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孩子内驱力
2021-05-23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 策划人小语 |
如果把孩子的行为比作一辆汽车,那么,自驱力就是马达,它来源于孩子的内部,可以驱动孩子主动做事,一旦这股力量被唤醒,孩子做事会更容易坚持。
生活中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习的时候“磨洋工”,不盯着就不自觉,好像在给大人学;想让他读书用心一点,就跟拨算盘一样,你拨一拨,他才动一动;每天上学就像完成任务,放了学再也不想看书……孩子学习“不主动、不自觉、不负责”的问题,不知让多少父母操碎了心。
自驅力会点燃孩子对知识的渴求,让他从“老师让我学”转变成“我要自己学”。而缺少自驱力的孩子,学习不主动,容易在竞争中“抛锚”“熄火”。如果您的孩子也是这样,先不要着急,了解孩子缺乏自驱力的原因非常重要。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找回属于自己的自驱力。
孩子不想学习,定了计划也没用
三年级才开学两周,超超已经被留校3次了!每次语文老师都会在前一天告诉学生:课下完成背诵作业,第二天要当堂默写。转天,老师留出了充足的默写时间,其他孩子都能完成,只有超超会拖到最后。爸爸走进教室,看到超超一边哭一边默写古诗,顿时火冒三丈。他太明白这种感觉了,这是他们在暑假里无数次上演的“戏码”。
假期时,为了提高超超的自我管理能力,父母和他一起制定了学习计划。每天只有很少的几项作业,加起来用不了半个小时就能完成。如果完成了作业,还可以在下午4点和伙伴们去打篮球。这个对很多孩子都管用的做法,对超超丝毫不起作用,他仍然不想写作业,还不断讨价还价。
“妈妈,就一次,我先和朋友去玩儿,回来再写数学口算行吗?”
“爸爸,今天外语的句子太难了,我不会读,你回来再教我吧!”
如果爸妈心软,放孩子出去,超超晚上也不肯兑现承诺,总是有很多借口:“今天打球太累了,明天我做两份可以吗?”
有时候,爸爸想板一下孩子这种“说话不算数”的毛病,4点钟的时候扣住他,不让他出去玩儿。这时候,超超就会撒泼打滚儿、情绪激动,反而什么事都不做了。有一次,他从4点一直闹到了6点,那一晚,全家人都没有心情吃饭。
爸爸无数次怀疑孩子的脑子出了问题,去医院检查,结果一切正常。妈妈耐着性子和孩子谈,问他为何明明知道写完作业就可以玩儿,还迟迟不肯动笔,孩子的答案让父母更困惑:“我看着作业,就是不想写!”
超超学习这么被动,该怎么办?
分析与策略:
超超有两个典型特点:一般孩子能够建立的内在行为逻辑,在他那里行不通。比如:做了A才能去做B,他能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但不愿意去执行;此外,对于需要及时完成的任务,一旦启动“倒计时”模式,就会引发他情绪上的波动,更加阻碍任务的完成,明明能够做到的事,反而做不到了。
作为父母,首先要做的是修复孩子做事的内在逻辑:对于动力不足的孩子而言,分清楚“要我做”和“我要做”的事很重要。孩子多半时候会认为,学习任务是“要我做”的事情,所以动力很差。如果父母能够帮助孩子找出几个非做不可的理由,比如“巩固知识”“检验学习成果”“得到一个满意的分数”,并且引导孩子形成逻辑:“即使不想做练习册,我也要好好做,因为可以获得玩耍的奖励”。这样,就可以把“要我做”的任务,变成了“我要做”的事情,孩子的抵触自然会降低。
其次,要从整体生活模式上干预,改变孩子的动力系统。孩子的执行力,依赖成熟的大脑发育,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做有益于大脑发育的事。比如,保持运动,激活大脑更投入地工作;保持高蛋白饮食和充足的睡眠,为大脑提供足够的营养和充分的休息时间。此外,父母应该着手为孩子建立“支持系统”,比如,相比于一成不变的托管班,他们可能更喜欢和同伴一起写作业。等他们大一些,也会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这些保持归属感的行动方式,能让他们感觉舒服自由,提升学习动力。
孩子对任何事都兴趣索然
秋天的妈妈是老师,孩子在自己任教的学校读小学。每个认识秋天的同事都会说“这孩子真乖巧!”秋天妈妈只能尴尬地笑,内心泛起酸水。秋天的与世无争,不知道随了谁!
秋天温顺听话,成绩好,二年级时,被选为学习委员。但她却找老师请辞,理由很简单,当学习委员每天要往老师的办公室跑,她觉得麻烦。“那你想当什么?”老师耐着性子询问,秋天说:“我没有什么想做的。”
这句话,秋天妈妈从小听到大。幼儿园的时候,大家的理想都是当科学家、当明星、当医生老师之类的,秋天却说:“我想做一棵树!”学校的舞蹈队、武术队、主持人社团都想邀请秋天加入,她却直接说:“等我有兴趣再报名吧!”大把的机会摆在眼前,秋天总是无动于衷。记得有一次,秋天妈妈带她去莱芜爬山,那天有点儿凉,秋天穿的少,整个旅程她一直坐在车里不下来,什么风景都不看,一张照片也没留下。回来的路上,妈妈气鼓鼓的,秋天却说:“下次能不能不爬山了,我没有兴趣!”
