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丁克到“白丁”,是懂得了生活还是输给了现实?
2021-05-23耘田
耘田
20世纪80年代,中国涌现第一批“丁克潮”并备受关注甚至非议。时至今日,当结婚、离婚、生娃或丁克等人生选择已然被社会接纳包容时,那些自愿放弃丁克加入“父母军团”的“白丁”族又进入大家视线……
“丁克”一词来源于西方,意为家庭中有“double income(两份收入),no kids(没有孩子)”,几个单词的首字母组合起来为“dink”。20世纪80年代,丁克从国外传到中国。但到了2018年,“白丁”这个词又突然进入大众视线。原本决定丁克的夫妻突然反悔,等于白做了一场丁克梦,故叫“白丁”。
3年过去,“白丁”族都如愿以偿做了父母吗?如此重大的人生选择背后,到底是因为全面二孩政策放开的感召,还是害怕没有孩子,晚景凄凉?我们走近了几个“白丁”家庭……
年过四十,突然就想有个孩子在身边
冯雪春24岁就结婚了,老公比她大5岁。结婚之初两人就决定不要孩子,父母不支持也没反对。但身边不断有人劝他们趁年轻、身体好赶紧生。老公是公务员,冯雪春是医生。不太喜欢孩子的他们,日子比其他人要自由、滋润得多。
人生就是这样,当你坚持某个想法,那就有太多的例子告诉你,你的选择无比正确。冯雪春说,身边生儿育女的夫妻,日子过得太心惊肉跳了。
结婚头7年,冯雪春流产3次。每次不小心怀上后,她都义无反顾地做了手术。父母觉得她冷漠、自私,但有孩子的闺蜜都羡慕她活得自在。
變化从老公47岁那年开始,他突然就对别人家的孩子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外面看到小孩就挪不动脚。“你看那小丫头,舞跳得真棒!”“哎呦喂,那小子三轮车骑得不错!”
“要不我们也生一个?”冯雪春故意探他的口风,老公脱口而出:“好啊!”这一年冯雪春43岁,妥妥的高龄,身为医生的她不是不知道怀孕的风险。
一、现在不生,以后想生恐怕也生不了;二、老公想要而她拒绝的话,婚姻可能出现问题;三、如果有年轻女人愿意为老公生孩子,怎么办?这是冯雪春要生娃的三个理由。
生孩子时大出血,冯雪春真真是拿命换来的孩子。
因为带娃太累了,儿子不到3岁就上了幼儿园。老公每次去接他时,都被误以为是爷爷,他自己不以为意,冯雪春心里却不是个滋味儿。想到儿子18岁时她已60岁,他大学毕业时老公已是古稀,两人就忍不住唏嘘。
现在看到身边有年轻夫妻,冯雪春总劝他们:如果想生娃,趁年轻赶紧生。如果一方决定丁克,另一方一定要前思后想是否愿意追随,若不能从内心深处认同,要么想办法说服,要么放手成全,不然年纪越大越后悔。把所有可能的后果都想好了再下定论,总比到时候后悔要强得多。
妻子过了40岁,如果丈夫单方面后悔丁克其实挺自私的,因为这个年龄怀孕生子对女性来讲很残酷。毕竟女性一旦到了年龄,就会面临无法生育或较难生育的境地,要么高龄生子九死一生,要么因为生不了而导致婚姻解体。
就像如今48岁的闫红,她现在就处于因为生不了孩子而面临和老公离婚的境地。她结婚很早,之后一直忙着创业,多年摸爬滚打让他们在北京拥有多套房产,身家上亿。“物质上可以说应有尽有,但越来越觉得人生缺了一个角。那个角就是孩子……”过去3年,闫红一直在做试管婴儿,但至今仍未如愿。老公劝她放弃,她自己还不死心,说50多岁生娃的女人不是没有。
闫红老公私下里会跟朋友倾诉很后悔丁克,担心老婆的身体,也害怕她生不了。让闫红郁闷的是,老公好几位朋友竟说服她,默认老公去外面找个年轻女人生孩子,说有20多岁的姑娘倒追他要给他生孩子。老公一再保证不会那么做,但闫红觉得男人的嘴不可信。
其实不管哪种原因,要不要孩子,什么时候要孩子,都应是夫妻双方在相互尊重和深刻沟通的前提下做的审慎决定。因为生孩子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养育孩子需要付出巨大的心力和心血,孩子的到来会令家庭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会影响夫妻关系、事业规划……夫妻双方都要将这些考虑周全,但更重要的是夫妻双方尤其是女方年龄、身体条件是否允许。因为生育这件事,不是只有钱就万事大吉。
