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思政课“混合+对分”新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05-26赵静

关键词:对分课堂思政课混合式教学

赵静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混合式教学日渐普及,其缺陷也日益显现。通过将对分课堂有机融入混合式教学,探索构建 “混合+对分”思政课教学新模式,使得讲授式课堂和讨论式课堂的固有优势在互联网场域得到强化,同时对该模式下的教学实践提出实施建议。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对分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346(2021)03-0076-05

0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渠道,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模式的创新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1]2003 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2]将混合式教学概念引入国内,他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把传统教学方式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此后,大量的一线教师、学者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作出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取得广泛而有效的教学成果。 2014 年,复旦大学张学新[3]提出了一种打破传统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讨论,并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1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对应的考核方法強调过程性评价,并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2017年,郭树荣[4]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侧重于对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任务目标进行设计构建, 结合了互联网与对分课堂的优点。而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然成为互联网+“新常态”教学模式的今天,基于相关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探索构建新型“混合+对分”教学模式,不失为助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迈向多元化发展的创新途径。

1    “混合”与“对分”相融合的内在逻辑与现实基础

混合式教学模式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都是思政课改革创新过程中涌现的新模式、新方法。尽管混合式教学模式与对分式教学模式的学习过程及条件截然不同,但互联网交互、开放、超时空的特性却为两者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可能性。将对分课堂融入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集聚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对学生线上学习的进程进行监管,同时还可以利用好线下课堂讨论环节,进一步拓展知识,促成知识的内化与吸收。

理论层面上,趋于一致的教学理念构成了“混合”与“对分”相融合的逻辑基础。两种教学模式都强调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其中混合式教学是通过丰富多样化的网络资源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再结合课堂的重点难点讲解和线上线下的讨论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对分课堂则是通过深度的课堂讨论,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为此两者都侧重于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重视教学的整体设计。

操作层面上,各有侧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两者的融合带来优势互补。两种教学模式都是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教学方法或媒介资源。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传统讲授与互联网新媒体相融合,拓展了教学资源,延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往往只能监管教学进程,对学生内化控制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相比之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则是将传统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在教学形式和资源的多样性上较为欠缺,但其在有限的教室环境中尽可能地激发教学活力,提升了教学效率。两者融合能够更好发挥各自的优势,一定程度上重塑高校思政课教学形态,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2    “混合+对分”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混合式教学模式一般分成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其中课前和课后主要在网络平台进行,课中在线下课堂开展。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则是以两次课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含了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3个环节,来实现知识的内化,达成深度学习,其流程如图1。

构建“混合+对分”的新型教学模式,必然要在两者的教学形态上达成新的联结。即在两次课的教学过程中,构建完整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环节,既保持对分课堂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同时融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线上元素,如图2。

该模式主要包含以下教学环节:

1)课前导学

课前导学是指思政教师按照教学目的有计划提炼教学专题,并以学生生活实际和时事热点为切入点,选取和制作PPT、案例文本和微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课前将其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专题介绍、学习指南等导学服务,同时也可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与知识要点构建起联系,以此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动力,提前营造专题知识的学习氛围。同时,在线上学习平台辅以课前调查或知识点小测验,既能起到线上学习监测的作用,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知识结构,更准确地把握学情,便于后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道德篇中的职业道德模块为例,在开展“混合+对分”教学模式的实践中,教师课前用学习通发布相关导学材料和职业选择的课前调查,了解到班级成员中,80%的同学都倾向选择店主、行政管理、医生、工程师等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有20%同学选择了“其他”;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则无人问津(图3)。通过“词云”对职业选择的原因分析,同学们在职业选择上普遍存在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高级、更清闲、更自由、更高社会地位的观念意识(见图4)。对此,在后续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有针对性地摆事实、讲道理、组织开展讨论,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规范。

2)第一次线下授课

第一次线下授课建立在网络课前导学的基础之上,需要思政教师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把握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堂教学内容,达成精准讲授;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深耕教材,厘清知识结构框架,围绕难点、重点、热点问题开展授课,着力构建学生的认知体系,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当然,线下课堂讲授环节中,教师也可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手段,如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法、图示法等。

