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与融合:单位社区更新治理的“成华经验”

2021-05-23张涵李春玲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成华区协同居民

张涵?李春玲

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位体制盛行期以一个或多个单位为依托建立的“单位社区”,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自国企改革以来,随着各单位的改组重构和破产,单位社区失去了原单位提供的福利和管理,在与社区和社会对接不及时的情况下,出现了物质环境和组织管理方面的各种问题。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的单位社区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实践探索,本文以下涧槽社区和万晟社区为例,对成华区单位社区更新治理的经验进行梳理与总结。

一、成都市成华区单位社区概况

成华区作为成都市老工业区集聚地,遗存了大量的单位社区,面临着严峻的更新挑战,在单位社区中具有典型性,成华区在社区更新方面做出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一)成都市成华区单位社区的典型性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三线建设在成都东部城区重点投资建设了大批电子、机械、航天等工业,位于东部的成华区集聚了大量的工厂单位和职工生活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在本世纪初,成都市政府提出“东调”战略。东郊老工业区开始集体搬迁,实行“腾笼换鸟,退二进三”,将城市中心的工厂生产区域进行外迁改造,生活区域部分保留,部分拆迁。这使得依托工厂发展起来的单位社区开始瓦解。目前,成华区内的机关类和事业类单位社区,大部分已完全市场化,在空间上已瓦解,所以现存的并不多;企业类单位社区中部分独立于生产区域的生活区,则在单位改制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故成华区内现存的单位社区多为企业类单位社区。

(二)成都市成华区社区更新的先进性

自2014年开始,成华区政府便针对老旧院落进行了多次专项改造工作,期间大部分社区都完成了三供一业改造,为单位社区的更新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空间基础。2017年,成都市和成华区分别成立了市委及区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这一专门机构,负责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改革,并发布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为单位社区更新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成华区还建立了“导师团(区级)—规划师(街道级)—众创组(社区级)”的三级社区规划师体系,分别对每个社区规划进行更新。区委社治委在市委社治委的带领下,配合社区规划师的专业指导,为单位社区更新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也在解决单位社区组织管理和物质环境方面的典型问题时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下涧槽社区更新过程

下涧槽社区是原中车成都机车车辆厂家属院,居民多为车辆厂离退休职工及家属。随着原驻居民搬迁,大量房屋进行了出租或转售,社区中流动人口比例较高,居民社会关系不稳定,社区意识淡薄,且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社区缺乏活力。车辆厂为响应国家“退城入园”(工业企业退出城区,集中进驻产业园区)的号召,于2017年8月将厂区整体搬迁到了新都轨道交通产业园。社区内遗留下大量厂房建筑,并有三处被列入成都市工业遗产。

(一)废弃工厂空间更新

搬迁后留下的大量厂房建筑和闲置土地,政府收储了部分土地,规划为地铁站等交通用地,剩余的由中车集团统筹经营集团不动产的子公司——中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所持有,用地性质均为工业用地。在政府面临建设地铁站资金问题的同时,中车科技园也面临着开发建设受限于用地性质的问题。双方经协商后,决定采用BOT模式由中车科技园建设地铁站,作为交换条件,当地政府则为其颁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用于建设住宅、商业和社区服务中心等相关配套设施。

中车集团主导更新的整个过程,并为项目提供全部的资金和人力,政府通过政策调整进行协助。在建设时,部分工厂旧址开放为城市公共空间,并将周边小型建筑更新改造,引入新文创产业,同时将大面积工厂建筑拆除,重建为商品房小区。

下涧槽社区通过这种政企协同的方式,打开了封闭的单位社区空间。新增的地铁站和城市绿地具有对外服务功能,促进了单位空间和城市空间的融合。历史建筑的保留和机车文化的延续,也促进了单位居民与城市居民的融合。

(二)居民社区意识培育

针对居民社区意识淡薄的问题,下涧槽社区通过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方式进行强化,建立社区归属感。

在社区更新之初,社区规划师团队便组织居民召开“坝坝会”①,寻找社区文化,并很快根据社区特征,将机车文化作为社区的主流文化融入到社区更新设计中。以此为开端,社区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各类社会组织的帮助下,召集居民开展了多次照片展和故事会。后期,居民开始自主策划、组织社区故事馆活动。离退休老人对老照片、老物件进行现场讲解,社区中的年轻人和社会志愿者拍照、记录,在会后将故事进行整理,印刷成故事册并拍摄成纪录片。

在培育居民社区意识的过程中,先由专业的社会组织策划开展社区活动,培养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习惯,并逐步挖掘和培育社区自组织,赋能社区。随后,由社区居民自组织主导社区活动的开展,社会组织进行协助。社区居民与社会组织的协同,提高了社区活动的居民参与度和社区自治能力,促进了社区内单位居民和非单位居民的认可与融合。故事会和拍摄纪录片等活动的开展使离退休老年职工的社会资本得以发挥,同时也增加了社区年轻人对社区活动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热情,增强了社区活力,促进了社区不同年龄段居民的融合。机車文化的弘扬,使社区居民树立了文化自信,削弱了内心的相对剥夺感和失落感,有利于单位社区居民与城市居民的融合。

三、万晟社区更新过程

万晟社区原为四川第一棉纺织印染厂(俗称川棉厂)职工生活区,成型于20世纪80年代。川棉厂于2007年10月搬迁至成都金堂纺织印染工业集中发展区后,成华区于2008年开展了“东郊企业生活区危旧房改造惠民工程”,生活区北部老旧单位住房被拆迁,由恒大集团开发建设了很多商品房小区。整个社区因此被分成了居民特征和物质环境截然不同的新旧两部分,两者之间人员互动和空间互动都很少。

