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网格化管理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2021-05-23吴坤祥朱琳
吴坤祥?朱琳
2012年,北京市大兴区开始推广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历时九年,这一模式在大兴实现管理区域从城市地区到城市农村全区域覆盖,管理内容从城市管理到社会治理多业务融合,管理方式从被动接收办理群众诉求到政府主动发现化解基层矛盾,基层治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2016—2020年,大兴区网格化管理工作连续五年在全市郊区中排名第一,辖区环境面貌明显改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一、大兴区网格化管理发展现状
截至2021年3月,大兴区共发现解决了200多万件城市管理问题,涵盖市政公共设施、市容环卫、街面秩序、社区内环境等方面,网格巡查发现已经成为政府掌握社会运转信息的主渠道之一。
(一)组建了一支覆盖全区的网格员队伍
大兴区建立扁平化发现机制,将网格内巡查发现职能全部下放至属地。同时,结合城市协管员改革,将不同发展时期产生的治安巡防员、计划生育宣传员、农村管水员、劳动保障协管员等16类人员进行整合,推动“多员合一,一员多能”。整合后按照基本网格落实人员分配,确保每个社区(村)网格至少配备1名城市协管员,并依托网格化管理开展各项工作。属地在配备城市协管员基础上,通过第三方购买服务的方式组建专职网格员队伍,进一步加强巡查发现力量。目前,大兴区共有网格巡查力量652人。
(二)形成了网格化管理发展思路
作为“京南门户”和北京南部发展新高地,近年来,多个国家级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落户大兴。为了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大兴区因地制宜,在推广网格化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了“1233”的工作思路。
“1”是指围绕一个核心。即打造以城市精细化管理为核心的网格化管理模式。通过先进技术手段,采取人在网格的工作模式,划分“横到边、纵到底、无缝隙、全覆盖”的管理区域,构建常态化管理体系,提高城市精细化、智能化、高效化管理水平。
“2”是指坚持两个导向。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切实聚焦整改靶向,根据基层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和老百姓的实际需求,牵引网格化管理的重点方向,真正做到政府关注什么就查什么,群眾需要什么就查什么。
“3”是指把握三个定位。即“决策的信息源、发展的助推器、党群的连心桥”。推进网格化管理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也是提升区域综合治理效能的一个有效突破口,大兴区提高站位看网格,努力通过网格化管理聚焦“小切口”、推动“大发展”、实践“新探索”。
“3”是指贯穿三条路径。即“差异化推进、精准化巡查、智能化发展”。差异化推进是指,结合大兴区区域特点,因地制宜,新城核心区和北部城乡结合部地区侧重于推进城市管理,南部农村地区侧重于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过程中避免“一刀切”,逐步缩小城乡治理差距。精准化巡查是指,网格巡查与市区领导要求深度融入,与区委、区政府中心任务深度融入,与季节性特点、敏感时期及重要节点深度融入,与区域性特点深度融入,与群众需求深度融入,有的放矢开展巡查,提升精准化服务水平。智能化发展是指,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小卫星、智能监控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全面参与到网格化管理中,使城市管理更加智慧。
(三)建立了网格化管理八项工作机制
1.通报点评机制。每月在区重点工作会上对各镇街、相关委办局网格案件上报处置等情况进行排名通报。同时落实双向点评,实行区相关部门对镇街、镇街对社区(村)的向下点评,以及群众对社区(村)、社区(村)对镇街、镇街对区相关部门的向上点评。从问题处置是否及时、责任划分是否明确、工作实效是否显著、群众是否满意等方面,查找问题、总结经验、强化整改、提高成效。
2.源头发现机制。充分调动街巷长、小巷管家、各类志愿群体,以及引入社会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场机制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社会化发现监督渠道,激发全社会参与网格化管理的热情。强化科技支撑,整合视频识别和智能感知、卫星遥感影像、微信、微博等渠道,推进网格化管理问题发现全面覆盖。
3.分级处置机制。推动各级管理资源下沉到网格,强化管理资源的整合、协同,简单问题推行“自处置”模式,小微问题在社区(村)层面及时发现、高效处置。社区(村)无法自行处置的案件,按照事件办理“大循环”模式,自上而下推进办理,突出问题快速发现和处置,第一时间将问题报送区级、属地平台,派往相关部门进行处置解决,形成一套从发现、上报、立案、派遣、核实、评价到考核的闭环工作流程。对于镇街不能解决的权属不清、复杂疑难问题,依托“吹哨报到”系统,镇街网上“吹哨”,职能部门线下“报到”,纳入网格化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管理。
4.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完善网格化管理与镇街实体化综合指挥平台协调工作机制,对接综合指挥大数据平台,实现信息、任务、流程、队伍的有效联动,快速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普遍性问题。各镇街充分发挥属地统筹作用,建立部门联动会商制度,集中解决网格巡查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5.实名落图机制。按照“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原则,以基本网格为单位,落实各种力量全部实名制下沉到网格,实现区域管理与责任人员的快速定位和综合查询。主要包括:落实以属地网格巡查员和各职能部门日常巡查人员为主的发现力量;以区级相关部门为主的处置力量;以公安、交通、城管、市场监管等为主的各类执法力量;以镇街包片包社区(村)干部、社区(村)“两委”为主的管理力量。这样,加速基层各类问题的处置和执法,形成各级管理人员有效监管,确保网格化管理的时效性。
6.两网融合机制。推行“热线+网格”为民服务模式,结合“七有”“五性”群众需求,将群众反映的“痛点、焦点、难点”问题,纳入网格巡查的重点内容,对群众反映问题开展现场核实,推进城市管理问题主动治理、未诉先办。
7.考核监督机制。建立完善的网格化管理考核评价制度,综合考评镇街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系统运行、问题发现、制度建设、队伍管理和案件处置等情况,考核结果纳入区政府绩效评价体系。配置区级网格监督力量,建立检查评价机制,利用抽查、倒查、集中巡查等多种形式,定期对各镇街发现上报问题的数量、质量及各渠道漏报问题进行检查考评,对镇街重点问题巡查、重大活动保障、专项任务落实等工作进行督查督办,提高问题主动发现率。
8.信息宣传机制。持续加强网格化管理宣传,各镇街在社区(村)醒目位置公布网格员的姓名、照片、联系电话等信息,并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对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推广学习,营造氛围。
