之意,故又名合欢扇。团扇约诞生于汉代。西汉时期,丝织业发展,扇面多以丝、绢等丝织材料制作,色尚素白。汉班婕妤《怨歌行》谓:“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唐宋时期宫廷内府团扇盛行。宋代宫中端午有赐扇习俗。宋人日常生活中也广泛使用团扇,《清明上河图》中所绘持扇人物有骑马官员、行路的文人雅士、贵妇等,所持之扇多为团扇,用来招风引凉,或遮挡面目。[7]

团扇为手持之物,其上题诗绘画后便于观赏,因而扇子很早就与书画艺术结缘。按《礼记》等史料记载,西周时期扇画艺术即已初露端倪。东汉时期,丝织品上出现花、鸟、虫、草纹样及“长乐明光”、“延年益寿”等吉语文字装饰,对于以后在素白扇面上加书文字、加绘花鸟有直接的促进作用。魏晋时期,团扇书画艺术逐步发展,《历代名画记》所载杨修为曹操画扇“误点成蝇”故事,以及《晋书》所载“羲之书扇”故事等,成为我国古代文人与扇子结缘的佳话。[8-9]

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团扇实物为新疆阿斯塔纳唐墓出土的木柄绢质团扇,扇面花鸟图案生动。唐代张萱《捣练图》、周昉《簪花仕女图》中所绘团扇,扇面山水、花卉图案清晰可见。宋代,文人画家兴起,团扇书画盛行,深得宋太宗、徽宗、高宗、孝宗等皇帝的喜爱。以宋徽宗为例,邓椿《画继》载:“政和间,徽宗每有画扇,则六宫诸邸竞皆临仿,一样或至数百本。”一时举国上下题扇、画扇、藏扇、玩扇之风大兴,扇画艺术蔚然可观。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宋画全集》收录宋代团扇小品画近400幅,扇柄虽早已消失不见,扇面经装裱成为古代书画艺术珍品。元代,汉族士人苦闷、徘徊,无心文化艺术,扇面书画艺术进入低谷。明清时期,折扇书画艺术大兴,团扇书画退居次要地位。

清代,团扇多为女性所用。男性日常虽有使用,但正式场合都用折扇。王廷鼎《杖扇新录》:“素绢两面绷之,或泥金,或瓷青湖色,亦有月圆、腰圆、六角之形,皆倩名人书画其上,名曰团扇。柄用梅烙、湘妃、棕竹居多,亦有洋漆、象牙之类。”记载了清代团扇的形制、材质,以及团扇书画之兴盛情形。

沈阳故宫藏清宫团扇,扇面材质有绢、绸、缎、纱、罗、缂丝、纸、席草、葵叶、羽毛等,扇柄材质有紫檀、乌木、红木、竹、玉、珐琅、牙、骨等;扇缀饰丝穗、玉、玛瑙、碧玺等;工艺有绣、绘、写、贴通草等;扇面书画题材有文字、动植物、山水、人物、傳说故事等。

图3为清黄料柄绢面绘花鸟团扇。长30cm,宽19.5cm。扇面绢质,彩绘桃花,枝头上小燕白腹红颏,尾翼双剪。花枝偃仰有致,小鸟尤其生动,画面春意盎然,铺排全依画理。扇边以香色织锦缘边。扇柄黄料制,上部作如意云头形。扇柄有黄纸签,上书“臣吴庋云跪进”。

图4为清黑漆柄绢面彩绣花蝶纹团扇。长38.5cm,宽26cm。扇面绢质,本色绢地双面彩绣栀子花、蝴蝶。黑漆刻花木质扇边,外侧嵌螺钿花卉。扇柄木质竹节形,髹黑漆。扇柄缀蓝、桃红两色丝穗。

图5为清黑漆柄白地彩绣花蝶纹团扇。长39cm,宽21.5cm。扇面绸质,十二边形,白绸地双面彩绣萱草花、蝴蝶、瓢虫等。萱草叶片晕色和谐,所用绿色在明度、纯度和色相上有所不同,色彩渐变,层次分明。扇柄木制,髹黑漆,柄端弯曲使扇面具有凹度以利拢风。扇边缘花卉纹锦。扇柄缀粉青色双丝穗。

