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耕原 居太湖观山水

2021-05-20丁云

现代苏州 2021年7期
关键词:芥子历代绘制

丁云

朱耕原先生七十多岁了,一个人,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临摹、编撰了《芥子园画谱新传》《历代树谱》等课稿,万分辛劳。

先生也曾是“潮人”,走在过市场大潮前排先锋之人。

但他爱画画。“解甲归田”,居于太湖之畔,澄怀静心以观山水。

为学画的人绘制课稿

《历代树谱》是一套课稿,第一卷临近出版。

学习中国画,传统的方法以师徒传承为主,老师亲自绘制专门的范本供学生临摹,这就叫课稿或课徒稿。学生一多或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就没法以这样的形式教授或学习了,于是有了《芥子园画谱》,以木版或石版印刷出来,这也是中国古代最为完备、最具系统性的中国绘画引领入门的教科书。

康熙年间出版了第一版木刻本《芥子园画谱》;光绪年间出版了迄今普及度最广的石刻本。但传统印刷技术的缺憾在《芥子园画谱》上也显露无余:石刻本倒是可以弥补木刻本因木版使用时间过长,造成的印版有损、印制不清晰等劣势,但石刻本与木刻本有着类似的致命缺陷,体现不出线条的弹性和笔锋的圆润,更呈现不了浓淡不同的色阶。

“实际课稿绘制完毕以后,经刻工转刻到木版或石版的过程中,就已经失去了原稿的韵味。”朱耕原解释,直到使用了现代印刷技术,方可规避这种窘境。他临摹的《芥子园画谱新传》,集中于山水技法,通过最近高还原度的数字印刷技术加持,课稿细致程度已远超过往,自2015年出版以来,该书已重印六次,受到了美术界以及美术教育界的肯定和赞赏。

继《芥子园画谱新传》之后,他又应朋友之请,为孩子学画绘制了部分宋画中的树稿,未想,复印稿在圈子里竟达到了传阅临摹的程度。

不禁也让先生感叹,学习中国传统画的人越来越多,尤其年轻人。市场上技法类的书虽多,包括截图本,但不够系统。学中国画的年轻人特别是高等美院师生,希望有系统、清晰的临摹范本;他的切身体会,也是传统课稿对研习中国传统画十分重要。于是,他又开始了宏大而艰巨的工程,绘制《历代树谱》,把历代山水画名作里的树木截取出来,重新临摹,制作成系统性地授人画树的课稿集。

浩大工程的三分之一

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中的一个主要画种。中国美术史把山水画的起源定在魏晋。这个时期,山水画已脱离了人物画而独立存在。山水画主要由树木、山石构成。学习会一般先从学习画树入手,进而学习山石。学习画树,也从最基础的技法开始,如画树起手法,各种树叶的“点法”再到整棵树的画法,如树干、树枝、树根等。

按照朱耕原的设想,《历代树谱》准备分为三卷,时间从山水画起源的晋代开始到清末止,第一卷从东晋至北宋;第二卷由南宋至元,含辽、金;第三卷为明清卷。

可实际工作量远超他的预计。

2015年,他开始收集资料,包括高清晰图片和数字资料,同时反复去各大博物馆观看原作,拍摄局部照片。之后是试画,要把原作中1米多高的树缩小到30厘米左右。最初是画一张坏一张,经过几个月的训练,逐渐适应,但已耗费了大量时间。尤其细致一点的树稿,要画一星期左右。加上资料短缺、资金匮乏、事务性工作人手不足等,一个人做工作量很大,常有力不从心的时候。考虑整个绘制周期非常长,他决定把第一卷先拿出来。

《历代树谱》以图稿为主,第一卷从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到北宋后期的无款《松泉盘石图》,共100幅。每一页的图稿下,附以简短文字,通俗、明了的介绍,临摹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

临摹基本忠于原作,对部分原图不清楚的地方,作了些小幅调整;笔墨方面也保持原作面貌,但对原作破损褪色严重的地方作了些修整;设色除了青绿之外,基本以水墨为主;凡是青绿,都在文字中介绍了具体方法。

选取100幅范本,是“捞珍”,极其费神。“这件事我下了很大的功夫。”先生说。

“苏东坡在美术史上的影响很大,建立了文人画的理论,为后世文人画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但他的绘画技法不宜初学者临摹,还有米芾、晁补之等文人。但在中国文学史、书法史上的造诣又极高,他们能跳出技巧之外,以旁观者的角度,摸出山水画发展的道路。苏东坡与米芾、晁补之三人相继提出、完善了文人画概念与理论,为文人画的发展作了开端,对后世影响很大。”权衡之下,《历代树谱》第一卷中,朱耕原收录了这三家代表作,并用文字加以说明,避免誤导初学者。

