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入境旅游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
2021-05-25魏卫许欣王晓宇
魏卫 许欣 王晓宇
摘 要: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沿线国家在中国入境旅游流中的比例稳步上升,为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增添了新生力量。利用“一带一路”入境旅游流数据,采用年际变动指数、年际集中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变异系数等量化研究方法分析得出:“一带一路”客源国结构稳定,波动趋势和中国整体入境旅游基本一致;和主要客源国相比,“一带一路”客源国增长稳定,东南亚、东北亚是主体,“一带一路”叠加主要客源国成为中国入境旅游中坚力量,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引入引力模型对入境旅游影响因素进行论证,证实双边贸易、地理和人口因素对“一带一路”客源国有重要影响,为后疫情时代入境旅游发展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入境旅游;新生力量;影响因素;“一带一路”
作者简介:魏卫,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广州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Email:weiweitour@163.com,广东 广州 510006);许欣,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管理;王晓宇,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21)02-0065-11
根据国际旅游组织(UNWTO)统计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流—市场和目的地(Tourism Flows–Source markets and Destinations)》(2019/01-21)[2020/10-09],https://www.unwto.org。
,2018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国际旅游消费市场,国际旅游支出达到2 773亿美元。中国旅游市场经历了入境旅游优先发展,国内旅游大规模发展,出境旅游井喷式发展三个阶段。入境旅游体现了国家开放程度和国际旅游市场差异,但近年来和国内旅游、出境旅游相比,中国的入境旅游增长缓慢。2013年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强合作,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双边、多边合作中求共赢,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中国与国际合作的新生力量,同时也成为入境旅游的新生力量,和以往中国入境旅游主体不同,新生力量在地域和文化上均呈现差异,为中国入境旅游带来了快速增长。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导下,国内外学者针对旅游领域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呈现外文和中文数量不平衡的状态,外文研究较少。和关注主要客源国的旅游流时空演变和市场份额的整体入境旅游不同王克军:《主要客源国对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贡献分析》,《旅游学刊》2017年第1期,第32—41页。
李旭、秦耀辰、宁晓菊、张丽君:《中国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变化及影响因素》,《经济地理》2014年第6期,第169—175页。,旅游领域在“一带一路”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对策研究为辅,以“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及省份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旅游产品开发和管理姚延波、侯平平:《“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入境旅游产品开发新思路》,《旅游学刊》2017年第6期,第5—7页。、旅游产业发展把多勋:《改革开放40年: 中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价值与趋势》,《甘肃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第10—20页。
鲁延召:《产业融合视角下旅游业态创新研究——以河南旅游与物流产业融合为例》,《广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第88—92页。、区域优化布局和区域合作张江驰、谢朝武:《“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东盟旅游产业合作:指向、结构与路径》,《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第25—34页。展开。学者们通过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动态偏离份额法、计量模型等方法,对中国部分区域及省份在“一带一路”倡议支持下的文化建设、客源市场、城乡发展进行探索,认为“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需要有效把握政策优势,针对不同的旅游资源塑造旅游品牌。把多勋等考察了“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旅游发展水平,认为西北内陆地区在接待入境旅游中具有产业优势;唐睿等分别测量了旅游影响因素、入境旅游效率,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客源国人均GDP的增长会促进入境旅游的增加,而中国的客源国之间入境旅游效率出现较大差异。