北京某知名医院的妇产科主任医生说,她几乎每天都会接待几对高龄夫妇,他们年轻时选择丁克,40岁一过却突然想要孩子了。这个年龄要孩子很不容易,不容易受孕,受孕成功后又容易流产。她说:年轻时因为要爱情义无反顾地选择丁克,年纪大了,赴汤蹈火也要生娃,拖垮了身体不说,还让婚姻土崩瓦解。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丁克反悔的代价,真不是一般人承受得起的。
恨自己没有一直“丁”到底
婚前,邱晓慧就摇旗呐喊:“这辈子决不生孩子。”为此她还特意加入了“豆瓣”上的“不想‘白丁的丁克小组”。
搞笑的是,就在这个小组,邱晓慧遇到了“这辈子最大愿望就是当爸爸”的那个男人。他潜进这个群的目的,竟然是想证明自己的魅力,能让某位丁克女彻底改变主意。邱晓慧很快就被他降服了,两人双双注销了“豆瓣”账号, “重返”人间结婚、怀孕去了。
只是,孩子还没落地,邱晓慧就后悔不迭。
都说生孩子的痛登峰造极,但她觉得生完孩子后心里的痛要远比生产的痛更甚。因为孩子,邱晓慧没少与老公和父母吵架,好几次,她都想扔下孩子一走了之。
有些丁克也一直声称不喜欢孩子,一旦生娃了就彻底改变。邱晓慧不一样,对自己身上掉下来的那坨肉,怎么也喜欢不起来。
这可能与她很小时就遭遇父母离婚,一直在爷爷和姥姥两家轮流“讨生活”的经历有关。
邱晓慧爸妈也曾是丁克一族。他们是看了一部国外的“丁克”小说而毅然决定的。但邱妈妈30岁那年突然疯狂想要个孩子,于是,邱晓慧就“不幸”诞生了。她不到一岁,父母离婚。那之后妈妈动不动就说:“如果没有你,我和你爸不会离。”
现在,每当妈妈抱怨她对孩子不好,邱晓慧都说是妈妈种下的果,她不喜欢做母亲这件事,父母必须背锅。
单纯不喜欢小孩的父母其实很少,邱晓慧之所以这样,也的确与她原生家庭有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她生孩子的决定过于仓促和冲动,没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甚至觉得这个孩子是为了心爱的人生的。
若生娃非自身意愿,而是因为伴侣喜欢、长辈甚至外界压力,无论是不是丁克,可能都会在孩子落地后痛苦、懊悔甚至抑郁缠身。
很多“80后”“90后”都有主见,对于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都很明晰,他们对被迫做一件事产生的抵触,往往要大于对这件事本身的抵触。就像孩子想看一本书,但如果父母再三强调必须看这本书,看完后还要考试,那么孩子就会本能地拒绝看书。所以,决定生孩子前一定要做好心理建设,深思熟虑后再备孕。否则,如果带着强烈的抵触情绪怀孕生子,这对产妇和胎儿都没有好处,对夫妻关系更是隐性炸弹。
丁克生娃后却后悔、郁闷,这种负面情绪到底源于什么?是对家人不爽、对自己不满,还是真的不喜欢孩子?清楚地找到原因后再对症下药,该跟伴侣沟通的沟通,该找专家咨询、治疗的也不要避讳。毕竟孩子是无辜的,父母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就要负起养育、陪伴和给予爱的责任来。
绕不开的“养老”话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夫妻对于生不生小孩有着更加独立的思考和选择,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中国的养老制度越来越完善,未来没有子女也能够拥有幸福晚年。
“90后”林子华觉得丁克不丁克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做何选择,夫妻都应该同步。
老公比她小3岁,当初决定丁克是林子华的主意,老公说一切都听老婆的。说丁克的是林子华,突然想生娃的也是她。而她之所以突然想生娃,竟然是中国人都绕不开的话题:养老。
林子华的小姨和小姨夫是中国最早的一批丁克族。在她的记忆里,他们的日子过得像偶像剧。不大的院子永远宽敞整洁,一日三餐的摆盘都像艺术品,两人即使都去一栋办公楼上班,出门时也会拥抱、亲吻。因为没有孩子,林子华的小姨和姨夫一放寒暑假就去旅游,真真把日子过成了诗。
