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意开发
2021-05-17张佳欣杨帆
张佳欣 杨帆
摘 要:充分发掘洛阳非遗文化资源,利用数字技术,开发出洛阳非遗文化方面的数字视听、数字娱乐、数字演绎、数字游艺等文化衍生产品,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感,有利于加强大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理解,让洛阳非遗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
关键词: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创意
基金项目:本文系洛阳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訓练计划资助项目“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意开发”(S202011070012)阶段性研究成果。
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5000年的文明史,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隋唐大运河的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而且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受到政府、社会、大众的重视。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很好的保护和整理,但是后继无人、地域限制、认知度小等问题让这些遗产濒临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目前承受着来自社会发展的强大压力,同时还面临着自身的发展瓶颈。有一些被传承下来的非遗元素,如果单靠技艺是无法永久流传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现代的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的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利用数字媒体艺术高效、直观、交互、传播面广等特点,能将内涵深厚的非遗以三维动画、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形式进行保护与传承,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非遗文化与现代艺术的交融。
一、数字化传承洛阳非遗文化的创意方法
数字技术的诞生,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当前,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正在全世界成为一股强劲的浪潮。年轻人喜欢在互动的沉浸场景中获得各种各样的体验。必须抓住数字化机遇,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营造虚拟场景,充实传统文化,创造出可广泛共享的产品,为公众提供沉浸式的文化参与体验产品。
(一)用数字艺术传承非遗文化
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运用数字媒体艺术可将非遗文化的重要信息资料转化为声音、图形、图像、文字等数据信息,为非遗文化的显示、记录、存储、传承提供便利。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非遗文化的信息,构建非遗文化大数据,可以拓展其传播空间,改变现在保存和呈现的困境。能让更多的受众了解洛阳非遗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增强大众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用数字艺术提升非遗价值
洛阳非遗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数字媒体艺术与之融合,可以重构出一种“科技化艺术”的形象。具有情景再现、形象逼真的视觉效果,不仅能丰富视觉设计的表现形式,还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非遗。数字媒体艺术的互动性特征,表现形式有多媒体互动、沉浸式体验、游戏互动等,这些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强了非遗文化传承的便捷性、体验性、娱乐性等功能。如中央美术学院发布以榫卯内容为主的App,结合游戏的表现方法,运用娱乐视野呈现了榫卯家具技艺,这是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非遗传承的典型案例。利用数字媒体的互动性传播,运用多媒体终端设备和网络平台,使非遗以更具创意的形式、年轻化的表达融入人们的生活,为非遗传承开辟一条新路。
(三)用数字艺术拓展非遗传播
在这个互联网视频社交蓬勃兴起的时代,将非遗文化应用于数字化的创作,可以更好地拓展洛阳非遗文化的传播途径。2019年4月,抖音短视频平台启动了“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快手也在当年发布了“快手非遗带头人计划”,以此支持非遗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20年4月中旬,抖音上“非遗合伙人”话题下的短视频播放量达到16.6亿。全方位助力非遗传播,能够让非遗更加立体地活在当下,培养挖掘年轻一代对非遗的好奇心。
二、科技赋能非遗传承的传播途径
数字媒体艺术的网络化、数字化、互动性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理念支持和技术保障,也是非遗文化传承中最具活力的新兴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其数字化的处理手段与展示方式,更便于传承非遗。非遗文化在数字媒体艺术中既显示传统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是更科学、高效的非遗文化保护途径。信息化时代的文化消费和知识生产,技术要素比重越来越重,但文化价值却不应被稀释,技术与价值、工具与理性,都获得融合提升的契机,数字技术融合现代审美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呈现,传统文化的价值也在不同形态文化产品中融通共生。
非遗文化资源不会必然或自动转化为产品,只有通过创意,通过产业化,才能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并形成数字文化精品已成为趋势,可以结合数字媒体艺术的技术性、艺术性、交互性等特征以及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从数字媒体艺术与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契合点入手,探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相关性和互助价值,将非遗文化资源数字化、开放化,将传统文化故事与现代价值观念、大众审美的融合,依托网络形成社群化传播。抓住“互联网+文化,科技+文化”深度融合的契机,开辟文化产业运营渠道,延伸产业链条。
(一)以视觉影像的形式,拓展非遗文化的广度
视觉影像(短视频、MG动画、动态图形等),碎片化的视听内容配以适当的动画特效,能使非遗文化中的亮点更突出、更精彩,那些最能引起人们注意、唤起人们情感共鸣、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的关键内容会得到很好的呈现。更好地洛阳非遗文化展示的广度。
(二)以交互的形式,增强非遗文化的互动性
运用了动作捕捉、AR互动游戏、VR全景展现等多感官交互技术将洛阳非遗文化的特征、技艺通过捕捉和触摸屏的互动设计展示出来,实现人与“作品”交流、互动,让观众沉浸式体验非遗的魅力,通过多重连接和情景分享为受众营造身临其境之感,让非遗能够“听得见”“带得走”“学得来”,进而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增强大众的互动体验,帮助发掘非遗的文化和市场价值。
(三)跨界融合打造非遗文化IP
文化IP是有着高辨识度的文化符号。例如故宫IP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形象和现代的新消费、新审美趣味、新生活情趣结合起来了,和腾讯合作开发经典的IP形象,探索先进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展示领域的应用范式,用高科技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洛阳文化遗产深厚,有着非常多的值得开发的文化IP。因此,挖掘洛阳非遗文化IP,运用现代表达方式开拓IP多元发展边界,可以使文化遗产焕发持续的生命力,真正助推文化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文化的需要。
三、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的网络化、数字化、互动性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理念支持和技术保障本课题结合数字媒体艺术的特性,通过融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营造虚拟场景,创造出可广泛共享的产品,为公众提供沉浸式的文化参与体验。借助5G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领域的应用,加快建成非遗文化服务网络。运用AI技术、多感官交互技术,让观众体验非遗魅力。充分整合媒介资源,借助新型媒介来扩大影响力。通过在社交平台制造话题、加强互动的方式,帮助公众加深对非遗的认知。开展非遗+文旅、非遗+扶贫、非遗+科技的跨界融合,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洛阳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数据库建档保存,创新设计,是实现科学、高效保护洛阳非遗文化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文娜,郭晓,陈青.数字媒体艺术助力非遗传承[J].艺术教育,2018(18):6-13.
[2]陈宇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分析[J].中国航班,2019(17):1-2.
[3]王之纲.新媒体科技助力文化遗产保护[J].艺术教育,2018(20):10-11.
[4]吴桂华.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中的创新应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8(9):183.
[5]田梦雪.媒介融合背景下国产动漫IP的发展路径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9.
作者简介:张佳欣,洛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杨帆,洛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