图6为清黑漆柄蓝地彩绣花蝶纹团扇。长40cm,宽21cm。扇面绸质,十二边形,深蓝色绸地上双面彩绣牡丹、蝴蝶,绣工缜密,敷色鲜丽。扇柄木制,髹黑漆,柄端弯曲。扇边缘深黄色卐字织金缎。扇柄缀黄、桃红两色丝穗。

图7为清檀木柄蓝实地纱彩绣花蝶纹扇。长47cm,宽29.5cm。扇面绢质,蓝色实地纱上以彩色丝线双面绣花蝶,纱地暗织花卉纹。配色柔和自然,绣工写实。扇边缘黑缎。扇柄檀木雕花,两端嵌茜绿虬角。柄端缀双黄丝穗,饰茜绿虬角珠2颗。护托缺失。

虬角,为海象牙的刻制品。海象牙价值低于象牙,因空芯部分较大,适合雕刻小件物品,如粉盒、首饰盒、头饰花片、簪头、扳指、数珠、扇骨、扇柄、柄头嵌件等。虬角通常染为红、绿等色。染绿,行话为“茜绿”,茜或为呛、沁之音转。茜绿通常要在炉灶的热水中将海象牙加绿色染料浸泡半年之久,方可牢固不变色。

图8为清檀木柄黄地缂丝荷花双蝶团扇。长44cm,宽31.5cm。扇面六瓣形,黄色地上双面透缂荷花、双蝶,细节部分有添笔彩绘。护托为绿缎彩绣花卉。扇柄檀木雕花,首尾牙头茜色。柄端缀黄丝穗。

清代,缂织御制诗文书画、梵经佛像、服饰等流行,创造了双面“透缂”技术,织物两面花纹相同,适合装饰插屏、扇面等。宫中缂丝团扇大多为透缂。清晚期,其内则多有添笔彩绘,工艺难度降低,但局部更为精致、写实。

图9为清牙柄绢面画琵琶行图团扇。长29.5cm,宽21.5cm。扇面绢质作裙褶,为便于拢风而成内兜形,扇面彩绘琵琶行故事。黑漆包边,护托如意云头状。扇柄象牙制作。

此扇为德阳潮扇,顾名思义,为四川德阳仿制之潮州扇,是德阳土扇与潮州团扇相结合,经改良而成。德阳潮扇竹为骨,绢为面,扇面多绘百姓喜闻乐见之故事,晚清入贡宫廷,深得慈禧喜爱。

图10为清骨柄灰白绸纳摺穿珠团扇。长37.5cm,宽26cm。扇心一面为白绸地上穿小料珠作“延年”二字,边缘彩绣花卉,以灰白绸纳褶缘边;另一面为桃红色缎地上穿料珠作“大吉”二字,边缘彩绣暗八仙纹,以粉白绸纳褶缘边。扇柄骨制,缀绿丝穗。此扇两面装饰类似又有所不同,创意新颖。

3    草编扇

草编扇以多种柔韧的草本植物为原料编织制作。因原料生长地域广,草编工艺在我国民间历史悠久,十分普及,著名的产地有山东、河南、浙江、广东等。古代手工艺人利用玉米皮、席草、茅草、麦秸等材料编织篮、提兜、帽、鞋、地毯、睡席、扇子等日用品,名色繁多,风格朴素。技法丰富多样,以山东草编为例,有编辫、平编、绞编、编花(如马蔺垛、套扣、链子扣、小浪花、十字扣、曲径扣、粽子扣、梅花扣等)、串钉、缠边、缝绣、粘贴、割花扎勒等。

图11为清木柄草编镂空小团扇。长31cm,柄长12cm。扇面编为同心圆状,中心作菊花瓣形,编结规整均匀。扇柄木质髹黑漆。此扇为草编,用材至贱易得,无一处奢贵配料,天然朴素,雅致悦目,体现了制作者高超的编织技法及其大道至简、大道朴素的审美趣味和理念。

