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
--东盟农产品跨境电商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1-05-21向韦霖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普及跨境变量

向韦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3)

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我国自古就有“下南洋”经商的历史传统,农产品是双方货物往来的主要品类之一。近年来,东盟成员国发展形势总体向好,为跨境电商累积了后发优势,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与此同时,中国-东盟贸易往来越发频繁,双方交流程度深化,推动跨境电商等新型外贸模式和业态兴起[1]。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中国与沿线的东盟间的合作加强,2019年,美国作为中国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的身份被东盟取代,因此分析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影响因素,根据实证结论得出对策具有一定价值。

1 中国-东盟农产品跨境电商现状

1.1 中国跨境电商现状

中国的跨境电商市场在2004 年左右开始发展,2010年来,中国跨境电商市值呈递增形势。相较于2010 年,2018 年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近6 倍至9 万亿元。如图1所示,中国进出口总额中跨境电商贸易额的份额逐年上升,由此可见,发展迅猛的跨境电商在中国外贸中的地位日渐重要。

图1 22001100年~22001199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及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图(单位:亿元)

图2 22001188年东盟6国电商市场规模和22002222规模预估图(单位:百万美元)

图3 22001100~22001199年5月中国与东盟1100国农产品贸易额表(单位:亿美元)

1.2 东盟成员国的电商现状

主要的5 个东盟成员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亚以及菲律宾电商零售规模在2013 年只有69 亿美元,然而在2014 年智能手机使用市场规模膨胀后这个数据随之大幅上升,同时互联网用户覆盖范围扩大,根据阿里研究院的预测,如图2 所示,东盟电商市场规模一段时期内将保持约25%年增速实现增长,跨境电商市场潜力巨大。

1.3 中国-东盟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合作情况

1.3.1 中国-东盟的农产品商贸情况 作为中国首个对外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快速、双方利益较均衡。如图3所示,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额从2010年成立中国-东盟自贸区后逐年上升,虽然期间出现过小幅波动,但总体是稳定发展的。在2001年~2018年间,东盟10国与中国农产品贸易额以平均每年约16%的速度实现超出对世界均增幅12%的增长。2019 年,中国与美国的贸易摩擦持续,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在中国外贸中占比大幅下降,美国作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的身份被东盟替代,中国对东盟进出口增长14.1%。

1.3.2 中国-东盟的跨境电子商务连通指数 衡量各国家(地区)之间跨境电商互联互通程度可以使用跨境电商互联互通指数(ECI, E-Commerce Connectivity Index)。出口ECI与其他国家对中国商品服务的购买量呈正相关;进口ECI 与中国对其他国家商品服务的购买量呈正相关(ECI指数=ECI进口指数+ECI出口指数;ECI进/出口指数=进/出口规模得分×权重+进/出口渗透率得分×权重)。

如图4所示,泰国是东盟10国中ECI三项指数最高的国家。此外,根据阿里跨境电商研究中心的报告,东盟是中国的第九大跨境电商贸易伙伴,仅出口市场而言,东盟是第三。同年,天猫国际的年度报告发布,数据显示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通过跨境电商向中国零售出口排名前3位的国家。可见,中国-东盟的跨境电商连接紧密度很高,目前主要是中国从东盟进口,中国应积极开发面向东盟的潜在出口市场。

图4 22001166年中国--东盟EECCII图

1.3.3 农产品与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 马来西亚布丁,越南面包干、黄龙豆糕和速溶咖啡,泰国除了香米等食用类产品,还有天然橡胶制枕在中国跨境电商零售平台较受欢迎。可见农产品、农副产品是双方跨境电子商务的主要商品种类。此外,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平台的发展,促进东盟成员国农产品多样化、农业产业链拓展和农民收入增加[2]。以泰国为例,泰国是全世界第一大橡胶生产国,天然橡胶在传统国际贸易时期是重要出口商品,然而近年来国际原材料价格下跌给泰国天然橡胶出口带来不利影响。泰橡胶场主表示,发展乳胶枕头产业对胶农有直接好处,因为该产业使原料橡胶的收购价上涨至原价的4倍。2016年,泰国乳胶枕头销售近28万件,反映中国消费升级带来的巨大需求,泰国胶农的生活前所未有地与中国消费者的订单紧密相关,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原材料价格下跌对泰国的不利影响。2019年天猫国际在“黑五”期间推出跨境冷链服务帮助东盟商家将新鲜冷链食品带进中国市场。2019 年,第二届上海进口博览会实现国家馆与外企双线布局,会上,泰国等10个国家宣布将在天猫开设国家旗舰店。目前至少有700 家境外企业在中国电商渠道布局,未来会有更多境外企业利用跨境电商拓展中国市场与搭建渠道,中国也可以借此培育品牌,做大做强平台。

2 中国-东盟农产品跨境电商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设计

2.1 模型构建

对影响中国-东盟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的因素,本文构建模型见式1所示,并利用多元回归法分析。

