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活动组织的关键

2021-05-25庄学培

语文建设 2021年5期
关键词:主动探究真实情境项目学习

庄学培

【摘要】针对阅读教学中存在整体感知缺漏、细读不深入及认知表面化等问题,本文提出:阅读教学的组织要根据阅读教学的阶段性特点,把问题转换为驱动性任务。驱动性任务具有学生自主探究、情境真实等特点。自主探究促使活动设置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真实情境设置紧扣学科核心问题、核心概念。阅读教学以任务驱动学生在积极语言实践中解决问题,才能实现深度阅读。

【关键词】项目学习,任务驱动,真实情境,主动探究,阅读教学

项目式学习,是把学习内容以任务形式置于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情境中,学生学习“有一个真实完整的探索、发现、解决的过程”,是一种学习方式。有针对性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可驱动学生主动探究,促进学生实现深度阅读。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经典课文,如何在项目式学习活动中设置驱动性任务,值得探讨。

一、整体感知:任务驱动积极梳理探究

组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工作,但学生的阅读速度与质量不一,在限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有的学生不能完成,或是存在粗疏缺漏等问题。教师需要设置任务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学生完成基本阅读。

1.习题式活动及整体感知环节存在的问题

该文的课后练习一是为促进学生完成基本阅读而设置的。

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不同角度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 原因→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悬念→结局(技巧)

这道习题的设置具有活动性,题中列举了知识性的内容,提供了梳理小说情节的多种角度,搭建活动支架,可让学生自主叙述故事情节,以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但是以习题的方式呈现,很难规避习题式活动产生的问题。

这道习题较为常见的组织方式是:布置任务,学生阅读、思考,展示叙说故事情节。教师或题目要求什么,学生就对应给出什么答案,主动性不强,探究与活动的深度不够。能在班级展示的只是少部分完成基本阅读的学生,且是成果性的展示;未完成阅读的学生则成为旁观者,阅读情况不被关注,阅读问题没有暴露,也就没有转化为教学内容。

2.探究性任务驱动积极梳理

学习是个体的自主探索及其发展,教学是设置活动情境,为个体提供资源,促进个体自主探究,支持个体解决问题。如下方案可供参考。

活动任务:准确填写表格,梳理于勒三个时期的表现。

项目目标:实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活动过程:自主阅读课文,填写表格;合作交流,修改填写内容。

该表的时间顺序与课后练习一的故事发展顺序不同,紧扣小说的结构及于勒三个时期的生活特点。于勒的行为表现分别来自课文各段落,学生填写时须积极梳理,自主归类。“结果”的表达,是对于勒行为表现的归纳。

学生自主填写的进度、质量不一,表现出他们在阅读中整体感知环节探究的差异。就思维能力看,列举于勒行为表现的缺失,可反映部分学生信息筛选与内容辨析能力的不足;结果表达的粗疏,可反映部分学生归纳思维能力的不足。

项目任务驱动学生充分探究,可弥补线性活动存在的不足,促进学生真实完成基本阅读。表格填写促使所有学生阅读与动笔,经历探究困境,激发合作学习需求,产生深刻体验。通过合作活动的交流获得启发,解决阅读问题,最终完善表格。

3.学科性活动深化整体感知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语文项目式学习应是语文的生活,课堂教学应专业性地做好学科的事。组织学生叙述情节,完成基本阅读,可结合该单元后面的专项写作任务,对课后练习一作项目式活动设计。

活动任务:缩写小说,字数不超过500字。

项目目标:梳理小说情节,完成小说内容的基本阅读。

活动过程:独立阅读,缩写小说;小组交流,缩写修正;班级展示,质疑与点评。

(活动提示:课后练习一“提示”内容列举。)

一方面,任务可深化学科性的探究。该单元的写作活动对缩写的要求是:“中心思想不变”,“压缩”“篇幅”,“把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遍”。缩写任务驱动学生积极阅读,拿出符合要求的作品,参与讨论、展示,从而“提高把握文章要点、思路的能力”,“培养概括、综合能力”,深化探究活动。

另一方面,真实情境可提升活动的成效。限定500字篇幅的缩写,学生须独立完成阅读,并动笔写作;交流与展示中,学生须积极参与,认真修改。活动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具体的学习要求,学生须切实阅读探究,从而真实获得发展。

二、文本细读:真实思辨促进细节领悟

人物活动推动情节、表现主题,辨析人物性格特征是小说阅读的关键。小说提供的情境是复杂的,人物性格的表现也具有复杂性,因而领悟人物表现的细节是文本细读的关键。

1.细读的孤立与辨析的浅表化

该文课后练习二的设置,是对于勒性格特征的认识。

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依据小说内容和你自己的理解,与同学讨论。

于勒是一个行为不端乱糟蹋钱的家伙,或是一个正直、有良心的人,还可以是一个被亲情抛弃的可怜穷人。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且各有根据。这显然是有问题的,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物认识标签化。在资讯时代,学生获得某个答案轻而易举。但有答案并不代表已理解領悟或已完成人物认识。先有人物性格的答案,可能就会以此主观性地推演“理解”。也因已有答案,就视为完成文本领悟,似乎无须细读,无须再组织“讨论”深入分析人物性格及其内涵,寻找“依据”“理解”以支持判断。

