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1-05-19裴晓勇
裴晓勇
(晋中学院经济管理系,山西晋中030619)
2015年我国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的发展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要“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同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要求“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0年6月,国家农村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展产业兴村强县示范行动的通知》。可见,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农村三产融合将是我国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农村三产融合的内涵与意义
农村三产融合是指以第一产业为基础,通过农村三大产业的交叉、渗透、互融与重组,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使农业产业链合理延伸,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当下,三产融合也是我国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一产业的产出是农村三产融合所形成的产业链的根基。农民作为第一产业的生产主体,在产业融合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农村三大产业的融合的实质是通过分工协作、取长补短,最终实现各产业的互利共赢。农村三产的兴旺有利于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着的社会就业困难、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二、当前我国农村三产发展的现状
(一)当前农村第一产业发展现状
从表1可以看出,近五年来我国第一产业产值基本呈稳步增长的态势,占G D P总额约为13.4%。另外,我国的第一产业比重较小,说明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已不再是农业独大的局面,工业和服务业都有了极大的进步。
从表2中可以得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乡村就业人数的59.2%,占乡村总人数的36.1%。可见,乡村就业居民中有接近六成从事与第一产业相关的工作。第一产业相关工作工时长、风险大、回报率低,乡村居民整体收入偏低,如果遇上特殊气候或瘟疫等原因,农产品往往会减产甚至绝收。
(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林、牧、渔产品及其加工品为原料所进行的工业生产性活动。2019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对发展与振兴乡村产业作出了重要的部署,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的建设,支持鼓励粮食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加工强县。2019年?,我国投资支持了298个农业产业强镇、4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认定300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产生了好的效果。2019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营业收入14.7万亿元,同比增长2.1%。
表1 国内生产总值与三次产业贡献率(2015~2019年)
表2 乡村居民就业情况(2015~2019年)
(三)农业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农业服务业是农业和服务业交叉融合的产业,它以为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提供服务为目的,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具体内容包括育种、融资、技术、培训、信息、交易、渠道、保险等服务。可以说,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与繁荣是农村经济增速、就业率提高、农民素质提高、收入增加的重要保障。近几年来,我国农业服务业不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比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服务内容也从以往的交通运输、批零销售、住宿餐饮等向金融服务、职业培训、科教文卫、公共服务等方面转变。但总体来说,产业与企业的规模较小,现代农村服务体系仍不完善。
三、农村三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第一产业对G D P的贡献率、农业机械化和产业化程度较低
首先,从三大产业对G D P的贡献率来看,第一产业对G D P的贡献率五年间都只在4%左右,远远低于第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这也是农民收入绝对值与增长幅度小于城镇居民,生活与休闲水平远低于城市居民的直接原因。此外,由于第一产业的发展囿于土地面积的多寡,而当前的土地被低水平利用后,多余的劳动力就开始流失。据统计,2015~2020年,约1.5亿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由第一产业转入了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不仅加重了农村人力资源的负担,也给农村遗留了很多社会问题。其次,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多为学历较低的零散农户,虽然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普遍缺乏农业生产的专业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第一产业的产量。再次,由于我国山地较多,农业机械化设备的使用与研发明显不足,相关技术也需要更多的创新。[1]最后,近几年来,我国农产品滞销、利润较低等情况在一些省份和地区出现,而市场的需求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就导致了我国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难以平衡,农业产业化的进展较慢。
总之,乡村居民收入低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度依赖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附加值远小于工业品,因此,要想提高农业收入与农民的生活水平,必须将失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农产品加工与农业服务业中来。
(二)农产品加工业投入少、信息化水平低
虽然当前我国农产品总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与农业生产技术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生产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农产品加工档次低、原料产品消耗多而产量少竞争性不足、可替代性较强、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表现较为突出。[2]
首先,由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经营上注重短期效益,缺乏持续发展的理念,特别是一些食品加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惜简化生产流程或违规使用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其次,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数量多、规模小、技术落后,获得投资的难度较大,企业也就难以获得规模效益。从研发经费的来源看,农村主要靠企业家和地方政府投入,研发经费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研发进程,大大降低了企业竞争力。
再次,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服务的质量不高,难以获得用户的广泛信任。[3]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相对稳定的顾客群,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电商平台也不够了解,企业利用电商销售的积极性不高,也就难以及时掌握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加之经费的不足致使企业对员工的信息化培训较少,不能充分运用信息化系统来提高经营效率。
(三)农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不够开放
