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外科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因素识别及综合护理干预分析

2021-05-25罗玲玲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外科血栓下肢

罗玲玲

( 永州市中心医院 , 湖南 永州 425000 )

深静脉血栓(DVT)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治疗后遗症,且为骨科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由于患者术后无法进行正常运动,长时间的卧床静养会导致下肢血流运行状况发生异常,出现异常的凝结状态[1-2]。骨外科患者术后的疼痛感较强,肿胀明显,此术后现象加大了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患病概率,对患者术后的康复治疗非常不利。深静脉血栓属于血管性并发症,多发于下肢远端与近端2种,远端DVT好发于腘静脉以下,临床表现为患肢一侧疼痛感明显。而下肢近端DVT好发于腘静脉以上且为发生肺栓塞的主要诱因,对患者康复预后工作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早期识别出导致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因素,及时进行综合护理干预,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原则也是骨科术后护理工作的重点[3-4]。基于此,此项实验现针对此项问题进行统计已取得良好效果,详情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2月-2019年3月间收治与骨外科手术患者共计112例作为此次实验研究对象,每组患者56例。按照术后遗症将其分为2组,骨外科术后并未发生下肢静脉血栓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并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患者为观察组,在实验过程中探究下肢静脉血栓因素识别,提炼综合护理干预策略。此次实验人员手术部位大致分为:髋关节置换患者36例、膝关节置换患者22例、多发性复合骨折21例、其余骨病33例。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病情实验标准,并以签署知情同意书;(2)观察组患者术后检查与临床诊断为骨外科术后深静脉血栓;(3)治疗前1周并未使用过抗血小板凝结性药物。排除标准:(1)对麻醉药物与常规治疗下肢静脉血栓药物过敏者;(2)近期有过内脏出血史患者或者精神症状严重者;(3)正在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4)未满18岁患者。此次参与实验患者男性共计57名,女性共计55名,对照组女30例,男性人数为26例,最大年龄90岁,最小年龄26岁,患者平均年龄(51.3±4.2)岁,平均住院时间(21.2±6.7)天;观察组女25例,男性人数为31例,最大年龄94岁,最小年龄25岁,患者平均年龄(52.8±4.0)岁,平均住院时间(26.9±5.2)天。针对患者年龄、性别与患病时长等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2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本次实验统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针对骨外科术后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研究,2组均接受手术治疗,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实施用药手段与日常肌肉活动,防治患者下肢血液循环状态不佳,导致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实施护理手段、康复措施、用药、病情观察等基于常规护理中并无明显差异,并在此过程中根据下肢静脉血栓发生因素统计结果,进行针对性护理措施。必要时指导患者及家属有关DVT预防护理知识,并定期测评患者心理变化及时疏通,术后对其手术部位固定,帮助患者做被动性活动,随后回顾分析患者年龄、术中止血带使用、并发的慢性疾病与肺内感染等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患者病历中DVT发生的潜在因素,并设立完善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收集资料应选择患者清醒时间,并且结合手术记录进行综合评判。

3 观察指标:针对骨外科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进行因素识别,若统计结果成立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显效,证明此次实验具有临床价值,借此维护患者健康效果明显。

5 结果

5.1 2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因素识别结果对比:回顾性统计研究证明此次实验参与患者中,形成DVT的影响因素里包括年龄、慢性病、手术部位等会导致静脉血栓发生,分析结果数据对比(P<0.05),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性别、术中止血带统计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影响因素对比(n,%)

5.2 2组患者出院物理依从性对比:2组实施不同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出院后时间、次数依从性优于对照组,2组间数据对比(P<0.05),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

表2 2组出院物理依从性对比分)

5.3 2组患者护理后DVT防治知识了解对比:2组患者接受不同护理方法后,观察组患者DVT相关知识了解程度更佳,2组间数据对比(P<0.05),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3。

表3 2组DVT防治知识了解对比分)

5.4 2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栓发生率对比:在干预之后,观察组患者血栓发生率为10.7%,明显低于对照组32.1%,2组数据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2组患者干预后血栓发生率对比(n,%)

讨 论

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临床上常见于进行过骨外科手术患者,主要因为此类型患者术后无法及时活动,由于水肿与疼痛受限使其不愿意主动活动,长时间的卧床静养导致下肢的血流状况变缓慢,血液凝滞形成血栓[5-6]。经临床统计表明,患有骨病的患者年龄越大,身体素质越低机体免疫力下降,各器官的使用功能不断退化,更加容易患上慢性疾病导致病情加重,治疗难度提升。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当患者因为某些大型手术造成机体免疫力急速下降,在手术过后更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如果治疗期间进行次数过多的侵入性操作,很容易引起感染症状的发生。另外术中使用麻醉药品与止血带也会减缓患者血液流动,血液高凝状态停留时间过长,进而导致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7-8]。由此综合护理干预尤为重要,首先应分析危险因素,为患者讲解应该如何规避风险。改变患者存在的错误认知,将以往的被动护理逐渐转变为主动护理,提升综合护理质量。

研究表明,对骨外科患者实施下肢静脉血栓的因素识别及综合护理干预,能提升出院后出院物理依从性,加强对DVT病情的防治知识了解,提升患者及家属在治疗期间配合护理人员工作,加强治疗质量,降低血栓发生率,2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对骨外科术后患者探索其下肢静脉血栓因素类别,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在加强患者术后静脉血栓状况,缓解静脉血液高凝状态,保证其治疗恢复期质量。综合护理的实施有利于改善护理实施顺利性增加操作效率,针对DVT因素识别进行科学预防手段,能加快患者恢复时间,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外科血栓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临床外科杂志》2021年重点内容预告
《临床外科杂志》2021年重点内容预告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