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行内镜超声微创治疗的临床观察
2021-05-25郑凤帆
郑凤帆 彭 涛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河北张家口 075000
消化道肿瘤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存在极大的癌变风险,易诱发不同程度的肠癌、胃癌、食管癌、胰腺癌等,严重危及患者生命[1]。消化道肿瘤早期症状通常不明显,经常被误认为是胃溃疡、胃炎以及便秘等,患者如果不及时去医院就诊,容易延误病情,因此及早诊断显得尤为重要[2-3]。当前临床主要使用内镜对消化道肿瘤进行早期诊疗,使该病诊疗得到有力推动。近年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临床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方面发挥良好效果,对于早期消化道肿瘤患者而言,在内镜直视下可一次性将肿瘤组织完全切除,避免传统开腹手术给患者造成的痛苦[4-5]。加之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小,因此术后恢复较快[6]。本研究对患者使用内镜超声微创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174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7例,女77例;年龄31~76岁,平均(58.27±5.14)岁;肿瘤直径0.8~4.1 cm,平均(1.63±0.13)cm。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①基础信息完整,参与整个实验过程;②自愿参加本研究,且依从性较高;③早期癌变,经临床检查后明确肿瘤组织仅出现在黏膜层以及黏膜下层。排除标准:①存在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受损,或合并严重组织器官疾病;②存在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血液疾病;③中途因各种原因无法继续接受相关治疗而退出。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内镜下黏膜剥离术,静脉注射丙泊酚麻醉,并将肿瘤边界用染色剂标注。于外侧5 mm做标记。采取靛胭脂(5 mL)、10%甘油(100 mL)、0.0005%肾上腺素(1 mL)、5%果糖和生理盐水混合成注射液,实施黏膜下多点注射。病变部位抬举后,使用IT刀沿标记点切开,使用透明膜将病灶部位进行分离,氩离子装置止血。将切除的病理组织保存好送检。术后实施抗感染治疗,并进行预后观察。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性质、起源和分布;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观察消化内镜的诊断符合率;比较治疗前后研究对象糖类抗原(CA)15-3、癌胚抗原(CEA)、CA19-9及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等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采集全部研究对象清晨空腹上臂静脉血3 mL,3000 r/min离心15 min,离心半径10 cm,取血清。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使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北京科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型号:chemclin1500)及配套检测试剂盒[批准文号:国食药监械(准)字2010第3400024号]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性质、起源和分布
食管病变以食管平滑肌瘤最多,主要分布于胸下段、胸上段,多起源于黏膜肌层,回声特点为低回声。见表1、图1。
表1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性质、起源和分布[n =174,例(%)]
图1 内镜超声图像
2.2 内镜超声检查的诊断情况
内镜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9.42%。见表2。
表2 内镜超声检查的诊断情况[n=174,例(%)]
2.3 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
治疗后CA15-3、CEA、CA19-9、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n=174,)
表3 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n=174,)
注:CA:糖类抗原;CEA:癌胚抗原
2.4 并发症发生情况
174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术后24 h出现明显上腹痛或胸骨后疼,3例出现穿孔,7例术后出现明显出血,给予针对性处理后,均已好转。
3 讨论
消化道肿瘤发展至中晚期时患者会出现无法进食、消瘦、贫血、腹部肿块等情况,若出现上述早期症状要引起足够注意,及时就医,早诊早治,提升治疗效果,若等到典型症状出现以后,疾病通常已到晚期,无法根治[7-8]。
消化道疾病临床传统检查常使用白光内镜辅助诊断,这类检查方式诊断符合率不高,易发生误诊、漏诊,不利于及时准确发现病情,并确立有效治疗方案[9-10]。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消化道肿瘤白光内镜镜检已经逐渐被消化内镜所取代,当前已经成为消化道病变的首要辅助检查手段。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推动临床医疗器械水平发展[11-14]。本研究结果提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多起源于肌层,主要为良性的平滑肌瘤,但食管间质瘤中有潜在的恶性肿瘤。食管病变以食管平滑肌瘤最多,分布于胸下段52例(29.89%),胸上段43例(24.71%),颈段36例(20.69%),胸中段29例(16.67%),多起源于黏膜肌层,回声特点为低回声。内镜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9.42%,内镜超声可对病灶的来源层次进行准确判断,是目前公认诊断黏膜下肿瘤最有效的方法,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提供准确的定位及定性诊断[15-16]。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CA15-3、CEA、CA19-9、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水平低于治疗前(均P <0.05)。近年来内镜技术在临床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其在多种疾病治疗方面也发挥较高效果。消化系统早期肿瘤传统治疗方式为外科手术,随着食管镜、胃镜等内镜技术的发展,其已经成为淋巴结转移风险小或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肿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17-18]。对于手术并发症的体会,出现发热时应考虑是否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有关,并且发热大多并非是由感染引起,因此在术后一段时间体温可逐渐恢复正常[19-20]。但是对于伴有基础疾病或肺部感染的高龄患者而言,术后需提升重视程度。穿孔大多为迟发性穿孔,对于直径较大或向腔外生长的肿瘤而言,其发生穿孔的风险较大,因此在术前利用影像学技术全面掌握肿瘤情况,手术过程中注意操作细节,对降低穿孔率具有积极意义[21-22]。出血同样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对于存在心脑血管疾病,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者,由于受到药物影响,会增加其手术过程中以及术后出血风险,针对该类患者需在术前1周停用相关药物;对于黏膜下抬举不良的患者,由于在注射时肿瘤组织无法全部抬举,容易发生出血情况[23-24]。
对于手术护理体会[25-30],①术前:耐心告知患者手术相关情况(流程、目的及优势),减轻患者不良心理,维持稳定情绪;根据患者受教育程度及接受能力,详细讲述疾病知识,尤其是合并慢性疾病者,重点强调合理用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②术中:主动与患者交谈,介绍手术室环境及主刀医生业务水平,消除患者紧张感及恐惧感;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操作,注意做好液体加温处理、保暖及隐私保护工作。③术后护理:平卧位6 h后,予以少量温开水漱口;术后10 h,予以25 mL左右生理盐水,1次/2 h;术后2 d内,暂禁食,待排气,予以半流质,若无异常,逐步过渡至普食;向患者介绍早期运动的益处,使其主动、配合术后早期活动,即术后第1天,以上肢/下肢伸展运动、床边坐起训练等床上运动为主;术后第2天,以小范围下床活动为主,注意保持动作缓慢,避免体位性低血压,诱发呕吐;术后第3天,以下地行走为主;重视患者主诉,评估疼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采取音乐疗法、看书、收听广播等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疼痛感,必要时,予以镇痛剂。
综上所述,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给予内镜超声微创治疗后,不仅可帮助临床对患者进行诊断,还可进行相应的治疗,且并发症小,安全性高,可广泛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