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刺绣美育精神在当代女子高校设计艺术教育中的延续及意义
2021-05-17肖宇强
摘 要:刺绣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中的一朵奇葩,蕴含着深刻的艺术美学精神和人文价值。在当今社会中,物质、信息与技术充斥着我们生活,刺绣等手工艺文化及其所蕴含的美育精神则是疗救现代精神困境的一剂“良药”。特别是在女子高校设计艺术专业的教学与人才培养中,将传统刺绣的美育精神融入办学理念、教学内容和产学研实践,不仅能锻造当代女性学生娴洁、慧心与巧智的优良品格,还能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工艺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刺绣;美育;女子高校;设计艺术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女性设计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XJK18QGD003)研究成果。
一、中国传统刺绣的“美育”内涵
刺绣在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作为中国女红文化的代表,其体现出深厚的中华美学精神。清代刺绣名家丁佩曾在其名作《绣谱》中提到:“工居四德之末,而绣又特女工之一技耳,古人未有谱之者,以其无足重轻也。然而闺阃之间,藉以陶淑性情者,莫善于此。以其能使好动者静,好言者默,因之戒慵惰、息纷纭、壹志凝神、潜心玩理。……至于师造化以赋形,究万物之情态,则又与才人笔墨名手丹青同臻其妙”[1]。笔者从多年的工艺实践和认识出发,论述刺绣作为一种工艺的基本特征,总结了刺绣的工艺要求和艺术审美原则,条分缕析地阐释了刺绣具有的陶冶情操的功用价值。具体来看,丁佩所论刺绣的环境要求是“闲”“静”“明”“洁”。“闲”是创作之前的一种自然状态,是保证高质量创作的前提。而“静则其志专而心无物扰,静则其神定而目无他营”。只有在安静、闲适的心态下,创作者才能不被外界干扰,潜心创作。如果说“闲”“静”是对于创作者的内在要求,那么“明”“洁”则是对于外部环境的一种“挑剔”,即光线必须充足、明亮,场地要求干净、整洁,这其中也透露出中国古代深远的哲学思想,恰如老子《道德经》中的“致虚极,守静笃”。
中国刺绣中的工艺美学与艺术思想还通过《绣谱》中记载的“齐”“光”“直”“匀”“薄”“顺”“密”和“能”“巧”“妙”“神”“精工”“富丽”等字眼得以体现。依据这些工艺标准和审美原则,创作者需以审理、度势的观察方法,师造化以赋形,究万物之情态,悉心体察自然生态事物的构成法则,从外在表象中提取其本质规律,最后落实于那一方布帛之上。于是,刺绣那细腻的针脚、生动的图案、排列有序的线条就构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既植根于现实具体的生活,又神往于高远超逸的境界,表现出比原生形态更为多彩和丰富的意蕴[2]。同时,这种意境又是伴随着刺绣者多年的练习、积累和对生活事物的情感依托升华而形成的。特别是在一些用于日常生活装饰的刺绣中,往往传达出吉祥寓意的观念,此观念便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其体现出“美是主体精神与客体自然以及两者间的创造性的和谐统一关系或过程”[3]。
二、我国女子高校的
发展历史及其设计艺术专业教育现状
女子高校是為了培养社会所需的优秀女性人才而成立的一类特殊院校。在我国,女子高等教育源于20世纪初一些西方教会在其传教点创办的教会学校。这类学校招收女生,打破了以往我国女性无机会迈入高等教育学堂获得正式接受教育机会的局面,使得女子接受教育的渠道得以拓宽。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我国召开之后,女子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国各地先后创办了女子院校50余所,基本上形成了大专和本科两个层次,普高、成高、高职三种形式,公办、民办等多种办学体制共有的格局[4]。这些女子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以技能训练为主,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原则,以增进和扩大女性就业为宗旨。如艺术设计类、会计类、外语类、学前教育类、文秘类专业都成为当时女子院校开办的热门专业。
正因为西方教会开创了中国女子院校的办学起点,所以,我国现有的女性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都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一过程从一开始就打上了“西学东化”的烙印[5],即许多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教学内容都照搬西方模式,而失去了中国本土的文化教育特色,其中也包括设计艺术专业。
具体来看,目前无论是综合性大学或是特别的专业类院校、女子院校,其设计艺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仍是以素描、色彩、三大构成为主体;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也多以国外的设计艺术流派或设计师作品作为教学案例,这势必会让学生对本国传统艺术的重视程度不够。事实上,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积淀,饱含着丰富的精神与智慧。从美育与艺术教育层面来看,中华传统艺术创作中的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美善相乐、文质彬彬等思想均可成为指导我们当今艺术与设计活动的宝贵思想;中华传统工艺文化中那种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于当代设计艺术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启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即将实现的今天,培养一批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尤为重要,特别是在以培养优秀女性人才为目标的女子高等院校,更应坚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办学导向。如在中国传统刺绣工艺(艺术)中,展现出天人和谐、尽善尽美、诗性人生的核心价值取向,充溢着女性特有的喜乐情感,体现出一个时代甚至是超越时代的民族审美意识和文化艺术精神,其必能成为引导我国女性美育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将传统刺绣“美育”精神
融入女子高校设计艺术专业教育的思考
基于我国传统刺绣所蕴含的美育精神以及女子高校的办学特色和设计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通过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产学研结合等以探析如何将传统刺绣“美育”精神融入当代女子高校设计艺术专业的教育教学体系之中。
