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局之年 万象大更新

2021-05-18

中国医院院长 2021年7期
关键词:医共体院区卫生

“三个紧盯”,大力提升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定调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开局之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着眼长远更从此刻起步。

农历春节前夕,国家卫生健康委陆续组织召开了2021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2021年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议。尽管会期间隔只有两天时间,但关键之年的关键会议,信息密度之高、辐射面之广、提法之务实与坚定……从不同的维度彰显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医疗管理正打开新的篇章。

过去的一年极不平凡。2020年是举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年,也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会议指出,“十三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加速发展,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加、结构持续改善、质量快速提升,卫生健康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健康实惠,健康中国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会议同时总结,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全力以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推动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稳妥处置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稳步开展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坚持多条战线协同作战,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当前正迎来“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的历史机遇,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控,推动公共卫生事业迈上新台阶”。

卫生健康大视野中的“三个紧盯”

去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指出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各地区各部门要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

常态化疫情防控构成卫生健康系统一切工作的重要背景。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中就提出,以常态化疫情防控为重点,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有力保障。而在此过程中,需要“三个紧盯”,即紧盯国之大者,紧盯形势变化,紧盯工作落实。

何谓“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在陕西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出并阐述“国之大者”: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

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

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只有善于登高望远,善于从现象看本质、从苗头倾向看发展走向,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廓清各种迷雾、理清千头万绪。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刘同柱在接受《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采访时,以“三个更加凸显”“三种压力进一步加大”阐述安徽省卫生健康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与新挑战,凸显全局观。

1 大型医疗机构一院多区的发展模式已在各地密集展开实践。

2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曾收治大量的重症患者。

“三个更加凸显”,一是卫生健康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二是重大战略的叠加效应更加凸显,三是改革发展的支撑优势更加凸显。刘同柱解释,过去五年,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38万亿元增加到3.87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3.9万元增加到6.1万元,发展格局实现了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这也为解决医疗卫生资源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此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等重大战略产生的叠加效应,必将构成全国包括安徽省在内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新的挑战,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分析为“三种压力进一步加大”:风险防范压力进一步加大、高质量发展压力进一步加大以及养老育幼压力进一步加大。刘同柱表示,从安徽省来看,2019年底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8.41%;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93%,位列全国第九。同时,省内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这与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提出的相关要求“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对卫生健康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深刻认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新任务”高度一致。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定调

严防死守疫情防控、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位列今年2月5日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安排的重点工作的第一、二项。而与往年无二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一永恒的主题紧随其后,具体阐述为: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强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强化医联体网格化建设布局和规范化管理,加快构建分级诊疗体系。

定调“高质量发展”为主轴,2月8日召开的2021年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议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指出,要全力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力争用五年时间,努力实现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资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力资源发展,推动公立医院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这次会议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贺胜作了2021年医疗管理五大工作部署。紧随“坚持疫情防控和日常服务相结合”之后,第二项重点工作紧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卫生资源配置与布局,明确定调为“坚持存量改革与增量发展相结合”:一手抓存量改革,深挖现有资源潜能;一手抓增量发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延。

在延展阐述中,会议明确要推进一院多区发展建设。研究出台引导大型公立医院一院多区发展的政策,既要控制单体机构规模扩展,又要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倍增、区域布局协同发展。

2020年9月,在本刊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上,有与会代表就向记者坦陈,在经历了举国抗击新冠肺炎这一重大疫情,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中,他听到了卫生系统的官员、学者前几年的惯常表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有所改变,大家开始提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不再仅仅是“下沉”。

的确,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辉在去年5月底接受媒体专访时就肯定了“单体多院区”在突发疫情中发挥出的重要作用,并表示这将是未来大型公立医院的发展方向。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武汉同济医院院领导在本刊举办的会议中介绍,“三个院区在抗疫大考核中间显示了一个很好的效果,我们可以很迅速地把光谷院区和中法新城院区直接改造成新冠肺炎重症的重点救治医院,成为武汉地区单体接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最多的医院,开放的床位数也最多。光谷院区17个病区拿出来835张床用于重症救治。中法新城院区开放了23个病区,开放床位可以达到1085张。”

这位领导继而介绍起医院“一院多区”运作中的成功经验,其中的核心是确保同质化管理与同质化医疗。他具体阐述,“我们三个院区的人员是统一调配的,我们称之为‘科学规划,自愿流动’。但这个自愿流动指的在科室里面达到一定的标准之后,高级职称人员流动,自然沉淀。人事绩效是一体化的,无论是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绩效核算,每一个专科就一个专科主任,整个专科不管你是在主院区,在中法新城院区还是在光谷院区,医护人员的绩效是打通的,一起来进行核算的。”

