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与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2021-05-26谢蕊周梦

关键词:旅游产品

谢蕊 周梦

摘 要:以实地考察方式对贵州苗族女性传统服饰及旅游产品开发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目前旅游产品开发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产品研究、产品设计、产品宣传和产品销售4个方面的路径探索,结合丹寨万达小镇、苗族姊妹节和“妈妈制造”公益项目3个产品开发案例,为贵州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与旅游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旅游产品;创新开发

中图分类号:TS94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21)03-0025-07

1    贵州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贵州省是我国西南内陆地区的省份之一,也是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截至2019年底,全年全省旅游总人数比2018年增长17.2%,旅游总收入增长30.1%。全省5A级景区6个,4A级旅游景区12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2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73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2422个。①《贵州省強化文旅融合系统提升旅游产品供给三年行动方案》②指出,未来贵州省“将紧扣大旅游、全域旅游、旅游+、旅游扶贫、旅游经济五大关键词,以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为抓手……”。这标志着贵州省旅游文化产业踏上新征程,对贵州地区旅游产品开发起到了助力作用。

笔者曾于2019年两次前往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对凯里市、黄平县、剑河县、台江县、雷山县、丹寨县等地进行了田野调查研究,对黔东南地区及周边区域的旅游产品开发及市场销售进行了研究。以贵州省雷山县丹寨万达小镇为例,小镇业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为演艺类和工艺类两大类,包括苗族服饰、苗族蜡染技艺、苗族百鸟衣艺术、银饰锻造技艺、苗族刺绣技艺等。在贵州省各县的旅游产品市场中,多以苗族服饰、苗族银饰、苗族蜡染、装饰绣片等产品为主,在造型上继承了苗族传统的构图、图案和色彩,多以机器制作为主,并有部分以文创为主题的创新设计产品。

2    贵州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旅游产品开发困境

2.1    缺少民族品牌,产品定位模糊

近年来,尽管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旅游产品品牌形象的塑造,但就整体而言其发展仍有不足。第一,缺少民族品牌。据笔者实地调研,尽管各大景区中有不少公司与品牌,但其仍属于小范围内的产品销售。以目前苗族旅游产品市场而言,缺乏具有创新精神、民族特色和深远影响力的产品品牌;第二,品牌定位模糊。目前市场的大部分苗族旅游产品都未将民族化与品牌个性化差异相结合,导致品牌商品在销售时缺乏独特性和核心竞争力;第三,产品定位模糊。产品定位是产品设计与销售的灵魂与核心,但目前的苗族旅游产品在定位上缺乏对不同消费人群审美与偏好的调研,导致产品在设计上缺少针对性。以旅游产品中的苗族刺绣、蜡染丝巾为例,缺少将不同的消费人群进行细化分类,如儿童、青年以及中老年对丝巾规格、构图、色彩等的要求不尽相同,市面上的丝巾大多以固定的几种规格和款式进行销售。

2.2    产品过于商业化,文化内涵不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苗族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部分地区的苗族民俗文化被同化而失去传统意味。据笔者实地调研得知,市场上较多的苗族服饰已经是经过改良的款式,虽然经过改良的苗族服饰符合现代审美且方便穿着,但也使得苗族动态穿着文化逐渐消失。同时,在一些景区内的旅游产品只是带有苗族传统纹样,缺少从苗族文化方面进行传承。在采访凯里市老绣片交易市场店主杨胜英(女,苗族,34岁,凯里人)时得知,在她到乡下收苗族手工艺产品时,发现很多苗族老人只是会刺绣技法,而不知道刺绣纹样的文化含义。过度的商业化以及只对产品形式的追求使得旅游产品迎合快销式的商业模式而缺乏对产品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展。

