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运行新模式的启示
2021-05-18陈桃红
陈桃红
摘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是深度贫困地区实现彻底脱贫,在此基础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途径。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县因地制宜培育和推广县级“5+2”和村级“3+1”的特色产业,摸索和创立了“政府+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运行新模式,形成了持续稳定脱贫的保障机制,并取得了显著的脱贫效果。本文系统分析了大化县特色产业扶贫的模式及其运行机制,探索总结了深度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扶贫实践经验,为持续巩固精准脱贫实效以及筑牢乡村振兴基础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产业扶贫 乡村振兴 深度贫困 扶贫模式
开发式扶贫尤其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实现稳定持续脱贫的基本途径。要实现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在深度贫困地区,尤其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境地区于一体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滇黔桂石漠化片区的重点省份,脱贫攻坚任务尤其艰巨。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始终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策略和长远之计,探索和创新了产业扶贫的县级“5+2”和村级“3+1”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产业精准扶贫新路子。2020年11月20日,三江、那坡、融水、樂业、隆林、都安、大化、罗城等8个深度贫困县通过自治区政府整体验收,顺利实现整体脱贫。这意味着广西作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彻底地告别了延续千百年的绝对贫困,同时也为实现全国人民如期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其中处于石漠化片区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大化瑶族自治县(简称大化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整合政府、企业和农户等多方力量精准扶贫助贫,探索了新型产业扶贫运行的新机制,精细化到村到户到人开展精准帮扶,有效地实现了在自然环境落后、基础薄弱、极度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成功范例,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卓著的效果,为西南生态脆弱区精准脱贫提供了宝贵的样板模式。
一、大化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大化县集“老、少、山、穷、库”五位一体,是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的国家深度贫困县。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攻克地区深度贫困的重大难题,大化县通过深入分析县域特色和地方资源优势,积极探索适合大石山区产业发展新路子,立足农业根本审慎进行本地产业规划,从省级政府指导部门所确定的78个特色产业目录中遴选5个类别,并根据地方资源自行选择2项产业确立为县级“5+2”主导产业,据此村级再因村施策选定“3+1”作为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以鸡、牛、羊、油茶、桑蚕等为主五大主导产业,以及以核桃、糖料蔗、白玉薯、特色水果、鱼类养殖等因村施策的特色产业,充分利用财政专项资金、以奖代补等政策,并在政府提供的多重帮扶和技术支持下,逐步构建起扶贫特色产业体系,培养和发展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助贫益农的能力稳步增强。
截至2020年8月31日,全县共有新型经营主体701个,建成特色产业基地277个,贫困村扶贫种养场412个,并已全部投入运营;完成核桃新种和补植补造8016亩、“三特”水果3047亩、油茶9856亩、桑园4749亩、糖料蔗1.05万亩,出栏肉牛1.75万头、肉羊17.75万只、香猪4.3万头,新增淡水鱼养殖8700亩、富硒农产品9539亩,覆盖贫困户16556户。
二、大化县特色产业扶贫运行机制的特点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大化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摸索和创立了“政府+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运行新模式,构建了一条适合当地农村产业发展和贫困户有效稳定精准脱贫的长效机制。通过以政府为主导,引导龙头企业在乡村组建基地,建立与合作社的紧密连接机制,依靠合作社将贫困户组织起来,采取多种形式投入基地生产实现有效脱贫。该产业扶贫运行模式充分考虑到贫困户难以独立发展的先天不足,立足于精准帮扶和全面纾困,在具体实践中改进并创新帮扶手段和方式,措施落实精准到户到人,整合政府、企业、村级组织、村民等各方力量,下足绣花功夫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精准有效帮扶,逐步攻克了长期以来部分地区及群众的深度贫困难题,有助于持续巩固脱贫防返贫的长效产业扶贫助贫成果。
(一)政府统筹拟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并予以扶持
