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女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倦怠关系研究

2021-05-19

山西青年 2021年8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高校教师问卷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3)

在众多的职业群体中,无论从工作对象,还是从工作性质,高校女教师都是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工作家庭冲突在她们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我国在扩大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和办学规模的同时,也扩大了师生比,加大了高校教师的工作负荷和极易引发教师的职业倦怠[1]。职业倦怠会极大地提升个体的焦虑和抑郁水平,甚至可能诱发包括慢性疲劳、头痛和高血压等在内的生理疾病[2],其后果不仅影响教师个体,更可能波及关联群体,与职业倦怠相伴的是工作中的消极情绪,常常负面影响教学过程、师生关系和组织氛围。基于此,本研究拟以高校女教师为研究对象,从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倦怠关系的角度作为切入点,研究分析高校女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严重程度、职业倦怠现状,以及工作家庭冲突对其职业倦怠程度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一、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高校女性教师队伍为研究对象,分析性别、年龄、学历等人口统计学特性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特征之间的差异,并结合其他学科来分析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从工作家庭平衡的角度,提出应对女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以预防和缓解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促进高校女性教工队伍健康发展。具体研究方法有:问卷法、文献综述法、统计学分析等。研究采取卡尔森开发的家庭工作冲突量表,用以测量工作干扰家庭和家庭干扰工作。职业倦怠测量参考Maslach等人编制的MBI量表,并结合高校教师的特点进行修订。两个量表同样采用利克特五点计分法,要求被调查者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自我评价。

(一)调查对象及样本选取

本研究调查对象是高校女教师。既然是调查女性教师,就要了解女教师和男教师在工作家庭冲突和职业倦怠方面存在的差异。因此,我们调查的样本选取的是男教师、女教师兼有。为了保证研究的可靠性,本次研究我们聚焦于大连海洋大学,所有样本均来自大连海洋大学在职教职工。

(二)问卷发放及回收

问卷发放的方式通过问卷网①问卷电子链接网址为https://www.wenjuan.com/edit/preview/5d7f468a3631f260ba24ed82.进行问卷设计和录入,并将问卷二维码发给在职教职工,所有教职工均通过手机扫码作答。因电子问卷排除了漏题、内容填写超出选项等问题,所有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截至2019年9月17日10:30,共回收有效问卷99份。参加调查的高校教师,男性69人,女性30人;年龄在31-40岁的占比62.63%;学历在硕士及以上的占比87.88%。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女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倦怠的描述统计

根据职业倦怠程度的得分解释,86.87%的人倦怠水平为低度,13.13%的人倦怠水平为中度。分性别来看,女性中倦怠水平为中度的占女性总体的20%,男性中倦怠水平为中度的占男性总体的8.3%。由此可见,男女教工在职业倦怠问题上的覆盖面有很大不同,对于女性教工来说,职业倦怠更为突出。进一步分析学历、年龄对高校女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倦怠的影响,发现不同学历、不同年龄的高校女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和职业倦怠并没有显著差异。

66.7%的高校女教师认为“工作让我感到心力交瘁”,66.7%的女教师认为工作有时或经常让自己感到心力交瘁。这与常人眼中对大学教师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很多人都觉得大学教师不用坐班,又没有中学那种为高考争分夺秒的紧张与压迫,但其实不然,大学老师面临的压力一样很大,很多时候都会为工作感到心力交瘁。

73.3%的高校女教师在下班时感到精疲力竭。和上一题相比,高校女教师在下班时感到疲惫感的占比就更大了,经常如此的占20%,有时如此的占53.33%。

(二)高校女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总体来看,高校教师工作家庭冲突2个维度的均值都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工作干扰家庭维度处于中等偏上,家庭干扰工作处于中等偏下。工作干扰家庭所产生的冲突程度明显高于家庭干扰工作的冲突(p<0.01)。而在职业倦怠方面,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均值达到2.78,超过中值,见表1。

表1 高校教师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及变量间的相关系数

进一步分性别来看,女性在工作干扰家庭、家庭干扰工作上的得分,均高于男性。说明女性感受到的工作对家庭的干扰,以及家庭对工作的干扰都要比男性更强烈。在职业倦怠程度方面,女性也略高些。