麦秸扇,草编扇之一种,又名麦秆扇。清王廷鼎《杖扇新录》:“麦扇,以麦秆编成扁带,广寸余,圈作规形如盆大,用竹片两面夹之为柄,中心贴五色绫缎一小圆,绣山水人物极细。麦色金黄而润,轻灵便捷,两浙人多用以燕居。”清代两浙指浙西、浙东,即今浙江省全境。如今,麦秸扇仍是浙江、江苏等地的民间传统手编工艺品,仍有制作。

图12为清黑漆柄麦秸团扇。长37.7cm,宽20.3cm。此扇细密平展,毫无缝隙。扇面压3圈织锦边,以盘肠纹黑色织锦缘边。中心花绫上彩绣楼阁纹样,黑色织锦绫圈。柄木制髹黑漆并描金嵌螺钿。制作麦秸扇时,常以淘米水浸泡麦秸一天一夜,烧煮晾晒后色泽金黄温润,久用而不变色。

此扇护托为玳瑁片,扇面也嵌小玳瑁片为饰。玳瑁是海龟科的一种,甲片质地细腻光洁,有黑色云状斑,纹理美丽,贵重稀缺。清宫用品以玳瑁制作或装饰者有手镯、扁方等首飾以及盒、笔管等。此扇材质为麦秸,饰玳瑁、嵌螺钿、描金漆、织锦缘边,以彰显奢华,审美品格虽艳俗,却亦有可观之处。

4    通草扇

通草扇,是指堆贴通草作为装饰的扇子。通草又名通脱木,五加科灌木或小乔木,树皮可造纸。中医以其茎髓入药,有通淋、通乳的功效,故名通草,实为木本植物。因取髓时茎髓从茎干木质皮部完全脱离,故又称“通脱木”。其茎髓颜色洁白,有丝绒质感,可切薄片用来作画。通草画就是指绘于这种材质上的画作,清末兴起于广州,题材以反映人物及市井生活为主,多为官员像、兵勇像、杂耍图、纺织图、演奏图等以及花鸟图等,立体效果强,造型生动,染色浓艳,乡土风情浓郁,外销深得西方喜爱。

图13为清骨柄白绢地堆贴通草花蝶纹团扇。长30.9cm,宽16.5cm。扇面八方形,本色绢地上双面堆贴通草作菊花、蝴蝶图案,染色鲜艳,晕色和谐,立体感强。黄色织锦缘边。柄象牙制。

5    葵扇

葵扇,以蒲葵叶为材料,经剪、晒、焙、焗、合、缝等工序制作而成。蒲葵为多年生热带和亚热带常绿乔木,叶可制蓑衣、箬笠和扇子等。葵扇为广东新会名产,清《广东新语》记载葵扇“始于魏晋,盛兴明代。”葵扇是民间最普及的一种扇子,清代宫廷葵扇在扇柄、护托、缘边等处与民间多有不同,用料、做工更为考究。

图14为清象牙柄葵扇。全长41cm,柄长12cm。扇面为蒲葵叶,寿字纹绿锦缘边。护托为半圆形玳瑁片。柄象牙制,镂空雕双钱纹。柄端缀红、黄色丝穗。

6    羽扇

羽扇以鸟类羽毛制作,历史悠久。汉末盛行于江东,为雅士喜爱。晋陆机、傅咸有《羽扇赋》,蜀诸葛亮、晋顾荣都有手握白羽扇指麾众军之事,“羽扇纶巾”更成为名士风流的象征。羽扇一般以鹅羽制作,也有以孔雀羽、天鹅羽、鹤羽、雕翎制作者,搧风轻软柔和是其最大特点。清代,湖州鹅羽扇最为著名,毛片平薄,式样精美,质软风柔。清张燕昌《羽扇谱》:“其产以湖州为盛。每岁采羽洗刷,或白或染,汇合成扇,复用利刀破羽管,用鹤、颧等尾下毛缀之,以为美观。”

图15为清白鹅毛扇。长40.5cm,宽45.5cm。扇面心形,白色鹅羽制成。扇面微内凹,分出正背面。护托为白绫,裁作桃形,包裹羽根。正面护托绣荷花、鸳鸯,背面护托彩绣花卉。柄为羽翎编制,柄端缀香囊一只及红色丝穗。