对玩儿都不感兴趣,对学习更没什么动力了。每次写完作业,秋天从不肯多看一眼书,更别说复习和预习了。因为还算聪明,秋天的成绩不错,但眼看小学快毕业了,秋天妈妈还是特别担忧,这种得过且过的态度,上了初中怎么办?在未来的社会中,秋天会有竞争力吗?
分析与策略:
这类与世无争的孩子,有一种自我保护的特质,他们不愿意挑战自我,喜欢待在“舒适区”。这种退缩的特质,往往激起周围人的“保护欲”和“控制欲”,结果,很容易形成大人干着急的局面。大人的努力,在孩子看来是“拔苗助长”,因为所有的尝试,都并非孩子的本意。
这时,大人要沉得住气,相信孩子早晚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父母不要急于给孩子创造机会,更不要逼迫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要明白,只有当孩子发现大人不再积极地推销各种策略时,才会静下心来,仔细地分辨自己真正喜欢做什么。
天生缺少积极动力的孩子,需要更多的价值引导。孩子做事情前,要进行一些宏观的考量,比如“我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我需要什么支持和帮助来确保自己别太差?”他们需要方向的引导和具体的支持,而不是站在圈子外对自己指手画脚的大人。如果父母和孩子能够敞开心扉探讨任何话题,接纳孩子暂时动力不足,那么,稳定友好的亲子关系也会成为孩子驱动力的一部分。总有一天,孩子能在自己的意愿和外界的期待之间找到平衡,主动迈出成长的步伐。
孩子精力充沛,就是学习不用劲儿
经常有家长吐槽孩子:他太懒,每次让他做家务,他就借口要学习。欣然妈妈的烦恼正好相反,“每次催她学习,她就去擦地。宁可花半天时间收拾房间,也不肯去翻书!”对于学习,欣然总是“点到为止”,因为毫不用心,所以成绩平平。
疫情期间,欣然上六年级。其他同学忙着上网课、打卡,她却成了做饭高手。把平板电脑支到厨房里,一边听课一边做蛋糕。中午休息,她掐着点儿把做好的蛋糕拍照、发朋友圈儿,在各种群里分享心得、接受赞美,忙得不亦乐乎。把妈妈气得要命。
初一开学没两周,欣然就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加齐了班级所有人的微信,班长找人都要先通过她。这样一个在妈妈眼里“不着调”的孩子,人缘却出奇好。初一下学期,勤快、喜欢帮助别人的欣然以绝对高票当选宣传委员,上任后又策划了“市三好”的竞选活动,帮助班里的同学成功当选。这样一个老师同学都喜欢的女孩子,成绩却差强人意!没办法,妈妈只能摁着她上补习班,盯着她做习题册,可一坐到课桌前,欣然马上就变得垂头丧气。偶尔妈妈出去接听个电话,回来发现欣然竟然在偷偷玩儿手机,看到妈妈进来,她赶紧把手机塞进抽屉,仿佛学习是给父母学的!
每每听着欣然“眉飞色舞”地描述和同学们的精彩生活,妈妈就陷入深深的矛盾—要是她能把一半精力用在学习上就好了!
