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县域高中补偿式教育公平的学农基地课程开发研究

2021-05-23陈建明洪耀辉陈亚杰郭月斌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农龙海县域

陈建明 洪耀辉 陈亚杰 郭月斌

(龙海第一中学,福建龙海 363100)

“促进公平”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工作方针,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1]县域高中与大城市高中有着教育起点、教育过程的不对等及显著的机会不公平。县域高中想突破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应加大投入,把重点集中在寻找、借助、共享、创造各种教育资源,缩小教育过程不公平差距问题。在无法改变学生背景的前提下,县域高中应创造更多教育资源缩小城乡起点、过程差距。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重要抓手之一。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发实施适合学生的课程是校本课程存在的真实意义。[2]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龙海第一中学决定开发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然而,我们不得不直面教育资源与学生背景等县域高中开展劳动教育的突出问题。县域高中由于受地域的划分影响,难免存在起点较低、体制不畅、机制不活、观念不新、管理不善等诸多弊端,导致无法建立公平合理的学校资源管理制度、教师管理评价制度、促进全体学生平等差异发展的评价机制。县域高中学生生源比较混杂,主要是本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还有少数务工群体生源。县城生源从小受到较为全面的系统教育,发展比较全面,而农村及外来务工生源学习具有随意性,各科成绩不均衡,五育并举教育方面尤为缺失。劳动教育公平问题赤裸裸展现出来。

基于以上综合因素,课题自确定以来,学校致力于解决校本课程的“虚构化”,让综合素质评价助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切实补偿劳动教育不公平短板。

一、学农基地建设:使补偿式教育公平成为可能

按照个体特征进行分割的教育资源,其配置范围具有狭窄性和职业获得的差距,一同成为造成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因素。[3]要让劳动教育在学校落地,首先要资源享有公平,若无基地实践,一切皆为纸上谈兵。以劳动教育为媒介,通过实践与科普的互动,将实践操作的精髓与科普知识融入劳动教育中,打造成具有“本土特色、人文品读、实践科普互动”的劳动教育个性化基地——学农基地。

自课题申报以来,学校斥资137.7万元建设学农基地,作为劳动教育主阵地。学农基地占地7533平方米,内含七大功能区(池塘区、旱田区、水田区、组培室阳光房、草药区、蔬果区、堆肥区),建成一个以劳动实践教育为主,集科普教育、环保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的中学生社会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和思想道德教育基地。2019年11月,入选“福建省首批百个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特色项目”。日前基地种植蔬菜21种,果树16种,中草药8种,水稻、四大家鱼养殖品类齐全。切分58块蔬菜种植区、200多棵果树,从蔬菜种植、病虫害防治、果树栽培、菌类培植等丰富学生的劳动知识,拓展学生的劳动实践。

二、学农基地校本课程设置:从根源补偿教育公平短板

开发和编写有关学农基地体验活动的校本教材,形成课程体系,通过校本课程的设置从根源上解决补偿式教育公平问题。借助各种课程的设置,实现城镇学生下地收割稻田、播种施肥等农活,体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真实感受。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将劳动体验、劳动实践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贯穿培养全程,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全覆盖。农村学生能够通过理论课程达成实践到理论的提升。与此同时引导师生实现课题化研究,引领基地发展方向,开展基地资源优势,拓展基地教育功能。以教科研促进劳技实践教学,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品位,以实践教学促进科研课题深化,“基于劳动教育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被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立项,从理论指导基地的建设发展,解决与大城市在教育理论水平、教育实践活动等存在差距的问题。

学农砺心志,实践出真知。学农基地通过一段时间的劳动实践运作,不仅顺畅地实现预设的课程体系,还增设不少“隐形课程”,实现基地实践的增值。学子在劳作中真切地体悟到《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所蕴含的深意,懂得尊重劳动,学会吃苦耐劳,磨砺钢铁意志,同时树立与人合作和责任担当意识。因劳动实践真实体验引发文学爱好者纷纷为劳作写诗赋词。如校长陈建明《刈稻记》:“刈稻叶黄时,尺秆离根土。未雨无晴汗透肤,穗满三分路。不计谷丰盈,只在劳筋骨。式式招招仿老叔,笑弯斜坡树”。学校文学社团以劳动实践为主题举行作文写作比赛,收获更多的惊喜。如:“虽然偶尔能见到土地,但我从未如此亲近它”“幼时虽曾与爷爷躬耘于田野,却也不及眼前学农基地的胜状,一个个迅敏的身影在田野里撒下青春与活力”“劳动过后,看着土地焕然一新,从乱草杂生变成井然有序,我们心情愉悦许多,喝的水都变得甘甜”。英语组庄晨老师带领学生参加劳动实践,从实践中把英语教学的语法、词汇等运用在日常劳作中,成为学生口中“喂鱼阿伯的英语”,使学生在劳动中快乐学习。