雕翎扇,羽扇之一种。清王廷鼎《杖扇新录》:“咸同以来,都下盛行雕扇,王公大臣皆用之。一羽长尺外,阔一二寸。扇形长方,一扇列九羽为率,价须十金……羽出北口,赭质而白章,亦有黑白各半,又有上下全黑、中间寸许白者,名‘玉带,值数十金,甚有至百金外者。柄用象牙。” 以现代审美观而言,雕翎扇似乎其貌不扬,但是由于其制作材料稀缺,因而在清咸丰、同治年间价值高昂,为宗室贵胄、达官贵人所用。

图16为清象牙柄雕翎扇。长49cm,宽16cm,柄长11.3cm。由14根雕翎制成。护托及柄为海象牙雕刻制作,扇柄打磨得细腻光滑,护托镂雕松石、寿星、蝙蝠等纹样。清代,雕翎扇的柄多以海象牙制作。

图17为清象牙雕扇人。全高73cm,台座长宽41cm,高30.5cm。上部为一宫女笑容可掬跪坐于台座上,头、手为象牙雕制,左手持雕翎扇,台座上部四周制有铜鎏金雕花栏杆,中部四面镶饰雕花木板,雕菊、梅、荷等花卉。台座内有机械装置,后部有弦孔及手柄。上弦后宫女即可上下挥扇,风力虽有限,但设计巧妙,赏心悦目,夏日观之,顿生凉意。清宫风扇的制作及修缮因其各部分用料、工艺的不同而需要造办处表作、木作、铜作、杂活作等作坊共同参与。

7    折扇

折扇又称聚头扇,因其收起时摺叠,用时撒开,故又称摺叠扇、摺扇、撒扇等,名异实一。折扇起源于日本,北宋时由高丽和日本传入我国。[10]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高丽国:“惟高丽国敦尚文雅……每至中国,或用折叠扇为私觌物……极可爱,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宋代以至元、明都有折扇,但并未广泛使用。清刘廷巩(1653~1716年)《在园杂志》谓:“明永乐年间,成祖喜折扇卷舒之便,命工如式为之,自内传出,遂遍天下。”据此可知折扇的普及和流行应在明永乐年之后。清代,是折扇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园杂志》卷四谓折扇:“至本朝三百余年,日盛一日。其扇骨有用象牙者、玳瑁者、檀香者、沉香者、棕竹者、各种木者、罗甸者、雕漆者、漆上洒金退光洋漆者,有镂空边骨内藏极小牙牌三十二者,有镂空通身填以异香者。扇头钉铰眼线,有镶嵌象牙、金银、玳瑁、玛瑙、蜜蜡、各种异香者,且有空圆钉铰,内藏极小骰子者,刻各种花样,备极奇巧,甚有仿拟燕尾,更有藏钉铰于内而外无痕迹者。其便面有白纸三矾者,有五色缤纷者,有糊香涂面者,有搥金者、洒金者。命名不一,其骨多而轻细者,名曰春扇、秋扇;以香涂面者曰香扇;可藏于靴中以事行旅者曰靴扇;更有以各色漏地纱为面,可以隔扇窥人者,曰瞧郎扇;且有左右可开,制为三面,暗藏其中画横陈者曰三面扇。”详细记述了清代折扇形制、材质、工艺、装饰等各方面特色及面貌。

折扇传入我国后,折扇书画艺术也由此产生。北宋王禹玉《华阳集氛阅D怪久芳窃卣阅M醯けㄆ福涓呈皇祝醯す髅际榇耸谡凵壬现隆C髡簿胺纭抖夹馈肺侥纤巍奥碓吨窈住⒙眵牍鸹ǘ幔臼且徽鄣攘矫妫虢竦仁轿抟臁I仁秸酆凵性冢跃钏匚!笨杉未延姓凵仁榛帐酢5搅嗽持握呶砩厦褡澹哉凵日庵址缪胖锏奈幕诤跎伲缓鹤迨咳嗽诳嗝啤⒈沟木褡刺拢陨让媸榛帐跻参奚跞惹椋悦项\、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元代著名书画家都鲜有扇面作品传世,扇面书画艺术处于低谷时期。明代,折扇以及折扇书画艺术始盛,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谓:“折叠扇古名聚头扇。……至于名人挥洒翰墨则始于成化间。”查考传世扇面实物及相关书画集,确无明初折扇书画作品,李氏之说应为不谬。明谢肇淛(1567~1624年)《五杂姐》:“上自宫禁下至仕庶,惟吴蜀两种扇最盛行。蜀扇每岁进御,馈遗不下数百万。上及宫廷所用,每柄值黄金一两,下者数铢而已。吴中泥金最易书画……大内时发千余令中书官书诗,以赐宫人者皆吴扇。”记载了明代晚期折扇及扇画艺术盛状。