此外,三个院区财务、信息、后勤设备都是统一管理,统一设置的,药品耗材统一购置在同一个平台上来。他总结,多院区的模式,既拓展了医院的服务半径,也适应了更广阔地区老百姓对高品质的医疗需求。但在上述会议上,来自全国大型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在分享“一体多院区”建设经验的同时,也坦陈了该模式面临着区域卫生规划、人力成本增加、新进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挑战,他们表示,“前途是光明的,但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实践出真知,与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的明确定调一致,2月25日召开的安徽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中相关内容表述是“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2月19日发布的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则提出“推进城市优质资源精准下沉”,坚持政策演进的一贯性与改革深入原则,规划意见提出按照优质医疗资源有效扩容、能力水平精准提升、区域发展均衡布局的要求,健全“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

医联、医共网格化路径的商榷

浙江省这份规划文件中,“推进城市优质资源精准下沉”的细化举措还包括:鼓励医院经营管理权委托、医院分院和集团化运行等管理创新;网格化布局推进城市医联体建设,到2025年,城市医联体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基本形成。

浙江省规划提出的“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其建设措施十分具体且有明确目标,那就是到2025年县域医共体发展模式及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制度体系的内涵,规划从多方面予以阐述(见链接)。

“持续推动医联体建设,加强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网格化布局管理”,这同样是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中的明确部署。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潘习龙教授向本刊记者介绍,过去几年他带领团队在地方的调研中接触了颇多医联体、医共体的实际案例,“全国各地展开了积极实践,大家都希望与分级诊疗、节省医保费用支出等改革的多重目标相结合。”他继而表示,各地探索中的共同点也是值得商榷的地方,那就是行政干预布局的色彩浓重。

以湖北某地市为例,该市有三家三甲医院,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人民医院,推进医联体建设中,这三家医院分别牵头成立了一个医联体,三个医联体覆盖了全市医疗机构,并就医联体内“打包付费”与医保进行了对接。

“网格化的目标实现了,但老百姓却不买账。”潘习龙向记者坦陈调研中的发现,“作为患者的老百姓十分清楚这三家牵头医院的整体实力、各专科水平有着明显差距,实际就医时不希望受到辖区限制,对医保政策也颇有抵触。”

潘习龙调研中还发现了牵头医院院长们在信息化方面的烦恼:湖南某地市医院牵头成立的医疗集团(医联体)内有10多家成员,其中另有一家三级医院,其他有二级的专科医院、综合医院,还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了推进管理的一体化,院长希望系统可以实时联通各家机构,并实现信息系统集成化,便于管理。但IT供应商普遍反馈各级医院业务类型差异大,管理目标也各不相同,很难实现高度集成的布局。

在县域,由一家三级医院牵头的医共体运行情况如何呢?从较早的案例说起,2016年5月,医改明星市三明下辖的尤溪县人民医院院长杨孝灯在本刊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市县医院大会上介绍,该县即将成立“尤溪县总医院”,正式探索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县域医共体建设。

乘着改革的东风,至2017年底三明市已组建10个县级医共体(总医院)、2个市区紧密型医联体,在此前后,三明及下辖各县成为全国的卫生领域学者与专家的“打卡”目的地,潘习龙教授也是其中一员。

“三明去过好几次,从最近的一次说起吧。”潘习龙接着向记者举了一个事例,“其中的一家县医院,当前的医共体总医院从业务角度出发决定配置一套质量管理软件,随后院长与业务团队一起挑好了模块,但签合同之前,院长代表领导班子告诉厂商,他们院内自主的项目支出的限额在20万元,超过该额度的项目需要上报至三明市政府作为‘三重一大’事项商议。”最后,该项目无奈搁浅。

推进互联网医疗,县域内同样遇到了掣肘,原因是三明市与国内某知名互联网医疗企业签订了框架协议,但框架协议向下推进动作缓慢,某县希望从政府财政出资上马类似项目,却被告知不能逾越整体进度。

潘习龙转述这一事例的同时表示,从节省医疗费用的角度出发,三明作为改革的典型案例确有亮点,但其中存在的行政化程度高、管理僵化、效率降低的问题也应该为业界所正视。某种程度上,延误发展所耗费的成本与节省的成本应该平衡计量。

以医共体的运营模式盘活县域医疗的案例,也不鲜见。云南省昆明市下辖的安宁市县域医共体就是一个典型。

安宁市距离昆明市主城区仅30公里,十多公里外就有一家省级医院的新院区,患者外流现象一度十分普遍。作为企业医院出身,后纳入属地化管理的三级医院,云南省昆钢医院2017年底正式成为安宁市医共体的牵头医院。

从2016年说起,以三明市为代表最先探索医共体的改革在医卫界唱响,与此同时,省市一级大型医院托管县医院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作为县域内唯一的一家三级医院,昆钢医院院长宋超几经考虑后向安宁市提出整合区域内另外两家上规模医院抱团发展的想法,要知道这两家医院当时的运营状态不佳,床位使用率只在50%上下,且各有负债。