(一)教育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6]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根本要义便是要挖掘其核心价值取向。以具体的书画或工艺美术作品来看,这些作品对于自然的认知并未停留在对自然美的简单描摹上,其强调的不仅是自然对于人的审美价值,更突显出自然与人文的内在和谐互动。刺绣正是如此,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其表达了一种境界,此境界不同于其他艺术的境界,这是一种集心、手、物相应共生的和谐境界。它建立在天人合一、主客一体的思想之下,相别于西方美学站在主客二分和人类主体的视角审视自然。刺绣及其工艺营造的是一个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审美世界”。通过这个“审美世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自然的力量,还能从内在情感出发对自然以尊重和敬仰,从而探索到人在自然万物之中的价值[7]。此外,从发生学角度来看,刺绣可能产生于某些缝纫和织补的工艺中,这与古人的勤俭持家和节俭生活态度息息相关。所以,在教学理念上,需以刺绣中蕴含的传统美育精神和道德伦理态度以强化女性学生内心的思想认知,引导她们树立尊崇自然、生态节俭的正确价值导向。
(二)教学内容
当今的设计艺术专业有很大一部分均脱胎于传统工艺美术。要使得教学内容有所创新就需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以刺绣为例,在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设计艺术专业方向中,并无刺绣方向,但确有工艺美术专业方向,而以女性人才培养为主体的女子高校显然能在此专业方向上有所作为。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就成立了全国首家“湘绣艺术学院”,并开设有“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以招收爱好刺绣的初高中毕业生,并与湖南湘绣研究所等机构合作,邀请著名刺绣非遗传承人来校授课,对接企业,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这势必能给我们带来启示。事实上,在女子高校,其设计学专业下设的每一个方向都能找到与刺绣等女红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如服装设计、产品设计方向,可以教学生探索如何将传统刺绣工艺运用于当代服饰时尚与产品设计中;视觉传达设计方向的教学可将中国传统手工艺、女红文化等进行现代的视觉转化与设计传播;环境设计方向则可将不同地域的刺绣风格、艺术精神与各风格的环境、室内设计相结合,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众所周知,在唐宋以后,尤其在明清时期,我国刺绣逐渐从单一的装饰性工艺发展转化为与书、画等艺术相结合的画绣艺术,这亦为女子高校美术类专业方向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和导向。而在学科交叉的背景下,各专业方向并非只能单向度地纵深发展,还可主动寻求与其他专业方向的横向交叉和融合对接。如可将设计艺术某专业方向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纺织工程等专业团队联合起来成立刺绣技术研发中心,运用大数据、智能算法、建模、材料学等新学科知识以探索刺绣的针法创新、工艺创新、材质创新、风格创新,合力打造新时期刺绣艺术与审美的新表达。
(三)产学研合作
设计艺术专业不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必须与产业、企业融合共进才能彰显其价值。以刺绣来说,其必须不断融入大众的生活才能不被忘记。如湘绣就在社会转型和时代交替中遇到过发展瓶颈,甚至一度消沉,而随着《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文件的出台,让湘绣等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传播者看到了曙光。如今,经过湖南省、长沙市政府的努力,在长沙城北的沙坪小镇成立了湘绣文化产业园,该产业园由政府牵头引领,联合其他社会力量,将长沙市的大部分湘绣企业都迁入进来,形成了一个以刺绣(湘绣)文化、刺绣(湘绣)美学、刺绣(湘绣)学习体验、刺绣(湘绣)展示与消费为主题的文化創意园区,实现了刺绣(湘绣)产业的集聚与抱团发展,推动了刺绣(湘绣)在新时代的华丽转型。而湘绣的发源地——长沙,由于其传媒、娱乐业的发达,已于2017年11月获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称号。借助这一名号的光辉,近些年来到长沙旅游观光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传统工艺和非遗文化也得以在此推广传播(如在长沙市各级博物馆、文化艺术馆和老街都出现了湖湘非遗元素及其创新产品的身影)。所以,女子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女性的优势,结合女性设计师情感丰富与心思细腻的特点,对接各文化场馆和主题教育机构,以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大胆尝试将新材料、新工艺运用于刺绣,借以新的时代题材,开发融入刺绣文化元素的时尚创意产品,以推进非遗女红经济产值的提升和中国优秀传统工艺文化的活态传承。
四、结语
中国刺绣具有独特的风采与魅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砚祖教授曾在其著作《装饰之道》中提道:“刺绣之用,大到庙堂之事,小到鞋帽花边,俗到辟邪肚兜,雅到独幅画绣,刺绣题材,几乎包罗一切。”[8]刺绣作为一种工匠技艺、一种女性文化,它不仅书写着中华民族手工艺壮丽的诗篇,也成为中国女红文化世代相传的典范,具有丰富的精神审美内涵与文化价值。是故,在女子高校,特别是在其设计艺术专业教学中开设刺绣等女红课程,在办学理念、教学内容、专业实践中融入刺绣的美育精神,既能培养当代女性娴洁、慧心与巧智的优良品格,锻造其豁达开朗的心境和情怀,还能有效推动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让其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丁佩.绣谱[M]//《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111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65.
[2]金雅.中华美学精神的实践旨趣及其当代意义[J].社会科学辑刊,2018(6):59-64.
[3]成中英,刘翠丽.中国美学中美的动态化过程:诗画交融的创造性和谐[J].世界哲学,2004(2):85-87.
[4]杜祥培.我国女子大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J].当代教育论坛,2007(3):48-50.
[5]陈桂生.略论教育学“西学中化”问题的症结——三谈教育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J].教育学报,2019(3):3-9.
[6]习近平: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EB/OL].[2020-12-2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8/30/c_1123355775.htm.
[7]高晓雨.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价值取向及其美育意义[J].美与时代(下),2020(6):4-8.
[8]李砚祖.装饰之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422.
作者简介:肖宇强,博士,湖南女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