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

2021-05-18吴樊

健康之家 2021年22期
关键词:肢体功能康复效果生活质量

吴樊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这次的研究对象是在本院治疗的76例脑梗死患者,选择时间是2020年1月~12月,笔者将这些入选者划分成两个组别,一个组别应用单纯药物治疗,设置成参照组;另一个组别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早期综合康复训练,设置成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活动能力恢复情况(包括自主进食、自主行走、生活基本能自理等内容)与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实验组的自主进食、自主行走、生活基本能自理等活动能力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参照组,比较P<0.05;实验组各项生活质量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比较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综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恢复机体的功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值得推荐。

关键词:早期综合康复训练;脑梗死;肢体功能;生活质量;康复效果

临床研究显示,对于脑梗死患者一般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这导致大多数患者错过早期功能锻炼的最佳机会,引起患者关节发生挛缩变形,对患者康复之后肢体功能的恢复造成严重影响[1]。有关数据显示,超过50%脑卒中患者会出现各种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读写能力、语言功能、记忆能力等会出现降低或者缺失,严重的还会引起情感障碍[2]。针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具体发病机制临床还没有明确,主要认为与患者神经功能部位结构出现损伤有关。有关研究示,脑梗死后出现痴呆后,人体血液中的乙酰胆碱浓度显著降低,从而导致脑梗死后出现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这表明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极为复杂。而有关研究显示,针对脑梗死患者具体病情,通过指导他们尽早开展肢体功能锻炼,可以有效预防患者由于肢体不用而引起而致废用综合征,以此促使患者生活能力与工作能力最大程度的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3]。基于此,本研究分析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这次的研究对象是在本院治疗的76例脑梗死患者,并将这些入选者划分成参照组与实验组。参照组:这个组别中入选38例患者,男性与女性的人数比例是20:18,最大年龄已经73岁,最小年龄54岁,平均年龄(63.63±5.88)岁。实验组:这个组别中入选38例患者,男性与女性的人数比例是19:19,最大年龄已经75岁,最小年龄53岁,平均年龄(63.49±5.78)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开展治疗与康复训练前活动能力与肌力等多种情况相互比较,P>0.05,表示能够开展研究工作。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密切关注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如果存在异常状况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实验组在常规基础上应用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具体为:①功能评估。首先对患者机体功能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患者早期康复训练介入的最佳时机,一般患者在发病之后2d便能够指导他们开展康复训练。如果患者的疾病程度比较轻且心理素质较好,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之后,可在2d之内改变患者肢体关节的摆放位置,注意此时要预防肢体主动活动,2d之后就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为他们制定针对性功能锻炼计划,护理人员要注重个体化原则与循序渐进原则,来指导患者开展功能锻炼。②预防肌肉萎缩与肢体畸形。脑梗死患者如果长时间肢体不用,会引起肢体畸形与肌肉萎缩。因此,要针对这种情况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首先,要对患者瘫痪的肢体皮肤、肌腱、肌肉等进行适当的按摩,为患者开展被动活动,要鼓励患者多进行联想肢体活动;可以采用冷热毛巾对患者肢体进行擦敷,通过这种方式对患者肢体肌肉收缩情况进行有效刺激,以此锻炼患者肌肉收缩功能。注意要根据患者具体的肌力状况来进行按摩与按压,如果患者的肌力为0~1级,护理人员需要采取恰当力度对患者肢体进行手掐,力度要确保患者皮肤下下陷1~2 cm为宜,主要对患者肢体进行来回上下的掐捏,每天操作3~4次,每次连续操作10~20 min,通过这种方式让患者产生防御性的肢体主动运动;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当利用恰当力度对患者肢体进行徒手牵引,每天对患者患肢进行上下牵引5~6次,每次操作5 min;最后,要对患者关节面进行适当的加压,促使患者关节面稳固性得到增强。③肢体功能具体康复训练。主要利用Bobath法来锻炼患者肢体功能。首先,要摆放患者肢体正确姿势,确保其全身功能处于正确功能体位,可将软枕放置在患者的腋下,确保其肢体轻度外展,保持外旋位,掌心朝上,将患者下肢保持轻度屈曲状态,将足部置背曲位,避免足下垂。在患者進行行走锻炼时,尽量将其患肢抬高,协助患者进行跨步并开展上下楼、跨门槛等动作。其次,要对患者瘫痪肢体的各个关节进行被动锻炼,避免患者出现关节僵硬情况,主要利用运动再学习法(MRP)来开展锻炼,每天锻炼2~3次,每次锻炼30 min。最后,分别指导患者开展床上锻炼、坐位锻炼、坐位平衡锻炼、爬行锻炼、体位转移,通过多种锻炼方式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让患者能够逐渐独立站立与行走。锻炼过程中需要有专职护士进行保护,避免患者摔倒引起不良后果。④自理生活能力锻炼。协助患者尽早开展各关节活动锻炼,等患者能够自主坐时,指导患者用手拿取食物。患者洗脸时,护理人员指导患者用健手托住患手,之后将毛巾搭在患手自主洗脸。同时,还要锻炼患者自主刷牙、持筷、持碗、梳头、换衣、解纽扣、写字等多种生活能力,注意在锻炼过程中不要体现出对患者“超保护”情况,患者能够自我解决的事情绝不要让他人代替,患者可以使用患手时绝不要用到健手,以此不断巩固患者肢体功能,锻炼肢体灵活性。