2.3    产品种类较少,创新性不够

目前,贵州地区的旅游产品种类较少,[1]根据调研,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旅游产品主要有3种。第一种是以装饰为主的绣片、蜡染、银饰等,这些产品在图案上多以传统纹样为主,在制作上多以机器制作为主,导致大部分装饰类的旅游产品种类单一,造型雷同;第二种是以实用为主的苗族传统服饰,这些产品在色彩上多以红、蓝、绿等鲜亮的颜色为主,在制作上同样以机器制作为主。虽然在款式上多以经过现代改良的造型为主,但整体款式仍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审美性。在采访县级蜡染非遗传承人张艳梅(女,苗族,42岁,台江县人)时得知,现在市场上的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产品缺乏创新,很多都是可复制的大同小异的图案;在色彩上也不如上世纪80年代创新,她们都运用较为单一的色彩,这样并没有办法最好地体现苗族服饰文化,使得苗族服饰色彩呈现出一种退步的状态;第三种是以创新为主的旅游文创产品,这些产品虽然有一定的创新元素,但在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旅游产品市场上仍属于少数,并且其在总体设计上,还缺乏对苗族文化的深度理解和充分开发。

2.4    机械化生产,产品形式化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贵州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手工逐渐由机器加工所取代,机械化的生产模式在给苗族人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手工艺逐渐没落。虽然工业化生产下的苗族旅游产品价格低、产量高,但却失去了苗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首先,传统苗族旅游产品是由苗族妇女手工制作而成,其中一针一线都包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工业化的生产虽方便了产品制作,但却缺少了苗族妇女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内涵;其次,由于手工制作的特殊性,苗族妇女在制作产品时会根据其不同的情感进行不同的创作,而工业化的生产模式使得现在的旅游产品千篇一律,趋于形式化而缺少产品生命力。

2.5    传承人老龄化,缺乏年轻传承人

在过去,贵州苗族女性传统服饰从织布至成衣都由苗族妇女手工完成。由于现代文明的发展和审美的变化,苗族人在日常生活中多以穿着现代服装为主,导致苗族女性传统服饰需求减少;并且因苗族女性传统服饰制作耗时较长、收益较少,导致年轻的苗族女性更倾向于外出打工而不愿意学习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在采访苗族青年熊旭萱(女,苗族,20岁,剑河县人)时得知,大部分的年轻人都不会苗族刺绣、苗族蜡染等制作技艺,只有老一辈人还掌握这些传统技艺。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苗族服饰技艺传承人也多为50~60岁的中老年人。传承人的老龄化和缺乏年轻的传承人,[2]导致了贵州地区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旅游产品面临供应不足、制作者缺乏等情况。

2.6    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产出效率较低

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如织布、刺绣、蜡染等由于制作工艺较为复杂、耗时较长,导致产品制作效率和销售利润较低。通过访谈锡绣国家级传承人龙女三九(女,苗族,56岁,剑河县人)得知,一个技艺精湛的绣娘从织布染线开始,制作一套锡绣服装大致需要1年多的时间;如果是不会织布的人,做1片衣服裁片就需要1年多的时间。一套看似简单的锡绣服装操作起来十分复杂,而售价也仅几万元钱。据笔者调研旅游景區得知,一些景区内售卖的约为10cm2手工绣片的制作周期大致在1个月左右,而售价仅为几十元。虽然相比机绣绣片,手工绣片制作精美,但在生产成本与产出效率上,手工绣片远不及机绣产品。

2.7    市场管理不够规范,产品宣传力度不足

首先,虽然贵州省旅游业在近几年不断发展,但景区内旅游产品的管理制度还不够规范。[3]在一些景区中,存在一些产品质量差强人意、价格参差不齐的情况,这种消费环境使得顾客没有售后保障,对景区旅游产品的销售造成了不利影响。同时,对景区内苗族女性服饰技艺产品分类还不够细化,使得部分游客在游览和购买时对产品的技艺及文化不够了解。其次,省内部分旅游景区及产品宣传力度不足,导致景区缺乏知名度,造成了产品销量不佳的状况。例如,在对位于雷山县民族文化广场的银饰街进行调研时发现,街上的店面几乎没有开门,也没有游客。通过采访银饰店主黄光培(男,苗族,58岁,雷山县人)得知,当地政府在将店铺卖给银匠们之后,并未履行对银饰街大力宣传的承诺,这使得很少有游客知晓银饰街的存在,导致产品销量不佳,店铺纷纷关门。