杨玉英、秦继伟等从入境旅游总体特征出发对“一带一路”合作促进入境旅游提出政策建议。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范围逐步扩大,研究对象扩大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曹笑笑分析了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旅游合作趋势;董斌彬等使用沿线24个国家为样本,分析旅游住宿业的投资安全度;程成等使用沿线41个国家的数据分析入境旅游对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认为入境旅游和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关系,并具有國别差异。尽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研究不断涌现,但几乎没有涵盖所有“一带一路”国家的研究,本文在理论上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旅游流的研究由来已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旅游流是客源地与目的地或目的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游客流、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能量流和文化流集合;狭义旅游流是客源地向目的地流动的人群数量和流动模式。国外学者中,Juckle通过美国人口移动模式较早提出了人口移动空间行为模式,在此基础上,Douglas、Johnston分别对到访欧洲的日本旅游流流量、到访加拿大的国际旅游流流量进行分析和预测。国内学者对流量影响因素黄泰、张捷:《基于旅游流特征分析的旅游区域影响研究》,《旅游科学》2006年第2期,第18—23页。、时空演变孙梦阳、尹进文、徐菊凤:《我国入境旅游市场时空演变及其特征研究——基于国际对比的视角》,《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年第2期,第286—291页。进行研究。李振亭李振亭、马耀峰、李创新、张佑印:《近20年来中国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变化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100—105页。创造性地提出流质概念,衡量旅游流所引发的旅游业生产要素的流动规模、结构和效率。BrownBrownD O.In search of an appropriate form of tourism for africa :Lessons from the past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Tourism Management,1998,(19),pp.237-245.、SchubertSchubert,S F,Brida,JG, RissoW A. The impact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mand on economic growth of small economies dependent on tourism.Tourism Management,2011,(32),pp.377-385.从外汇收入衡量了流质的主要影响,拓展了流质的研究。
已有研究为“一带一路”旅游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一带一路”倡议和入境旅游在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层面具有重要作用,和传统西方世界国家相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经贸合作建立时间短,成为崛起的新生力量。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8、2020年度课题指南(2019-12-20)[2020-10-09],http://www.nopss.gov.cn/GB/index.html。连续多年将加快发展新时期入境旅游研究列入项目课题指南,凸显了入境旅游的重要性。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旅游流相关概念,从流量时空变化和流质入手,多角度分析“一带一路”新生力量入境旅游发展状况和内部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引力模型,考察影响“一带一路”客源国入境旅游的影响因素。对“一带一路”客源国入境旅游进行研究,不仅能够从宏观层面把握入境旅游发展趋势,有助于针对性地促进中国迈向旅游强国,同时对后疫情时代推进旅游行业全面复苏有重要意义。
一 入境旅游中的“一带一路”客源国概况
(一)数据来源
《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全面反映了中国经济贸易发展情况,由国家统计局编写,数据全面、权威可靠,其中旅游板块包含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按年度更新。本文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所描述的入境旅游流特指中国入境旅游者,包括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有到中国进行入境旅游者,旅游流流量为客流的规模,流质采用旅游外汇收入来衡量。“中国一带一路网”作为官方网站统计了“一带一路”倡议涵盖的亚洲、欧洲、非洲共64个国家。从《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选取“一带一路”60个国家(东帝汶、马其顿2019年更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塞尔维亚、黑山4国无数据)2008—2017年的入境旅游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平均增长率对2016年后增加的边民来华数据进行核减。
