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设计艺术人才核心素质分析
2021-05-23徐延章
摘要:在人工智能驱动行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行业分工和岗位职责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教育领域设计艺术人才培养面临着严峻挑战。文章结合人工智能时代媒介发展与新技术进步,从数据意识、科技态度、文化底蕴、创新精神四个方面进行设计艺术人才核心素质分析。同时,结合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情境,研究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对策,以期在人工智能时代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思维,结合科学发展与艺术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设计艺术专业创新人才。
关键词:人工智能 設计艺术 艺术与科技 核心素质 高等教育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展了移动互联网的服务空间,尤其是以图像识别、语音合成、自动翻译、虚拟现实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促使用户的信息需求、媒介习惯和社交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手机网民规模达到9.32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达到99.2%。[1]庞大的用户规模和媒介习惯促进了行业改革和融合发展的进程,移动互联网思维催生了不同行业的触网行为。新技术的深度应用带来了行业分工、岗位职责、技术要求等方面的变化,因此以服务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设计艺术专业人才为代表的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新技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国家教育部门结合人工智能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对高等院校专业目录进行了科学调整,以人工智能、艺术与科技为代表的新兴专业的顶层设计成为亮点。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数据思维、科技视野和核心素质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词,数据素养、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成为新技术驱动视域下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2]对于设计艺术类等相关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而言,正确分析设计艺术人才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创新能力成为培养高水平设计艺术人才的前提和基础。高等教育领域设计艺术人才的培养,应把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结合新技术应用和时代发展提升人才的核心素质。为此,本文基于人工智能时代背景,结合新技术发展分析设计艺术人才核心素质,以期探讨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进步的设计艺术专业人才,服务于高等教育教学高质量建设进程。
一、数据意识:设计艺术人才数据素养锻炼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行业改革和用户信息行为的变化,还催生了以移动互联网思维为代表的服务设计创新,更突出了用户数据的核心要义。以大数据思维为代表的数据服务逻辑成为设计艺术人才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应将数据意识作为人才知识结构的要素,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数据意识和数据能力。
首先,以数据思维为指导,进行人才培养规划。数据作为算法驱动的原始资料,不仅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而且可以为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提供前景预测和智慧支持,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高等院校可结合数据思维进行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策划,如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国内外相关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相关性分析,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市场发展与未来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和分析。院校可通过采集设计艺术专业学生就业相关数据信息,根据行业、区域等因素预测未来人才需求数据,结合人工智能时代发展和市场变化建立未来设计艺术人才需求的大数据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艺术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动态调整,并通过数据科学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例如根据设计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来招生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招生和就业区域分析进行设计艺术人才培养设计,结合课程类型和学时调整反映市场和行业动向。
其次,以数据意识为交点进行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教学。在以智能手机App为代表的产品设计中,艺术与科技的融合非常紧密,如何将艺术与科技有机融合,成为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的关键。梁启超先生将自然比喻为科学和美术这两个“孩子”的“伟大母亲”。智慧体验语境下,数据作为自然关系的表征,正如碳、氢、氧等化学元素作为万物的组成成分一样,用简单的逻辑表征“真”与“美”的辩证统一关系,成为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交点”。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可从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出发,通过数据意识打通人才培养中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任督二脉”。结合设计艺术活动规律,人才培养可将需求分析、设计策划、创意设计等活动以数据意识为导向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将设计艺术活动建构于科学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技术思维。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用户界面设计”课程便可将数据作为产品设计流程的出发点,进行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设计教学。
最后,以培育数据能力为目标,提升学生数据素养。在人工智能驱动设计创新的语境下,数据能力成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高等院校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应将数据能力作为学生的核心素质,通过数据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可多方位进行设计对象的数据采集,结合相关性思维,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设计对象的特征,并采用艺术化、科学化的方法进行创新表达。学生可通过大数据采集用户需求,眼动跟踪采集用户心理和行为特征,并通过数据化方式进行表征。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网络媒介设计”课程,可通过移动互联网媒介中用户观察、浏览、检索、互动等行为进行用户偏好分析,通过视觉化、交互化和体验化的数据可视化设计方式进行网络媒介创意表达。