终于,随着国家医共体相关政策日渐明晰,2017年11月,由云南昆钢医院牵头,联合安宁市人民医院、安宁市中医医院及市属基层机构组成的安宁市紧密型医共体正式成立。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各地新建医院纷纷落成。2020 新版评审标准发布,三级医院评审或将翻开新的篇章。

与此同时,安宁市委、市政府高位统筹,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深化医改领导小组,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主任的医管会,直接领导和管理医共体。医共体成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为医共体决策机构,监事会为医共体监管机构。医共体章程、“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等相继出台。宋超进一步介绍,医共体内各医院实行“4+2”议事决策机制(即“四议”:科室提议、分管领导动议、院长办公会议审议、党委/党总支会议决议。“两沟通”:院长办公会前院长和书记沟通,党委/党总支会前书记和院长沟通),落实民主决策,执行“一把手”末位发言制;医共体设总院长一名,兼任三家公立医院法人(院长),总会计师一名,三家医院分别设副院长2~3名。

围绕管理、服务、责任、利益、发展五位一体,安宁市医共体建设扎实推进,并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展现出过硬的真功夫。宋超介绍,疫情发生后,医共体内推进人员、物资、专家、留观病房统一调配,布下了一张密而有力的基层防控网。

质控中心建设、医院评审迎新契机

去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时隔9年发布新的版本,我国医院评审评价之路有迈上新起点之势。2021年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议部署的五大重点之一,“坚持事前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相结合”,其中就明确加强监管,重点要发挥好绩效考核、评审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构建疫后医疗新格局的背景之下,医院评审评价“再出发”将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呢?本刊对此采访了资深的医院评审评价专家、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院长高级顾问刘庭芳教授。

大型医疗机构一院多区的发展模式已在各地密集展开实践。

刘庭芳首先阐述,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卫生健康资源的分布也长期存在不平衡的情况,推进等级医院评审评价正是为了促进医疗以及管理的同质化,逐步缓解这种不均衡。他继而表示,自己全程参与了2011年版本的“三级医院评审标准”的制定工作,并特别介绍,该版本发布的同时发布了有关三级医院评审指导意见的文件以及评审标准核心条款的操作指南,“三套文本同时发布,我们的初衷是为了让三级医院评审实际操作中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地区差异、主观偏差等,实现‘全国一杆尺’。”

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各地密集启动的医院新建或扩建项目较多,刘庭芳表示从国家层面正式发布新版的评审标准是合乎时宜的,但配套的标准阐释、实操指导等工作应该紧跟着做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等级医院评审这项工作的实际推进与其初衷保持一致。

潘习龙同样对此次新版三级医院评审标准的发布给予了较积极的评价。他表示,过去几年,各省区市组织的三级医院评审、复审的工作其实一直在延续,当然各地节奏有异,更重要的是标准在执行中的差异度较大,国家层面发布统一的新版评审标准,从宏观层面给予引导和规范是必要的。

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2021年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议中有关加强省级、地市级质控中心建设的工作部署,就与本刊读者,也是医院管理者曾反馈的质控中心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化内涵的建议高度一致。

在本刊一次直播会议中,来自山东的一位医院管理者就指出,从地市级到省一级,各个专业都有质控中心,有时挂靠在一家大型医疗机构的质控中心有十多家甚至几十家,但质控中心实际运行却较为松散,在制定专业标准、组织人员培训、实地调研督查等方面的工作却没能做到常规化、定期化。

此次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议中就特别强调了在建设好各专业国家级质控中心的基础上,要加强省级、地市级质控中心建设。持续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体系,以单病种质控为抓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质量管理。

2020年10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神经系统疾病质控中心主任王拥军、国家重症医学专业质控中心主任邱海波等专家就介绍了国家级质控中心的建设情况。

邱海波介绍,国家重症医学质控中心初步建立了与省、市质控中心联动的这样的一个质控体系,各级质控中心在重症医学质控网络建设、诊疗规范、指南推广、质控指标的修订、评估以及诊疗行为规范、医疗质量提高以及保证医疗安全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当前也正在推进脓毒症、呼吸衰竭等单病种的质控试点工作。

据王拥军介绍,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近年来一直以改善我国卒中医疗服务质量,提升诊疗服务水平为工作核心,特别是在过去的五年间,针对静脉溶栓这一卒中急性期最有效的药物临床应用严重不足、导致患者治疗率低、致残率高的现状,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卒中中心建设项目,目的是要在全国各省区市培养建立起足够多的具有卒中急救能力的医院。

猜你喜欢

医共体院区卫生
藏北农牧区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践与成效:比如经验研究①
多院区麻醉科室管理与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智取红领巾
2019年宁波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
县域医共体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探讨
基于PEST-SWOT分析的公立医院医疗集团化选择策略
健康快讯
探讨医共体财务管理
卫生歌
内蒙古自治区区直机关干休所热烈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