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2021-05-21卢奕彤方友忠

北方经贸 2021年4期
关键词:休克目的地导游

卢奕彤,方友忠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欧洲学院,北京100020)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这一行为既是旅客对于陌生环境的体验,也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当地与客源地文化体系、社会价值取向迥异,文化冲突随即产生。这种文化冲突作用在游客身上,就会有“文化休克”现象发生的可能。

早在1960 年,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奥伯格就首先提出了“文化休克”这一概念,指的是“一个人初次进入异文化环境后出现的各种心理上、生理上的不适应,是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是一种有其独特征兆和医治方法的病态反应”。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与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

文化休克现象频发于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旅游活动,研究旅游过程中文化休克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表现形式和后遗影响,对于提升游客对文化休克免疫能力与游玩体验、旅游产品的研发和改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相关研究评述

在已有的文化休克相关研究当中,最常见的研究对象是留学生和游客。这些相关研究主要针对文化休克的不同主题进行类似的分析解释,尤其是针对文化休克的症状、成因、特点、阶段和于当地居民之间的冲突等。部分研究在结论部分提出了相关评论或建议。针对旅游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休克现象,韩笑(2018)[1]的研究认为,无论是旅游需求方(游客)、中介方(导游或旅行社)还是旅游提供方(目的地国家或当地居民)都应该对文化休克现象有所了解。针对“文化休克”这一主题,许多调查研究针对留学生的文化休克现象展开了调研分析,李泽铖(2019)[2]分别从饮食、语言、文化定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段宇晖(2008)[3]则把研究重点放在旅游行为与翻译策略的关系上,对语言障碍这一大背景进行了详细分析。与上述研究视角有所不同,陈青青(2018)[4]将来华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更加注重对留学生在校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分析。部分研究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分析和提出观点的层次,江梦娇(2016)[5]通过收集大量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获取第一手资料,谢琼和戚一娇(2018)[6]的研究则选用了跟踪调查的方式,对在德国留学半年以上的77名中国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情况进行调查取样并综合分析,其调查结果在时间维度上具有更强说服力。

根据先前的研究,文化休克的原因和其不同阶段的特点是研究的中心内容。吴文丽(2010)[7]在其针对U 曲线假说的研究成果和崔洁(2019)[8]利用CiteSpace 所作的研究综述中给出了详细的介绍和总结。从研究的结论来看,我们目前认为文化休克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来源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和游客心理状态的变化。文化休克被分为四个阶段,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和适应期。这种分类方法在许多研究中得以运用,用于解释文化休克发生时的心理状态的变化。这四个时期的分割依据在于,先是对于新环境的激动心情、对于文化间巨大差异的不适应性、对于新环境的学习和适应以及心理状态的逐步稳定。

然而,在先前的研究中,针对文化休克对于目的地选择倾向性和对旅游满意度的影响的研究仍为空缺。同时,大部分研究仍然停留在理论分析和文献分析的层面上,几乎没有相关的数据分析。在此次研究中,将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来分析问题,这份问卷涵盖多个年龄层面,能够得到更多真实有效的数据。

二、数据来源与概况

此研究采用调查问卷法,为全面了解产生文化休克的主客观因素和表现形式,问卷中涉及的问题包括受访者年龄、旅行经历、目的地选择的决定因素和对内心感受的描述等。

调查问卷以网络问卷的形式发放,由于文化休克主要产生于跨文化旅游过程中,为保证研究的精准性,在投放的400 份问卷中,共有202 份有效问卷为被访人在最近三年有长途旅游(考虑存在文化差异,问卷定义长途游为六百公里)的经历。

男女性别比为105:97,年龄段覆盖18 至40 岁,其中23 至25 岁年龄段受访者数量占全部受访者数量的28.22%,40 岁以上的受访者占全部受访者数量的37.13%,两大出行主力人群从数量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同时,国内外的旅游目的地带给游客的文化差异冲击明显不同,国内长途旅游相较于出国游,游客不会遇到语言障碍且国内不同地域的文化核心趋于一致,出国游人数为64 人,所占比例为31.7%,国内长途旅游人数为138 人,所占比例为68.3%。