(二)“一带一路”客源国旅游流流量和流质提升
“一带一路”沿线蕴含巨大的旅游市场,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中国旅游研究院:《“一带一路”旅游大数据专题报告》(2018-09-28)[2020-10-09]。http://www.mofcom.gov.cn。,“一帶一路”沿线人口数量占全球的60%以上,国际旅游规模占全球规模的70%以上。图1显示了中国整体入境旅游流和“一带一路”客源国入境旅游流情况。2008—2017年,中国整体入境旅游流介于2 000—3 000万人,呈现波动变化,其中2009年最少,为2 193.75万人次,2017年最多,为2 916.53万人次,2008—2014年在波动中上升,2015年后稳步上升。同期“一带一路”客源国入境旅游流呈现平稳中上升趋势,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上升迅速,由2013年的1 166万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1 375万人次,增长率为118%,2009年最少,为924.27万人次,2017年最多,为1 367.98万人次。中国整体入境旅游流和“一带一路”客源国入境旅游流之间具有高度一致性,凸显“一带一路”客源国作为新生力量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力巨大。大多数“一带一路”客源国入境旅游人数集中在10万人以下,中国作为目的地的潜力有待提升。
旅游对外汇收入影响重大,外汇能够反映入境旅游流的流质,根据表1,中国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趋势和旅游流流量趋势具有差异性,体现流量和流质的不同步性,旅游外汇收入在2009年小幅下降,随后连年上升,2015年后统计完善了3—12个月入境游客花费和游客在华短期旅居花费的相关数据,能够全面反映入境旅游者在华旅游情况。伴随国际旅游收入增加,中国在世界上地位日益重要。主要客源国从2008年的23个主要客源国增长到包含“一带一路”客源国的80余国中国旅游研究院和谷歌:《2019中国入境游游客行为与态度分析报告》,2019年。,“一带一路”客源国成为入境旅游的新生力量,旅游流规模不断增长,流质不断拓展。
(三)“一带一路”客源国旅游流结构较为稳定
2008—2017年“一带一路”客源国入境旅游流结构稳定。选择十年内“一带一路”沿线60个客源国对入境旅游流贡献前1/5和后1/5的国家。前1/5的国家中有10个客源国在十年内固定,均为亚洲国家,以东南亚、东北亚为主,分别是俄罗斯、蒙古、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每年名次有小幅变化。这些客源国旅游流在十年内集中在800—1 300万人次之间,比例稳定在“一带一路”客源国入境旅游流整体的89%~91%,发展规模与中国整体入境情况保持一致,说明“一带一路”客源国较集中。后1/5的客源国同样稳定,多位于东欧、西亚,9个客源国在十年内较为固定,客源国分别是爱沙尼亚、亚美尼亚、巴林、阿曼、阿尔巴尼亚、摩尔多瓦、卡塔尔、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以下简称波黑)、不丹,每年排名有小幅变化。排名后1/5的客源国比例保持在“一带一路”客源国整体的0.2%~0.4%之间,这些地区与中国地理距离较远,合作历史短,并不是中国的主要入境旅游客源国,但随着与中国合作的加强,中国正逐步成为其旅游目的地。前1/5的客源国贡献客源约为后1/5的约450倍,客源国力量差异明显。
(四)“一带一路”客源国旅游流年际变动大,处于成长期
年际变动指数能够反映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年际变动规律王奕祺、吴晋峰、任瑞萍、韩立宁:《港澳与台湾入境旅游流时间特征对比及成因分析》,《资源科学》2012年第2期,第373—380页。
刘永建、马耀峰、张佑印、李振亭:《中国口岸城市入境旅游流西向演化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年第10期,第942—944页。
,运用[WTBX]X衡量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年际差异,[WTBX][BF]X=[SX(]Ni[](∑ni=1Ni)/n[SX)][BFQ],其中,X为客源国年际变动指数,即某年度入境旅游流量相当于多年度平均入境旅游流量的相对数,Ni表示某年度该客源市场的入境旅游流,n为时间段中包含的年度总数。X值越接近100%,说明入境旅游流变动强度越小,反之,则变动越大。根据图2,十年内“一带一路”客源国的年际变动指数变化惊人中国旅游研究院和谷歌:《2019中国入境游游客行为与态度分析报告》,2019年。,2009年增速迅猛,2010年突破100%,2011—2015年呈现短暂的下降趋势,2015年后上涨势头明显,体现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客源国新生力量多元化凸显。
根据表2数据,依照数值大小将年际集中指数分为4个区间,分别是年际集中指数大于10、年际集中指数大于5小于10、年际集中指数大于1小于5和年际集中指数小于1。俄罗斯、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的年际集中变化大,这些国家也是来华入境旅游流规模较大的国家,地域上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东北亚。斯洛伐克、白俄罗斯、阿富汗、埃及、土库曼斯坦等来华入境旅游流规模较小的国家年际集中变化小,十年内的年际集中指数均低于1且无变化,在地域上集中在中东欧、西亚北非、中亚,体现了这些国家旅游流流量受空间影响变动较小。
对比2008年和2017年,越南、马来西亚的年际集中指数从小于10区间上升到10以上,泰国、印度由小于5区间上升到5~10区间,反映其旅游需求增大;蒙古、新加坡、菲律宾等国虽未实现跨区间变动,但在区间内有较大的变动,年际集中指数有所增加。说明了东南亚、东北亚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后迅猛发展,十年内年际集中指数增加,入境旅游规模扩大,旅游流需求持续提升,预示“一带一路”倡议下入境旅游部分客源国位于极速成长期。年际集中指数测算的结果,一方面反映出客源国年际集中度差异大,在空间上集中度较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一带一路”客源国尚未形成成熟的入境旅游市场表现,成熟市场在年际集中指数上的表现为规模大、集中度分散且稳定李能斌、陈金华:《新加坡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时序变化与特征研究——基于2005—2015年数据分析》,《东南亚纵横》2016年第3期,第66—71页。,目前“一带一路”客源国作为新生力量仍处于成长发展期。
