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特征及病程相关性分析
2021-05-20张燕玲
刘 冰,何 花,张燕玲,黄 瑛*
(1.大理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云南大理 671000;2.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昆明 650041)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引起,由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东南亚国家〔1〕。DENV有4种血清型,即DENV-1、DENV-2、DENV-3、DENV-4〔2〕。登革热为自限性疾病,人群对登革热普遍易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根据临床病情程度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重症登革热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血、休克、严重的器官损害等〔3-4〕。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每年约有5 000万~1亿的DENV感染者,50多年来全球登革热疾病负担大约增加了30倍〔5〕。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昆明市在2005年首次出现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后,病例报告逐年增加〔6-8〕。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为云南省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随着输入病例增多,临床医生对登革热早期识别和诊疗的压力也随之增加。本文对2018—2019年收治的143例登革热核酸阳性患者相关特征总结分析,为昆明市输入性登革热的早期识别、治疗及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经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收集2018—2019年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且登革热核酸呈阳性的输入性登革热感染患者共143例。其诊断符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印发的《登革热诊断(2018年版)》〔3〕的诊断标准。
1.2 病例来源定义 输入性病例:本地无流行,发病前15 d内来自或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东南亚、广东、西双版纳等),有蚊虫叮咬史的登革热病例;本地感染病例:发病前15 d内未离开过昆明市,或未到过有登革热疫情报告的地区,其感染地点属于本地〔3〕。
1.3 研究方法
1.3.1 一般资料收集 查阅病历资料,收集143例登革热核酸检测阳性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等相关资料。
1.3.2 实验室常规检查 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检查,由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完成。
1.3.3 核酸检测 经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或患者同意采集患者血清标本,离心后放置于-80℃冰箱保存,集中送往昆明市硕擎生物有限公司进行核酸检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核酸检测,检测仪器为美国Bio-Rad,使用苏州天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ˉ±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数[n(%)]描述;两连续变量相关关系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征
2.1.1 人群特征 2018—2019年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登革热患者中核酸阳性患者143例,其中男性患者101例(70.63%),女性患者42例(29.37%),男女比例为2.4:1;患者年龄19~66岁,平均年龄为(34.72±9.79)岁;143例患者均为中国籍,均有蚊虫叮咬史。
2.1.2 时间分布 2018年28例(19.58%),2019年115例(80.42%),2019年报告病例明显增多。除1—4月无病例报告外,5—12月均有病例报告,报告高峰为6—7月,共60例(41.96%)。见图1。
2.1.3 地区分布 143例病例分为境内和境外输入两种,境内病例中22例(15.38%)来源于西双版纳,仅1例(0.70%)来源于临沧;境外输入病例中来源于柬埔寨91例(63.64%),缅甸12例(8.39%),老挝9例(6.29%),泰国4例(2.80%),非洲、马尔代夫、马来西亚、越南各1例(0.70%)。
2.2 临床特征 143例患者中普通登革热136例(95.10%),重症登革热7例(4.90%)。发热143例(100.00%),体温37.5~41.1℃,平均体温为(39.13±0.69)℃,发热持续时间为1~14 d,平均发热持续时间为(5.10±2.01)d。登革热患者的其他主要临床表现为肌肉酸痛123例(86.01%),咽充血109例(76.22%),头痛107例(74.83%),乏力88例(61.54%)等。见表1。
2.3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现,外周血细胞表现为白细胞减少96例(67.13%),中性粒细胞减少82例(57.34%);淋巴细胞减少75例(52.45%),血小板(PLT)减少46例(32.17%);肝功能表现为γ-谷氨酰转移酶(GGT)升高85例(59.44%),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87例(60.84%);凝血功能表现为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延长96例(67.13%),凝血酶时间(PT)延长21例(14.69%);炎症指标表现为C反应蛋白(CRP)升高74例(51.75%),白介素-6(IL-6)升高72例(50.35%)。见表2。
2.4 登革热患者病程与实验室检查相关性分析143例患者平均病程为(10.78±4.62)d,对病程与实验室相关指标两个连续性变量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登革热患者病程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素氮、肌酐、PT、APTT、CRP、IL-6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总胆红素(r=0.24)、间接胆红素(r=0.19)、GGT(r=0.28)、AST(r=0.17)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0,可认为登革热患者病程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GGT、AST存在正相关关系,其值升高病程相应延长;与白细胞(r=-0.17)、PLT(r=-0.17)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0,可认为登革热患者病程与白细胞、PLT存在负相关关系,随着其值的降低病程相应延长。见表3。
3 讨论
2019年WHO将登革热列为全球十大健康威胁之一,可见登革热的防治与控制已经成为国际公共卫生关切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近几年来,受到东南亚国家登革热的影响,云南地区频繁暴发登革热疫情,给临床治疗及防控都带来巨大的挑战。本研究中2018—2019年登革热感染病例男女比例为2.4:1,平均发病年龄为(34.72±9.79)岁。5—12月均有病例报告,报告高峰为6—7月,与刘可可等〔9〕研究本地病例发病高峰不同,可能的原因是昆明市登革热病例以输入为主,主要来自东南亚国家,由于地理条件、媒介波动的原因,非流行地区的高峰取决于病例输入的时间。临床上应注意询问就诊患者流行病学史,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密切关注疫情动向,执行严格疫情监测制度是昆明市疫情防控的重点。本次境外输入性登革热病例(120例,83.92%)是昆明市登革热病例的主要来源,这可能与近几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之一,以及交通的发展使得探亲访友、商贸往来更加便捷,扩大了登革热传播的可能,增加了登革热防控的难度。
表3 登革热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与病程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
本组病例平均发热温度为(39.13±0.69)℃,肌肉酸痛123例(86.01%),头痛107例(74.83%),乏力88例(61.54%),皮疹69例(48.25%),与相关研究基本一致〔9-12〕。登革热患者还会出现不具特异性的呼吸道(咳嗽、咳痰、咽痛、咽充血)和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有研究显示DENV常会引起患者血液、肝脏、肾脏、心脏、呼吸等多系统的损害,导致其预后受到影响〔13-14〕。本次研究中以外周血细胞表现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周钿等〔15〕研究显示血小板减少是登革热患者病程的影响因素,在治疗过程要时刻注意患者的血小板水平。肝损伤主要表现为ALT和AST升高;有研究认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AST升高可作为诊断登革热的参考指标〔16〕。炎症因子为CRP和IL-6升高,与崔新国等〔14〕研究基本一致。在临床上对于疑似的登革热病例要尽早进行血常规、肝功能、炎症指标等生化检查,对于早期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同时需要注意与类似疾病(恙虫病、疟疾、寨卡病毒病等)的鉴别。病程与实验室相关指标两个连续性变量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登革热患者病程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GGT、AST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P<0.05),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随着其值升高病程相应延长;与白细胞、PLT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P<0.05),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随着其值的降低病程相应延长。
综上所述,昆明市登革热主要为境外输入,以普通登革热为主,报告高峰为6—7月。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肌肉酸痛、咽充血、头痛、乏力等,实验室检查常见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肝损害等,无死亡病例。登革热患者病程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GGT、AST存在正相关关系,与白细胞、PLT存在负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