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要以全面深化改革回应时代要求
2021-05-17吴键
吴键
摘要: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以全国近三亿青少年学生为实施主体,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为重要立足点,以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同时基于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现实背景,体教融合是必然趋势。体育专业人才,不仅仅要取得奖牌,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文化素养,能够展现中国文化,而教育方面,不可片面追求升学率,体质健康的关注度要提上日程,培养体魄强健、人格健全的青少年。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体教融合;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03-0006-03
2020年8月31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体教融合”),就推进青少年体育提出诸多重大改革意见。此举引起体育界、教育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事实上,2020年8月以来,涉及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文件密集出台,有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的《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等。
这一系列涉及青少年体育的文件的集中出台,整体表明青少年体育工作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应当明确,随着社会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成效,许多曾经给中国青少年体育带来重大影响的政策、路径将被调整、更新。更重要的是,青少年体育需要实施全面深化改革,以适应中国社会全面进入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以,解读“体教融合”,需要将其置于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的高度去理解,需要从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角度去思考。
一、体教融合政策出台的背景
(一)政策出台的最大背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其中,明确提出要达到“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个目标。
从长远看,对照这个目标不难发现,无论是教育还是体育部门,两个部门的青少年体育工作都要承担巨大责任,这也正是两个部门今后一个时期为之奋斗的方向。
(二)政策出台的现实背景是要解决青少年体育面临的困境
从现实看,要实现2035年的这些目标,青少年体育工作亟须解决面临的三个难题,才能为总体上实现目标奠定基础。
其一,体育大国地位能不能保持,“金牌”还能不能持续获得,集体类体育项目,尤其影响力特别大的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冰球等,能不能提升竞争力,从而达到体育强国目标。
其二,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体能,能不能有效扭转持续下降的趋势,真正达到青少年一代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强国目标。
其三,体育对人的培养、促进价值能否得到真正的认同并付之于教育实践,从而有效提升青少年一代人格健全、心理健康,使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二、体教融合的意义
(一)青少年体育工作回归教育
“体教融合”最重要的意义,是把体育总局领导的竞技体育工作和教育部领导的学校体育工作,统一到“育人”这个根本任务,即统一到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这个根本宗旨和任务上。面向青少年的体育工作,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学校体育,不能再脱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二)保证青少年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体育部门而言,一切向金牌看齐的做法要纠正、要改变。因为竞技体育除了培养优秀运动员,还要让青少年接受基础教育,接受职业培训,还要培育健全人格,让他们能在社会立足。
对于教育部门而言,一切向分数看齐的做法要纠正、要改变。因为除了提高高考成绩,还要让中小学生具有健康的身体、坚强的体魄,还要具备顽强的意志和有文化内涵的体育精神,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从长远看,单一的唯金牌论、唯分数论,急功近利的做法都不可持续,不利于教育强国、体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健康中国的建设,更不利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体教融合发展的关键点
建设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是体教融合发展的关键点。正如体教融合文件中提出的,要遵循“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原则去推进体教深度融合。
(一)要改变两个系统指挥、两个系统运行的格局
首先,要改变青少年体育目前两个系统指挥的局面。目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包括运动训练、文化学习、体育竞赛等归体育部门负责;普通中小学的学校体育,包括課堂教学、课外活动、课余训练、体育竞赛等归教育部门负责。总体上讲,两个指挥系统各自独立,互不干涉。但是从长远看,在涉及后备人才培养问题上,这种状况下的运行将阻碍国家竞技人才的成长。
其次,要改变青少年体育目前两个系统独立运行的局面。目前负责青少年体育的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不能建立相互沟通、互联互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教育部门从中小学校课余训练成长起来的青少年运动员,由于教育部门的条件制约,如果不进入体育部门,专业就可能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但是一旦进入专业体系,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成才,中途退役,就很难回到教育系统,即使回到教育系统,也会因为中断文化学习而不能适应教育系统的要求,从而影响职业生涯。从娃娃开始就进入体育部门竞技体育系统的青少年,由于文化教育缺失,如果不能成才中途被淘汰,学业难以接续,将影响升学和就业;即便成才,一旦退役,由于体育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大部分人将进入再就业状况。