二、网格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网格化管理就是有限空间内的责任化管理,是以信息化为支撑,发现和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重要渠道,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重要的问题发现机制、解决机制和监督履责机制。需要注意的是,网格化管理并不是一项具体工作,而是一种可以辅助各个行业工作开展的手段和理念。近年来,它在大兴区的各个领域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一)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大兴区通过搭建区网格化综合指挥调度平台,融合网格、热线、公众参与等多种渠道,并对接“天网”、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对辖区违法建设、裸露地块、河道污染等加强“技防”监测,利用大数据分析,提前预判问题发生趋势,强化主动治理。九年间,累计发现并解决211万件案件,其中,以基础设施为主的部件类问题占比从2012年的4∶6下降至2020年的11∶1,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二)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如何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百米”是基层治理工作的关键。大兴区遵循均衡性、完整性、便利性、差异性的网格划分原则,在全区范围内划分了694个基本网格,其中社区网格211个、村庄网格364个、园区网格219个,每一个社区、村或园区都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最小治理单元。在此基础上,依托网格实名落图机制,实行公安、消防、机关干部、社区(村)“两委”成员、物业等各项职能下沉,进行包楼包户,并信息公示,实现定人、定位、定责。推动问题事项办理“微循环”工作模式,实现基本网格内群众诉求及时收集、网格问题及时解决、矛盾纠纷及时化解,有效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三)极大助力疫情防控开展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格化管理在社区防疫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各社区整合资源、凝聚力量,逐一落实专人负责每个网格,精准协调网格内各项疫情防控工作。针对网格内药店、饭店、超市、棋牌室等重点场所,网格员与社区工作者入户宣传疫情防控政策和重要知识,对网格内各个场所是否落实“亮码、测温、戴口罩”、是否规范做好信息登记、是否落实消杀灭等疫情防控情况进行巡查,并配合社区(村)完成卡口值守、返京人员排查、核酸检测点秩序保障、疫苗接种及防疫宣传、隔离人员物资运送等多项任务,网格员成为疫情期间政府调度最为有力的一支机动队伍。
(四)提高专业领域管理工作效率
除了城市管理巡查,近年来网格化被更多地应用到城市管线维护、环境监管、无障碍设施管理、警务工作等专业领域。以地下管线养护为例,开展网格化管理前,城市管线巡查多以各权属单位为单元,各自依据自身标准进行巡检,一方面人员分散、责任区不明,导致管线巡查混乱、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巡检标准不一致,存在安全隐患。通过对管辖区域划分網格,建立统一的巡查制度和巡检方案,网格区域责任人对所属区域内所有管线进行巡查,对发现的隐患问题及时反映到各权属单位,并负责后期的隐患整改跟踪,使城市管线养护效率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三、网格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结合大兴区网格化管理发展现状,及全国各省市的他山之石,本文提出网格化管理的四点发展方向,为创新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提供新的可能性。
(一)打造“全科网格员”
进一步整合人力资源,提高薪资待遇,打造一支高素质、高学历、高水平的专职“全科网格员”队伍。“全科网格员”不仅要承担城市管理问题的巡查发现责任,还要整合多项职能,在“责任田”内上门入户,完成宣传政策法规、跑腿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开展人口普查、履行党建责任等工作,解决好多口径多层次管理、资源分散、职能交叉、监管不分、权责不一等问题,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难在格中解”。积极探索建立专职网格员的职业上升通道、薪酬待遇增长机制、监督考核机制、业务培训机制等,保障网格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全面性。
(二)推动管理向服务转变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以社区(村)党组织为核心,以党员、居民群众为主体,以行业部门、属地下沉力量和社会组织为主要服务载体的“一心多元、共治共享”工作机制。要将社会服务延伸至社区(村)网格,探索开展“网格化+基层党建”“网格化+法律援助”“网格化+心理咨询”“网格化+帮贫扶困”“网格化+卫生服务”等工作,将更多的资源和服务下沉至社区(村),实现党建共商、资源共享、活动共办,推动管理向服务不断转变。
(三)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建立有奖发现、有奖处置的公众参与机制,畅通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有效渠道,为社会力量大规模参与网格化管理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注重培育和孵化社区社会组织,丰富社区管理服务载体,将网格化管理逐步由政府主导转变为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充分利用和发挥社区内的乡规民约、礼俗习惯等传统治理资源在协调人际关系、化解基层纠纷方面的积极效用,推动社区内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开展社区文明创建活动,通过“拉家常议事会”“居民议事厅”、网格民情工作法等,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热情,形成“多元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四)逐步实现“网格上云”
进一步推动网格化管理智慧化发展,加强5G、物联网、视频影像等新技术手段在网格化管理中的应用,推动智慧停车、智慧路灯、智能井盖、智慧消防等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和普及。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通过文本、图像的智能识别、分析、推荐,辅助问题上报、受理、审核等各环节工作,减少人为因素干预,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推动移动化治理,通过移动小程序等数字手段实现问题受理、处置、分析、决策、调度等各环节业务,达到“数据多跑路”的目标,切实提升工作效率,为基层减负。
(责任编辑: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