受小姨的影响,林子华上高中时就决定丁克。她25岁结婚,结婚4年后都没生娃,父母也不干涉。
3年前,林子华的小姨夫意外离世。这一年,小姨52岁,她觉得自己的世界全线坍塌了。一直年轻优雅的小姨一夜之间老了10岁。不久后她生病住院,林子华和表妹轮流照顾她,但她们再怎么贴心,都好像走不进小姨的心。她哭着说,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是没要孩子。“有个孩子,我就不会五十出头就觉得人生凄凉,有个孩子,哪天我要走的时候,也有个温暖的怀抱可投……”表妹旁敲侧击打听,小姨将来走了遗产怎么办,她脱口而出:“我无儿无女,只能捐给国家。”
那一瞬间,林子华就决定要孩子了。老公很高兴,家人很高兴,小姨甚至说我替她圆了母亲梦。
现在,林子华在网上讲述自己从丁克到生娃的故事,隔三岔五就有人骂她亵渎了“丁克”;她说生孩子就是害怕老无所依,就有人说“养儿防老”的观念太迂腐。但林子华一点儿都不在乎,因为比起怀里这坨可爱的肉,没有什么可以击垮她。
中国人永远离不开“养老”这个命题。丁克一族也不会全然指望亲戚的孩子给自己养老送终,内心深处也不愿意把财产留给非亲生子女。林子华说:“人老了很无助,很多事无能为力。被骗财是小事,身心遭虐待才最要命。”
现在很多人做好了老了不用孩子养老的准备,但他们也说,有孩子的人至少在年纪大了、腿脚不灵、思维也退化了的时候,还有个人帮忙把关,防止被骗、被虐待。
的确,很多丁克突然想要孩子,都是因为自己的父母老了需要照顾,在照顾老人的过程中联想到“自己老了病了不希望麻烦孩子,但万一护工糊弄、虐待自己,有没有孩子肯定不一样” 。一位44岁的高龄孕妇说她之所以放弃丁克,就是因为看到一位孤寡老人在养老院被护工虐待却无人撑腰的新闻。
丁克可以很好,但生娃也不坏呀
对不要孩子的人而言,人生处处是巅峰。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太落后,现在很多无子女家庭都很幸福美满。但与此同时,那些生儿育女的家庭,也有着不一样的幸福、契合。
一位47岁才做父亲的男人说:“丁克20年,一朝生娃。原因无非是人人都难逃的‘空虚两个字。”他和妻子都是博士,都是行业里的佼佼者。他们都有坚持多年的艺术爱好,种花种菜养猫养狗,满世界地旅行。“但这些尝试只在有限的时间内有用,过了那个时间段,一切又会变得索然无味了。”妻子在42岁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医生建议她给自己创造个“念想”, 从自己最缺乏的事物上寻求突破口。
“我目前最缺什么呢?”她和先生苦苦思索,某天突然开窍了。“生个孩子会不会好一点?”如今,孩子已经半岁,她说:“怀孕和养育孩子好辛苦,有时候也特迷茫特无助,但更多时候,我跟先生会感叹:‘丁克很好,但生个娃也不坏呀。”
如今,我国第一批丁克族已经年过六旬,当初信誓旦旦不要孩子的他们,现在怎样了?记者在采访中,有好几位老人都说,夫妻俩都领着不少的退休金,这笔钱足以养老,而年轻时存的钱也可备不时之需。他们中间虽然有不少人也曾后悔過之前的选择,但是,当他们看到朋友虽然儿孙满堂,生病住院却无人陪伴时,又觉得没孩子就没孩子吧,省得心寒。
当然也不乏有些人在五六十岁时突然就后悔,那时女方已不可能生育,只好选择离婚让男方找更年轻的女人结婚。
其实人生的有趣之处,不就是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选择、在不同人生阶段也可以自由抉择吗?在全面二孩政策已实施5年有余,中国也迈进老年社会,甚至有夫妻希望三孩政策早日落地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放弃丁克决定生娃的选择,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或许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