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麻下采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联合超声引导髂筋膜腔隙阻滞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
2021-05-21孟凡慧桑旭明
孟凡慧 马 丽 桑旭明
(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 , 辽宁 大连 116011 )
髂筋膜腔隙阻滞常用于针对患者在进行下肢手术后的镇痛,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起到的镇痛效果有着差异,因此需要采用适当浓度的罗哌卡因来进行对患者的镇痛[1]。本次研究通过我院收录的76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为对象进行分组,分别用0.20%、0.25%、0.30%以及0.35%的罗哌卡因进行镇痛,观察比较4组患者的VAS评分和罗哌卡因用量等,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8年6月-2019年6月,此1年间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76例,随机分为4组。其中A组有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龄平均(70.31±4.65)岁;其中B组有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平均(70.29±4.72)岁;其中C组有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龄平均(69.98±4.83)岁;其中D组有男性10例,女性9例,年龄平均(70.16±4.36)岁。4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并同意参与此次研究;所有患者的认知功能正常;所有患者均无其它严重的器官疾病。排除标准:排除严重器官疾病的患者;排除对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排除不配合治疗的患者;排除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的患者。
2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利用超声确认骼筋膜、上股动脉、骼腰肌以及股神经等部位的情况后,行局部浸润麻醉后进针,到达髂筋膜间隙注入0.2%的罗哌卡因(进口批号:H20100103,生产厂家:AstraZeneca AB),当痛觉阻滞成功后,协助患者取侧卧位,行蛛网膜下腔麻醉,麻醉生效后再次将患者调整为仰卧位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结束后利用脉冲泵进行镇痛给药,冲击量为10ml/h,无背景剂量,A组的罗哌卡因为0.20%,B组的罗哌卡因为0.25%,C组的罗哌卡因为0.30%,D组的罗哌卡因为0.35%,锁定时间30分钟,输注时间72小时[2]。
3 观察指标:根据2组患者的VAS评分进行对比,主动运动VRS 评分以及被动运动VAS评分,评分越低说明镇痛效果越好。根据2组患者的罗哌卡因用量进行对比。
5 结果
5.1 4组患者的VAS评分对比:其它组与A组比较,C组和D组被动运动VAS评分和主动运动VAS评分降低(P<0.05),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2 4组患者的VAS评分对比
5.2 4组患者的罗哌卡因用量对比:B组、C组以及D组阻滞后72小时内罗哌卡因用量降低(P<0.05);B组、C组和D组罗哌卡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4组患者的罗哌卡因用量对比
讨 论
髂筋膜腔隙阻滞常用于针对患者在进行下肢手术后的镇痛,相比单纯的阻碍股外侧皮神经以及骨神经的镇痛效果更加优秀,同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目前被广泛应用到下肢手术的治疗中[3]。由于髂筋膜腔隙空间较大,在镇痛过程中需要采用适当剂量的药物才能对其神经起到充分的阻滞作用[4]。罗哌卡因在临床治疗中主要用于外科手术区域阻滞、硬膜外麻醉以及硬膜外术后等的镇痛,与其他局麻药一样,将钠离子流入神经纤维细胞膜内对沿神经纤维的冲动传导阻断,具有良好的麻醉和镇痛效果,大剂量罗哌卡因能够产生外科麻醉,小剂量时则起到镇痛以及非进行性运动神经阻滞[5]。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对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连续髂筋膜腔隙阻滞,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起到的镇痛效果有着差异[6]。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加剧,老年人受生活方面的不规律以及不良运动方式的影响,再加上意外安全事故的频发,导致需要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数量逐年上升,并且有呈年轻化的趋势,因此研究对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有效的镇痛方式对社会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得出,其它组与A组比较,C组和D组被动运动VAS评分和主动运动VAS评分降低(P<0.05),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以及D组阻滞后72小时内罗哌卡因用量降低(P<0.05);B组、C组和D组罗哌卡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对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连续髂筋膜腔隙阻滞,0.30%的罗哌卡因镇痛效果以及使用量的综合情况最佳。
综上所述,对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连续髂筋膜腔隙阻滞的罗哌卡因适宜浓度为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