1.3 观察指标

1.3.1 活动能力评定:30 d后采取自制量表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进食、自主行走、生活基本能自理等等,每项内容100分,分值越高越好。

1.3.2 生活质量评定:采取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价,维度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等,每项维度分值是100分, 分值越高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活动能力比较

实验组的自主进食、自主行走、生活基本能自理等活动能力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参照组,比较P<0.05,见表1。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实验组各项生活质量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比较P<0.05,见表3。

3讨论

脑梗死这种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死概率,同时也具有较高致残概率,绝大多数患者在发病之后会遗留下程度不一的后遗症。如何减轻脑梗死后患者的残疾程度,让患者能够回归正常社会生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临床逐渐实施神健康复功能锻炼介入,来治疗各种脑血管疾病所引起的后遗症,这种神经康复功能锻炼也逐渐被广泛用于脑梗死患者治疗工作中,以此改善患者预后情况。临床研究显示,脑梗死属于一种无法逆转的中枢神经元损伤,针对此类患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时候,可以对患者运动丛路上的各个神经元进行按摩刺激与锻炼刺激,消除各个神经元的兴奋性,确保运动通路上的各个神经元能够进行正确的运动输出,促使患者获得实质性的康复效果,增强患者肢体功能的适应性康复[4]。有关研究显示,脑梗死者实施早期功能康复锻炼,可以促进神经轴突或者神经侧支循环的建立,这样更有利于大脑半球功能代偿恢复以及重组[5]。此外,针对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功能康复锻炼,不能忽略患者健侧肢体的主动运动,这样能够使患者神经系统紧张度进一步强化,促使整个系统生理功能更加活跃,以此更有效的预防并发症发生,有效改善全身状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的自主进食、自主行走、生活基本能自理等活动能力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参照组,比较P<0.05;实验组各项生活质量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比较P<0.05。可见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综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促使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护理人员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患肢与患手,给予患者技巧性的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提高患者体验刺激,逐渐是输入触角运动系统,确保患者的患肢尽快恢复正常的运动模式,患者能够尽快恢复肢体具体功能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夏吉友. 观察脑梗死后早期行针灸联合康复疗法对患者肢体功能障碍,身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 7(8):1-1.

[2]张静.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语言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 东方药膳 ,2021,6(5): 273-273.

[3]张丽新. 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 18(03):286-287.

[4]赵珂. 穴位按摩联合康复锻炼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疗养医学, 2020, 29(3):3-3.

[5]陈颖, 李翠娥, 黄波,等. 中医辨证护理联合综合性康復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36(5):4-4.

猜你喜欢

肢体功能康复效果生活质量
全程护理对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后康复及满意度的影响
康复护理对解锁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的观察
膳食纤维制剂对老年便秘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内侧柱支撑重建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效果
疼痛控制护理有效促进骨折术后患者康复效果评价
整体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浅析早期健康教育对促进脑血栓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有效性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社区综合康复的疗效观察
康复介入时间对小儿中重度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