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刻“赤壁赋挂盘”的创作及评析
2021-05-24王熙韬
王熙韬
图1 赤壁赋挂盘
紫砂陶刻的创作不拘一格,文化主题来源的多样性使得创作主题的来源非常广泛。在众多的作品中,历史文化类题材是最受欢迎的创作类型之一。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数不尽的风流人物,伴随着这些人物在历史上的风云变幻,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不断的流传下来,在民间,很长一段时间内,说书人都是最受人们欢迎的职业之一。图1 陶刻“赤壁赋挂盘”就是从历史中获得灵感,巧妙的运用陶刻线条来表现大江东去、浪花滔滔的动人美感,用视觉上的反馈来包容文化的渊源,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
在创作挂盘这样的作品时,首先考虑的是构图的装饰性,因为紫砂挂盘本身的价值主要源自于视觉上的装饰功能,就如同传统书画对人们生活中的装饰意义一样,挂盘的装饰性也是基于其主题所带来的文化内涵。“赤壁赋”就是从历史文学《赤壁赋》中得到的灵感,试图将赤壁的风浪用陶刻的线条容纳于作品的盘面之中。在传统水墨画当中,对于无形的云、气、水、风等等的描绘会借用留白来完成,不过当需要表现出这些无形之物动感的时候,会利用各种线条来进行表现。陶刻“赤壁赋挂盘”就是用一根根的线条来代表赤壁的风浪。
大文豪苏轼写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其中的旷达无物,大小之间的对比,情感的宣泄,都令人拍案叫绝,想要用陶刻的形式来表现这样的情景是需要在人物与景物的刻画中寻求一种平衡。从构图上来分析,赤壁是三国时著名的古战场,仅仅听到它的名字就能回想起当时的壮丽和波澜。苏轼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都知名的人物,他的文章豪放秀丽,收放自如,想要将这样一幅画面表现出来,首先就要从主题作为来源进行设计。《赤壁赋》通篇是讲的苏轼与友人在七月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段话在文章开篇即已点明,所以整件作品就以此作为基础,来进行构图设计。
这时候整个主题的构图难点也就产生了,人物泛舟于江上,想要刻画的清晰就需要使人物占据一定的篇幅,而整个挂盘的空间只有这么大,倘若突出了人物,那么用于描绘赤壁大江的部分就会减少,而江水滔滔的宏大感恰恰是创作所需要的,在这里赤壁的山岩被浓缩于画面的一角,任凭江水不停的冲刷而巍然不动。在挂盘的中央部分,完全由不竭尽的江水覆盖,这些滔滔的江水用一根根连贯的线条来刻画,这种连贯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线条单独的连续不断,而是所有的线条都如同一个整体,带有统一的方向,气势如虹的向前冲去,颇有一股“浪淘尽,千古英雄”的气概。而在这蓬勃的水波之中,一叶扁舟悠然而来,舟上一位船夫,三位游人,安之若素的欣赏着周围壮观的景象,人物的小与世界的大在这一刻清晰的展现在世人眼前,让人看到这样的画面仿佛能穿越上千年的时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刻。
从刻画技巧上来看,“赤壁赋挂盘”并不复杂,但从构图设计和主题的表现来看,这件作品都属上乘之作,对于陶刻线条的运用甚至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阴阳刻的转变也显得毫无烟火气,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整个盘面的空间都利用到了极致,线条繁多却不会令人感到散乱,对于整个景物的塑造更是给人一种空间广阔的舒畅感。虽然整个画面满满当当,但丝毫不会使人觉得拥挤。相反,这样的画面更能够形成一种画中人物的代入感,恨不得赤壁怀古,心潮澎湃。
从历史文化入手,“赤壁赋挂盘”充分塑造出了广大的空间感,其画面中的人物、景物的主次也十分分明,在有限的空间中,填充了足够多的内容,生动形象的塑造了一段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
当代紫砂陶刻对于创作题材的发掘可谓达到了一个新的时期,由于创作思想的解放,紫砂陶刻创作已经不仅仅是对传统水墨书法的模仿和延伸,而是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行的创作关系。在构图方式、画面表达上,紫砂陶刻的艺术表现或许还有很多需要向传统美术借鉴,但对于题材的具体表现,以及装饰性上,紫砂陶刻却是能够提供充分独立的创作实例。正所谓:方寸之间,千变万化,紫砂陶刻的未来发展将无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