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2021-05-25成梅

南北桥 2021年12期
关键词:阅读素养方法探究素质教育

成梅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最主要的手段。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本文笔者就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探究,分享几点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素养  素质教育  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2.165

语文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从两千多年前我国教育出现萌芽以来,语文学科就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教育教学中。例如,从最初的私塾教育开始,“四书五经”的教育实际上就是语文学科的雏形,教授学生诗书礼仪等,从多个方面给予学生精神上的陶冶和塑造。在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伴随着国家对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号召,承载着语言和文化的发展,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不仅是从中高考改革来看,还是从日常教学改革来看,语文在三大主要学科中都是改革频次较高、考试内容和形式变化较大的学科。这些都意味着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和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中语文学科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两大重难点,本文笔者主要集中探索阅读方面的内容。阅读素养的培养之所以存在教学难点,主要在于阅读属于语文教学中的文学部分,依托的教学载体是文章,而文学素养的培养一看天赋,二看知识的积累,所以教学是一个漫长而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本身智力和能力就处于待开发阶段,学生对于语文学科乃至整个学习的重要性认知也参差不齐,甚至大部分学生对学习都有抗拒心理,所以在阅读上就更没有耐性。但是阅读素养涉及的知识范围是非常广的,尤其是注重学生感性思维的构建,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共情”能力。所以,从当前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来看,语文教学着重强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以课本为导向,以教师为“纽带”,以实践和探究为“催化剂”,促进学生阅读素养基础的构建,从而为进一步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以下笔者就专门针对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展开探究,谈谈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一些方法。

一、以教材内容为主,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阅读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能力还相对较弱,思维还没有完全打开,所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于深入理解的内容掌握速度本身较慢。而阅读更多地是重理解和感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急躁冒进,要踏踏实实地以教材内容为根本,初步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思维,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首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先从字词、句子等角度让学生充分去感受文学化的语言,如对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进行讲解,让学生先在课文中找到对应的内容,然后具体分析其中的语言运用,引导学生从句子出发感受文学化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以课本中的精彩段落为依托,让学生进行背诵、仿写,在仿写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文学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降低阅读和理解的难度,避免学生产生更多的畏难心理。

其次,在课上进行课文讲解时,教师要发挥最大的导学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同年龄的学生在阅读中的能力存在差异性,而当前经过新课改之后的小学语文教材在课文设置上更趋于合理性和学科性,题材覆盖面和阅读理解难度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所以教师从备课阶段就要做好课本内容的研究,从情感、手法、语言等多个方面将课文进行拆分,然后化繁为简,做到授课过程中的深入浅出,带领学生一步步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

二、加强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

阅读是对文字内容和情感的体悟,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感性思维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和独特性,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思维很少受到现实活动的桎梏,思想纯洁,想象力也丰富,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重课堂的互动,在互动中启发和引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群文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上的探究。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以单元为单位或者题材、体裁等为单位,将多篇文章综合起来进行阅读教学,抽离出其中共同的情感和手法,让学生多角度地进行分析,逐步拓宽文学思维。另一方面,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探究,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更容易营造一种热烈的氛围,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呈现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从学生的表达中挑选出思维的正确方向加以引导,并适时予以纠错,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注重课后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积累习惯

就如上文所讲,阅读是未来陪伴学生一生的能力,对于文字表述内容的理解能够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文章情感的体悟直接反映了一个人内心情感的丰富度,关系到学生共情能力乃至更广范围内情商、道德素养的培养等,所以关于阅读素养的培养,教师不能仅仅注重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通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积累的良好习惯给学生带去长久的阅读影响。

首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课前阅读习惯。比如,针对新课将要学习的阅读文章,从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入手,让学生在课前自主阅读或者寻找对应资料,然后进行课堂的阅读分享。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相对自由的,并且在收集资料时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浏览更多的相关信息,实现知识积累的同时还有可能进一步让学生产生新的疑问,进而引发阅读上的探究契机。

其次,对于课下的阅读,教师可以从文章的摘抄入手,在给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阅读文章的同时,鼓励学生设立摘记本,将课内外阅读中的好句好段摘抄下来当作素材。同时,还可以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在摘抄的基础上进行自我体悟的记录,甚至可以通过读书会等活动进行分享,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

总之,对于阅读教学,教师必须秉承持之以恒的态度,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对应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在课上学好阅读方法,形成基础的阅读思维,然后才能一步步延伸到课下,循序渐进,由易入难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王麗梅,张立云,赵玲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3,13(003):183.

[2]谭慧.让兴趣引领学生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教文汇,2011(11):84.

猜你喜欢

阅读素养方法探究素质教育
大学生阅读素养现状分析及高校图书馆对策探究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度
近十年我国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营造小学数学教学环境探究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从“知沟”理论谈城乡学生阅读素养差异
浅谈成本会计中费用分配方法研究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