二、科技态度:设计艺术人才科技能力培养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以“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代表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推动了产业创新和行业跨界发展,科技能力成为驱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动能。对于设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而言,不仅要进行设计艺术的教学活动,更应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和学习科技知识,让其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
首先,转变设计艺术人才的科技态度。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智能手机App为代表的移动应用将传统的媒介空间拓展到移动网络维度,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国家战略反映了科技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3]媒介和市场的变化拓展了设计的服务平台,视觉传达设计所服务的平台和媒介已经从纸媒和电视新闻媒体拓展到移动互联网空间,毕业生从选择传统的广告公司、新闻媒体等逐渐转向互联网和软件公司,以UI设计、交互设计、用户体验为代表的就业岗位成为设计艺术专业学生选择的热门方向。科技创新驱动带来了理念、技术、方法和效率的变革,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应紧跟市场变革和科技进步,适应科技创新驱动行业发展的步调,转变设计艺术人才的科技态度。从创新创业视角出发,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应明确设计艺术活动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科学态度,通过科技应用提升艺术设计的效率,通过科技融合激发创意思维,从而正确对待科技创新和产业进步,并不断通过积极学习和主动变革,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其次,培养设计艺术人才的科技思维。对于设计艺术人才培养而言,设计思维作为设计活动的指导思维,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用户体验、交互设计、服务设计、参与式设计为代表的设计思维不断创新。[4]在设计理论和思维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对设计艺术学所关注的“用户体验”“交互设计”“服务设计”等设计理念的关键词,以及新媒体发展进程的分析不难发现,设计思维背后隐藏的技术驱动,即科技思维成为驱动设计思维创新的原动力。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应深入挖掘设计思维发展的创新动能,将培养学生的科技思维作为设计学发展的表征。设计艺术人才的科技思维可从算法逻辑入手,通过机器学习、图像识别等技术的原理分析,使学生了解新技术发展的算法逻辑和创新理念,从而将设计艺术和科技相结合,实现科技思维和设计思维的链接,为学生的设计活动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支撑。
最后,提升设计艺术人才的科技能力。对于高等院校设计艺术人才培养而言,不同学科背景和层次的专业教学的侧重点存在差异,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往往存在重艺术、轻技术或重技术、轻艺术的现象。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行业分工越来越细致,移动产品开发和服务周期中的不同岗位对艺术和科技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例如大规模的互联网公司结合产品设计、研发周期等公司的实际情况来设置用户体验、技术开发、宣传推广等部门,用户体验部门又下设用户研究、交互设计、视觉设计等工作岗位,而小规模的互联网公司往往存在“一人多职”的现象。因此,专业细分的培养模式和提升人才科技能力成为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在设计艺术人才培养中,教师要结合实际就业目标和市场需求进行教学,通过全流程的设计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结合科技与艺术融合发展的趋势,拓展艺术与科技的交集。例如设计艺术教学中可运用艺术的理念解读科技的创新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科技知识的意识,从而提升设计艺术人才的科技能力。
三、文化底蕴: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养积淀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随着新旧动能转换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化赋能为代表的文化和服务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机构,应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要素,通过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首先,通过智慧视听资源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促进了智慧教学的发展。智慧学习、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方式的发展促进了智慧教学平台的建设,为设计艺术人才知识结构的优化创造了条件。[5]高校设计艺术人才培养不仅可以通过线上课程完成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思想政治、人文素质等模块的教学任务,而且可以通过学生爱好为学生推荐相关的历史、文化、艺术等线上课程,以慕课为代表的线上视听教学就为学生丰富文化知识提供了移动服务平台。人才培养也可结合学生的视听感知、体验等特点通过视听资源建设调动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网络教学社区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线上“因材施教”的智慧学习将大学教育拓展到网络空间维度,实现丰富学生文化知识结构的目的。
其次,以IP思维为指导,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世界文明史上耀眼的明珠,挖掘、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建立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可采用文化回应性教学法,将教学内容与本地文化要素相关联,结合IP思维进行历史文化遗产挖掘,通过赋予文化遗产以新时代内涵,体现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设计艺术课程建设中思想政治与文化传承、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6]对于设计艺术人才培养而言,不仅可以从文学典故、神话传说、历史事件和民族传统中挖掘文化元素作为设计的突破口,而且可以结合时代发展赋予IP文化内涵,《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的热播就是一个很好的IP思维设计的代表。从创新创业的视角出发,IP思维为设计艺术实践提供了创新的原动力,例如通过故宫、敦煌等历史文化产品研发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最后,以育人文化为特色,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对于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产生重要影响,高校的育人文化成为学生人文修养提升的关键。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可将育人特色作为学生人文修养积淀的重点进行创新建设,通过学校教学、环境和活动等对学生的人文修养产生影响。高校教师不仅要以立德树人的宗旨进行教育教学,更应从培养学生人文修养的角度进行育人活动,秉持高尚的师德、精深的学识和敬业爱岗的精神。智慧教学环境下,高校的育人环境不仅体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反映在线上教学的网络文化环境和线下的课堂环境中,同时也体现在师生交流的主题和互动的氛围中。高校教师应结合网络教学环境,以高度的责任感进行教学和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相结合,进行育人实践。例如以乡村振兴为主题进行乡村文化主题传播设计,以关爱老人、儿童为主题进行公益宣传和产品设计等。[7]
