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学人文的认知情况及需求分析
2021-05-25李莉吕军冯伟峰刘珏徐安定
李莉, 吕军, 冯伟峰, 刘珏, 徐安定
(暨南大学 附属第一医院 1.临床研究部; 2.研究生管理办公室; 3.神经内科, 广东 广州 510630)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强调要“加强医疗服务的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的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患者就诊过程中,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希望得到医生的关爱、尊重和理解.这种模式与观念的转变反映到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上,就是要求医学高等院校在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专业技能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心理学、社会学、医学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训.《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1]中也明确指出了这一点.高等院校需改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教育,促进医学科学技术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效融合,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临床医生.
樊代明院士在《疫后医学发展的思考》中提到:人文是人类文化的最高境界,医学文化是引领医学正确发展的文化[2].研究表明,我国当下的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仍然是以培育医学科学技术教育为主,对医学人文素养的培训与教育虽然一直在努力推进,但仍亟待提高,医学生医学人文实践能力意识薄弱,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投入不够仍是主要现状[3-5].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缺失是我国目前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6],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兼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学位获取,有来自于临床、科研、毕业、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会导致其职业精神的欠缺,在今后步入工作岗位时面对更大的困难与压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医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医学院校应重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5, 7].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目前参加住院医师、护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于医学人文的认知情况以及其对于医学人文教育方面的切实需求,以期为制定和完善医学人文素养的培训与教育,更好地践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与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2019级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及护理学等参与住院医师、护师规范化培训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查询[8-9]与专家指导设计问卷,根据预调查结果对相关细节修正后生成终版问卷,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生的基本信息:年级、性别、专业、研究生类型;第二部分为医学人文的认知调查:本科期间是否接触过医学人文相关课程或讲座及目前对于医学人文的认知情况;第三部分为医学人文的需求调研:研究生对医学人文课程及教学方式的需求、医学人文素质水平对后期择业的影响等.在对调查对象进行了统一的问卷填报说明培训后,采用不记名、不讨论的方式现场发放问卷并现场收回.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对问卷数据进行双录入.录入完成,经一致性检验核查无误后,采用SPSS 27.0对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和百分比描述,采用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对于不定项选择题采用多重响应率的分析方法,即对多选题各选项的选择次数比例统计分析.
2 结果
本研究共计发放问卷423份,回收问卷423份,有效问卷413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97.6%.共纳入研究对象413名,其中男162名(39.2%),女251名(60.8%),内招生375名(90.8%),外招生38(9.2%)名,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Table 1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studying object
2.1 对医学人文的认知情况
经对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调查,在医学人文教育方面,13.9%的学生表示其在本科期间从未了解过医学人文相关课程或参加过相关讲座.91.5%的学生认为其医学人文水平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在医学人文认知方面:(1)对医学人文理念核心思想的认知.72.4%认为医学人文理念的核心思想是关爱、敬畏、呵护生命,12.8%认为是对病人服务热诚,9.8%认为是为病人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也有5.1%认为是满足病人的需求.(2)对医学人文理念在医疗实践中的认知.服务态度热诚占14.5%,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占17.4%,一切从病人利益出发占24.5%,提供优良的医疗服务占16.5%,实践生物社会医学模式占27.7%.总体来说5个选项的占比均不低,其中实践生物医学社会模式及一切从病人的利益出发两个选项最高,说明这5点均比较重要,并以实践生物医学社会模式及一切从病人的利益出发为重.(3)对医学生应具备的医学人文能力认知.学术知识运用能力、技术手段运用能力、临床思维分析能力、正确的情感表达能力与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和价值取向,5个选项占比均衡.(4)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当前社会的医学人文水平评价.仅有3.4%的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认为当今社会的医学人文水平非常好,72.9%认为还可以,21.3%认为不好,2.4%认为非常不好.对不同年级学生对于当前社会的医学人文水平的评价进行比较分析发现,3个年级学生对于当前社会医学人文水平的评价,无统计学差异(2=6.768,P=0.343,表2).
2.2 对医学人文课程及教学方法的需求
本次调研过程中,选取与医学人文有关的7门课程进行调研,发现学生对于医学人文相关课程需求排在首位的为医患沟通学(28.7%),其次为医学心理学(21.8%),紧接着为医学伦理学(16.5%),医学法学(13.4%),医学社会学(9.5%),医学哲学(5.7%),医学史(4.2%),见表3.
在对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方法的需求分析发现,需求占比依次为师生交互式教学(33.0%),启发式教学(27.5%),临床个别指导(19.0%),小组讨论(18.4%),而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仅占比2.1%(表4).