表2 男教师与女教师在工作家庭冲突和职业倦怠上的得分差异

(三)高校女教师工作家庭冲突对职业倦怠的回归分析

因学历和年龄对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倦怠的影响不显著,故进一步以工作家庭冲突为自变量,以职业倦怠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方程总体解释率为30.8%,代表工作家庭冲突能够解释职业倦怠程度变化的30.8%。

回归方程显著,标准化系数的回归方程为:

意味着①如果女教师的学校工作对家庭生活造成干扰时,会导致其产生情绪衰竭,产生对工作的疏离和工作成就感降低;②当女教师的家庭责任对其学校工作任务的影响程度越高时,该女教师越有可能面临严重的情绪衰竭,产生对工作的疏离,并使其工作成就感降低。

三、结论与对策

本研究表明,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生活质量远未达到理想的水平,特别是女教师。与男教师相比,面临着更大的工作家庭冲突和职业倦怠问题。“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对于高校女教师来说,这种工作家庭冲突和职业倦怠主要来源与工作压力,比如说工作负担压力、角色职责压力、工作聘任压力、学历职称压力。这些压力打破了高校教师职业原本的稳定性,在激活了教师队伍的活力的同时,也给教师施加了生存压力[3]。由此产生了悄然蔓延的职业倦怠。高校教师晋级与提升需要积累相应的经验和资历,速度较为缓慢。女性又同时面临着家人给予的期望。这很容易使他们对工作丧失兴趣,产生职业倦怠感。本研究拟通过得到的研究结论,试图探讨如何平衡高校女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缓解职业倦怠。本研究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政府层面、高校层面、女教师个人层面三方面共同的努力。

图1 高校女教师工作家庭平衡和职业倦怠环节的解决途径

(一)社会层面:转变对女性双重角色的期待

在社会层面,本研究认为只有整个社会转变对女性的双重角色期待,才能减少高校女教师所承受的工作家庭冲突,才能使高校女教师拥有更多的机会追求职业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研究要研究女教师,而不是男教师。工作家庭平衡的问题,一向都是对女性工作者影响更突出,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女性就要承担家务活动,就要会洗衣做饭,就要生育养育子女。而相比之下,男性就算不会做家务,不会洗衣做饭,大家也不觉得是什么问题。2017年,澳洲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组关于世界各国劳动参与率的数据,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近70%,世界第一,比法国男人的劳动参与率还高。对于社会来说,对于政府层面来说,我们呼吁男女平等,呼吁女性独立,不应该仅仅是鼓励女性参加工作,而是能够以更客观、中立的视角,去看待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分工,在工作上,女性可以展现自己的职业能力,在家庭中,女性和男性一同承担家庭负担。归根结底,只有整个社会转变了对女性的双重角色期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二)学校层面:强化高校教师多维度的待遇保障

在学校层面,本研究认为之所以会有职业倦怠,工作家庭冲突是一部分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试想,如果每个女教师即便很辛苦工作,回家很辛苦的照顾家庭,但是在工资、福利、职业晋升政策待遇等方面有很高或者很满意的回报的话,可能职业倦怠的问题就不存在。大家产生职业倦怠的很大原因,是“我们”很努力地工作,很辛苦地工作,但是工资不太高,评聘职称要等好久,社会地位也达不到预期……所以,久而久之,大家的动力和积极性就会慢慢降低。所以从高校层面,本研究认为要强化高校教师待遇保障,加快推进绩效量化,完善岗位与薪酬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同时,为了使教师更好的实现职业发展,还需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中心,除了为学生开放以外,也可以为女教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缓解她们的心理压力,并提出相关建议。在节假日,特别是女性的节日时,应由校院两级工会牵头,组织开展一些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

(三)个人层面:女教师要自己调整心态,做心理排解

最后,在个人层面,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校都只能从外部去解决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需要高校女教师自己调整心态,改变自己。工作家庭的冲突不可能没有,只是冲突大小的问题。对于女教师来说,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到底是将事业放在第一位,还是将家庭放在第一位,工作家庭的天平永远不可能正好平衡,关键取决于女教师自己的选择。如果选择事业更多一点,就需要接受在家庭方面可能失去的部分;如果选择家庭多一点,就需要接受在事业上可能没有那么顺利。同时,女教师还要做好心理排解,无论怎样选择,都要开心、乐观的面对生活和工作,通过各种方式来缓解压力,减轻职业倦怠。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高校教师问卷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气象行业职业倦怠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