二 “一带一路”客源国与主要客源国的差异比较
(一)“一带一路”客源国与主要客源国相比旅游流稳定增长
主要客源国为中国入境旅游贡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王克军:《主要客源国对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贡献分析》,《旅游学刊》2017年第1期,第32—41页。,《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统计了中国23个主要客源国的旅游流变化,分别是朝鲜、日本、韩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瑞典、瑞士、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蒙古、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俄罗斯,后八国同时也是“一带一路”客源国。根据表3,主要客源国十年内作为重要的入境客源国,为中国入境旅游贡献约80%的客源。2008年,主要客源国入境旅游流占整体入境旅游流的85%,到2017年,該比例下降至79%;23个主要客源国剔除“一带一路”八国后,其余主要客源国占比从2008年的52%下降至2017年的45%,说明剔除“一带一路”八国后的主要客源国在中国入境旅游市场中占比下降。主要客源国与中国地理距离较远,中国周边新兴目的地国家对主要客源国吸引力增强,分散部分客源。
主要客源国叠加“一带一路”客源国的八国成为入境旅游流中坚力量。根据表4,八国的旅游流十年来稳定在主要客源国旅游流总量的30%,且占“一带一路”客源国旅游流总量的70%,说明八国不仅在主要客源国中占重要地位,也是“一带一路”客源国的主要力量。与主要客源国下降不同,主要客源国叠加“一带一路”客源国的八国,自2010年以来,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5年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态势。
(二)“一带一路”客源国比主要客源国更倾向于将中国作为目的地
地理集中度是分析旅游者结构分异的重要指标,是反映旅游流的地理来源和空间分布状况、
(三)“一带一路”客源国与主要客源国旅游流空间差异较大
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衡量旅游流流量差异,标准差[WTBX]St用于衡量空间绝对差异,反映一个旅游区域旅游流流量大小的实际差异,数值越大,旅游流流量绝对差异越大。变异系数Cv用于衡量空间相对差异,反映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速度差异,数值越大,旅游流流量的空间相对差异越大马红丽、马耀峰、李君轶、张佑印:《环渤海区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时空演变规律分析》,《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5期,第68—71页。
吴开军:《粤港澳大湾区入境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分布体系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9年第7期,第133—141页。
。根据图4,“一带一路”客源国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在2013年之后呈上升趋势,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时间上具有一致性,整体趋势均呈W形分布,和中国整体入境旅游相吻合的趋势。此外,十年内,主要客源国平均值最大,说明主要客源国仍是中国入境旅游市场主要力量;主要客源国(剔除“一带一路”八国)的标准差最大,解释了中国还不是所有发达国家的主要旅游目的地;“一带一路”客源国的变异系数最大,反映了“一带一路”入境新生力量的成长性和较大的变化性,反映出倡议的显著效果。
三 “一带一路”客源国入境影响因素研究
(一)引力模型下客源国旅游流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影响客源国入境旅游的因素包括了客源国收入水平De V G, Kyaw K S.Role of the Exchange Rate in Tourism Demand.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3,(43),pp.624-627.、人口数量Dogru T, Sirakaya-Turk E, Crouch G I.Remodeling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mand: Old Theory and New Evidence. Tourism Management,2017,(60),pp.47-55.、文化差异Kim J, Lee C.Role of Tourism Price in Attracting International Tourists: The Case of Japanese Inbound Tourism from South Korea.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 2017,6(1),pp.76-83.等,引力模型起源于物理学,TingergenTingergen J.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 an analysis of world tradeflows. New York Twentieth Century Fund,1962.、PoyhonenPoyhonen P.A tentative model of the volume of trade between countries. Economics and Finance Archive,1963,90(1):pp.35-35. 等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用来衡量两国间双边贸易。入境旅游研究中,引力模型能够从目的地国家资源禀赋等特点出发解释入境旅游规模,更适用于解释加总的入境旅游规模,有利于探索影响不同客源国入境旅游需求的共性因素王聪、孔闪闪、魏宝祥:《客源国经济距离与入境旅游规模——来自中国西北五省的经验证据》,《产经评论》,2018年第4期,第99—112页。,因此学者们用其测算对入境旅游流的影响因素。为探索影响“一带一路”客源国新生力量产生客源的因素,借用引力模型,构造包括客源国GDP、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客源国总人口、入境国家与中国是否存在共同边界