分析与策略:
如果你有一个学习动机比较低的孩子,不要着急,首先要观察他对其他事物是不是擁有热情。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很好,你的孩子正在通过其他事情锻炼自己的“大脑”。所以,成绩不好不代表孩子不具备“成功的能力”。能力是可以迁移的,所以首先要对孩子有信心。
孩子毕竟年纪小,对社会的认识不够客观,对人生的规划不够成熟,完全凭热情做事。但是,热情和未来的规划,并不完全冲突。比如,欣然的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带孩子去思考在什么样的位置能发挥最大的影响力。假如欣然想做记者,采访自己喜欢的偶像,那父母就要帮她分析哪些专业有助于进入媒体工作,这个行业的准入标准又是什么。引导这类不爱学习却有其他兴趣的孩子,要适当鼓励他们的热情,因为这是成功的原动力。当热情和暂时的目标发生冲突时,要教会孩子协调不同目标之间的关系,合理地管理自己的时间。事实上,当父母接纳孩子的热情和爱好时,孩子也就会更多地参考父母的建议。
孩子无法将压力转化成动力
“如果连985都考不上,那我就不念了!”嘉嘉压力大时,总是飙狠话,吓得妈妈不敢吭声。说完狠话,她往屋里一躲,躺在床上刷手机。眼看会考了,孩子不是没压力,可一点儿复习的行动都没有,妈妈只能干着急。
高中学业繁忙,一个学期4次固定大考,每次临考,都是嘉嘉状态的最低谷。从紧紧张张地准备,到垂头丧气地放弃,不会超过一个礼拜。随之而来的,是漫长的对考试的担忧:万一退步了怎么办?要是发挥不好怎么办?如果被同桌超过去怎么办?……嘉嘉一边给自己的内心加戏,一边毫无动力地刷手机。以前,这种“躺尸”状态会随着考试的结束而终结,现在越发严重,在平时的学习中,嘉嘉也经常罢学,甚至不完成作业。
嘉嘉妈非常诧异,孩子这么在意学习成绩,为什么不多付出一些呢?临近考试,所有孩子都临阵磨枪,只有她自暴自弃。嘉嘉妈也试着让孩子多用功一些,结果适得其反,嘉嘉觉得大人这样做是给她压力,有一次因为压力太大,她甚至放弃了考试,搞得大人不敢再说话。
从小长大,嘉嘉就把考名校当作唯一的目标。出类拔萃的成绩,一直保持到高中。可是,高中不仅知识难度大,还要拼心态和耐力,嘉嘉性格上的弱点一下子暴露了出来。她怕输,畏惧一切未知的挑战。如果有人告诉她,“你只要按部就班地学,就能考到班级前十。”她可以不遗余力。但如果结果不确定,她就会被自己的担忧击垮。
嘉嘉妈很苦恼,到底该怎样帮助敏感好强又没有动力去学习的孩子呢?
分析与策略:
越优秀的孩子,越不肯“放过自己”。但是,他们忽略了焦灼的心情给大脑带来的负担。孩子想得很好却做不到,多半是情绪阻塞了大脑间的信号传递,最终影响行为。所以,帮助孩子意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试着为自己的心态健康做出让步,学会更好地驱使大脑为自己工作。
对于嘉嘉来说,降低压力的方式不是逃避考试,而是降低对考试的期待。可以帮助孩子分析“考试失败”的后果,慢慢引导她意识到比起一次失败,让大脑一直处于担忧的状态,付出的代价更大。像嘉嘉这样的孩子,容易被周围的声音影响,父母可以通过和孩子交流观点,让他们意识到有些时候,别人的评价并不一定很准确,从而增强他们的适应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不能上最好的大学,绝不是“世界末日”。父母要引导这类孩子明白,相比于外在的成绩排名,不如激发自己良好的状态,让自己有信心应对各种生活的难题。孩子心态好了,自然能恢复学习的动力。我们不要小看任何一个敏感的、为自己创造压力的孩子,一旦他们摆脱束缚,就会迸发特别强的战斗力。
自驱力配方大揭秘
如果你仔细地观察那些擅长自我驱动的孩子,就会发现一些共同点,比如他们都拥有正向的心态,有很强的自主力。他们积极主动,能胜任很多挑战,同时可以在多种环境中找到归属感。当然,这只是表象,他们一定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体验和感受。美国教育学家威廉·斯蒂克斯洛德通过多年实践和研究,解密了自驱力的配方,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孩子想要自我驱动,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心理学家卡罗尔·德威克将一个人的心态分为“固化心态”和“成长心态”,并指出拥有“成长心态”的孩子,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努力上,因此也更容易获得成功。以学习为例,固化心态的孩子会关心结果,一次考试的失败就有可能演变成更大的打击。但成长心态的孩子更关心做题时的感觉,关注学习本身的意义,这样,即便结果不好,他们也不是一无所获。良好的心态,能够确保孩子产生由内而外的动机,这样的孩子,不会过度依赖他人的赞赏,而是依靠自我激励确保任务完成。
自我驱动的孩子,拥有足够的掌控感和自主性。保护孩子的热情,尊重孩子的选择,都是培养自主性的根基。同时,孩子需要完成一些自己能够胜任的事情,确认自己是有能力的。父母需要为孩子选择稍有挑战但不至于打击到孩子的任务,并且在鼓励的氛围中支持孩子做出自我挑战。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够从一次次任务中积累掌控感。同时,父母不要忽视归属感的重要性。如果父母和孩子关系好,他们会更认同父母的价值观,将其纳入自己的目标体系,并为之奋斗。这正是将外在的期待,通过关系的联结,内化成孩子的自我驱动力。
本刊观点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取得成功,唯有孩子拥有自主动机,才能使这种愿望成为可能。所以,父母应该做孩子的顾问,而不是他的老板,这样,孩子才有可能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做事。孩子专注地做自己认可的事情时,随着迸发的热情,会出现一种称之为“心流”的状态。这时,他们大脑中会建立新的神经通路,引导他们处理更复杂的问题。所以,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这些专注的时刻吧,让孩子体会到大脑高效运转的“红利”,然后把专注的能力转移到更多的需要注意力的任务中,这样他们更容易获得成功。
自驱力是一种正向的力量,会让孩子把外在习惯内化成自己的责任。即便遇到挫折,也不会否定自己。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靠自己的力量不言放弃,努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