式1 中的各变量含义如表1 所示,其中AETRA 是被解释变量,剩余11 个变量是解释变量;α 为待估常数项,β1、β2、β3、β4、β5、β6、β7、β8、β9、β10、β11分别表示表1中各解释变量的弹性;εit为随机误差项。i代表不同国家,10是国家数量;t为时间下标,1~5分别为2014~2018年。为尽可能地消除方程的多重共线性,对变量取对数构建模型。

2.2 变量说明

本文以 2014~2018 年5 年的数据为基础,运用Eviews9.0,选择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跨境电商贸易额为被解释变量,以中国电商直接从业人数、中国第三方电商平台中小企业用户量、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量、每100 人互联网用户数和每100 人手机订购量和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双方首都的绝对距离作为解释变量实证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跨境电商的影响因素。

2.2.1 中国电子商务环境 ①中国电商直接从业人员数量。归根结底,行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角逐。直接从事电商行业活动的,包括企业和个体,都是电商直接从业人员。电商直接从业人数从2014年的250万人增长至2018 年的350 万人,可见电商发展带动了市场对电商人才的需求。②我国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中小企业用户量。中小企业自身无法形成规模经济,而阿里巴巴等跨境电商平台的“集聚效应”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2014年至2018年来我国第三方电商平台的中小企业用户规模由2050 万家增长至2620 万家。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与中小企业用户规模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本文选择该变量作为平台因素的指标。③中国的跨境快递数量。跨境电商的发展受国际物流因素制约,本文以跨境快递数量作为国际物流因素的指标。2014 年~2018 年中国跨境快递数量分别是3.3亿件、4.3亿件、6.2亿件、8.3亿件和11.1亿件,该数据在5年内增长了约三倍。④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第三方支付与电商行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PC端和移动端是第三方支付的两种方式,移动端第三方支付交易已成为第三方支付主要交易方式,因此以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数据来衡量第三方支付普及程度。2014年~2018年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量以137%的复合增长率实现6 万亿元到190.5 万亿元的飞速增长。

表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

表1 变量含义及变量符号表

2.2.2 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一国经济总量、市场总量与进出口潜在力以可计量的数值集中体现在国内生产总值,本文选择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实际GDP 来衡量经济发展程度。

2.2.3 东盟成员国与北京的绝对距离 本文选择东盟成员国首都与北京的绝对距离作为地理因素的指标。

2.2.4 每百人中互联网使用人数与手机订购量 每百人中互联网使用人数是衡量某地区互联网普及度的指标,信息现代化水平与互联网用户覆盖率为正相关。每百人中的手机订购量一定程度上反映智能手机上网的普及程度。

2.3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阿里研究院、中国海关总署、中国电商研究中心的监测数据以及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其中,为尽量消除时序价格因素的影响,选取不变价美元GDP,以2015年为基期,运用GDP平减指数对2014年~2018年的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电商贸易额、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数据进行平减(处理方法是参考已有文献,出口国出口商品按进口国的通货膨胀折算,而进口商品要按照出口国的通货膨胀折算。因此中国对东盟出口额用东盟各国的GDP 平减指数折算,中国对东盟进口额用中国GDP平减指数折算)。

2.3.1 描述性统计 对表1中各变量的对数序列作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解释变量lnPraC,lnEntC,lnTPC,ln-TUC,lnInC 以及lnMobC 间存在高度相关性,为防止出现多重共线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中国电商直接从业人数、使用第三方电商平台中小企业量、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国际快件业务量、每百人中互联网使用人数及智能手机订购量的对数序列合成“中国电商普及度”对数序列来代替这些变量进行回归,“中国电商普及度”记为EleCit。

表4 中国--东盟农产品跨境电商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表

表5 东盟各国个体随机效应的回归结果表

调整后模型如式2所示:

2.3.2 单位根检验 将各解释变量对数序列录入Eviews9.0,进行单位根检验(因篇幅限制,文中不详细展开),结果显示,不存在单位根过程,可直接回归。

2.3.3 Hausman检验 用Eviews9.0对数据进行Hausman 检验,原假设为该模型不存在个体固定效应,据结果,p=0.8674,在任何显著性水平下都无法拒绝原假设,故认为模型不存在个体固定效应,应建立个体随机效应模型。

3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

3.1 回归结果

用Eviews9.0 对式2 进行参数估计,结果见表4。其中,个体随机效应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表4可以转化为具体表达式如式3所示:

模型拟合效果很好,R2=0.821216,说明这些变量联合起来解释了82%左右的农产品跨境电商交易额。模型的显著程度较理想,除GDPCit、α 无法在0.05 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其为0 外,其他解释变量都在0.05 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显著性检验的F 统计量为32.91898,原假设“方程整体不满足线性关系”的概率接近于0,故式3 显著有效。估算一阶自相关系数为,所以模型存在自相关性。然而,短面板数据的自相关性对有效性影响不大。

