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跑出“加速度”
2021-05-17伟凤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
4月,正值育秧时节。
在江西省吉安县敖城镇茶园村,伟凤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喜凤正在工厂化育秧基地的大棚里查看秧苗长势,一株株青绿色的小秧苗在育秧设备的帮助下,均匀地吸吮着水分和养分。依靠电力的驱动,每一层、每一行秧盘循环移动。同时,培养土被传送进机器,经过浸泡的谷种也被均匀地播撒进秧盘。“建设高标准农田前,机器下不了田,只能靠人工耕作,劳动力成本高,双抢时节还耽误农时。现在好了,土地平整连片,全程机械化,省力省心!”黄喜凤说。黄喜凤是乡亲们眼中的种粮“女状元”。她深知要想在这一行干出名堂,光靠吃苦耐劳是不够的,还要靠规模、靠效率、靠品质。2015年,她拿出500万元积蓄,流转土地2200余亩,成立了伟凤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
这里的农民春耕不买种子
敖城镇的种粮大户王振并没有像往年那样,隔三岔五跑农资店张罗买种子的事情。“过去春耕要选种、买种,还要自己育秧,现在是直接向伟凤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买秧苗,他们还负责插秧。”早在春节前,王振就和合作社签约了一张“春耕订单”,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由合作社负责提供秧苗以及统防统治的社会化服务,等到粮食丰收后,王振再以市场价格回售给合作社。“以前只听说过建筑工程外包,没想到现在种田也能外包。”谈起春耕的变化,王振感慨道,种田再也不用“肩挑背扛”,甚至还可以当起“甩手掌柜”。王振算了一笔账,过去人工抛秧,600多亩水稻要请60多个人,平摊下来亩均成本300元左右,现在有合作社开展机插服务,每亩地只需花费210元,光是插秧这个环节就能省下90元。王振介绍,他身边有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选择“春耕订单”的模式,种粮成本大大降低,关键是还不用担心卖粮难。从“买种子”到“买秧苗”,一纸“春耕订单”背后,折射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市场化程度正在不断提升。
在吉安县敖城镇伟凤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的育秧车间里,育秧流水线正在高速运转,工人们正在加底肥、洒水、盖肥,一盘盘成品秧盘通过流水线迅速生产出来。而在旁边的育秧大棚里,一畦畦绿油油的秧苗摆放齐整、长势喜人,这批秧苗一周后就可以直接移栽至田间。合作社负责人黄喜凤介绍,前段时间又接到邻县一位种粮大户的600亩订单,工人正开足马力为客户“赶制订单”。“我們刚引进工厂化育秧设备的时候,只有不到500亩的订单,随着大家开始接受这种模式,目前订单面积已经发展到将近2000亩。”黄喜凤说,现在合作社有烘干机、高速插秧机、育秧流水线等机械化设备,除了满足合作社种植的2000余亩水稻之外,还为周边种粮大户提供社会化服务,进一步降低他们的种植成本。和传统育秧相比,工厂化育秧不但能减轻农户的劳作强度,而且统一选定品种、催芽管理的秧苗折损率低,品质和产量更高,有利于机械化耕作,从而实现增产,因此通过订单将农事生产各个环节进行“外包”,已经成为田间地头的新风尚。随着农业机械化日益普及,通过订单将分散的小农户集中起来规模化经营,引入现代生产要素改造小农户,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提高产量、链接市场。
推行“一领办三参与”产业模式
合作社在取得成功后,心心念念的是父老乡亲们。合作社按照“一领办三参与”的产业发展模式,即由合作社领办,村干部、贫困户、农户参与的产业合作模式,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按照“一领办三参与”的产业发展模式,主动吸纳贫困户77户以劳力入股合作社,并按照入股资金的10%每年给予其固定分红。粮食合作社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年用工量在1万人次左右。为让贫困群众分得一杯羹,合作社聘请了21名贫困户长期务工,让他们获得除股金分红外的二次收入,参与贫困群众实现年均增收3500元。
发挥土地最大效益
针对如何种出优质产品,如何发挥土地最大效益,是合作社一直潜心钻研的课题。合作社拥有2000多亩土地,如果都能充分利用起来,效益一定十分可观。在高质量完成早、中、晚稻栽植收割的基础上,冬闲时节在土地上种上了油菜、有机花菜、甘蓝、莴苣、西蓝花等经济作物,显著提升了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除此之外,合作社还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始终坚持品质至上的理念。基地生产的水稻及蔬菜、玉米通过了国家有机认证,获得了有机认证证书,极大提升了产品影响力与含金量。如今,合作社每年产值400余万元,净收益达80余万元。
经过六年的发展,合作社被评为县“巾帼农业创业示范点”和市“双学双比先进集体”。“目前农业种植风险大收入小,应该要引起社会各界更多的重视,不论是种植大户还是小户,只有保持了付出与收入的平衡,才能提高务农人员的积极性。”黄喜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