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统编教材自读课教学的三种范式及实践探索

2021-05-23邱斯静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女娲桃树课外阅读

邱斯静

(泉州第七中学,福建泉州 362600)

温儒敏先生指出,现在的阅读课往往混淆了精读与略读,几乎设计成精读精讲。[1]为了更好地区分教读课和自读课两类课文,统编教材编写时做了更精细化的设计,在两种课型的呈现方式上加大了区别的力度,特别是对两种课型的课文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助学系统,体现其教学上的差异。对于自读课,统编教材不再设置预习和课后的练习题,改由旁批和阅读提示的形式,彰显了学生独立阅读、自主阅读的理念,要求自读课必须将教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应用于自主阅读实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课型不分、定位不清、教法不明的现象普遍存在:把自读课上成了教读课,成了教读课的翻版,几乎看不出其区别。

虽然统编教材实施以来,学界总结出很多自读课教学的经验,比如自读课教学需要几个“转向”,坚持几条基本原则,提出几种基本方法,处理好几组基本关系,或者是总结出几个“看”(看标题、看旁批、看提示),教师应该几个“导”(引导、指导、疏导),甚至于需“退后”几步等等,[2]但是,这些经验难以给一线教师真正的示范,更不用说让他们将这些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所以如何建立一些具有普适性的、便于操作的、可供复制的自读课教学范式,让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参照使用,是落实统编教材理念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以一些经典课例为例子,介绍三种较好体现自读课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范式。

一、“方法引领”型

在统编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阅读体系中,教读课目的是学“法”,而自读课则是用“法”,课外阅读中验“法”。因此,自读课教学要充分体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上“承”教读课,下“启”课外阅读课。具体来说,就是要将自读课上成“习法”和“用法”课,真正将教读课学到的阅读方法拿来尝试、实践和体会,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并逐渐帮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学习浏览能力、迅速从字里行间提取主要的信息以及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作为唯一的自读课《带上她的眼睛》,要落实这个单元教学要求,教学时从回顾前面教读课学过的方法入手,再给予具体的阅读任务,检测阅读方法和策略掌握的情况。比如“浏览”“提取主要信息”这个教学要点,就引导学生先回顾浏览能力的具体要求:(1)获得信息。要求在阅读过程中做到不指读、不出声、不转头,而是通过眼珠的迅速转动,去获取所需的信息。(2)提取信息。从文章的标题、作者、开头、结尾、段首、段尾等关键位置的语句中,以及教材的注释、旁批、课后习题等助学系统中去提取信息。(3)修正信息。根据已有信息,运用预测的阅读策略,推测文章内容、主题以及相关的细节,并根据新获得的信息不断修正、不断地完善。学生明确了浏览的具体要求后,教师再采用学习单的形式设置两个学习任务:(1)任务一:整体把握内容。设计一个表格,设定“标题、作者、文体、写作特点、课文主要内容和初步概括主题”这几个项目,引导学生浏览课文,然后口头回答相关内容。(2)任务二:梳理小说脉络。采用填写“鱼骨图”的思维导图形式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种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的图画形式,不仅可以明确文章的大致内容,而且直观地呈现“我”和“她”两条线索。[3]

“方法引领”型以阅读方法为抓手开展教学,充分体现自读课“用法”“习法”的特点,有利于从整体课堂教学结构与教读课的教学区别开来。不足的是,必须建立在教读课以教方法为主的基础上,否则,“方法引领”型就成为无源之水了。另外,用这种方法来教学课文,特别是文学作品,有肢解课文之嫌,课堂教学缺少些“语文味”。尽管如此,“方法引领”型因不受课文旁批或阅读提示设计的限制,可以适应大多数的自读课的教学,可以说是一种便于操作和易于学习的范式。因而,对于一线教师最具有普适性,尤其是对于当下广大农村学校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素质不高的情况下,更是值得推广。

二、“旁批释疑”型

自读课文中的“旁批”充分体现了统编教材将程序性知识教学作为教学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其内容角度丰富,涉及主旨、情感、语言、表现手法等[4]。所以,自读课的教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借助“旁批”这一阅读路径,设计自读实践任务,训练学生从教读课中习得的阅读方法,从而形成阅读能力。

