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岳城煤矿下组煤首采工作面支护研究

2021-05-19

机械管理开发 2021年3期
关键词:测站锚索间距

刘 伟

(山西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沁秀公司岳城煤矿, 山西 晋城 048006)

引言

岳城煤矿是沁秀公司主力矿井,随着开采的不断深入,3 号煤资源逐渐枯竭,为了有效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并实现优劣资源充分利用,岳城煤矿拟实施下组煤配采工程,进行优劣煤层的合理配采。由于首采面为岳城煤矿9 号煤回采布置的第一个工作面,首采面顺槽巷道支护设计没有同类型巷道进行借鉴,9 号煤巷道部分区域沿煤层底板掘进,煤层平均厚度为1.0 m 左右,巷道掘进断面为半煤岩巷,顶板以泥岩为主,极易风化,巷道掘出后短期内便产生大量网兜,十分不利于巷道围岩稳定,岳城煤矿没有类似巷道的支护经验,因此对首采面变形原因进行分析,针对性提出支护设计,解决首采面支护难题。

1 现场概况

岳城煤矿九一盘区首采面埋深约430~540 m,南九一盘区回风巷和辅运巷,上方3 号煤层位置为1304 工作面采空区。9 号煤首采面位于首采盘区北翼上部,采用薄煤层走向长壁综采采煤法,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1]。首采面采用2 条顺槽巷道按“一进一回,U 型”布置,胶带进风顺槽、轨道回风顺槽、工作面切眼均为新掘巷道,沿9 号煤层底板掘进。9 号煤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Ⅲ级,自燃倾向性性质为不易自燃;9 号煤层没有煤尘爆炸性。工作面采用矩形断面,锚网喷+锚索支护,巷道掘进断面为5.2 m×3.1 m。

2 支护设计

2.1 地质力学测试

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对9 号煤首采面巷道地质力学参数进行测试。第一测点地应力量值属于高应力区范围内,但量值偏低;其余测点地应力量值均属于中等应力区[2]。综合划分测试区域地应力场在量值上应属于中等应力值区域。四组测点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分别为N56.7°W、N59.5°W、N49.3°W和N79.6°W,为NWW 方向,方向一致性好。顶板上部10 m 范围内围岩强度和结构差异很大,局部区域岩芯采取率较低,围岩破碎,属于复合顶板[3]。胶带进风顺槽130 m 处顶板浅部3 m 范围内岩性较差,致使顶板易出现浅部离层,在设计时应重点抓好该区域的支护。

2.2 顺槽巷道设计

顺槽巷道支护设计如图1、图2 所示:

图1 顺槽巷道顶板支护(单位:mm)

图2 顺槽巷道两帮支护(单位:mm)

如图1,图2 所示,顶板支护为钢棒和锚索联合支护,其中锚杆采用MSGLW-500 22/2400 的左旋无纵筋螺纹钢筋,排距1 000 mm,每排5 根,间距900 mm,垂直顶板打设,锚索采用SKP22-1/1770-8400型高强度矿用钢绞线锚索,布置方式为1-0-1 布置,排距2 000 mm,沿巷道中线垂直顶板岩层打设锚索;锚固剂采用1 支MSK2335 和2 支MSZ2360 树脂锚固剂加长预紧锚固。钻头直径Φ30 mm,锚固长度1 971 mm。

帮部支护采用MSGLW-500 22/2400 型左旋无纵筋螺纹钢筋,排距为1 000 mm,每帮每排3 根锚杆,锚杆间距为900 mm,距顶、底板分别为300 mm、300 mm,垂直巷帮打设,采用2 支树脂锚固剂,1 支规格为MSK2335,另1 支规格为MSZ2360。钻头直径Φ30 mm,锚固长度为1 208 mm,锚固力不小于150 kN。

2.3 工作面切眼支护设计

工作面切眼为6.2 m×2.1 m 的矩形断面,巷道沿9 号煤层顶板掘进,分次成巷。其支护设计如图3,图4,图5 所示:

图3 切眼顶板支护(单位:mm)

图4 切眼巷帮支护(开采侧)(单位:mm)

图5 切眼巷帮支护(非开采侧)(单位:mm)

如图,顶板支护锚杆采用MSGLW-500 22/2400型左旋无纵筋螺纹钢筋,排距800 mm,每排8 根锚杆,首次成巷时锚杆间距800 mm,二次扩帮时锚杆间距 800 mm, 垂直顶板打设。 锚索采用SKP22-1/1770-8400 的高强度矿用钢绞线锚索,首次成巷时沿巷道中间打设锚索,1-1 布置,距外帮1 500 mm;二次扩帮时2-2 布置,锚索间距1 600 mm,距外帮1 500 mm。排距1 600 mm,垂直顶板岩层打设。

帮补支护时,非开采侧帮支护锚杆采用MSGLW-500 22/2400 的左旋无纵筋螺纹钢筋,排距800 mm,每帮每排3 根锚杆,锚杆间距700 mm,距顶、底板分别为300 mm、400 mm,垂直巷帮打设;开采侧帮支护锚杆采用MGSC-20/24F 的高强度玻纤树脂锚杆,排距800 mm,每帮每排3 根锚杆,锚杆间距700 mm,距顶、底板分别为300 mm、400 mm,垂直巷帮打设,采用2.1 m×1.0 m 塑料网护表。

3 现场实施

分别在巷道开口200 m 处、切眼50 m 处安设表面位移测站,对巷道顶底板和两帮岩移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得监测变化曲线,如图6、图7 所示。

由图6、图7 监测曲线可知:巷道开口200 处测站巷道顶底移近量最大为94 mm,为巷道初始高度的3.4%,其中顶板下沉7 mm,底鼓量87 mm,巷道两帮移近量最大为160 mm,为初始巷道两帮宽度的3.6%;巷道切眼处测站巷道顶底移近量最大为91 mm,为巷道初始高度的3.3%,其中顶板下沉6 mm,底鼓量85 mm,巷道两帮移近量最大为153 mm,为初始巷道两帮宽度的3.3%。

图6 巷道开口200 m 处测站监测曲线

图7 巷道切眼处测站监测曲线

4 结论

综上可知,巷道支护完成后,巷道顶底板变化量和两帮移进量均在设计允许范围之内,巷道围岩保持了很好的完整性,提供的支护参数能满足生产和安全要求,为下一步工作面延伸提供了数据支撑。

猜你喜欢

测站锚索间距
GNSS钟差估计中的两种测站选取策略分析
赵庄煤业13102巷围岩补强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试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指挥中心小间距LED应用探讨
煤矿深部高地压巷道锚索支护技术对策研究
全球GPS测站垂向周年变化统计改正模型的建立
不同锚索参数对预应力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测站分布对GPS解算ERP的影响分析
算距离
同网络结构上的连接处过小和假间距的工程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