(二)要建立统一管理的融合体系
融合体系是指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这个体系用一句话来概述就是:以国民教育体系来解决体育部门、教育部门的问题,把竞技体育体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系统性的深度融合推进青少年体育整体发展。
具体来说,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再不能脱离家庭、脱离学校、脱离社会。脱离教育体系的青少年体育对于整体而言,是得不偿失的。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建设,是新时代体育改革、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是适合中国国情、促进青少年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步骤。体教融合将把教育优先发展和体育举国体制两大优势结合起来,是在体育产业还不是国家重要产业的现实中兼顾青少年运动员培养和青少年体质健康合作共赢的重要探索。
四、体教融合政策的重点
融合是为了解决不融合的问题。因为不融合,各自为战,资源不能共享,政令不能畅通,导致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工作低效甚至不可持续。融合就是打破隔绝,重要的具体做法有六个方面。
(一)统一组织领导
20lO年12月11日,青少年体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建立。联席会议由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体育总局为牵头单位,还包括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等15个部门和单位。“3+12”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要从根本上解决不能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体育部门,都不能偏废。青少年运动员不能脱离国民教育体系,不能不接受文化教育;普通青少年不能不接受完全的、高质量的体育教育。
(二)统一体育赛事
竞赛是青少年体育的灵魂,是体育文化集中展示的平台,也是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从2021年开始,将建立一个新的赛事平台,打破以往体育部门主办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与教育部门主办的学生体育赛事的隔阂。例如,将把青少年足球比赛和校园足球比赛合并为青少年校园足球比赛,比赛由教育部门、体育部门联合主办。
(三)统一运动员注册
所有的青少年都必须被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从2021年开始,将建立基于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运动员注册平台,打破以往体育部门、教育部门两个运动员注册系统相互封闭、各自独立的情况。在这个平台注册的运动员,按照相关规定,有资格参与国内教育部门、体育部门主办的各种赛事。
(四)统一运动员等级标准认证
赛事融合之后,所有参赛运动员的成绩都可以得到统一标准的运动员等级认证。改变以往体育部门赛事认证运动员等级机会更多、更容易的局面。运动员等级认证涉及青少年升学等重要问题,严格规范、统一标准、公开公平的认证制度是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内容。
(五)人力资源共享
教育部门握有教育资源,体育部门拥有运动专业资源。打破人力资源互通壁垒,可以分别解决困扰体育、教育部门的难题。将后备队伍建到优质学校、优秀教师到体校任教、确保体校教师的职业发展等多项措施,可以保证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优秀退役运动员、高水平体育教练进入学校,到普通中小学任教,可以弥补体育师资不足、专业水平不高的不足,他们将专业技能带进学校,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体能发展,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六)运动员培养与升学结合
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要有好的环境、好的教练,尤其是集体类项目,要与相近水平的同伴共同成长,还要有稳定的保障团队。“一条龙”训练体系,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但是,由于体教各自为政,“一条龙”始终没有真正落实。从2021年开始,将鼓励各地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由小学、初中、高中组成对口升学单位,开展相同项目体育训练,完善运动员培养体系与升学“一条龙”结合,解决体育人才升学断档问题。如目前校园足球的设置,要求各地按高中、初中和小学1:3:6的总体布局进行匹配。当然,上升通道顶端层还要有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为引领。
五、体教融合政策落实的难点
仅就体教融合单一文件本身而言,文件中提出的打破体教隔绝的各种设想、路径、办法、措施等比较全面,也有针对性。但是如果把这个文件放在国家教育政策体系里来看就会发现,有些设想是行不通的,至少在短时间内行不通。原因有两个:一是体教融合的政策与现有其他政策相互抵触,存在“政策打架”现象;二是政策实施还不具备必要的前提条件。所以,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还有待细则出台,才能保证政策真正落地。从目前看,至少有三个政策“不兼容”问题亟待解决。
(一)升学通道与划片入学之间的矛盾
校园体育特色学校整体布局、青少年运动员培養“一条龙”体系建设的设想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但是与现有划片入学政策不兼容,尤其与小学升初中政策相抵触。一些地方的初中、高中招生政策,一刀切地规定不能招收体育特长生,这样的做法不利于人才培养。
(二)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存在各种制度障碍
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各级各类学校担任体育教师,尤其是进入中小学担任专职、兼职体育教师,当然是解决师资不足的重要途径,但是在现实中存在事业编制、教师资格、财政来源等各种瓶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体育、教育部门自身难有作为,需要联席会议制度其他成员的实际性支持。
(三)体育教师课余工作取酬与禁止教师课外辅导之间的矛盾
支持中小学建立体育俱乐部,鼓励体育教师在俱乐部工作并获取合理课余、课外工作酬劳与现行禁止所有教师从事课外辅导并取酬政策不兼容。在职教师课外辅导禁止令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取消、放松。
另外,文件中提到的运动员统一注册资格、学生运动水平认证标准等,目前还是设想,还没有可以实行和施行的具体方法、统一平台和规范标准。
因此,真正实现体教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