《一棵小桃树》是一篇借物抒情类散文,其寓意深刻、语言含蓄。教材共设置了五处的旁批,从散文内容、情感、写法以及阅读这类散文的方法等几个方面提醒学生自读课文。(如图1)

图1

肖培东老师在执教《一棵小桃树》时,巧妙利用旁批这些助读系统来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取得很好的效果,堪称这类自读课教法的典范。教师首先利用旁批的问题检测学生自读情况。三个问题难度由浅入深,第一个问题最为简单,只要学生在对应的语段中读出来就可以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就需要学生深入文本探究才能得出答案的;第三个问题不仅指向文章的写法,而且指向文章的情感,也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其次,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对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的描写,文中多次出现。教学时利用旁批2这句点评的内容,重点精读课文第四段,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这棵小桃树“没出息”的相关语句,教师作示范指导,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重在感受品味其中蕴含的感情。再次,引导学生体会感情。阅读散文不仅仅要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更为重要的是必须通过所写的“小桃树”深入体会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充分利用旁批1和旁批5的内容,很自然地引入到“情感”,再利用“如果作者只能用一个字,来写他的小桃树,你觉得他会用哪个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独特的感情,并把整节课推向高潮。

“旁批释疑”型以自读课的旁批设置为抓手开展教学,较好地利用统编教材的助学系统,充分体现统编教材在自读课的设置意图,有利于从教学方法上与教读课的教学区别开来。当然,用这种方法来教学课文,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能充分理解这些旁批的内容,并且能够将这些串成一条线。同时,依赖于自读课的旁批设置要具体层次性和多样式,比如《女娲造人》就可利用旁批“‘说也奇怪’是神话、童话等作品中常用的话。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引导学生体会情节的神奇;利用旁批“女娲是一个女神,却处处显示出人的特性”,引导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出相关语句,概括女娲的形象特点;利用旁批“女娲用黄泥造人,而我们常常把土地比作‘母亲’,你能从这个‘巧合’中读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能展现女娲母性的光辉的细节,感受女娲的母性光辉。

三、“阅读提示”型

“阅读提示”是自读课另外一个重要的助学系统,也是自读课教学的重要支架。“阅读提示”有概述文章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介绍写作特点、点示揣摩要点、品味精彩语句、提示文体特点和推荐课外阅读等作用。[4]所以,教师要结合单元的教学要求,在认真研读“阅读提示”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切入点,提炼合宜的教学内容,设计恰切的活动,推进自读的实践。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阅读提示”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行文思路、感悟启示等。[5]根据阅读提示提供了内容,结合课文的旁批,设计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如图2):

图2

“阅读提示”型以自读课的“阅读提示”的内容为抓手开展教学,同样是较好地利用统编教材的助学系统,有利于帮助教师把握课文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路径。不足的是,不是所有的自读课的“阅读提示”设置都有这样明晰的内容,能够从中提炼出适宜的教学内容。换言之,这种范式只适用于具有明晰的内容或路径的“阅读提示”。如《梦回繁华》“阅读提示”明确指出阅读的路径和内容:先浏览全文,了解主要内容,再抓住关键语句,细读文中的重点段落,梳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然后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据此,就可以紧扣“繁华”这个题眼设计自读任务:关注题目,知繁华——抓关键句,找繁华——围绕特征,析繁华——理清顺序,扣繁华。

总之,自读课就是在教读课和课外阅读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的,正如肖培东所说的“既是对教读课学习成果的巩固、深化与拓展,又是走向课外阅读世界的一座桥梁”[6]。以上三种课型通过明确的阅读任务,将传统阅读教学里一些隐性的阅读教学经验作范式化处理,较好地体现自读课的特点,巩固知识,实践方法,形成能力,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路径,实现化篇为类、架设桥梁的目的。

猜你喜欢

女娲桃树课外阅读
桃树施基肥“五字诀”
桃树秋管 来年丰收
桃树咋样冬剪好
女娲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
桃树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