3    贵州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旅游产品创新开发

3.1    旅游产品开发路径

3.1.1    产品研究方面

1)推动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和文化研究。政府是推动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的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各级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如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2020年课题研究计划通知①中,第三项研究课题为“旅游商品贵州化品质提升研究”,其研究目标为“对贵州旅游商品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旅游商品贵州化、旅游商品品质提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借鉴省内外旅游商品本地化的典型经验和做法,提出推进旅游商品贵州化品质提升的对策措施”。此外,各级政府还应加大对各位专家学者的扶持和帮助力度,对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及其文化以课题申报、论坛、研讨会等形式进行专项深入研究,以保证产品在创新设计时仍保有民族底蕴和文化内涵。

2)在高校中传承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和文化。高等教育是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大学以培养专业人才为其基本职能,高校所培养的具有良好品德、创新思维和丰富文化知识的人才为我国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一些民族院校和服饰院校中,可以通过专门的课程让受到不同民族文化及国外设计理念影响的学生,掌握基础的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及文化知识,将民族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为今后旅游产品的创新研究和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3)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助力产品创新开发。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校与研究所进行科技交流,形成良好的产品创新开发的路线。[4]企业、高校、专业研究所组建合作研发平台,一方面可以利用高校资源,开设传统服饰技艺及文化培训课程,为企业相关人员及高校学生提供培训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的销售平台,为高校师生提供贵州省苗族女性传统服饰及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实践机会,助力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丰富旅游市场的产品。

3.1.2    产品设计方面

1)突出苗族女性服饰技艺及文化特色。苗族女性服饰传统技艺及文化是贵州省苗族旅游产品的精神内涵,只有深度挖掘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及文化,才能使得贵州地区苗族旅游产品保持其独特的民族属性。如苗族刺绣是传统苗族女性需要掌握的技艺之一,在首饰、箱包、明信片等产品中运用苗族刺绣技法,同时在造型和色彩上将苗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设计出符合现代消费理念且具有苗族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同时,各企业还应将苗族文化注入其品牌理念中,并针对不同的品牌定位积极与国内外优秀的设计者进行联合开发,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和品牌效应的旅游产品。

2)运用科技和网络助力产品设计开发。在2019数字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大会的报告中显示:“60%受访游客认为数字经济会成为未来文旅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增长点;50%的受访用户认为文旅企业应坚持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有机融合,积极推动旅游服务数字化改造和升级。”①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将科学技术运用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如运用互联网手段开发苗族女性服饰技艺相关APP,建立互联网交流社区,上传苗族服饰技艺制作及苗族文化科普视频,开发苗族女性服饰技艺相关小游戏,以方便对苗族服饰技艺及文化的推广与交流;在旅游景区内建立苗族服饰技艺AR体验馆,并加入实体的旅游产品元素,以沉浸式的体验激发游客对苗族服饰技艺及产品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借助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将苗族刺绣及蜡染中的传统纹样转换成图片印刷在面料上,设计出兼具现代审美与传统特色的旅游产品。

3)将产品设计与非遗保护传承相结合。苗族女性服饰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有重要联系。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与苗族女性服饰技艺相关的有苗族蜡染技艺、银饰锻造技艺、苗族织锦技艺、枫香印染技艺和苗绣5个门类共计18个项目。因此,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旅游产品设计相结合,以非遗文创衍生品的方式对旅游产品进行专题设计和开发。

