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模式为沂蒙老区振兴积蓄力量
2021-05-17孙志智姚静
孙志智 姚静
编者按:2020年中央农广校面向体系征集遴选了50个优秀发展典型案例,本期专题推介四个典型案例,其中既有老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又有科研院校农科教协同发展经验,既有“校乡联动”培育高素质农民,又有“三三结合+八精准”的夏邑模式。这些案例从不同角度反映农民教育培训现状,为体系更好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近年来,临沂市农广校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创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模式,努力破解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人才短缺的瓶颈问题,探索形成了“443”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紧紧围绕农业发展方向,分类精准培训,着力创富型、带动型、骨干型和服务型等“四型群体”培训,切实增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精准性;抓好“四个强化”,切实确保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实效性;搭建“三个平台”,切实激发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创业活力。
一、着力“四型群体”培训
(一)着力“创富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临沂市农广校积极开展创业创新培训。依托各类农民培训项目,以有志从事农业的返乡创业青年、回乡创业大中专生、退役军人等为对象,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互联网+农村电商”等新产业,开展有利于激发创业激情、丰富农业创业项目选择的农村创业技能培训。近五年来,累计培训农村创业人才3600人。从2017年开始,临沂市农广校与临沂大学联合,每年对400名获得初级职业农民证书、产业规模较大、致富能力较强的农村实用人才开展素质提升培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创富型”的农村实用人才。兰陵县的优秀“鸿雁”人才宋善玲2018年返乡创业,多次参加农广校组织的各类创业培训和现代农业创业创新大赛,不仅提升了自身经营管理水平,而且她自主研发的水培花生芽种植技术,带动了当地贫困户年增收6000多元,带动100多名妇女创业就业。
(二)着力“带动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近年来,临沂市农广校围绕全市乡村振兴重点任务,以提高农村“两委”干部创新发展能力为目标,对村居党组织书记、经济薄弱村书记、驻村第一书记等人员开展培训工作。课程设计以农村党建与政策法规、美丽乡村建设、村级事务管理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要内容,帮助村干部提升党建引领能力、拓展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培养了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能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优秀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蒙阴县垛庄镇孙家峪子社区村支部书记王铭聚就是其中一位优秀代表。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王铭聚书记牵头创办蒙阴县聚利果品合作社,实施“现代果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发展千亩矮砧苹果示范园,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设“数字果园”,通过土地入股经营分红、吸納务工、集体收益再分配帮助贫困户实现了增收脱贫。
(三)着力“骨干型”高素质农民培训
临沂高素质农民牛庆花初中未毕业就因家庭贫困辍学,只好外出打工,婚后回家养了10多年的猪。2015年11月,牛庆花报名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通过参加培训,认识到“原来在网上也能把山里的东西卖到全国各地”。2015年底牛庆花开始经营“孟良崮果园”淘宝店铺,2019年销售额就达到1200余万元,还带动了周边上百户贫困村民共同致富。新华社和新闻联播先后报道了她的事迹,称赞牛庆花是新时代的“沂蒙扶贫六姐妹”。临沂市农广校正是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对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和后续跟踪服务,培养造就了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四)着力“服务型”农业岗位技能人才培训
临沂市农广校结合各类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围绕种植业、畜牧养殖、农机作业、农资企业、农村电商、社会化服务等行业需求,开展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职业技能培训与评价,培养了一支持证上岗的高技能农村实用人才。
临沂市沂南县恋老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兆举,2012年从城里回乡从事果树种植,但苦于缺乏种植管理技术,一直收效甚微。后来她多次参加临沂市农业经理人、青年农场主、农村妇女致富带头人等专题培训学习,成为当地远近有名的农业技术员,经常到田间地头手把手为群众讲解果树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控等技术。2020年她组织沂南县17名优秀高素质农民发起成立了沂南县农产品产销协会。协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农民销售。即协会帮助其他成员在线推广产品,以协会名义统一定价销售,专车配送;协会在线下将农产品分别以单品和礼盒两种形式进行销售,一个果蔬礼盒60元,一天配送200多箱,真正帮助广大种植户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
二、抓好“四个强化”
(一)强化培训对象精准性
临沂市农广校围绕乡村振兴和主导产业发展,开展技术需求调查摸底,建立农村实用人才技术需求数据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组织县域内有意愿、有需求、有基础的农村实用人才报名,把姓名、性别、年龄、地址、产业及规模等信息登记汇总,分产业、分类型精准遴选培训对象。
(二)强化培训体系的多元性
