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人大骨节病足舟骨解剖形态三维CT测量及分析

2021-05-25泮学贞武世勋刘时璋

实用骨科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正常人踝关节影像学

泮学贞,武世勋,刘时璋*

(1.西安医学院研究生院,陕西 西安 710068;2.陕西省人民医院,陕西 西安 710068)

大骨节病(kashin-beck disease,KBD)是一种慢性地方性骨软骨病,其病理主要表现为四肢关节软骨的变形、坏死和继发性骨关节炎,引起关节增粗、僵硬、畸形及肌肉萎缩,导致关节疼痛和活动障碍,甚至致残[1-2]。KBD发病越早,症状和体征越显著,典型表现为身材矮小,四肢关节特别是负重关节如膝关节和踝关节呈现对称性畸形[3]。既往已有许多文献对KBD影像学进行了相关研究报道,但主要集中于手指和膝关节,对足踝部影像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足舟骨。有文献显示约有89.5%的KBD患者伴有足踝异常[4],因此对KBD足踝关节的研究非常重要。目前对于KBD足舟骨研究多为X线检查,由于存在放射重叠性,尚不能对其形态准确测量。本研究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陕西省和甘肃省KBD流行病区的32例KBD患者和40例正常人进行对比研究,首次通过三维CT成像测量分析KBD患者足舟骨影像学解剖形态及相关数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参考“中国WS/T KBD诊断标准(WS/T 207-2010)”,在KBD流行病区居住至少6个月,有多发性、对称性手指关节增粗或短指(趾)畸形等体征者。排除标准:(1)存在其他踝关节相关疾病,例如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2)既往踝关节有外伤史、手术史等;(3)踝关节拍摄位置不正或影像不清晰。

经踝关节CT检查的KBD患者32例,共63个踝关节;男12例,女20例;年龄48~75岁,平均(59.10±6.67)岁。经踝关节CT检查的正常组40例,共40个踝关节;男23例,女17例;年龄42~65岁,平均(55.43±6.36)岁。

1.2 仪器及影像采集方法 本研究采用Siemens 320排螺旋CT机进行检测。检测参数如下:电压120 KV,电流强度200 mA,层厚0.5 mm,层间距0.5 mm。

被检查者取仰卧位,进行踝关节CT扫描,以踝关节间隙为中心,扫描范围为踝关节以上20 cm胫腓骨远端处至足底(包括踝及足部诸骨),扫描时足部保持中立位(见图1~2)。所有数据从放射科收集,并以DICOM格式保存。采用Mimics 17.0软件进行足踝关节三维重建,去除了踝关节其他骨块如胫骨远端、距骨、跟骨、骰骨和楔形骨,只显示足舟骨。在用户界面中测量足舟骨时可以以任何视角旋转,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基于踝关节解剖标志定位基准平面,建立足舟骨三维坐标,分别测量足舟骨左右径长度、上下径的高度及前后径厚度,测量时去除骨赘由基底测量(见图3~4)。

图1 正常人足舟骨CT图像 图2 KBD足舟骨CT图像 图3 正常人足舟骨三维重建及坐位系建立

a 左右径 b 上下径 c 前后径

2 结 果

2.1 足舟骨解剖参数组间对比(见表1) 通过三维CT成像对足舟骨进行测量发现,KBD组左右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BD组上下径较正常组显著增大(P<0.05),KBD组前后径较正常组显著减小(P<0.05)。

表1 两组足舟骨CT测量数据对比

2.2 足舟骨CT测量指标对KBD诊断的有效性(见图5,见表2) 两组三维CT成像测量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足舟骨前后径和上下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者纳入ROC曲线分析,KBD足舟骨上下径和前后径均在机会线以上并远离机会线,足舟骨上下径ROC曲线面积为0.751(P<0.05),足舟骨前后径ROC曲线面积为0.718(P<0.05),表明足舟骨上下径及前后径对KBD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且足舟骨上下径cut-off值为28.415时约登指数最大(0.437),其对应58.7%,特异度为85.0%;足舟骨前后径cut-off值为12.360时约登指数最大(0.444),其对应灵敏度为61.9%,特异度为82.5%。

表2 KBD足舟骨测量值曲线下面积的比较

图5 KBD足舟骨上下径、前后径值的ROC曲线

3 讨 论

KBD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慢性、地方性骨关节病,常引起关节的疼痛和变形。发病年龄越小,其症状和体征越重,成人大骨节病系儿童期大骨节病后遗性关节病[3]。已有文献表明,KBD踝关节主要具有胫骨远端粗大,距骨塌陷畸形,跟骨短缩,胫距关节、舟距关节边缘硬化、骨赘形成、关节间隙减小及消失,足弓塌陷等特点[4-5],但对足舟骨的研究仍相对较少。

本研究首次通过三维CT成像技术,对KBD足舟骨解剖形态进行测量和分析,研究发现KBD足舟骨上下径较正常人增大,前后径较正常人减小,左右径则无明显差异,表明KBD足舟骨发生病变、畸形,呈舟状改变,关节面塌陷,失去正常骨质形态及特点,且本研究与之前国内KBD足舟骨断层CT测量研究结果一致[6],其测量数值有所不同,考虑本次研究采用三维CT成像技术测量,能更好的还原KBD足舟骨解剖形态,且能以任何视角旋转和测量,减少因CT拍摄定位不准确和角度不正等因素引起的测量误差,增加测量数据的精准性及可靠性。目前对KBD足舟骨影像学研究较少,且多为主观形态描述,国内外也尚未对KBD足舟骨解剖测量进行报道。本次研究首次针对KBD足舟骨解剖形态进行三维CT测量,充分还原足舟骨的解剖形态,增加对KBD足舟骨的病理形态认知,完善KBD足舟骨影像学的客观量化数据描述,为KBD患者足舟骨病变的治疗、足部力线的纠正、足弓形态的恢复提供一定的解剖学依据。

本研究通过ROC曲线分析评估足舟骨上下径和左右径对KBD诊断效能,当足舟骨上下径值大于28.415 mm时,诊断为KBD的灵敏度为58.7%,特异度为85.0%;当足舟骨前后径小于12.360 mm时,诊断为KBD的灵敏度为61.9%,特异度为82.5%。这表明足舟骨上下径及前后径可作为KBD诊断的辅助指标。KBD主要于儿童发育期间发生关节软骨、骺软骨和骺板软骨的变性、坏死,早时期常出现手指及邻近关节变形[3,5]。手部X线检查为KBD诊断及分级的主要依据,而对于手部X线难以诊断的非典型KBD患者,加拍踝关节影像非常重要[7]。本研究通过ROC曲线分析发现,足舟骨上下径及前后径可作为KBD诊断的辅助指标。但KBD诊断不能仅依靠影像学检查,最终诊断仍需要根据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及影像学综合判断。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三维CT成像初步获得KBD足舟骨影像学解剖形态及数据,发现KBD足舟骨上下径增大,前后径减小,且足舟骨上下径(cut-off值为28.415)及前后径(cut-off值为12.360)可作为KBD诊断辅助依据。这将增加人们对KBD足舟骨的认知,完善KBD影像学数据库,为KBD的诊疗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正常人踝关节影像学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NÜ PERSPECTIVES
Nü Perspectives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崴脚,不可忽视的伤害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n ankle instability questionnaire for use in Chinese-speaking population
医学影像学专家介绍
——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医学影像学专家介绍
——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踝关节损伤的正确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