郭为:《入境旅游: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旅游学刊》2007年第3期,第30—34页。
张宏伟:《中国入境旅游的文化差异效应测度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分析》,《财贸研究》2009年第4期,第56—61,68页。
其中,Xij代表中国接待“一带一路”客源国的入境旅游流,Yi代表“一带一路”客源国2017年GDP总额,[WTBX]Eij代表2017年每个国家和中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额,Dij代表每个国家的首都与中国首都北京之间的地理距离,Ni代表每个国家在2017年的人口总数,Bij代表“一带一路”客源国是否与中国接壤。分别收集“一带一路”60个客源国数据并和主要客源国的数据进行对比,[JP2]其中GDP和人口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地理距离数据来自www.distancecalculator.net,双边贸易额来自国务院网站,由于双边贸易额和GDP单位不同,统一使用人民币作为单位。使用SPSS21.0进行ANOVA分析显示,该模型之间变量不存在共线性,能够代表性地反映本文测量的影响因素变量,对信度和效度进行分析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显著性检验显示“一带一路”客源国与主要客源国呈现不同结果。“一带一路”客源国入境旅游流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地理距离及客源国人口显著相关。主要客源国中仅双边贸易呈现显著相关,贸易往来是促进入境旅游的重要因素。剔除“一带一路”八国的主要客源国与所有指标不显著相关,这些国家除朝鲜外均为发达国家,说明中国还没有成为发达国家主要的目的地。
“一带一路”客源国中,根据相关性系数大小,距离作为最大的影响因素呈现出地理距离递减的趋势,地理距离反映旅行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距离越远旅游流越少。其次,国家间的双边贸易带来旅游流增加,“一带一路“客源国多为发展中国家,两国之间贸易来往越密切,客源国入境旅游流相应增加。此外,客源国人口与入境旅游流呈正相关。引力模型的结果显示了“一带一路”客源国符合一般旅游流规律,主要客源国中仅双边贸易呈现显著正相关,进一步说明双边贸易的开展对中国入境旅游流的重要作用。和客源国GDP与入境旅游具有高度相关性黄爱莲:《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岳入境旅游影响因素分析》,《商业研究》2011年第9期,第207—211页。
章秀琴:《我国入境旅游影响因素及其客源地市场潜力的实证分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45—50页。
不同,本文得出了不同类型客源国GDP与入境旅游流没有显著相关性的结论,可以认为,虽然推拉理论Dann G. Anomie, ego-enhancement and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7,(4),pp.184-194.解释了GDP是旅游流产生的动力因素,但现阶段中国作为目的地对入境旅游者的吸引力仍然有限,GDP相对较高的发达国家偏好欧洲、东南亚等目的地温晓金、蒋依依、刘焱序:《“一带一路”国家入境游客规模演化规律与中国出境游客的对应特征》,《资源科学》2019年第5期,第931—942页。,“一带一路”客源国以发展中国家为主,GDP较低,出境旅游动力不足张凌云、房蕊:《日本出国旅游需求與人均GDP关系实证研究——兼议对我国出境旅游发展的启示》,《旅游科学》2011年第3期,第24—34页。,和发达国家相比更倾向于将中国作为目的地。
(二)旅游资源是入境旅游主要吸引物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旅游业发展的传统吸引物王大悟、魏小安:《新编旅游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第157页。
。中国是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大国,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和地域性特征,具有较高的观赏和体验价值。城市是入境旅游者的重要考量因素,城市内的基础设施、环境整洁度、文化活动、旅游资源吸引众多入境游客,可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增强对城市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宣传。北上广深作为旅游入境口岸地和目的地的双重因素仍能够吸引到较多游客,但根据地区特色,不同的目的地深入挖掘均可发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JP2]如西南地区的熊猫和饮食文化,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牧民文化,东北地区的冰雪景观及文化等,福建的妈祖文化、广西的桂林山水、陕西的兵马俑成为主要旅游吸引物,新兴目的地在风景、饮食、住宿等方面为入境游客带来不同的旅游体验。
(三)文化和节事活动带动作用明显