根据现有的研究可以观察到,在许多相似的情景下,人们所表现出的文化休克的症状和特点也是相似的。因此,针对将要研究的问题,也可以提出一些假设和预判,例如游客更倾向于选择一个其文化背景与自己的文化背景相差较大的旅行目的地,而这种新的文化环境最终将使游客对于旅程更加满意。

这个假设是基于先前的研究提出的,许多游客在进行第一次境外游旅程之前都对他们即将面临的新环境怀有极大的热情。同时,文化休克的负面影响是暂时的,旅游行为也并非一个长期过程。在对旅行的极大期待之下,大多数游客的“蜜月期”将会延长,使游客忽略文化背景之间的冲突。同时,问卷后续也设计了满意度相关的问题,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可以进一步探究,与前文的调查研究互相呼应。

文化休克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其发生频率较高,但是它的表现形式应相对平和,极端的负面文化休克现象应属少数,后遗影响也是同理。旅游本身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会尽量调整自己的心态,加之已经回到原生环境,后遗影响应为相对微弱。

在做出假设之后,结合通过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将对问卷中不同文体的答案占比进行分析和对比。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旅行目的地选择的倾向差异性及特征

在调查当中,分别采访了受访者对于旅行目的地选择的原则和三年内最满意的一个旅行目的地的特点。这两个因素分别体现了受访者自己的主观标准和以上标准在受到过去旅行经验的影响后发生的变化。

通过对年龄与目的地的选择原则进行交叉分析,结果呈现出0.05 水平显著性(Chi=26.83,P=0.04<0.05),虽然不同年龄段均表现为倾向于“景色美丽”以及“异域风情”,但对于目的地的选择比重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中31 至40 岁倾向于“异域风情”的比重高达41.18%,而41 岁以上的人群更为看重“景色美丽”,比重更是高达62.67%,而“网红景点”基本对这两个年龄段没有吸引力。反观年轻群体在各种选择上表现的更为均衡。

而旅游后游客的感受,也验证了上述结论。对多项选择的结果进行选项普及率分析得出,“优美的自然风光”相较于“浓郁的人文气息”更打动游客,而“旅途轻松、不辛苦”说明游玩轻松对于旅游体验也十分重要,“美食众多”普及率为27.2%同样不能忽视。从这一段调查结果来看,旅游目的地的自然风光更容易吸引游客做出选择,游客们对于自然景观的欣赏也几乎不会出现文化休克相关症状。同时,自然风光也成为吸引游客评判旅游体验的一个重要标杆,游客在这一项上获得的正面体验能够极大地影响游客对旅途整体所做出的判断。

表2 最佳旅游体验的特征的多重响应分析

(二)国内外文化冲突的异同

在对文化休克症状的调查中,将受试者分为境外游旅客和境内长途游旅客两部分,目的是对比这两部分游客在旅游行为中所经历的文化休克症状严重程度。通过调查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境内长途游的旅客当中,未出现明显文化休克症状的人数比例已经超过二分之一,但是相同问题的人数比例在出境游游客当中仅占三分之一。因此,从普遍意义来讲,参加出境游的旅客出现明显文化休克症状的可能性要更大。

从各个具体的文化休克现象来看,其中“睡眠质量降低”所占比重最大,在出境游旅客当中占比高达62.50%。出境游旅客大多数需要面临时差的调整,因此这个症状出现的机率极高,所影响的人群范围也极广。与此相比,虽然境内长途游的旅客当中占比也是最高的一项症状,但是由于没有时差的影响,这一比例相对较低。

除“睡眠质量降低”这一选项以外,境内长途游旅客在余下几个严重程度更高的症状选项中的比例出现了明显的降低,在最后两个最为严重的文化休克症状中甚至出现人数为0 的统计结果。但相同症状的比例在境外游旅客之间则表现出梯度下降的趋势,即使是较为严重的两个症状选项也有受试者进行了选择。由此可见,与境内长途游相比,境外游更易出现明显的文化休克症状,而且影响人群更广,出现几率更高。

