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肥水优化管理对高寒二阴地区莴笋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2021-05-23张小燕鲁学文童永贞霍静雯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4期
关键词:结球肥水莴笋

张小燕 鲁学文 童永贞 霍静雯

(永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甘肃永登730000)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不断推进,蔬菜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蔬菜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永登县地处河西走廊东部门户,县域北段海拔高2 300~3 300 m,年平均气温1.3℃,绝对无霜期52 d,昼夜温差大,光照强,年降水量435.8 mm,是典型的高寒二阴地区[1]。该地区作为兰州市高原夏菜主产区,生产的莴笋病虫害少、味道鲜美、茎部肉质鲜嫩,很受消费者喜爱[2-3]。但目前蔬菜栽培的水肥控制模式较为粗放,主要依靠农民自己的经验,浇水不当和施肥过量情况时有发生,阻碍了产品质量的提升,同时也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4-6]。为全面优化莴笋灌水条件下肥水调控技术模式,对莴笋全生育期内肥水的需求进行统筹规划,提高莴笋的产量与品质,在高寒二阴地区开展了莴笋肥水优化管理试验,以期为当地莴笋的高效优质生产、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20 年5~9 月在兰州市永登县武胜驿镇进行,该区海拔2 360 m,年均日照时数为2 440 h,年均气温2.6℃,年降雨量400 mm,年均蒸发量1 864 mm,无霜期80~100 d,≥10℃的活动积温1 080℃。该区土壤主要为灌淤土,0~30 cm土层土壤含有机质19.9 g/kg、全氮1.47 g/kg、有效磷43.5 mg/kg、速效钾234 mg/kg、碱解氮80.1 mg/kg,pH 为8.37。

1.2 试验材料

1.2.1 供试作物 莴笋,品种为紫龙莴笋。

1.2.2 供试肥料 尿素(含N 46%,甘肃刘化集团公司生产); 磷酸二铵(含N、P2O5、K2O 为18∶46∶0,中化化肥有限公司生产); 硫酸钾(含K2O 51%,俄罗斯进口)。

1.3 试验设计

(1)莴笋于2020 年5 月8 日移栽定植,采用一垄双行垄面覆膜栽培,垄宽50 cm,沟宽30 cm,株距25 cm。试验共设2 个处理,处理1:肥水优化管理模式,莴笋全生育期灌水6 次,即播种前、苗期、莲座期初、莲座期中、结球期、茎秆膨大期各灌水1 次,其中苗期、莲座期初、结球期、茎秆膨大期灌水时结合追肥,灌溉方式为沟灌,灌水总量约6 000 m3/hm2;处理2:农民传统管理模式,莴笋全生育期灌水5 次,即播种前、苗期、莲座期初、结球期、茎秆膨大期各灌水1 次,其中莲座期初和茎秆膨大期灌水时结合追肥,灌溉方式为沟灌,灌水总量约6 000 m3/hm2。为了防止试验小区之间串水串肥,各试验小区实行单灌,四周设保护行,保护行不施肥,田间管理措施相同。每个处理重复3 次,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20 m2。

(2)施肥水平和方法:各小区施肥总量相同,施充分腐熟农家肥45 000 kg/hm2,化肥按N、P2O5、K2O为28∶10∶5 配方施肥,即46%尿素780 kg/hm2、64%磷酸二铵330 kg/hm2、50%硫酸钾150 kg/ hm2。肥水优化管理模式:硫酸钾60%、磷酸二铵100%作底肥,在起垄覆膜前结合整地均匀撒施,深翻入土; 尿素100%作追肥,在莴笋苗期、莲座期初、结球期、茎秆膨大期结合灌水分期追施;硫酸钾40%作追肥,在莲座期、结球期追施。农民传统管理模式;尿素20%、硫酸钾60%、磷酸二铵100%作底肥,在起垄覆膜前结合整地均匀撒施,深翻入土;剩余80%尿素作追肥,在莴笋莲座期初、茎秆膨大期结合灌水追施;40%硫酸钾作追肥,主要在莲座期初追施。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在莴笋各生育期进行生物学性状的记载,成熟期每小区随机取15 株莴笋,测定株高、茎粗、单株鲜重和合格率等经济性状;产量按小区单独收获称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经济性状分析