“第一卷中,特别是五代到北宋,这一时期树的造形都非常精细,法度森严,把这种技法学好、学精,可为以后的创作夯实坚实的基石。”他在书中,讲授了应该如何临摹,临摹时遇到困难怎么办,名家临摹的重点,可以阅读的画论著作,甚至学习临摹时如何购置合适的材料和工具,选购后如何使用。

“从东晋到北宋到现今,绘画所用材料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可能回到过去使用那时的工具、材料,只能由现实出发,找到能绘制出最相近的效果的。”可说面面俱到。

朱耕原年少时,跟随吴中名宿朱西村、吴允庄先生学习绘画,从临摹老师的课稿开始,从清初“四王”入手,继而直窥宋、元诸大家,奠定了深厚的传统基础。

再入传统的修炼

将十余年时间花费在课稿上,绘制《芥子园画谱新传》《历代树谱》,须受过扎实、系统的传统基础训练,要经历人世的多般阅历,才能心无旁骛地专心去做。

这十余年里,系统性地回顾、整理中国绘画史尤其是山水画发展,于他而言,也是一种闭关修炼,再入传统,整理脉络,重新体悟。

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本就有法、理、道的层面。课稿的临摹有严格的规范标准,即“法度森严”,不允许有自由发挥,要在框架内完善。高超的技法,带来深刻的表现力,以致先生仍在孜孜不倦地磨技法,既为学画的人留些有益的课稿,也为游刃有余表现心灵的自然流露。

这些年的间隙,除了栖居的太湖边,他定期外出写生。两个题材背景是他的钟爱,广袤无垠的西北和河网纵横的江南。

年轻时,他去山西出差,被当地的古代建筑所吸引,震撼于华夏文明的源头不仅有文字记录,更通过古建筑留下了大量实例,吊起了他的创作欲,从此每年的春秋两季,他必会跑上一趟。

“人们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劳动时的样子,太吸引我了。尽管农村生活条件不太好,人口也大量流失,但也仍有很多人坚守着,坚持劳动,坚持种田。”朱耕原的写生簿里记录下,人们为了生存,尤其解决首要的吃饭问题时,身体里涌动出的强韧力量。

从华北到华东,与厚重的唐宋建筑、千年彩塑壁画相对应的,是轻灵的江南水上民居——渔船。十几年里,他不断搜集素材。鱼棚上晾晒的鱼干、虾干,支架撑起的渔网,都覆盖着水上人家的生活与哀乐。

疫情期间的大半年时间里,他试着重画当年记录下的几十条渔船。重新调整了渔船与其周遭事物间的角度、尺度和比例,这些年的知识、理解和阅历一并充盈到当年画中的渔船中,表达就更为形象、更有层次了。

画中渔船也传达了他对往日的眷恋。“中国从前是农耕社会,虽然进入到工业社会,但历史无法抹掉,尤其农耕文明的历史时期还特别长。”他试着以画家的视线和方式,记录自己熟悉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即便在这些看似随性的写生小品上,他也未放弃山水画上的探索,丰富了空间感的表达,于山水画的写实也更有提高。

诚挚地取悦自己

朱耕原住在距离以核雕出名的舟山村不远的一个住宅小区内,他其实就出生在附近。

公寓里陈设简单,茶几、书柜上堆满一沓沓的书,基本没有布陈。此外就是砚台、笔筒之类了,倒有一些是和圈内朋友的“合作款”,聚在一起兴之所至,分工拟文、挥毫、篆刻。此外好像没有太多可以描绘之处了。

他在南艺求学期间,在新金陵画派大家张文俊先生门下深造,后来又利用出差机会,在中华大地四处写生,至今步履未停。

先生活得很通透、为人低调务实、澄静,如他自己所言,“我是一个不会掩饰自己的人,主张诚实、简单、率真的生活方式,以自己的笔墨表现适合自己的题材。”他的画中有他的笔墨形象,有他的气韵、性情、心境、心绪……对于一个职业画家而言,作品的销售是衡量其艺术水平和价值的标准之一。但当有人要替他叩响大门时,他左右不舍自己的珍爱之作。他的画中山水,就是诚挚地取悦自己内心的。

猜你喜欢

芥子历代绘制
Painting ski maps 绘制滑雪地图
绘制童话
历代论书诗选注《九势》
绘制世界地图
多出来的空间
画的滋味
《历代画谱类编》
历代竹林七贤主题美术作品的表现方式简析
淡绿色的月亮
神秘的不速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