3)课外内化

课外内化阶段是学生的个性化独立学习阶段,也是其知识体系向纵深化拓展的阶段。在这一环节,思政教师可以根据上次课的教学内容在网络学习平台上提出3~5个根据教学难点、重点或热点延伸出来的理论性或现实性问题,并上传相关资料或案例,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在线上鼓励学生自我探索,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教师要通过学习平台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及时答疑解惑。同时,也鼓励学生开展线下实践和调查,从现实中寻找答案,切实提升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4)第二次课堂讨论

在线下开展的第二次课堂讨论,主要是针对课外环节教师以及学生提出预设与非预设性问题,在课堂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小组研讨。分组可选用固定分组或流动分组两种形式,其中固定分组主要根据学生个人意愿、特质、配合度等情况来实现分组;流动分组则依据讨论的不同主题来形成分组。这两种形式的分组皆可借助“对分易”或“学习通”教学平台的分组功能实现。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好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达成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向积极知识探究者,从个体独学者向团队合作者的角色转变。对于学生来说,有效的课堂讨论能够大大提升其课堂参与度,在对知识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的探索中提升其获得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完成小组讨论后,有必要就讨论结果在班级范围内做出分享;对于有异议的结论,则可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争鸣和辩论的方式,进一步聚焦矛盾,去伪存真。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发言,并就本次课的学生表现给出点评,在生生和师生的有效互动中达成知识的深度内化。

3    实施建议

3.1    构建整体化教学设计

施行“混合+对分”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思政教师必须建立起整体化教学设计思想。因为这一教学模式的4个环节是一以贯之、紧密相连的,其最终导向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深度学习。教师必须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的思考和精细化的设计。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学情,做好对学生知识理解盲区、价值判断误区的预判,确保“教”与“学”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各教学要素协调一致。这样的整体化教学设计能够让不同阶段的教学过程呈阶梯式、串联递进、逐步过渡,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思考,提升学习效果。

3.2    适应多种教师角色的转变

“混合+对分”的新型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找到恰当的角色定位,并适应角色转变。在课前的教学设计、目标制定、学情分析中,教师应担当目标评估者、需求分析者、设计开发者的角色;在第一次的授课过程中,则需要担当指挥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在课外内化环节中,教师主要扮演着问题引导者、资源整合者、咨询顾问的角色;在第二次课堂讨论中,教师又需要转变为学习促进者、项目管理者、过程评价者。这都需要教师能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3.3    重视学习过程的监管与评价

在“混合+对分”的新型教学模式中,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度、内化程度的重要评价方式。首先要设置合理的过程性考核体系,可依照学习态度、调查研究、团队合作、能力拓展等4个模块来设置评价内容,具体对应线上线下的评价指标,如完成度、参与度、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团队协作以及其他方面的指标。提前设置好各项评价指标的评分要点以及权重比例。其次,无论是线上和线下教学环节,都应尽可能地将教学过程纳入到线上教学平台进行评价,如线下课堂的考勤、提问、分组讨论都可通过学习通app进行操作,这有利于开展评价数据的动态分析,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有利于后期精准地处理与整合数据。最后,为实现评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可采用多元的评分方式,如系统评分、教师评分、学生评分、组内互评和小组互评的评分方式,这样可以增强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参与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志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6):69-73.

[2]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03):1-6.

[3]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09):5-10.

[4]郭树荣.基于“互联网+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7(03):39-4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New Teaching Mode of "Blended +PA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ZHAO Jing

(School of Marxism,Zhejiang 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ingbo,Zhejiang,315211)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blended teach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and its defects are increasingly apparent.By integrating the bisection classroom into the blended teaching,the autho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teaching mode of "Blended + PA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o as to strengthen the inherent advantages of lecture class and discussion class in the Internet field.The author also puts forward some implementation suggestions for the teaching practice under this mod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blended teaching;PAD classroom

(責任编辑:田    犇)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思政课混合式教学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