四、创新精神:设计艺术人才创新创业精神凝聚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行业融合转型发展的进程,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拓展了创新创业的空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国家战略反映了民族创新的情怀和经济发展的趋势。高等教育领域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应将创新创业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通过思维创新、技术驱动和情感体验凝聚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质。
首先,通过人才培养指导思维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移动互联网思维反映了新媒体语境下产品设计与服务创新的内在要求,以用户思维、社会化思维和跨界思维为代表的思维创新反映了设计发展的趋势。[8]从思维创新出发,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可在模式化的基础上,结合移动互联网思维,分析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通过挖掘趋同化设计的根源,找到隐藏在设计表现背后的规律,通过融合跨界和微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9]在设计艺术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可通过思维创新对设计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提升学生进行设计创新的精神动力。例如从用户思维出发,结合用户体验到参与式设计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了解思维创新在驱动设计应用发展中的价值。从社会化思维出发,可通过移动应用产品的社交设计,反映用户在情感和归属方面的需要,从而设计出多样化、多层次的作品来满足用户体验需求。
其次,结合技术驱动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新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传媒生态的深刻改变,带来了行业创新和市场机遇,为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提供了空间。[10]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改变了用户的交互方式,形成了新的设计行业和工作岗位。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应结合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通过技术驱动、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一方面,结合新媒体发展进行市场需求分析,开拓学生的创业视角。设计艺术课程教学可结合移动互联网服务语境进行创业项目设计,通过模拟演示创业项目全流程使学生了解创业实践中的关键要素。另一方面,结合新技术应用进行创业优化设计,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在新技术环境下,设计艺术人才的培养可结合新技术进行创业优化设计,例如通过新技术挖掘用户体验的痛点,从而通过技术驱动体现创业中的优势和特色,使学生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提高学生创业的市场竞争力。
最后,结合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意能力。人才培养的过程既是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的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互动过程。在设计艺术人才培养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通过情感互动激活学生的创意思维,通过智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11]教师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和移动智能设备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层次、交流习惯和个性特征进行智慧化、适应性的教学设计,通过情感化教学激活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例如结合微信群、短视频等平台进行社交互动设计,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升创意能力。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可结合课程特点加入创意思维训练的内容,采用适应性教学理念进行情感化教学。例如,为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供翻转课堂的学习形式,为社交能力强的同学提供协作式学习形式,通过团队协作和师生交流完成项目训练,提升学生的创意能力。
五、结语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创新语境。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成为设计艺术人才培养中值得研究的问题。[12]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应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创新能力为导向,在设计艺术专业知识建构的过程中,结合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从数据意识、科技态度、文化底蕴、创新精神四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并通过锻炼数据素养、培养科技能力、积淀人文素养、凝聚创新创业精神提升人才核心素质,通过科学发展与艺术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本文为2020年度天津师范大学首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网络媒介设计”,2019年度天津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人工智能时代设计艺术课程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以‘用户界面设计为例”(项目编号:JGYB01219042),2020年度天津师范大学首批教学成果奖重点培育项目“人工智能时代设计艺术人才创新培养方案研究——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的研究成果。
注释: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0-9-29)[2021-1-11].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009/ t20200929_71257.html.
[2]约瑟夫E,奥恩.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M].李海燕,王秦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30-35.
[3]徐延章.基于“互联网+”的App交互体验设计思维模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2(08):113-115.
[4]徐延章.人工智能視域下公共文化服务设计策略[J].艺术广角,2020(06):108-113.
[5]徐延章.人工智能时代设计艺术人才创新培养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0,29(06):29-33.
[6]靳伟,裴淼,董秋瑾.文化回应性教学法:内涵、价值及应用[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3):104-111.
[7]徐延章.乡村振兴战略中公共文化传播策略[J].图书馆,2020(12):8-13+26.
[8]华红兵.移动营销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8:80-81.
[9]徐延章.智能手机视频App交互体验设计的趋同性探析[J].包装工程,2017,38(10):128-132.
[10]崔林.智能融媒时代传媒人才培养的理念[J].现代出版,2019(03):10-12.
[11]徐延章.网络时代视频广告的情感创意营销[J].青年记者,2012(18):100-101.
[12]鲁晓波.新时代下的美育与创新:面向未来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J].装饰,2019(0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