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问题链”设计建构散文阅读教学

2021-05-25任莉

语文建设 2021年4期
关键词:问题链

任莉

【摘要】传统的初中散文阅读教学,往往呈现板块化、碎片化状态,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的思维过程不能向纵深发展。而以问题链的形式来建构课堂教学,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达到对文本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以期促成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本文以《昆明的雨》为例,探索“问题链”教学方法在散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散文阅读教学,问题链设计,《昆明的雨》

谈起汪曾祺的散文,众人必说汪老的散文“淡而有味”,其文白夹杂、雅俗共赏的妙语“如话家常”。谈起他的经典散文《昆明的雨》,众人也必定被那淡而雅的文字所营造的景美、人美、情美所深深打动。“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这篇散文的“至味”,学生如何能品尝得到?又能品尝到何种程度?笔者以《昆明的雨》为例,对用“问题链”设计建构散文阅读教学加以探讨。

一、文本解读概述

《昆明的雨》于2016年被选人统编教材,安排在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与《背影》《白杨礼赞》等一起组成散文单元。散文是抒情性的,它一般都是作者内心深处情感的外化。笔者以为,《昆明的雨》在情感的抒发上,有汪老散文的一贯风格: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背后,掩藏着的是真挚深沉的情感。作者对昆明的雨、雨季以及这座城市的喜爱和想念是显性的,而隐性的、更深沉的情感却是对当年昆明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和这种生活状态所折射的心境的一种审美与赞赏。这种真实的生活状态中既有小欢喜,如干巴菌“这东西这么好吃”的惊喜,也有小哀伤,如房东寡妇与养女可能遭遇了生活的不幸;既有日常生活的人间烟火,如吃菌子、卖杨梅、送缅桂花、喝小酒等,也有现实生活中的诗情画意,如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若园巷带雨的缅桂花的清香,小酒店院子里大木香花树上半开的白花和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等事物营造出的盎然诗意。这种真实的、原生态的生活状态彰显的是一种原始而蓬勃的生命力,是一种“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生命力。

二、教学方法择定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单元说明指出,《昆明的雨》是作为写景抒情类散文的代表性篇目被编选进入散文单元的,具有独特的教學价值。王荣生教授在《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一书中指出:“散文阅读,即鉴赏文学性的散文,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领悟的人生经验。”那么,《昆明的雨》与《春》《济南的冬天》等篇章同为写景抒情散文,它作为“这一篇”的独特教学价值究竟在哪里呢?笔者以为,阅读《春》等写景抒情散文,更多地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对自然景物的审美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但阅读《昆明的雨》,显然还需要深入挖掘“作者在日常生活中领悟的人生经验”,也就是文本隐含的深刻意蕴,即语言材料的时代背景、社会、文化、传统、观念以及民族心理、时代精神和人文性等。

对于散文阅读教学,在“教什么”上,大多数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是抓住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指导学生学习文体知识、写作手法,精细解读关键字词、句子,品析文本的个性化语言。在“怎么教”上,很多教师则选择“板块式”教学模式,先以品味和剖析文章中的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等丰富多样的素材引导学生抓“形”之“散”,再以这些“美”点赏析归结出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怀念的“神”之“聚”,最后品析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这三个步骤分别指向文章的内容、情感、语言三个板块。余映潮老师对于“板块式思路设计”的定义是:“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即教学内容和教学板块是呈板块状分布排列的,它又可叫作分步组合式思路。”板块式教学的优点在于各板块教学内容集中,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清晰明朗,教师易于把控课堂节奏。但笔者认为,板块式教学易造成对文本的肢解,板块与板块之间相对独立的联结方式不利于学生整体建构文本内在的情感逻辑,容易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机械化和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发展。而以“问题链”的形式来建构课堂教学,则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过程完整性、深刻性的发展;尤其在散文阅读时,特别有利于学生触摸和发现作者使用“零散”的写作素材时的内心情绪,并将作者融注于“这一篇”的情思情感特征完整地提炼出来。

那么,什么是“问题链”设计?“问题链”设计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设计方式,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是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是课堂教学中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层层递升,引领学生探究文本内在情感逻辑、领悟文本核心价值的一种链式过程设计。这种设计既关注文本的内在逻辑,又关注学生的思维认知过程。笔者以《昆明的雨》的课堂教学为例,探究基于散文阅读的问题链设计教学的实施策略。

三、“问题链”设计与教学实施

基于上述文本解读与教学方法选择,笔者在此文的阅读教学中采取以问题链的形式来建构整个课堂教学,以期在阅读审美的同时,兼顾学生思维水平向更深层次发展与提升。问题如下:1.文题是《昆明的雨》,但作者并没有用大量笔墨正面写昆明的雨,而是写了昆明的雨季、仙人掌、杨梅、苗族女孩、缅桂花、房东等凡人小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2.文中诸多的凡人小事叠加组合,就是昆明的日常生活。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3.这样的生活折射出人们一种怎样的心境?4.当时正处于1939年~1946年抗日战争的大动荡大灾难时期,为什么人们还有这样的心境?