4)创新运用多种制作技艺进行产品开发。在苗族传统服饰技艺旅游产品的创新设计中,可以在原有的服饰技艺的基础上通过分解、组合等方式将不同的技艺结合,[5]设计成新的旅游产品。在对旅游产品技艺的开发中,可以将苗族传统技艺与其他民族技艺相结合,如在苗族刺绣的基础上加入苏绣技艺,使得画面在质拙的基础上增加生动逼真之感;还可以将苗族不同的传统技艺相结合,如在苗族刺绣的基础上加入苗族蜡染技艺,使得面料在构成和色彩的层次上更加丰富。

5)构建民族品牌形象和品牌文化。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对品牌的第一印象,良好的品牌形象对产品的宣传与推广有着重要作用。品牌形象是品牌文化的凝聚,[6]也是企业价值观的表现之一。构建品牌形象的符号化有助于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初步认知;构建品牌形象的卡通化有助于品牌的娱乐化发展;构建品牌形象的人格化有助于品牌个性化发展。企业可以根据其品牌文化进行品牌形象设计,并将其打造成IP(intellectual property)形象,助力产品的创新开发。在《贵州省大旅游创新发展工程专项行动方案》重点任务的第六条中,提出了“树立贵州特色品牌。突出贵州设计、贵州文化、贵州品牌、贵州制造,培育一批贵州特色旅游产品和品牌。”②贵州地区的苗族旅游产品品牌应该将其定位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国际化品牌,在产品设计时需要兼具时代性和民族性,不仅要关注国内外旅游产品的流行趋势,同时还要植根于苗族文化,建立以苗族文化为核心的世界品牌。

6)采用跨界设计模式创新产品设计。由于民族品牌的定位相对较为单一,当出现同类型的竞争品牌时,越来越多的品牌在尝试联合跨界的设计模式,[7]使得跨界设计逐渐成为一种新锐的设计态度和民族品牌创新的突破点。如故宫博物院联合华熙生物推出了故宫口红;颐和园与伊利联合推出国风限量版礼盒;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合推出了“敦煌诗巾”文创产品等,这些将传统品牌及文化与不同品牌进行跨界设计的模式,在给消费者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促进了产品的销售和品牌的发展,实现了“1+1>2”的共赢模式。贵州省内博物馆及各民族企业品牌也可以采用品牌跨界联合設计的方式,为贵州苗族旅游产品设计开发提供新思路。

3.1.3    产品销售方面

1)对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旅游产品进行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是旅游产品开发和销售的基础,只有掌握消费者对苗族旅游产品的审美及要求,才能更好地设计出符合现代旅游市场的产品。首先,政府需要对贵州省旅游产品开发现状进行考察,并针对考察中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如2019年1月7日至9日,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政策法规处组建工作调研组赴黔西南州开展调研旅游产品市场工作,实地走访黔西南州晶晶制衣、布谷鸟、黔仁茶等旅游商品企业,详细了解商品生产、产品研发、市场销售等情况,并听取其对旅游商品开发的建议。其次,各民族品牌在产品设计时也要进行线上、线下的市场调研,对省内旅游产品商店中的产品及网络商店的市场进行分析研究,把握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旅游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时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不同消费人群对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旅游产品的功能性要求和审美性、文化性需求。

2)采取线下与线上并行的销售模式。打造旅游景区与旅游产品互惠互利的线下销售模式。贵州省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大省,截至2019年1月11日,贵州省共有359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6家,有自然景区如贵州黄果树风景名胜区、龙宫风景名胜区等,有历史古镇如贵阳市花溪青岩古镇景区等,还有特色苗寨如西江苗寨、郎德上寨等。采取旅游景区与旅游产品互惠互利的线下销售模式,一方面可以通过特色旅游产品扩大景区的客流量,增加游客的购物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旅游业增加苗族女性的就业机会,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打造全方位、多覆盖的线上销售模式。如今,单一的线下旅游产品销售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品牌的发展及消费者的需求,因此需要通过线上的销售模式扩张产品的销售渠道。首先,各企业可以入驻线上的淘宝、京东、拼多多等购物平台,建立品牌旗舰店和直营店,并以店铺活动等形式增加产品的销售方式。如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商务部流通发展司、电子商务司,以及国务院扶贫办开发指导司的支持下,通过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拼多多、美团、快手、东家等网络平台联合,在2020年6月13日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办了“非遗购物节”。其中,苗族挑花装饰、刺绣提包等旅游产品通过“直播+展位+摊位”的展示和销售模式,产生了良好的收益。其次,各企业和商店还可以入驻美团、大众点评等团购网站,通过团购打折优惠等方式扩大产品知名度和销售额。