(一)社区公共空间更新

面对社区公共空间面积小、品质低、建设和更新资金缺乏的现状,万晟社区采取引入社会企业参与共建的方法,与恒大集团和石室初中等多个社会企事业单位签约,共建了一个大型党群服务中心和一条生活街道。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多功能设施的集聚和社区活动的定期开展,成为各类居民的汇集点,增加了居民交流接触的机会。但在实际使用中,新老住宅区居民之间的融合十分有限。另外,生活街道改造时保留并提升了社区生活功能和服务能级,尊重并延续了居民的生活方式,同时还纾解了一定的交通压力,促进了单位社区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但事实上,新旧住宅区并没有因为风格和功能的统一而融合,新旧空间风格品质差异依旧很大。

(二)社区造血能力提升

为增加社区管理经费,强化社区居委会的话语权和管理效力,万晟社区成立了社区基金,以补充社区管理经费。社区以补贴、自营等多种形式将各种运营方(邻里餐厅、康养中心、社区自组织等)引入党群服务中心,为他们提供线下运营平台,并研发了“文致万晟”智慧社区综合信息平台,成立“商居服务联盟”,为邻里中心与周边的商业服务体、社区商家提供线上运营平台。居民在平台中通过活动报名和在线签到获取积分,再利用积分抵扣购买“商居服务联盟”中的产品和服务。商家售卖产品后,会缴纳一部分费用作为社区基金。

万晟社区通过与入驻商家协同运营的方式,壮大了社区基金,并形成良性循环,为社区更新发展的可持续性作了更多的保障。此外,线上服务和15分钟商业圈的模式,符合现代城市管理和发展的理念,有利于单位社区管理与城市管理的融合。积分制度增加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综合信息平台拓宽了居民参与渠道,促进了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从而也将促进社区内部居民的融合。

四、单位社区更新路径总结

通过对成华区单位社区更新案例的梳理(图1),可以发现,政府、单位式企业、社会组织、社区企业、入驻商家等多个利益主体分别采用了协同建设、协同培育、协同运营等多种协同治理方式,达到了单位空间与城市空间、单位居民与城市居民、单位内部空间、单位内部居民之间多方面融合的效果。基于社区事务的公共性和服务性,协同与融合成为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以协同治理为手段

首先,协同治理符合社区事务公共性特征。在单位社区更新过程中,居民的诉求逐渐多元、话语权意识不断觉醒,加之地方政府的能力和权力限制,居民对单一政府管理或单位管理的社区事务存在诸多不满。社区作为社会的缩影,同样涉及多元利益主体,社区事务本身便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单位社区更新时涉及了更多的社会企业和政府利益,单位社区事务的公共性更加突出。协同治理作为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合作方式,运用到单位社区更新时,为不同利益主体找到最佳效能位置,满足多元利益诉求,为单位社区更新提供了新的路径。

其次,协同治理的实质是公共权力的回归。基于协同学理论和治理理论所提出的协同治理,是指由政府、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社会企业、居民个人等子系统构成开放的整体系统,并通过子系统间非线性的相互协调、共同作用,产生新能量,实现力量的增值,最终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協同治理一方面强调了协作的功利性效率与价值,体现了工具理性,另一方面又强调了公共权力的回归和公共利益的保护,体现了价值理性,成为善治理论3.0版本的核心内容。

最后,协同治理需要建立多元主体公平协作的平台。协同治理方式只有在保证各治理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和机会平等的前提下,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在成华区利用协同治理的方法对单位社区进行更新时,改变了各子系统在传统社会管理模式中的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强调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上平等合作的原则,不存在政府随意发布命令或单位利用资源优势强制相对方服从的情况。万晟社区智慧社区综合信息平台的研发,为社区治理参与方提供了平等的参与机会,使各利益群体和个人能够自由表达其意愿,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二)以社区融合为目标

首先,社区融合与社区发展、社会融合目标一致。社区作为具有组织性和社会性的居住空间,其发展目标不仅是居住空间的提升,还包括社区氛围的营造。只有让社区成员相互交往、有机融合,才能让社区形成互助、互信、具有共同归属感、认同感和集体行动能力的生活共同体。单位社区通过改变社区空间和社区居民四分五裂的现状,达到社区融合的效果,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可感召的有机体,并以社区为单元,推动社会融合。

其次,社区融合包括空间融合和居民融合两个层面。空间融合可以细分为社区内部新旧空间的融合和社区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居民融合也可分为社区内部居民的融合和社区居民与城市居民的融合。通过空间融合,缩小居民的心理落差,引导居民的行为方式,从而促进居民融合。所以,空间融合是服务于居民融合的,并最终也会指向居民融合。

最后,社区融合的核心内容是居民心理建构,主要包括认同和接纳。其中,首要的是个体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它们是群体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接纳理论的基础。同时,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又是相对的。

参考文献

[1] 庞绍堂.论社区建设中的公共性[J].南京社会科学,2009(05):70-74,97.

[2] [德] 赫尔曼·哈肯.协同学[M].凌复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32-37.

[3] 俞可平等.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79-86.

[4] 郑巧,肖文涛.协同治理:服务型政府的治道逻辑[J].中国行政管理,2008(07):48-53.

[5] 燕继荣.协同治理:社会管理创新之道——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13(02):58-61.

[6] 王映雪. 西方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的哲学反思[D].黑龙江大学,2017.

[7] McIntyre, Charles J.Acceptance by others and its relation to acceptance of self and others[J].Journal of Abnorm Psychol, 1952,47(3): 624-625.

(责任编辑:荣荣)

猜你喜欢

成华区协同居民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石器时代的居民
刘光强对成都市成华区地方志工作作出批示
石器时代的居民
成华区“教育戏剧进小学音乐课堂”开展情况的调查
区域校园足球推进策略简析
成都市成华区总部经济发展优化路径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