表1 年龄与旅游倾向交叉分析结果

境外旅行过程中,游客面临多种多样的文化环境的挑战,造成了以上统计数据的差异。国外游览主要在社会环境和生活习惯上最能令游客感受到差异,而消费习惯、宗教信仰的影响同样不低,可见出国游是给游客全方位的冲击。而国内长途游,自然风光、人文环境、当地美食对游客造成冲击的程度依次降低,游客对于目的地的冲击感受也更为和缓。

图1 境外旅游相较于国内的差异图

图2 国内长途旅游的冲击来源

虽然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均有差异,但是旅行过程中处理文化差异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出境游客面临的最重要的差异是价值观和社会环境的差异,生活方式差异的影响仅次于文化环境,位居第二。这两个重要的人文因素占此问题比例的50%以上。可以看出,文化差异对游客的影响远远大于自然环境。以上问题集中在受试者的偏好和内心感受上。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直观感受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冲击的程度。

在境内长途游旅客群体中,最显著的一点是游客对自然景观的倾向性。但是,文化环境和自然景观这两种选择的比例并没有太大差异。这表明虽然中国游客接触的文化环境与其居住地不同,但差异远小于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因此,文化环境仍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出境游旅客与境内长途游旅客这两大群体在旅游行为发生时都势必经历文化环境的变化和不同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两者都会经历相同的心理过程。

与原住民的冲突是文化休克的一种较为严重的症状。当游客到达目的地之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行为标准发生了变化,人作为文化的主体和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不同个体之间的直接交流和接触最能体现出文化冲击。大多数受访者表示自己从来没有与当地人产生过直接冲突。这表明大多数人的文化冲突仍处于相对温和的阶段,尚未形成严重的直接冲突。然而,大约六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旅行期间曾经与他人发生冲突,这再次说明了文化冲击对不同个体的不同影响。

(三)导游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文化休克的发生

作为旅游过程中的重要文化中介,导游可以在有效克服文化冲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调查中,认为导游发挥良好中间作用的受试者占比最大。由此可见,导游在旅行活动中的作用不仅仅是简单的游览引导,同时还负有帮助旅客更好地面对文化冲击的重要责任。

但是,这个比例并没有超过50%,这表明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导游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引导作用是不够的。目前国内的正式导游在上岗之前需考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导游员资格证书,这部分导游人员拥有相关培训学习经历,具备一定的缓解游客文化休克症状的能力。但国内目前仍有大量临时导游并未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其业务水平则难以得到保证。为避免游客产生文化休克症状,旅行社和导游对游客进行目的地文化的宣传也显得尤为重要,旅行社应通过加强对导游的培训,提高导游的专业素养,使他们更好地发挥“文化中介”的作用。

四、结论

通过对问卷结果的统计与分析,了解到文化休克在旅游行为发生的过程中对旅客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其中包括对旅客做出旅行决策的影响、旅游过程当中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影响和对未来旅行行为发生偏好的影响。第一,就目前国内旅游市场而言,无论是旅客本身,还是旅行社或导游,都缺乏对文化休克现象的了解和重视。从组织者的角度来说,旅行社和导游都应加强对文化休克的了解,目的在于安抚旅客在产生文化休克症状时的焦躁情绪,使旅客获得更加良好的旅游体验。同时,也应在旅行开始前主动向旅客介绍可能出现的文化休克现象,协助其做好心理准备。第二,从参与者的角度来说,旅客本身也应当了解文化休克现象,避免症状发生时产生慌乱情绪,平稳过渡至适应阶段。

在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可以看出,文化休克不仅仅是简单的环境不相容问题,还是影响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重要因素。更好地为迎接文化休克做准备和更好地应对文化冲击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如何平滑地完成不同文化环境之间的过渡,尽量避免文化休克的负面影响,则是一个需要更深入研究的新问题。

猜你喜欢

休克目的地导游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恋爱中的城市
迷宫弯弯绕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急性失血性休克该怎么办
休克的紧急处理方法有哪些?
动物可笑堂
黄希川
网约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