另一方面,细节辨析浅表化。学生判断于勒性格特征,容易被小说中的“亲情”或温情所迷惑,谴责菲利普夫妇唯钱是图,谴责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认为于勒是个可怜的穷人。这样的思考片面且肤浅,以于勒某一时期的性格表现取代整体认识,没有综合与深入。

2.冲突性任务驱动深度思辨

小说中的社会情境具有复杂性,对小说的领悟造成迷障。没有深入思辨,会造成人物判断的偏差,不能实现文本细读。改进方案如下。

活动任务:讨论“于勒是亲情尚存还是赌徒与说谎者”。

项目目标:辨析人物性格,实现文本细读。

活动过程:填写表格,合作交流,讨论问题。

如果只看到于勒“正直”“有良心”,或是判断于勒是被亲情抛弃的可怜穷人等,显然都有时问阶段的局限性,都是浅表化的认识。于勒发财后并不急着补偿家人,而是到南美洲作长期旅行,连他的朋友游船船长都说他是“法国老流氓”,显然于勒不可能真的补偿家人。对人物的判断不停留于某一阶段或某一维度,思考全面客观才有可能深刻。

任务中要讨论的问题包含冲突,也是学生最容易认定的两种判断,且都有一定的根据。冲突性任务促使学生理性面对于勒表现的细节,既要看到“正直”“有良心”“全家的希望”,还要看到“贼”“法国老流氓”的评判,须综合分析作出合理判断。任务驱动学生突破迷障,清楚地认识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

3.细节探究实现文本领悟

活动任务:诗论“于勒真的是‘法国老流氓吗”?

项目目标:探究人物性格,实现文本细读。

活动过程:独立分析游船船长“冷冷地回答”的原因,后合作讨论完成任务。

游船船长的一句简简单单的判断,很容易被忽略。于勒在游船上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但他赚了钱会做什么呢?船长清楚了解于勒在美洲及游船上的表现,熟悉于勒的秉性,因此他说“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地步”,客观且很鄙视地判断于勒为“法国老流氓”。

学生的发言片段表现出学生对于勒性格的辨析,以及他们细读领悟的深度:

父母只是把于勒的“发财”“补偿”作为哄骗女婿完成女儿婚姻的手段。父母从不主动联系“发财”了的于勒,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相信于勒,对于勒不存在希望,对于勒的基本判断是“贼”。

于勒曾经真发过财,但没有寄钱回来,也没有带钱财回来补偿他亏欠的家人,而是“到南美洲去作长期旅行”。游船船长与于勒关系不错,在于勒生存困难时让其上游船,且带其“回家”,但对于勒的基本判断是“法国老流氓”。于勒人品低劣,“补偿”只是说说而已,他是个说谎者。

于勒在游船上的收入应该不低。服务对象是富人,或是装富人消费的普通人,有劳动收入,还有不菲的小费。最终却是“又老又穷”,说明于勒平时挥霍过度,无钱时便耍无赖,船长才会判断其为“法国老流氓”。

学生先找出船长说了什么,探究他所说的是什么意思,再回到文本细节推断他为什么这样说,由此对文本细节的领悟及对人物的认识均能达到相应的深度。

三、价值认知:多元碰撞中实现真实成长

课文所在单元的目标是“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即学生通过小说的阅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但有的阅读教学涉及“立德树人”时,常是单向灌输或贴标签式地认定。驱动性任务可促使学生进行交流,在多元理解的碰撞中形成价值认知。

1.单一认知与生成受限

想象一下,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试写一个300字左右的片段。(课后练习五)

单从题目看,这一练习的优点在于:与小说阅读紧密结合;独立的“微写作”活动易于组织,突出语言实践性;表达内容可铺排性展开,促进学生想象。然而学生实际写作是依据“限定人物性格→规定方向铺排性叙述”进行的,会夸张地描写菲利普夫妇在金钱面前的丑恶嘴脸,表现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只是纯粹地就夸张技巧训练,缺少探究和思想认知意义。

限定认识的表达活动,不利于多元认知,不利于真实的价值认知生成。小说可解读为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世态炎凉与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普遍认为的应亲情唯上”,也可解读为人们对人品低劣者的厌弃等。于勒是有性格缺陷的,即他是个投机者,可能好赌,可能缺失自制力,且从年青到年老都是这样的德行,即使成为“普通劳动者”,有劳动收入,能“自食其力”,于勒的本性也没有改变,始终没有积累,才致“又老又穷”。莫泊桑尽力于此表现,说明莫泊桑对此性格或精神缺陷持批判态度,这是小说最基本的主题。如果学生通过小说的阅读,能同时形成这一认识,对学生健康精神的塑造显然是有益的。