这四个问题不同于通常的板块式教学的问题设计,它们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既还原情境,引领学生在平淡有味的字里行间再现昔日的生活原貌,又理性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深意。

第一个问题是基于学生有前置性学习的发问。笔者在预习单中有设计“文章除雨之外,还写了哪些景、物、人、事”一问。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检索、内容梳理,相对简单。课堂上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大量写除雨之外的其他凡人小事”,则指向对作者创作缘起与动机的深入探究。作者是应朋友之约作画,然后写作此文。如果还原作者作画和作文时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他的情思被索要画作勾起,然后自然联想起了昆明的雨、菌子、果子、花等,随着回忆一步步加深,他又悠然想起了女孩卖杨梅、房东送缅桂花、雨天和友人小酌……往日的生活场景犹如一幅画卷慢慢打开,是多么恬淡宁静。由此可以推断出:作者要写的不是昆明的“雨”,而是昆明的“生活”。他是用“雨”串联起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人,借此来表达对过往昆明生活的自然追忆与想念,对人间平淡生活的喜爱与珍视。

既然作者本意不在写景而在表现生活,那么第二个问题“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自然就被牵带出来。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回归文本细读深思,抓住许多细节作出了个性化解读。

生:这是一种闲散惬意的慢生活,充满了日常生活的美好。你看,卖杨梅的女孩穿着民族服饰、羞羞怯怯地、“声音娇娇的”,因为有了她们,“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生:这是有滋有味的生活。作者写“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茵子色、态、味俱美,还家家饭馆都炒,就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这真是人间最有滋味的烟火啊!

生:这是有诗情画意的生活。李商隐的诗、莲花池、满池清水、陈圆圆的雕像等景物营造出一种凄清朦胧的氛围。小酒店、木香花、檐下站着的几只鸡等事物渲染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气氛。“我”和挚友一边听雨,一边闲聊赏景,真的充满“诗情画意”。

此处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同时,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品味本文的语言,让学生关注到那些深沉的情感正是掩藏在淡而有味的语言之中。比如“这种东西也能吃?!”“这种东西这么好吃?!”两句,使用口语看似闲谈,但两个标点的连用极有艺术表现力。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此处不——赘述。

前两个问题紧密相连,层层深入的探究已为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更深处搭好了支架。第三个问题紧承第二个问题而来:“这样的生活折射出人们怎样的心理状态?”学生极易想到“恬淡”“安宁”“从容”之类,汪曾祺也曾有“世间万物皆有情,难得最是心从容”之语。但须要注意的是,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极度动荡的时期,昆明也是“三天两头有警报”,形势危险;然而在偏处西南一角的昆明,人们仍然是“诗意地栖居”,至少在作者心里大致如此。这样一来,本文表现出的“从容之境”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就出现了矛盾点,即第四个问题:当时正处于1939年~1946年抗日战争的大动荡大灾难时期,为什么人们还有这样的心境?

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挖掘文本隐含的深刻意蕴。由于学生课外没有阅读过汪曾祺的其他作品,学生的思维出现了短暂的卡壳。这时,教师适时给学生搭建思维的“脚手架”,补充《跑警报》一文中的两段文字:

文段一: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作“跑警报”……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文段二……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至此,学生结合两段文字,联合教材的“阅读提示”,使思维活动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学生通过思维碰撞,自然得出结论:作者在《昆明的雨》中所写的美好生活和《跑警报》中所反映的动荡生活都是真实存在的,美好与苦难的交织才是生活的立体再现。那些大动荡、大灾难、大悲痛并不是生活和生命的全部,保持“皮实”的、“不在乎”的精神,保持“难得最是心从容”的心态,就会发现生活和生命里还有许多小琐碎、小温暖、小美好,而这些细碎的、真实的“小”,就像昆明的雨,明亮着、丰满着我们的生命。这就是我们的平凡生活,也是我们生命的意义。而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散文阅读教学形式多样,但任何一种形式都不应形成一种僵化的套路。用“问题链”设计建构散文阅读教学,可以引领学生思维活动链式推进,层层深入。在这种更有宽度、更有深度、更有效度的散文教学实践中,不同散文作品的個性特征和独特价值得以充分彰显。一线语文教师不妨利用问题链来设计散文阅读教学的程序,引领学生向散文阅读的更深处漫溯。

猜你喜欢

问题链
基于构建问题链的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问题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化学史的问题链教学设计
基于微视频与问题链相融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巧设问题链预约精彩课堂研究
基于“问题链”的数学探究式教学
问题教学让科学复习更高效
解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链的设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