政府作为统筹全局的主体,负责扶贫资金的筹集和调度、产业发展指导以及整个产业扶贫过程和绩效的整体评价,是推动和落实脱贫攻坚战略和精准扶贫行动的主体。立足于地区山多地少、水源缺乏的现状,但拥有良好的绿色无污染的生态条件的优势,大化县政府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地选择节水型产业如鸡、牛、羊以及核桃、油茶、食用菌等品类,并在拟定本县级的“5+ 2”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指导各乡镇、村屯确立并落实种植、养殖的“3+1”的产业模式,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引导基层单元培育、发展种养业并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制定差别化扶持政策,落实各项产业奖补资金,发挥党和政府统筹全局和领航的中心地位,配套加强人力帮扶的投入,调派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以及产业科技指导员提供智力保障,全力推进产业益贫助农打造“一村一品”,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具体而言,政府以脱贫攻坚目标和产业发展规划为引领,以具备生产发展条件并且有脱贫致富愿望的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在扶持期内的脱贫户为对象,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养殖扶贫产业,对其实施的养殖扶贫产业给予扶持。贫困户可根据实际情况自愿选择项目,充分调动主体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尊重并满足不同个体发展特色产业的需求。
如大化县在开展肉羊扶贫养殖的实践中,乡(镇)人民政府根据贫困户委托代购申请和委托代养协议安排建设或委托龙头企业代建养殖基地,负责完善联建联养扶贫车间设施设备,落实扶贫车间管理人员和后续养殖资金,并向县政府申请统一采购种苗后交由基地养殖。政府按预脱贫户10000元/户、扶持期内的脱贫户5000元/户的标准提供产业扶持资金,用于购买种苗给贫困户饲养。为确保肉羊养殖过程顺利完成,政府同时推行粮改饲工作,配套种植(收贮)饲草,组织村民开展养殖技术培训,种苗的检疫、发放、验收等相应工作。
(二)龙头企业依托资源优势提供产业发展支持
产业扶贫的开展和顺利进行,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帮扶。龙头企业具有资源、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综合优势,在发展地区经济、吸收劳动力就业、活跃市场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国家推动产业扶贫的力度不断加大、层次不断深入,以及对精准扶贫多重投入和政策配套的扶持,很多龙头企业得到培育和成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对扩张市场和扩大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政府主导下建立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的联结机制,一方面,通过创建规范化的基地,吸纳农民参加集体农业生产,不仅能充分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贫困户脱贫创收奔小康,还可以创新产业化经营形式,扩大企业的组织边界,增强龙头企业的规模优势以及有效对接市场的韧性,进一步扩大龙头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建立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能较好解决传统分散型农户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是行之有效且实现多方共赢的重要举措。
如广西大化桂通农林发展公司是“七百弄鸡”产业的龙头企业,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与合作社建立强联系的合作联营机制,目前在全县16个乡镇、74个贫困村建成标准化养殖场158个(含3个县级示范场),培育4个繁育场,实现年产鸡苗500万羽以上。此外,通过公司向各基地统一提供鸡苗、饲料、兽药、技术服务,统一回收销售的方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七百弄鸡”全产业链,所培育和打造的“七百弄鸡”商标入选第二批广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并被列为广西重点推介的“十大国家地标产品”。
(三)合作社建立联建联养制度组织产业生产
合作社是联结村民的基层组织,是为面向市场服务创造价值的村民自发性组织单元。合作社一般以自然村屯为单位,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主要负责开展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以及与此相关的包括购买生产资料、技术、信息设施建设等配套辅助业务。进入新时期后,合作社已经成为整合乡村农业资源、激活生产要素、培育村级产业基础的基层关键力量。更重要的是,合作社通过整合上级资金,运用村级资源和资产和龙头企业对接共建扶贫基地,吸纳村民(贫困户)加入并参与劳动生产,实现抱团协同发展,进一步强化和夯实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在助力产业扶贫推动乡村产业发展、重塑美好乡村形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化县在开展精准扶贫的实践中,结合村集体作为产业扶贫工作主抓落实的关键地位,明确权责关系,通过主抓大项目,密切与龙头企业的联结关系,牢固树立了合作社作为基层产业发展具体引领帮扶中心作用、创建和开发“联建联养”合作社生产的新思路,通过组织引领,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道路,带动贫困户增收,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稳步解决产业发展难、村集体经济收入难问题。截至2020年底,大化县“5+2”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22037户,产业覆盖率达到98.33 %;2019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47.43万元,分别比2017年度、2018年增长872%和117%,合作社和村集体的凝聚力及经济实力得到不断增强和壮大。
(四)贫困户通过资金入股、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多种形式稳定增收