3.1.4    产品宣传方面

1)加大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对贵州省旅游产品的宣传不仅限于电视、报纸等媒介,还可以通过网络及各大媒体进行宣传推广。[8]首先,可以通过网络软件进行推广宣传。如运用微信在朋友圈及公众号中对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旅游产品进行宣传;运用微博发表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旅游产品相关微博和文章,还可以进行不定期的微博转发抽奖,扩大产品的知名度;运用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苗族旅游产品制作等相关小视频进行技艺和文化宣传。其次,可以在景区内开展旅游文化节、非遗宣传日等活动,并通过网络及各大媒体对景区活动及旅游产品进行宣传推广。

2)加强与周边景区的互联互通。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将旅游作为全省“三块长板”之一,明确提出推动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据统计,随着贵州省公路及铁路交通的完善,以其“为支撑的山地特色旅游产业带,串联带动全省100个旅游景区、100个山地户外运动旅游基地和1000个特色旅游村寨,形成20条省内环行及联通省内外的重点精品线路”。①由于单一景区的资源局限性,因此建立景区的互通路线成为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助力之一。在景区路线制定方面,可以根据周边地域特色,建立较为完整的旅游路线,如将自然景区、历史古镇与特色苗寨建立联系,使得游客在不同的环境中感受苗族传统文化,同时将不同景区的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旅游产品进行宣传推广,从而促进景区内旅游产品的开发。

3)对产品进行跨界结合与宣传。如今,由于消费者对旅游产品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使得产品的跨界设计成为了符合消费者审美和时代潮流的新途径。在产品宣传方面,同样需要不同品牌及企业进行跨界宣传。如在对贵州省博物馆进行文创设计时,可以与国内外知名品牌进行跨界联名,通过品牌活动、品牌代言等方式进行产品推广,增加产品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3.2    旅游产品开发案例

3.2.1    以地域扶贫为核心――丹寨万达小镇①

丹寨万达小镇是以丹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苗侗文化为内核,集“吃、住、行、游、娱、购、教”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特色小镇。2018年1月17日,丹寨万达小镇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据《丹寨旅游扶贫报告》数据显示:“万达小镇带动丹寨旅游井喷式增长,旅游收入超出24亿元,带动关联产业以及周边区域旅游产业增收;在社会和文化上,提供近2.4万个直接和间接就业机会。”②

目前,丹寨万达小镇共有300多个店面,非遗项目入驻30多项,其中包括苗族蜡染技艺、苗族刺绣、苗族服饰、苗族银饰锻造技艺、锦鸡舞等。以苗族蜡染技艺为例,国家级蜡染非遗传承人杨芳入驻小镇,并致力于通过小镇向国内外游客展示苗族传统女性服饰技艺及其产品,使得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以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为例,省级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王国春不仅在荔波、岜沙等村寨开设了旅游产品商铺,同时也入驻到小镇中,银饰锻造技艺及其产品得到更多的传播和发展。

3.2.2    以传统节日为核心――苗族姊妹节③

2003年3月2日,贵州省黔东南州人民政府首次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进行苗族姊妹节推介会。2005年,姊妹节增加了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展销活动。2016年的台江姊妹节约有22.13万游客,旅游总收入达960万元。