各处理的株高、茎粗、单株鲜重、单株净重和合格率等经济指标统计结果见表1。从表1 可以看出,2 种不同处理下,莴笋经济性状表现不同,其中优化管理模式下莴笋经济性状表现更好,茎高58.6 cm,茎粗3.95 cm,单株鲜重0.73 kg/株,单株净重0.62 kg/株,商品合格率达93.7%; 传统管理模式下经济性状表现较差,茎高56.2 cm,茎粗3.76 cm,单株鲜重0.64 kg/株,单株净重0.54 kg/株,商品合格率为81.5%。由此可见,肥水优化管理模式对改善莴笋经济性状、提高品质效果明显。

表1 莴笋肥水优化管理试验经济性状调查

2.2 产量分析

莴笋成熟后各试验小区单独采收,测定产量,统计结果见2。从表2 可以看出,优化管理模式下莴笋产量较高,小区平均产量141.6 kg,折合产量70 836 kg/hm2,比传统管理模式下的产量64 332 kg/hm2增产6 504 kg/hm2,增产幅度达10.1%。说明肥水优化管理模式通过氮肥后移、少量多次灌水追肥,提高了莴笋对肥料的利用率,进而提高了莴笋的产量和品质。

2.3 产量方差分析

将测产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以检验各处理、各重复间的差异状况,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3 可以看出,区组间F值为2.65,明显小于F0.05值19.00,说明区组间差异不显著,试验地块地力基本均匀;而处理间F值为20.28,大于F0.05值18.51,说明处理间差异显著,证明了肥水优化管理依据莴笋生长需肥规律,逐步满足莴笋在不同时期对养分的需要,可以显著增加产量。

表2 莴笋水肥优化管理产量结果统计

表3 产量结果方差分析

2.4 效益分析

对各处理的生产成本、产值、纯收益进行核算、分析和比较,统计结果见表4。

从表4 数据可以看出,优化管理模式下莴笋产值、纯收益最高,分别达到了159 300元/hm2、127 315元/hm2,产投比也最高为4.98∶1;而传统管理模式下产值和纯收益分别为125 835 元/hm2、94 650 元/hm2,较优化管理模式分别下降了33 465 元/hm2、32 665 元/hm2,产投比为4.04∶1。这说明肥水优化管理模式对农民提高收益效果明显,是适合高寒二阴地区莴笋生产的较为理想的模式。

表4 配方肥肥效试验效益分析

3 结论

本试验通过氮肥后移、灌水追肥少量多次等肥水优化管理措施,改善了莴笋经济性状,提高了商品合格率,增加了莴笋产量。即在莴笋的全生育期灌水6 次,分别为播种前、苗期、莲座期初、莲座期中、结球期、茎秆膨大期各沟灌1 次,灌水总量约6 000 m3/hm2,其中苗期、莲座期初、结球期、茎秆膨大期灌水时结合追肥。在此模式下,莴笋产值和纯收益及产投比均达到最好水平,因此肥水优化模式适合在高寒二阴地区莴笋生产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结球肥水莴笋
设施结球生菜绿色生产技术
Parahellenia,a new genus segregated from Hellenia (Costaceae) based on phylogenetic and morphological evidence
在灌水定额下设施黄瓜肥水高效耦合技术研究
莴笋开胃增食欲
早春水难肥,了解原因最重要!正确肥水,这三样必须补
不同肥料在结球生菜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沿海缢蛏养殖春季肥水技术
春季吃莴笋可降血糖降血脂
如何挑选莴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