清代,商业和手工业逐步发展,发达的社会经济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市民阶层形成并逐渐扩大,社会地位逐渐提升。经济上的富裕使市民阶层转而追求文人士大夫的高雅情趣。書卷气息浓郁的折扇作为多种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脱颖而出,成为雅俗共赏的雅物,将折扇书画艺术发展至历史顶峰。文人群体以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形式介入折扇文化,江南商业、手工业发达地区的苏州吴门画派、南京金陵画派、扬州“扬州八怪”、上海海派等画家群体都是扇画艺术高手,极大提升了扇文化的人文内涵和艺术品质。扇面书画,创作于盈尺折扇之上,书法、绘画需要在特定的空间谋篇布局,章法及构图都需要高度的技巧和深厚的功力。例如,折扇上宽下窄,人物、山水、建筑等布局构图颇费心思;折扇用纸多为熟纸或金笺纸之类,胶矾刷过再以浆糊裱接,扇面油滑,不易吸墨,书写笔迹容易模糊,绘画渲染容易污浊,较之手卷、中堂、横批、册页,创作多有不易。在扇画题材方面,诗文翰墨、人物故事、山水楼阁、花卉翎毛、图章印记等无不可入扇面,加之材质、工艺、装饰等多方面使折扇书画艺术成为综合艺术的载体,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体系。

清代,上至帝王贵胄,下至市井小民,无不钟情于折扇。士绅官宦、文人墨客之间书扇互赠成为时尚风气。清代宫廷书画著录《石渠宝笈》收录折扇扇面786件,折扇书画艺术之盛可见一斑。沈阳故宫藏清宫折扇,有折扇成扇和折扇裱片两种,其中既有帝王御笔丹青翰墨,也有文人笔墨及民间工艺品类,做工精湛,文化内涵深厚,艺术性及观赏性较强。[11-12]

图18 为清牙雕云龙纹折扇骨。长41.5cm,宽3cm。扇骨以象牙雕刻制作。大骨镂雕龙、凤纹及如意卷云纹、牡丹纹,龙舞云中,凤栖牡丹,寓意吉祥。小骨镂空雕缠枝草蔓纹,名“万寿藤”,含“生生不息”吉祥寓意。精工巧做,奢华美观。

清代扇骨材质多样,有竹、木、牙、骨漆等。装饰手法丰富,或不加雕琢展现材质天然色泽及纹理,或施雕刻、镶嵌、烫花等技法显现各种装饰效果。

图19 为清骨镂空翎羽折扇。全长34cm,大骨长25cm,小骨长12cm。骨制扇骨,镂雕花纹。扇面为白鹅羽制作,其上彩绘才子佳人故事,鹅羽顶端连缀孔雀翎眼,极富装饰效果。

图20为清湘竹骨彩绘花鸟纹折扇。骨长30.2cm。大骨为湘妃竹,骨制骨钮。一面彩绘牡丹、绶带鸟、玉兰等,寓意加官进爵,富贵长寿,另一面泥金。

湘妃竹,又名斑竹、潇湘竹、泪痕竹等。竿部生红褐、黑色斑块及斑点,颇为美丽,为我国竹家具优质用材。湘妃竹以黄蜡色底,上浮点点红褐泪斑的“蜡地红湘妃”为贵,原产于湖南永州九嶷山,数量极少。晋《博物志》云:“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泪挥,竹尽斑。”