调查作为一名正在参与临床实践的医学生,在哪些方面的改善能够促进医学人文素养水平的提高与发展时发现,加强医患沟通与交流占比34.1%,换位思考,形成批判性思维占26.9%,强化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占24.7%,加强执业道路的引导占14.4%.
2.3 医学人文素质对未来择业的影响
调研发现,基于当前的医学人文素质水平,69.5%的同学表示后期仍会继续从事医疗工作,并愿意为改善现有医患关系而做出努力;21.3%表示会继续从事医疗工作,但心存疑虑;6.3%表示会继续从事医疗工作,并认为当前医疗人文素质水平对其完全没有影响;1.0%表示出于安全考虑不打算继续从事医疗工作.
表2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学人文认知情况Table 2 The perception of medical humanities in professional degree students in clinical medicine n(%)
表3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学人文课程需求分析
表4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方法需求分析
3 讨论
医学人文精神是指在诊疗关系中把患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以同理心对待,尊重患者的价值[10],它决定着医生服务生命的质量[11].医学生尤其是专业学位医学研究生是医学的传承者和未来的医生,是医学人文的主要践行者,比其他行业更加需要人文精神[12-13].他们对医学人文的认知,不仅能够直接决定当前医疗实践中医生的人文水平,而且会影响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相关教育教学实践的效果.而我国当下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仍是以临床实践为主,对于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投入仍有不足.
3.1 医学人文理念日益受到重视
本次调研发现医学人文理念越来越受到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视,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于医学人文均有一定的认知,72.4%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医学人文理念的核心思想是关爱、敬畏、呵护生命,其次为对病人服务热诚及为病人提供质优医疗的服务,研究结果前3项,与邹明明等[8]、张小丽等[9]的研究结果相似,说明医学生对于医学人文理念核心思想的认知比较一致.这也是我国近年来加大医学研究生医学人文教育举措的具体效果的体现.调研中也发现,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除去需要有扎实过硬的临床技术与学术知识和敏捷的临床思维之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情感表达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及价值取向.有3.4%的学生认为当前社会的医学人文水平非常好,72.9%觉得还可以,觉得不好和非常不好的比例分别为21.3%和2.4%,提示当前社会的医学人文水平并非十分令人满意.91.5%的学生认为其医学人文素养需要进一步的提升,该结果与秦燕霞等[14]的研究结果相符.
3.2 加强医学人文相关课程体系建设
医学人文相关课程, 对于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5].据统计,我国的医学人文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相比占比较低,实践较少[16],教学课时数也远低于其他国外发达国家[17].本调研发现13.4%的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本科期间都未了解过医学人文相关的课程或参加过讲座,反映出在本科教育期间,存在一定的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空白与缺失.对医学人文课程的需求调研发现,医患沟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与医学法学的需求较大,其中医患沟通学与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基于提高医学人文素养,而医学法学基于增强医生自我保护意识,这从侧面反映出医生希望提升自我医学人文素养避免医患矛盾发生,并需要一定的医学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18].以上调研结果均说明医学高等院校在培养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同时需要加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建设与投入力度.
3.3 以多元互动的教学方式,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
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育,学生采用被动听课模式,难以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锻炼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会导致其在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缺乏岗位胜任力[19].不同于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除了基本的课堂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导师对其临床实践、科研、德育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因此研究生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针对性.本调研发现研究生更希望通过与导师进行交流或者小组讨论、启发式的教学.传统的课堂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需求,不管是科学技术教育还是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都应该在传统课堂教育的基础上探求新的教育教学方式,着力于提升研究生的动手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实践是医学生将医学人文精神转化为医疗服务的重要场所,因此在培养和提高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学人文素质时应考虑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增强研究生的参与度,例如可以举办相关医学人文与医患沟通类的情景剧比赛或知识竞赛,使研究生融入情景之中独立解决问题,再由专家对其处理方式进行点评,给出意见建议;在临床中遇到医患矛盾时,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先让研究生给予自己的意见或观点后,再由带教老师给予修正意见或点评等,以激发研究生独立思考和应对医患矛盾及对医学人文知识学习的能力.人文素质教育相关活动是促使学生将课堂内容运用于临床实践的重要载体.将社会工作价值观融入医学人文教育也是提高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有效方式[20].医学高等院校可借助雷锋日、爱牙日等相关节日或寒暑假不定期组织义诊或“三下乡”等公益活动, 增强研究生敬畏生命、关爱病患、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与职业使命感.
综上所述,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医学人文理念有一定的认知,对于医学人文相关知识的需求较大,其医学人文素养仍有待提高,医学人文素质的培训形式可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育,应融入日常的临床实践中去.高等医学院校应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提升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医学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