由于农村从事服务行业的企业数量较少,发展水平也不高,所以在我国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服务业的贡献占比较小,难以充分消化农村劳动力,农民也无法通过服务业来获取更高的收入,况且现阶段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相对缓慢,与城镇服务业的差距不断拉大。传统的农业服务业主要局限于农产品及其衍生品的生产、销售、推广等,而农产品的信息发布、物流建设、教育培训等服务体系却难以建成,从而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尽管国家也曾推出各项措施鼓励农村发展服务业,但由于农村的融资途径和社会保障不完善,新型农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至今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此外,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东中西部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经济越发达其农业服务业相应地就越发达,不仅服务业种类丰富,而且回报率高。总之,相比于城镇服务业,农村服务业整体发展相对滞后。
针对我国农村三大产业的发展过程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而解决三产问题的传统手段已很难取得突破性的成效,目前唯有创新三大产业的融合途径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为农村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加强我国农村三产融合的路径选择
构建农村三产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树立开放、创新、和谐、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利益联结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建立产业集群为手段,实现农村三产的无缝融合。
(一)巩固第一产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稳定增长
第一产业即农业生产,是影响国家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因素,因此,我们就必须保证第一产业的稳定发展。总的说来,我国应该因地制宜,合理种养适合当地环境与气候的农产品和水产品,在山区开发利用小型农用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关联度较高,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强,在发展经济、促进就业、为老百姓提供丰富的消费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产品加工业是联系城市与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满足全体国民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因此,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极为重要。首先,政府应根据各地区拥有的劳动力情况与原材料资源禀赋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区域间合作,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各地区的产业升级。其次,各地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切实加强监管,坚决杜绝因食品安全而导致居民的生活与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出现。最后,最重要的是要创新融资渠道,多方位吸引资金以增加农业科研投入,为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合理配置资金,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密切联系地方高校共同开展农产品生产及加工项目的研发,促进科研成果更好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
(二)优化农业服务业运营模式,搞活农业服务业
2017年8月,国家农业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在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支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决策。根据文件精神,首先,我们要科学地把握农业服务业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势,坚持“服务兴农”和“服务强农”的理念,加快打造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新型农业服务业经营模式。这就要求政府在农业服务业的准入制度、产业发展规划和市场监管等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为社会提供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公共信息共享机制。[4]其次,各地应积极探索农户与现代农业之间科学、高效的衔接方式,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观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创造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服务业的发展道路。再次,我国当前农业服务业的工作重点主要是支持生产环节的服务需求,对农业三产整条产业链上下环节的延伸缺乏前瞻性的认识,与第一产业相比在营销策划、品牌推广、市场调查、信息分析等农业服务需求方面的支持力度依然较小,以致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始终滞后于第一产业的增长。因此,我国要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来增强农业服务业的系统性,改变传统农业服务业分散化、初级化、简单化的现状,使之逐步转向集群化、专业化、智能化的发展轨道。最后,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和大数据来全方位地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毫无疑问这将对农业服务业发展的类型、规模、路径、程度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可以说,随着今后农业服务业运营模式的不断优化、范畴的不断扩大以及智能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业服务业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通过优化重组、交叉渗透等方式,促进农村三产无缝融合
农村三产的融合发展,主要是通过三次产业的交叉渗透、优势整合、系统集成等方式双向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经营范围与结构,从而形成新的三产发展模式。具体来说,首先,鼓励国企、外企、民企等各种所有制成分到乡村投资开办适合当地资源禀赋的企业,无论实体经济还是电商企业都积极参与,形成权责相匹、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其次,要在第一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带动当地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进而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基础双向延伸,逆势带动农业生产和农村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其中最关键的是各企业要处于产业上下游的位置,产业间要有深度的关联性和互补性,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耦合性效应。[5]最后,促进农村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分产业、行业、区域,相互配合、分工合作、相互渗透,并能够根据市场供求获得科学合理的报酬,从而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总而言之,农村三产融合要注意功能创新,树立“绿色生态”的理念,坚决摒弃唯产量和唯利润论,更多地关注价值和集约的提升。同时,还要注意严守耕地红线,保证农业产量,坚持因地制宜,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间的具有各地特色的融合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缩小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从而完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