即便认定菲利普夫妇虚荣,唯金钱论,但小说中纯情、纯真的若瑟夫,最终也放弃认亲,说明小说内含的基本认知是自我保护很有必要,“父母的‘以钱论人,绝非个人的道德缺陷,而是生活环境所逼”,是情有可原的。菲利普惧怕、抛弃“亲情”,是因为要照顾好家庭,不为一个“贼”“法国老流氓”而耗尽一切、赔尽所有,置子女生活于不顾,这更应是一个为夫、为父者应有的亲情价值认知。

第一人称视角是受限的,课后练习提供了其他视角表达活动:

这篇小说是以若瑟夫少年时代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妨试着变换一下叙事视角,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课后练习三)

该题显然是围绕小说基本情节设置的,虽是人称改变,其实还是重复小说情节,思辨性不强,也不利于形成多元认知,存在与第五题同样的问题。下面对练习三作项目活动设计。

项目任务:以母亲的角度叙述“恐怖的于勒”。

活動目标:表现于勒给家庭带来的灭顶之灾,突出于勒的性格特征。

活动过程:自主列提纲,同桌互说;班级展示,点评质疑。

变换人称与叙述视角,针对学生的认知偏差设置主题,细节支持成为探究内容,学生须对小说内容进行筛选、加工,才可能有贴近主题的表达。克拉丽丝从家庭利益出发看于勒,站在关心女儿婚姻及若瑟夫成长的角度判断于勒的性格特征,可促进学生在另一价值认知中作探究性的阅读领悟,通过表达深化认知。

2.真实性任务促进价值认知

小说表现了底层民众的卑微及改变困难境况的无奈,包含对底层生活的悲悯和同情,对菲利普夫妇不完全是批判。可代入式地创造真实情境,设置任务。

项目任务:推论}生写作“于勒到了我家之后……”

活动目标:通过推论性表达,认识不同文化背景的价值观,促进自我价值认知的真实生成。

活动过程:自主列提纲,同桌互说;班级展示,点评质疑。

确认小说所表现的于勒的性格特征,再代入式地推论表达,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他们在交流中实现多元认知碰撞,从而确立真实的自我认知。

普通劳动阶层家庭的学生,赞同对贫穷的恐惧,支持努力争取、保护生存资本,他们会清楚地对挥霍者、赌徒与说谎者说不,这是对社会现实与生存现实的确认,是对自我价值观的真实确认。富裕家庭的学生,可能赞同给予帮助,但少了些真心同情,而是简单认为施舍一笔钱就是“亲情”,对亲情的认知过于简单。

社会的复杂性、人性的复杂性,让于勒的问题复杂化,抛弃于勒,或是矫正、救助于勒,施舍式帮助,显然都不能真正解决于勒的问题。“于勒的问题”就是学生将来生活要面对的社会现实,具有社会实践及生存能力意义。

3.批判性思维深化认知

批判性思维是对事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考察论证的合理性从而决定信什么和做什么的思维”,以批判性思维对小说表现人物的某种特质或倾向进行分析,推断其合理性,成为促进认知的重要方法策略。

项目任务:讨论“于勒能够改变吗”?

活动目标: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活動内容:填写表格,在讨论中修改完善。

表格一:

推论性表格支持学生的言语探究,于勒真的回家了会有什么表现?我的家庭最终会怎样?父母的情况怎样?都可以从小说的人物表现归纳出人物本性,再推断出结果。

表格二:

活动显然很“烧脑”,因为跳脱了小说文本的已有逻辑。学生填写表格时感受到推断的困难:小说里虽有温情的描写,但找不到支撑于勒改变的细节性内容。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激活真实联想和真实思考,认识到“我”应理性地“放弃”亲情。

还可以与本单元其他课文整合。前一篇课文是《祝福》,在鲁迅冷峻的叙述中,祥林嫂同样是不可解救的。与于勒放到一起比较阅读,学生达到的认知更有深度。

活动任务:祥林嫂与于勒,同样不可解救,试分析并作比较。

项目目标:达到深度认知。

活动过程:动笔列举祥林嫂、于勒的性格特征,作比较,分析不可解救的原因。

阅读教学中的项目式活动是为实现深度阅读而设计的,其关键是把问题转换为驱动性任务。驱动性任务兼具自主探究、真实情境及言语特性这三个要素。自主探究促使活动符合学习规律,真实情境设置紧扣学科核心问题、核心概念,言语特性促使活动围绕语言实践主线开展,使学生在真实的阅读活动中解决问题,实现深度阅读。

猜你喜欢

主动探究真实情境项目学习
广挖资源深度整合巧用技术
构建高效复习课堂的教学研究
让学生有效参与学习过程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基于TBM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