图1 “喂鱼阿伯”的英语

三、全员参与劳动实践:使补偿式教育公平落地

基地建成后,学校马上制定《龙海一中学农基地管理规定》《龙海一中学生劳动实践规定》《龙海一中学农基地组织机构与工作职责》等规定。基地有明确的生产计划、生产工具、生产活动、劳动成果、安全生产等管理规定,要求学生团结协作,分块到位,职责明确。分块到班级,形成班级责任,形成以班级为单位的劳动责任地,解决劳动实践教育“分配”“再分配”公平问题。让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践活动。并具体安排每班学生固定时间进行劳动实践,让学生拿起锄头,戴着草帽,卷起裤管,真实下田下地除草,除害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每周安排2课时时间进行实践,特别针对城市学生群体每周安排4课时的劳动实践课进行补偿式教育,以达教育公平的效果。让劳动实践与其他课程一样,形成一种固定机制正常运作,保证学生全员参与劳动实践。

图2 学生在收割稻谷

四、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为补偿式教育公平保驾护航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实现多维度评价的依据之一,其指标的设计与运行总体而言具有城市化倾向,不利于来自农村贫困地区的弱势高中生,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城乡学生的差距。[4]本研究中学生在学农基地实践的可视化及评价体系的完整性,可消除因个人因素产生评价误差。补偿因不同群体依据不同标准得到非标准评价,减少对学生的高考录取及将来发展产生的误差参数。

为了校本课程能长期有序有效发展,建立与之匹配评价体系。把学生劳动过程及劳动成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同时建立奖励机制,对劳动态度、劳动过程、劳动成果等进行综合评比,产生一、二、三等奖,对班级及学生个体进行奖励,为校本课程的顺利实行提供保障。

五、学生超市:让补偿式教育公平可持续发展

劳动实践必然有成果,而成果的分配是学农基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继学农基地管理规定等制度形成后,学校立即成立与之匹配的学生超市,并形成《龙海一中学生超市管理规定》《龙海一中学生学农基地、学生超市奖励章程》。

图3 学生超市外景

学生超市与普通居民超市类似又有不同,设有岗位职责。主管教师作为学生超市的负责人和管理者,制定经营目标和方针,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保证学生超市正常营运,做好资金、商品管理、定期盘点、结算,向学校汇报工作情况。同时设有店长、副店长、仓储部部长、财务部部长、人力资源部部长等职位,由学生承担,具体负责整个超市的营运工作。每学期结算一次,将收入资金奖励在整个劳动实践过程表现优异的班级与个人,部分用于奖励贫困学生,真实让学生体会劳有所得的成就感,并切实体会“粒粒皆辛苦”感受。

学生超市运营是学校特色办学的一大亮点,它由学生志愿者担任售货员,把学生在学农基地自耕自采的蔬菜瓜果卖给顾客——教师,教师凭校园卡刷取,售货所得资金一部分用于奖励学习进步明显的同学,一部分资助生活比较困难又热爱学习的同学;在超市运营中,师生角色互换,体现了新时期劳动教育的新风尚,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劳动实践的机会,更展现了学校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

实践表明,在学生的个性发展方面,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实现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体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在课程实施路径上,县域高中开始关注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综合作用,提升教育公平的整体性。[5]当前,“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县域高中应坚持以教育公平的内涵和评价标准为抓手,建立实际可操作性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切实探索补偿式教育公平的路径,突出教育公平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学农龙海县域
多版本高中英语教材红色文化融入的比较研究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感恩与报答
乡村振兴呼唤“学农爱农”
学农教育的意义远大于活动本身
“猴王”崔龙海以芋头为养生法宝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