图21为清玄烨御书梅花诗扇。骨长31cm。大骨湘妃竹。扇面泥金。一面为康熙帝御笔草书宋人林逋《山园小梅》诗文。一面御笔楷书文徵明诗,扇面绘饰梅花、竹枝。康熙书学董其昌,笔画圆劲秀逸,平淡古朴,透出闲适自然的情趣。

图22为清白骨山水折扇。骨长24.2cm。白骨扇一般以水牛肋骨制作,可雕刻各种纹样,洁白光滑,收展自如。扇面纸质或绢质,可绘花鸟、人物、山水等。今江苏、江西、广州等地仍有白骨扇制作。此扇面墨笔山水与洁白的扇骨互为表里,相映成趣。

图23为清乌木嵌银丝骨曹文植书折扇。骨长27cm。乌木扇骨,大骨嵌银丝作串枝莲纹,扇面黑纸金字楷书25行,款“臣曹文植敬书”,另一面为黑素地。

曹文植(?~1798年),安徽歙县人。乾隆朝进士,历刑、兵、工、户诸部侍郎,后擢户部尚书。为官持正,不附权臣和珅。后以母老引退。

图24为清关槐山水画折扇。骨长31.5cm。一面为关槐绘青绿山水,渔人江中舟上垂钓。另一面洒金地,阮元隶书录唐诗48行。扇骨聚头处以扇钉为轴心呈球状,俗称“和尚头”。

关槐,生卒年不详。仁和(今杭州)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传胪,官礼部侍郎。词章翰墨,脱颖不群,因画艺供奉内廷,品诣在奚冈、屠倬之间。虽得董诰指授,其画境苍润恬静,实有过之。

阮元(1764~1849年),江苏仪征人,乾隆朝进士,先后任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造诣颇深。

图25为清蒋廷锡花卉折扇。骨长31.5cm。此扇臣字款,为宫廷进奉而绘。一面为蒋廷锡绘寿石、万寿菊、灯笼花、小瓢虫。一面为汪由敦录古诗48行。

蒋廷锡(1669~1732年),江苏常熟人。康熙进士。雍正元年(1723年)敕其校勘重编《古今图书集成》。六年(1728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充《圣祖实录》总裁。著有《尚书地理今释》、《青桐轩集》等。能诗善画,多作写生花卉及兰竹小品。

汪由敦(1692~1758年),浙江钱塘人。清雍正朝进士,乾隆时期授侍读学士,累迁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书法以馆阁体著称,兼工篆、隶。去世后乾隆帝命集其书为《时晴斋帖》十卷勒石内廷。

8    扇匣、扇囊

扇匣、扇囊主要功能为收纳保护折扇。图26为清檀木扇匣,长38cm,宽31cm。唐初诗人陈子良《新成安乐宫》“拂尘开扇匣,卷帐却薰笼”句中扇匣即为收纳扇子之用。扇匣纸制或木制,成型后多裱以苏州小锦(宋锦一种,又名盒锦)或蓝毛布。木匣则多用黄花梨、鸡翅木、紫檀、红木等较为珍贵的材质,以及其他种类的硬木。此外,扇盒、扇箱等也可用来收纳扇子。

明清以来,多用扇囊盛装折扇。明刘若愚《酌中志》:“撒扇……放则遮日,收则入囊。”清代,满族喜爱在腰带或领襟间的纽扣上佩挂各类日常可用的小杂品,如荷包、扇套、表套、搬指套、香囊、眼镜盒、褡裢、槟榔袋、钥匙袋、靴掖等,通称“活计”。清中期以后,宫廷成套活计中出现扇套,又名扇袋子。绣工精美,纹样生动,用色明快华丽,为佩系者平添仪态美。沈从文《中国服饰史》谓:“清代男子腰带上挂满刺绣精美的荷包、扇袋、香囊等饰物,可算是时髦打扮,北京一带尤盛。尤其是地主、商人就如此装束。”