文化资源是国家旅游竞争力的重要驱动,节事活动推动经贸发展。《2019年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报告》世界经济组织论坛:《2019年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报告》,2019年。显示,文化资源和商务旅行指标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举办重要文化和体育活动的大型体育场数量、文化和娱乐数字化需求、国际会议举办数量等5项指标,中国排在140个国家之首。文化资源彰显文化底蕴,代表国家形象,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景观遗产、世界文化和景观双重遗产数量共55处,全球排名第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World Heritage List)》(2020-03-15)[2020-10-09],https://en.unesco.org。。孔子学院在多个国家开办,来华留学生稳定增长,中国文化传播广泛。中国有能力承办大型国际节事。中国承办国际活动的城市数量多,承办国际活动的能力不断提升。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连续举办,中国和各国的合作论坛、经贸论坛、共同体论坛相继召开,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非洲国家、东盟国家、中东欧国家陆续开展科技、旅游、产能、国际合作培训,区域合作对话不断加强,商贸及会展影响力不断扩大。
(四)国家战略有力推动入境旅游流
国际战略合作关系是国家之间合作的重要保障。中国先后和巴基斯坦、东南亚诸国建立新时期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体现出对“一带一路”客源国的重视。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等硬实力建设成果显著。中国海运服务覆盖“一带一路”沿海,海运互联互通全球第一;中欧班列已累计运行超过2万次,通达欧洲14个国家;中老铁路、中泰铁路等铁路合作项目有序进行;与多个“一带一路”国家实现直航。基于国际战略合作关系的“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区陆续建设,中国于2014年设立丝路基金、2015年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一带一路”国家数百家银行,有力促进经贸合作,进一步增强访华人员数量,推动入境旅游流不断提升。
四 结论和展望
“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新冠疫情后的全球经济恢复过程中区域合作的重要指南。“中国一带一路网”显示,截止2020年中国已与137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197份合作文件,这些国家中包含美洲、大洋洲等非地理意义上的“一带一路”国家,倡议辐射的范围不断扩大。相關国家和组织伴随合作的深入成为中国入境旅游的新生力量,深刻改变中国入境旅游局面。
本文通过对中国2008—2017年“一带一路”客源国入境旅游流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一带一路”客源国作为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新生力量,旅游流流质受到外汇的影响逐年提升,结构较为稳定,其旅游流占入境旅游流整体比重逐步扩大,规模攀升,年际变动大,客源国的贡献程度集中,作为入境旅游新生力量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尚未成熟。和主要客源国相比,“一带一路”客源国更倾向于将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且“一带一路”客源国叠加主要客源国成为中国入境旅游的中坚力量。通过对影响“一带一路”客源国的因素引入引力模型测算,不同类型的入境旅游客源国影响因素不同,“一带一路”客源国作为入境旅游新生力量受到地理距离、双边贸易、人口的影响较大,主要客源国受到双边贸易影响,GDP对“一带一路”客源国和主要客源国的入境旅游流影响不明显。此外,旅游资源、文化、国家战略等也是中国入境旅游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对“一带一路”客源国入境旅游新生力量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本文在理论上弥补了“一带一路”旅游研究中研究对象以国内省域和少数国家为主的不足,拓展了入境旅游流的研究范围,同时运用引力模型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入境旅游流的因素。中国与“一带一路”客源国在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入境旅游未来发展中,本文为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客源国之间的双边、多边贸易、文化多方面交流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呼吁各国之间求同存异,加强合作。在后疫情时代,政府通过政策支持、文化传播等手段有效树立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有效促进中国入境旅游的发展。
由于统计口径不完整,部分国家和年份数据缺失,本文未能涵盖“一带一路”倡议下已有合作的所有国家,在未来研究中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一手数据,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对“一带一路”客源国的入境旅游流流量和流质进一步进行探索。本文仅针对“一带一路”客源国整体入境旅游情况进行了分析,但这些客源国国家及地区之间的相互发展关系仍未解决,后续研究可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发展。
【责任编辑 吴应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