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分析补土医派治疗情志病的用药规律
2021-05-25李昀熹林婉儿杨玲玲郑莉明
李昀熹 林婉儿 杨玲玲 郑莉明 李 艳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2.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科,广东广州 510405
情志病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防治过程中,精神、情志起关键作用并且患者以神志、情志异常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1]。情志病在中医中可归于“郁证”“狂证”“梅核气”等范畴[2]。随着当代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人类对心身健康的需要不断增加。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对于情志疾病具有丰富的诊疗经验[4],如《医学传心录》曾言:“如有七情所干,寒暑所犯,则疾病生焉。”补土派以李东垣为代表,重视情志致病[5]。《脾胃论》言:“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近年有许多医家将李东垣的理论思想应用于情志病的诊疗中[6-7]。随着脑-肠轴理论的发现[8],现代医学证实了胃肠与大脑、情绪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9]。故本研究对补土医派医著中治疗情志病的方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用药规律,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情志疾病扩展临证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补土医派以李杲为代表,有明确亲炙私淑关系的医家包括王好古、罗天益[10]。书目参照《中国中医古籍总目》[11]和《中国医籍大辞典》[12],不包括整理编校的他人著作、专病专著(痘疹、疮瘍等)、本草类著作。本研究所纳入的古籍包括《医学发明》《活法机要》《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东垣试效方》《此事难知》《阴证略例》《医垒元戎》《卫生宝鉴》。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将情志病定义为疾病的病因中情志起重要作用或疾病症状以情志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病证[13]。②方药明确的方剂。排除标准:①情志病表现不甚明显的方剂。②方剂用药品名、剂量不明确。
1.3 数据处理
根据上述纳排标准进行方剂筛选,舍去加减方,提取数据,采用“双人双录”的方式,利用Excel 2016建立补土医派情志病处方数据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4]和《中药学》[15]进行规范化处理,如白茯苓→茯苓、玄胡→延胡索等。在统计过程中炮制品予以分别统计,如生甘草、炙甘草等。
1.4 统计分析
对中药数据库中中药使用频次、四气五味之属性、归经进行频次、频数统计,使用SPSS 22.0对高频中药行聚类分析,并在提取公因子后进行因子分析。
2 结果
最终获得中药处方126条,共156味中药,总用药频次为1100次。
2.1 单味中药的使用
在126首方剂中,使用频次≥5的药物依据频次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共有56种、917次。使用频数最高的5味中药是人参、当归、炙甘草、甘草、柴胡,使用频数≥20的单味中药信息见表1。
表1 使用频数≥20的单味中药
2.2 中药属性统计
2.2.1 药物功效 依据《中药学》[15]对使用频数≥5的中药进行药物功效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共有15种功效,使用频数最多的功效是补虚药,其次是解表药和清热药。见图1。
图1 药物功效统计
2.2.2 药物药性、药味 对高频药物(使用频数≥5)的药性、药味进行统计,同一味中药的多个药性、药味分别统计。在56味中药里,累计出现917次药性、1553次药味。结果显示,药性以温、寒最为常见,药味以辛、甘、苦居多。见图2。
图2 药物药性与药味统计
2.2.3 药物归经 对高频药物(使用频数≥5)进行药物归经统计分析,若同一中药具有不同归经,则分别统计。在56味中药里,累计出现2993次归经,其中脾经、肺经、心经、胃经最为常见。见图3。
图3 药物归经统计
2.3 高频药物因子分析
以高频药物(使用频数≥15)作为因子分析对象,KMO检验统计量0.570>0.5,Bartlett球型检验χ2值为811.335(自由度为276),P <0.0001,提示数据可进行因子分析。使用最大方差法旋转,提取得到9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8.007%,通过高频药物的旋转成分矩阵,最终确定9个公因子中包含的药物组合。见表2。
表2 高频药物的公因子分析
2.4 高频药物系统聚类分析
选取高频药物(使用频数≥15),应用SPSS 22.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采用组间联接方法,共得到6类药物组合。类1:防风、羌活、川芎;类2:炙甘草、白芍;类3:陈皮、半夏、当归、柴胡、升麻、黄柏、黄芪、苍术、甘草;类4:干姜、附子、肉桂、茯苓、白术、人参;类5:黄芩、黄连、生地黄;类6:大黄。见图4。
图4 高频中药聚类分析树状图
3 讨论
3.1 虚则补益脾胃元气
分析补土医派治疗情志病时所用单味药物,人参、当归、炙甘草频率最高,在功效上以补虚药为首,药味以甘、温之性为主,归经上则以脾经、胃经为主。因子分析发现,人参-茯苓-白术、干姜-肉桂-附子为重要因子。聚类分析发现,干姜、附子、肉桂、茯苓、白术、人参为核心药物组合。上述药物均以甘、温入脾胃经为特点,病机上不良情志损害脾胃元气,脾胃受损后又难以化生思虑的所需物质基础,最终相互为害,形成情志疾病[16]。故在治疗上,首重补助脾胃元气,如《脾胃论·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中所说:“善治斯疾者,惟在调和脾胃,使心无凝滞……盖胃中元气得舒伸故也。”
3.2 实则泻其火
从用药规律可发现,高频药物中有生甘草,常用药物药性、药味中分别有苦味、寒性,用以凉降,功效频率上清热药仅次于补虚药、解表药,而因子分析发现黄芩-黄连-大黄、生地黄两组清热药物,提示泻火治则可用于实证类情志病[17],同时可用在以心烦、情绪烦躁为主的情志病中[18]。
3.3 重升发脾胃阳气
单味药统计发现,柴胡是高频药物,在功效统计中发现,解表药是高频功效之一。辛味在药味中排名处于首位,关联分析发现防风、羌活是重要药对,因子分析中防风、羌活、川芎是公因子之一。以上均说明补土派医家在治疗情志病中注重以风药升发脾胃阳气,更能以风药开肝气郁滞,达到条畅情志之目的[19-21]。
3.4 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
因子分析中的药物组合当归、甘草、柴胡、黄芪、升麻、黄柏、苍术,聚类分析中的药物组合陈皮、半夏、当归、柴胡、升麻、黄柏、黄芪、苍术、甘草,均可划分为补脾胃、升发脾胃阳气及降泻阴火的药物。在方剂上与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相似,可用于虚实夹杂之情志病,一方面以虚证为主,表现为“不乐”“短气”;一方面以实证为主,表现为“心烦”等,如《脾胃论》中所载情志表现“身心烦乱,有不乐生之意,情思惨凄”。治则上应结合李东垣之阴火治则[22],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并举[23-24]。
综上,补土医家在情志疾病的治疗中,虚者注重补益脾胃,实则泻其火,且注重升发脾胃阳气,病程长而虚实夹杂,情志表现多端又可秉承李东垣所创立的阴火治则,补脾胃与泻阴火、升清阳三者相合,与当下情志病证的诊疗相比[25],突出了脾在情志病中的作用,为中医辨治神志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