3.2 回归结果分析

模型结果显示中国的GDP在0.05显著性水平下与中国-东盟农产品电商贸易额的关系不显著,然而观察东盟各国的GDP,可发现其GDP 每增加1%,农产品电商贸易额显著增加1.3833%。GDP对双方的影响会产生差异的原因很可能是中国与东盟所处发展阶段不同。GDP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宏观经济水平,与电商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中国电商发展趋于周期内顶峰,边际效用开始递减,而东盟电商市场暂时未达到中国这样高度成熟,因此东盟具有后发优势,东盟电商市场发展很大程度上可拓展国内市场,进而促进农产品跨境电商贸易额增加。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距离对农产品跨境电商贸易额产生负向影响符合贸易引力理论,在利润等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出口国更愿选择更近的进口国,以降低运输成本与人工成本。

东盟的互联网普及度对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跨境电商贸易额形成显著的负向影响是不符合预期且反常理的,互联网普及程度每增加1%,农产品电商贸易额随之降低2.3770%,然而互联网发展推动电商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若因此推翻这一近似公理的事实,就踏入了“统计陷阱”。从图4 可见,2018 年泰国互联网普及度较低,仅为56.8%,泰国与中国的农产品电商交易额却是东盟中最高的;文莱以94.6%的互联网普及度居东盟首位,然而文莱与中国的农产品电商交易额在东盟中排末位。文莱经济发展水平与信息化水平较高,然而人口基数小,资源与国内市场规模有限。因此,“互联网发展抑制电商”只是中国与东盟这个小样本中的个别现象。

东盟的每百人中智能手机的订购量每增加1%,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电商贸易额增加0.7635%。除新加坡与文莱以外,东盟人均GDP仍处于偏低水平,东盟整体消费能力处于上升初期,手机订购量增多意味着支付能力和消费需求提升,进而增加对跨境电商的需求。因此,智能手机的普及程度不断加深会带来农产品跨境电商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

中国的电商普及程度每提高1%,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电商交易规模随之扩大0.2789%,符合预期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边际效用在递减时,提高电商普及度的边际效用仍较明显。因此,中国应继续完善第三方支付、鼓励中小企业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跨境电商交易、完善跨境物流、系统化培养跨境电商人才。

4 结论与对策建议

4.1 主要结论

综上所述,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智能手机普及度和中国的电商普及度是对中国-东盟农产品跨境电商贸易发展存在正向效应的影响因素,距离是对双方贸易发展存在负向效应的影响因素。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东盟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是同向的,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对中国-东盟农产品电商贸易发展的影响在统计上没有显著性。影响因素对中国与不同东盟成员国的农产品电商贸易发展的影响效果是多样的,特别地,在不考虑与其他国家对比时,各国自身的互联网普及程度对中国和该国的农产品电商贸易发展是有正向影响的,但就整体比较的结果而言,互联网普及程度对双方农产品电商贸易的影响并不显著。

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跨境电商是有很大优势与发展潜力的[3],需要政府、平台、企业的共同努力以促进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智能手机普及程度提升,同时提升中国的电子商务普及程度包括提高电商直接从业人员的质量与数量、完善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电商平台等,将潜力转化为实在价值,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跨境电商必将走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2 建议

基于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和相关的背景信息,可从政府、平台、企业三个角度来为我国与东盟农产品跨境电商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4.2.1 中国加强与东盟国家互利合作,完善东盟基础设施建设。

4.2.2 为农户提供跨境电商运营知识培训,培育高质量农产品跨境电商从业人员;农民应该是农产品跨境电商的经营主体,应当激发农民群体作为经营主体的活力。2019 年,跨境电子商务等9 个专业被增补到高级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从2020年起实施。

4.2.3 政府继续支持加快推进跨境电商行业发展与农产品质量标准化,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政策。

4.2.4 跨境电商平台应继续推进全球化与双线布局,完善营销生态,确保商品质量,重视口碑建设;跨境电商平台可以通过线下引流到线上;建立全面农产品溯源系统;建立全球化跨境物流仓网;营销符合消费主体的审美,例如社交电商;平台还应重视舆情监测和预警,积极维护和建设口碑,在公共关系方面适当增加投入。

4.2.5 中国手机厂商与运营商应拓展东盟市场,发展中国品牌,助力东盟智能手机普及;中国智能手机产业链至少领先东盟3~5年,中国企业拓展东盟市场以形成上游运营商、中游手机制造企业及下游电商平台相互反馈和促进的三位一体网,产业链全覆盖助力东盟智能手机快速发展。此外,跨境电商的发展与智能手机普及度相辅相成,作为智能手机的重要销售渠道之一。

4.2.6 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复制国内生态,进驻东盟市场全方位布局。

4.2.7 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减弱中国进入东盟市场的壁垒因素。

猜你喜欢

普及跨境变量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SL(3,3n)和SU(3,3n)的第一Cartan不变量
跨境直投再“松绑”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引导发展 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