图27为清红缎平金双喜活计。清宫成套活计,包括褡裢、表套、眼镜套、槟榔袋、搬指套、荷包、扇套,所用面料、设色、纹样 、绣工、饰珠、穗艺等一致。

沈阳故宫藏清宫扇套数量较多,图28为清宫各色扇套,长30cm左右,宽5cm左右。从材质上看多为缎、纱料缝制,工艺技法以平金、彩绣、钉绫、钉线、拉锁、打籽、纳纱、缂丝等为主,有翻盖、敞口等式样,装饰纹样有动物、植物、文字、器物、风景等,具有特定的工艺特点、时代特征和民族文化内涵。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电风扇和空调的普及,炎炎夏日,人们不必只依赖扇子引风纳凉,防暑降温。然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总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扇子并没有远离人们的生活。扇子的基础功能逐渐弱化的同时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义,广泛渗透到生活中并不断得到扩展、充实,逐渐形成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化。如今,除了扇面书画艺术,壁挂扇、摆件扇、扇式屏风、古风汉服扇、舞蹈扇、武术扇、婚礼扇、茶道凉炉扇、宣传广告扇等新的扇具层出不穷。扇子造型也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及形式审美符号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认可,在建筑、家具、陈设、服装、平面设计等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

时下,提倡古为今用,弘扬传统文化。在扇具产品的研发中,要继承古代优秀扇具文化传统,以古代优秀扇具实物为依据,掌握其内容与形式、功能与装饰,领会其文化精髓。同时,又要有所创新,避免闭门造车,创意牵强附会,简单化形象比附,生搬硬造,造型拙劣,趣味恶俗,胡乱拼贴传统文化元素,奢华拜金等情形,挖掘出古代扇子的新价值、新作用,增加新寓意、新理念,提高其使用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参考文献

[1]包铭新,沈雁.“桃花扇”是折扇还是团扇[J].读书,2004(10):83-86.

[2]杨琳.中国古代的扇子[J].文化学刊,2007(01):145-152.

[3]杨祥民.中国艺术之扇历史演变的文化研究[J].艺术百家,2007,23(4):145-150.

[4]刘张华.中国书画扇面的价值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09:3-11.

[5]陈季君.中国扇文化嬗变的轨迹[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10-15.

[6]林拯民.中国扇文化[J].历史教学问题,1992(04):36-45.

[7]冯文华.宋代团扇文化与小品画的扇面形制[J].艺术百家,2013(增刊01):229-233.

[8]丰家骅.扇子的起源和变迁[J].寻根,2016(04):80-85.

[9]倪明, 沈东.扇与扇面艺术――读《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扇面集》[J].东南文化,2000(10):124-125.

[10]金马.四川扇子与朝鲜折扇[J].文史杂志,1998(01):19-20.

[11]赵启斌.为爱红芳满砌阶 教人扇上画将来(南京博物院藏明清扇面绘画特展)[J].收藏家,2014(07):3-12.

[12]谢丽.清宫藏成扇鉴赏[J].收藏家, 2013(12):64-69.

Fresh Breeze Blows Gently――Fan Collection of Qing Dynasty in Shenyang Palace Museum

ZHANG ZHeng-yi

(Research Office,Shenyang Palace Museum,Shenyang,Liaoning,110011)

Abstract: Ancient Chinese fans can be divided into barrier fan,ball fan,straw fan,palm-leaf fan,feather fan, folding fan and so on,each with its own shape,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In ancient China,the ball fan and folding fan were practical things for hiding in he sleeve and enjoying the cool,as well as the decoration of clothing.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they became attached to the traditional art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nd became elegant artwork.Modern life endows the traditional fan with new value and new function,which is reflected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architecture,furniture,furnishings,clothing,drama, performance, and graphic design,etc.Nowadays,we advocate "the past serving the present".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cultural tradition of ancient fan,we should make some innovations.All kinds of fans reverently made  in the imperial count of the Qing dynasty are undoubtedly the basis and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our innovation.

Key words: Shenyang Palace Museum;Qing dynasty;fan

(責任编辑:竺小恩)

猜你喜欢

清代
试论清代满族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及影响
宗族伦理视野下的清代婚制探微
从《创建蔚文书院官绅士民捐输碑》看清代清水江流域的书院教育
清代崇明县乡村产业交易中“过投”的讨论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清代贵州举人数量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