由于能力所限,大多数贫困户难以单纯依靠自身摆脱贫困,更难以实现有效发展。因此,对贫困户多维度全方位的投入和增加投资,对于帮助其摆脱贫困、消除阻碍其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尤为重要。为了激发和增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1986年国家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扶贫,采用开发式扶贫作为主要的扶贫手段并取代了传统的单一的救济式扶贫方式。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继续坚持并将产业扶贫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更加重视挖掘贫困人口的发展潜力,不断创新帮扶形式以提升帮扶绩效。
从2018年开始,大化县改变以往将产业奖补资金直接发放给贫困户的做法,通过创新帮扶模式,将事前补贴调整为产业发展后的奖励,切实将产业奖补资金有效用于发展农业,有效激发了贫困户发展农业生产积极性。产业奖补以及将扶贫资金不仅可用于组建扶贫基地、购置生产资料,还可作为贫困户的资本金直接投入合作社形成股份,让贫困户作为股东参与合作社的运营,享受入股分红带来的收益。此外,贫困户还可以通过将土地租借给合作社的方式入股获取租金收益,在享有土体使用权的前提下再次将使用权流转,实现村屯土地规模化成片化的农业种植和生产利用,提高生产集约化水平。同时,农户还可以作为劳动力入股,参加到基地的具体生产过程,获得相应稳定的收入报酬,多重途径有效保障了贫困户精准脱贫的效果。
三、大化县发展特色产业扶贫的经验启示
(一)产业扶贫新模式取得的成效
开展特色产业扶贫特别是“政府+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基层产业扶贫运行新模式推广以来,大化县精准施策,积极整合多方力量实现精准帮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政府的主导能力明显提升,龙头企业的示范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团结作用日益凸显,基地的产出和效益不断改善,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贫困发生率大幅度降低,实现了持续稳定脱贫的目标。该模式构建和密切了龙头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三方的联结关系,明确了三方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强化了政府主导下的三方的互动联结机制,有利于建立产业益贫助农的长效机制,对于乡村产业的振兴和美好乡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二)产业扶贫新模式带来的启示
1.精准选择扶贫产业。产业是农户实现持续性发展的基础,而产业选择是农户实现脱贫的起点,深刻影响到农民的增收程度以及农业和农村未来长远的发展。精准选择扶贫产业,不仅关系到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实效,也关系到脱贫攻坚战略能否如期顺利完成,对于后续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农民小康和生活富裕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必须要立足本地的资源禀赋,深入分析地区的产業构成、比重及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度,列出本地区适宜发展的具体产业品类;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自治区扶贫办以及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对所制定的扶持产业品类进行综合评估,从配套条件、实现难度、管理技术、培训水平、后续扶持、产出效率、资金补助、收益大小等进行全面评价,运用科学的评价工具进行系统评价分析后审慎决策。在产业扶贫中,种养业是根本,也是最有利于贫困户最适合最持久的脱贫方式,要重点选择投资少、见效快、覆盖广、效益高、需求大的产业,且要注重产业发展的短中长期效益的结合和有效衔接。从大化县的实践看,针对县域内石山众多、红水河流域内水资源充裕的特点,大化县在进行综合研判后将县域内的石山区、库区作为产业发展的布局功能区。根据县级“5+2”和村级“3+1”的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对有条件的石山区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培育并形成鸡、肉牛、肉羊、桑蚕、白玉薯、核桃、油茶等规模化养(种)殖;库区重点发展淡水养殖及长寿养生旅游业,做大做强“大化大头鱼”等红水河鱼品牌。此举不仅提高了产业的集中度,形成规模优势,也有利于特色产业化的发展并形成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2.強化和发挥合作社主抓落实的凝聚作用。合作社是壮大村民力量、集中统一办理集体事务的规范化组织,其建立和有效运行改变了以往单人单户单打独斗、户均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产出效益低、增收效果不明显等弊端,有利于扩大规模,充分发挥扶贫专项资金的效用,建立起种养示范场(地),提高种养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进而形成产出的规模化、产业化。实践中,大化县各乡镇通过在村屯成立合作社,建立起统一工作调度的章程规范,有效整合全村屯的力量,合理分工,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种养的具体落实。尤其是在产业扶贫精准到户到人的具体落实中,创新和推广采用的联建联养(种)模式,有效将村民组织起来联合发展种养产业,将贫困户融合到合作社中协同发展,齐心合力、传帮带多管齐下,充分发挥村组织帮助贫困户的优势,形成集体合力并产生巨大的辐射场域,实现整体的可续性稳定发展,同时在发展中进一步壮大合作社的整体实力。因此,强化合作社在凝聚村民集众所长中坚力量的地位,落实和创新具体帮扶形式,能更好实现产业扶贫助贫的初衷;既要尊重客观事实,将一以贯之的人文关怀落到实处,同时又要发挥示范、引领、带动和激励作用,踏踏实实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