姊妹节的产品展销活动主要有苗族服饰、苗族刺绣、苗族蜡染、苗族银饰、书画摄影等,这些产品不仅能展现出苗族的文化特色,同时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产品的开发。如位于台江县姊妹商业步行街的商店有苗族服饰、苗族刺绣、苗族蜡染、苗族银饰锻造等,其中包括贵州省台江县水姑娘工艺品有限公司、台江县金花民族银饰加工厂等,在每年姊妹节期间商业步行街游客量增多,不仅提升了台江县的旅游知名度同时还增加了旅游产品销量。

3.2.3    以技艺传承为核心――“妈妈制造”

为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文化扶贫项目和扶持手工艺人就业,创新设计出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产品,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联合北京蚂蚁力量手工艺文化发展中心成立了“妈妈制造”公益项目。“妈妈制造”项目自2016年9月启动以来,已在青海、云南、贵州等13个省份建立了46个合作社,其中包括蜡染、扎染、刺绣、银饰、剪纸等传统民族手工艺,开发了多款兼具民族特色和市场前景的非遗产品,解决了众多苗族女性的就业问题。

2016年,縣级蜡染非遗青年传承人张义萍在丹寨县成立了蜡染公司,并以合作社为生产线,以公司为销售渠道,在丹寨万达小镇建立了“妈妈制造”贵州丹寨蜡染合作社门面。合作社采用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和设计理念,在传统蜡染手工艺中融入时尚元素,带动了当地100多个苗族妇女传承和发展苗族蜡染技艺,推动了蜡染技艺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发展;2018年5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与唯品会在贵州省织金县共同创建了“唯爱 妈妈制造织金蜡染刺绣合作社”,通过对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促进苗族妇女积极投身到刺绣和蜡染制作之中,带动国内众多品牌设计师进行技艺学习,促进苗族女性服饰技艺旅游产品的创新设计开发,形成了“电商+非遗+扶贫”的新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贵州省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有着诸多优势和挑战。一方面,贵州省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贵州省在旅游产品创新开发上仍有不足之处。因此,在贵州省旅游产品创新开发上需要以其发展现状为基础,将现代审美与民族技艺相结合,对旅游产品进行研究、设计、宣传和销售4条路径探索,为贵州省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与旅游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和可行性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思华.论松桃苗绣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策略[J].艺术评论,2016(8):125.

[2]牛建涛,胡绮,黄紫娟,等.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绸罗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J].丝绸,2018(10):81.

[3]刘江,安勇.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纪念品现状与创新设计[J].湖南包装,2017(4):31.

[4]王林清,束霞平.苏州丝绸博物馆的衍生品开发路径[J].丝绸,2015(1):78-79.

[5]黄敏婕,李欣华.打籽绣技艺研究及现代创新设计[J].丝绸,2019(10):64-65.

[6]岑雨晨.弘扬民族文化 构建民族品牌――对土家织锦品牌化发展问题的思考[J].民族大家庭,2020(1):69.

[7]陈璐.“互联网+”背景下国内博物馆文创 产品的开发模式:类型、应用与趋势[J].教育传媒研究,2020(3): 79.

[8]殷群.文山苗族花山节庆旅游产品开发对策[J].文山学院学报,2016(1):28.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ostume Technique of Miao Nationality Women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Tourism Product Development

XIE Rui     ZHOU Meng

(Academy of Fine Arts,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traditional costume of Miao nationality women in Guizhou and the tourism product is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 by means of field inspection.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our aspects of product research,product design,product promotion,and product sales on the current problems faced by tourism product development.By combining the three product development cases of Wanda Town in Dan village,Miao Sisters Festival and "Mother Made" charity project,the paper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ostume techniques and tourism products for Miao nationality women in Guizhou.

Key words: Miao nationality women;traditional costume technique;tourism products;innovative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田    犇)

猜你喜欢

旅游产品
体验经济视角下遗址类景区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羌族地区纺织品类旅游产品设计思路
九嶷山瑶族文化旅游产品包装设计创意研究
体验视角下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体验经济视角下的高州木偶戏旅游开发研究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旅游产品中的文化研究
浅谈苗绣艺术在旅游产品中的应用
郑州方特游乐园景区发展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