临沂市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农民田间学校等教育资源作用,构建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实用人培训体系。2014年以来,临沂市农广校整合资源,依托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全市建立了140所农民田间学校和80个实训基地,覆盖了果树、蔬菜、花卉苗木、茶叶、中药材、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美丽乡村建设等主导产业,为全市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提供了全方位的实训平台。
(三)强化师资队伍的专业性
临沂市农广校成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讲师团,采用“自愿申报、师资培训、逐一试讲、专家审核”的程序,在全市遴选一批熟悉“三农”、具有一定资质、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培训教师,培训班择优聘请授课。2020年聘任临沂大学、临沂市农科院等科研推广单位的高层次专家教授以及土专家、田秀才成立全市高素质农民培训专业教研组,建立了市级首席讲师负责制。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讲师团考核和退出机制,及时淘汰不合格人员,补充增添优秀师资,确保教师整体水平。
(四)强化教学资源的多样性
近年来,临沂市农广校分层次、分产业、分类型开发线上线下多媒体多形式教学资源,多次举办教师讲课比赛、教学课件和微课制作培训评比等活动,教师课件和微课制作水平大大提高,为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培训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积极探索线上训练营培训新模式。2020年为适应疫情防控要求和满足农民培训需求,临沂市农广校积极拓展农民教育培训新途径,遴选有一定互联网应用基础、学习积极性高、能自主完成网上学习的学员参加线上培训训练营,训练营历时一个月,初步建设了一支教学支持服务团队,为进一步提升远程教育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
三、搭建“三个平台”
(一)搭建政策支持平台
临沂市农广校争取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局联合下发了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的意见,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政策扶持、评先树优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充分调动农村实用人才积极性。一是做好职业认证,对受过技能培训的对象进行职业技能认证,合格的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纳入县市级农村实用人才库,在土地流转、外出培训、项目资金、推荐就业、领创农业产业等方面优先考虑。二是推荐职称评定和沂蒙乡村之星评选,积极搭建平台,推荐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参与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和沂蒙乡村之星评选,获得职称的职业农民,优先获得信息技术、融资支持、产品推介服务,优先安排学习培训,优先获得财政资金支持项目、政策补贴等,被评为“沂蒙乡村之星”的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纳入全市高层次人才库,优先推荐为各级劳动模范、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充分激发了农村实用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搭建为农服务平台
一是结合各類农业扶持项目,围绕培训对象生产需求开展全周期跟踪指导和服务,引导农村实用人才成立了粮油、果蔬等专业协会、优质农产品产销协会、乡村振兴农村电商联盟等平台,实现抱团发展。二是拓宽服务形式,开展了以农业金融信贷推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客空间、座谈交流、现场教学等为主的跟踪服务活动。三是协商农商银行创新推出了“新型职业农民贷”“农村创业贷”,帮助农村实用人才解决贷款难、融资难问题。
兰陵县高素质农民、乡村振兴“鸿雁”人才张清华,在2019年2月因产业发展需要,使用兰陵农商银行提供的优惠贷款30万元,用于新品种辣椒苗繁育推广和温室大棚改造提升。提起这笔贷款,张清华感慨颇多:“很多农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需要从银行贷款,以便扩大再生产。那笔30万的贷款,可是帮了我大忙!”目前,张清华已在全县示范推广种植“清华一号”辣椒新品种两万余亩,经济效益显著。
(三)搭建宣传推介平台
临沂市农广校充分利用媒体,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宣传;与临沂日报、临沂电视台联合开展“走进高素质农民、服务乡村振兴”专题系列宣传活动,开展“十佳、百强”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活动,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微信群等平台,广泛宣传支持农村实用人才的相关政策和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典型事迹,激发了农村实用人才带领群众致富增收的积极性。
四、“443”模式成效显著
近五年来,临沂市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高起点谋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临沂市农广校“443”培训模式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至2019年,临沂市共培训创新型农村实用人才8000余人,带动型农村创业人才7000余人,骨干型新型职业农民2万余人,服务型农业岗位技能人才1万余人。涌现出了全国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兰陵县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新时期沂蒙扶贫六姐妹、蒙阴县晏婴故里果树合作社理事长牛庆花,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罗庄区嘉盛家庭农场场长张萍等一大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他们带领着乡亲父老群众脱贫致富,携手走向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山东省农广校临沂市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