3.激励和发挥经济能人的示范带动效应。经济能人往往是返乡创业人员,他们土生土长,熟悉家乡环境,热爱乡土,头脑活络,富有竞争冒险精神;他们在外打拼多年,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且了解市场规则,能充分利用乡村资源组织生产,发展乡村产业,搞活乡村经济。经济能人在带领贫困户脱贫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带头示范作用,是决战脱贫攻坚和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推力。各级政府和村级组织不仅要重视、肯定经济能人和种植大户在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中的作为排头兵的积极作用,鼓励他们发挥专长,乐于奉献,更要配套、出台、落实相应优惠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能人返乡创业,培育、发展出一支热爱养殖业、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明显的高素质致富带头人队伍,积极为乡村产业发展和帮扶村民脱贫致富贡献力量。在实践中可以看到,大化县很多经济能人通过外出打工、参加培训,学习经验,从无到有成长起来;他们返乡后通过带头发展养殖业率先致富,在以亲缘关系为主体的乡村社群里具有强烈的示范冲击效应。因此,要通过强化经济激励,对能人大户的带领和帮扶行动进行奖励和支持;多方面通过乡情感召、乡贤动员,让经济能人扎根乡土,扎扎实实为带领乡亲发展,充分发挥其引领产业发展的辐射效应,为振兴乡村产业积极贡献。
4.完善供产销环节,提高全产业链附加值。养殖和种植均处于产业链的上游,所花费的时间和体力成本较大,创造了产品的绝大部分使用价值但相对剩余价值较低。为了进一步增加产业附加值,除了继续完善和提高规模化种养(殖)产品的质量、降低种养成本以外,还要进一步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持续扩大和满足需求方的需求量。首先,要畅通各个环节,消除堵点和不利因素,特别是利用已有的基地延伸产业链,组建扶贫车间等进行产品深加工行,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业扶贫益农的辐射能力和覆盖面,推动并促进农业、加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产业的融合,改变单一供应初级农产品的局面。为此,要配套冷库和冷藏车间、低温屠宰加工车间、冷链物流中心建设,做好从农户到合作社、扶贫车间、物流中心、需求方的有效联结。其次,要进一步延伸价值链,开发和创新产品深加工工艺和品类,完善特色农产品的供产销各个环节,着力打造和提升全产业链整合水平。再其次,要依托各新媒体、直播平台开展品牌营销活动,积极推广大化农特扶贫产品;建立与各大商超以及电商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广泛开展产品销售,全面对接消费终端推进消费扶贫;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下乡进村工程,实现物流各环节的无缝链接,扩展农产品的时间和空间效应,增加其创造价值的能力和水平,全力打开产品销售市场,确保大化特色农副产品畅销,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最后,要以大化县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以全域旅游打造大化“长寿特色美食之乡”和“康养美食之乡”新形象,提升产品消费品质,进全产业链融合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远智,周扬,刘彦随.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内在逻辑与实现机制[J].地理研究. 2019,38(12):2819-2832.
[2]汪三贵.中国扶贫绩效与精准扶贫[J].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0,11(1):130-148.
[3]吕开宇,施海波,李芸等.新中国70年产业扶贫政策:演变路径、经验教训及前景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20,(2):23-30.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Research on the New Mode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Deep Poverty Areas
Chen Taohong
Abstract: To expand and strengthen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achieve complet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deeply impoverished areas.Dahua County has cultivated and promoted the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of "5+2" at the county level and "3+1" at the village level, explored and established a new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operation mode of "Government + Leading enterprises + Bases + Cooperations + Poor households", formed a sustained and stable guarantee mechanism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effects.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Dahua County,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by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in deep poverty areas, so as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consolidating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Industrial PovertyAllevi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Deep Poverty;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Dahua County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责任编辑: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