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代景德镇高温颜色釉瓷

2021-05-17

陶瓷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釉瓷釉料龙纹

张 云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市,333000)

0 引言

元代统治者对瓷业十分重视,特别设立了浮梁瓷局,加强了对景德镇瓷业的管理再加上景德镇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景德镇制瓷中心的地位逐渐确立起来。元代虽历经的时间不长,但却是景德镇制瓷技术创新的转折点,在颜色釉方面除了沿袭宋代的制瓷工艺外,也不断推陈出新,出现了像卵白釉瓷、铜红釉瓷和钴蓝釉瓷等烧成难度较高的高温颜色釉瓷。在高温环境下,窑炉内的环境变化及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会加剧陶瓷烧成的困难程度,而景德镇在胎釉制作工艺、烧成技术等方面不断尝试和突破,最终烧成稳定的高温颜色釉。除此之外,烧成技术也得益于瓷胎配方的改进,元代瓷胎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得瓷胎的烧成温度有所提升,在高温下不易变形,稳定性更好,促进了高温颜色釉的发展,为明清颜色釉达到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元代出现的这几种高温颜色釉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

1 高温颜色釉瓷

颜色釉瓷,是专门以色釉作为装饰的瓷器。①釉是披在陶瓷表面的一层玻璃质外衣,烧成后表面呈现光滑的质层,但加入了可以呈色的金属矿物质后,在火的培育下便散发出亮丽的色泽,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称之为颜色釉。在不同温度下,便会呈现不同的色彩,颜色釉按照烧成的温度可分为高温颜色釉和低温颜色釉,高温颜色釉瓷是在1250 ℃以上烧制而成。因为是在高温环境下,所以对釉料和胎质的要求就更为严格。高温颜色釉的呈色会因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不同的变化,比如烧成温度、烧成气氛、釉料的不同配比、施釉的厚薄、放置的位置等。高温颜色釉除了丰富的色彩外,它还具备瓷质坚硬、莹润光泽、颜色沉稳的特点,并且相比于低温铅釉,高温色釉釉料和胚胎结合更牢固、化学稳定性更好。景德镇高温颜色釉的发展,在元代经历了重要的转折点,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 元代景德镇高温颜色釉瓷种类

颜色釉瓷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青釉,因原料中含有适量铁,铁在高温还原气氛中呈现青绿色,后期把这类最早的呈青绿色的颜色釉瓷称为原始青瓷。青釉发展至晋唐及以后就出现了一系列青釉色系,比如晋瓯窑缥瓷,唐越窑青瓷,宋代龙泉窑的粉青和梅子青等都属于青瓷系。而景德镇颜色釉的发展也是由青瓷开始演变,北宋景德镇窑烧造的青白瓷釉色白中带青、青中透白介于青白二者之间,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创烧而成的高温颜色釉瓷。高温颜色釉发展到元代,在继承宋代青白釉的基础上,创新烧制出釉色丰富的高温颜色釉包括卵白釉、铜红釉、钴蓝釉等,因元代在胎质和釉料的配方上都有了极大的改善,为高温颜色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元代景德镇高温颜色釉的发展开启了明清颜色釉高度发展的先河。

图1 卵白釉瓷高足杯

图2 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

图3 红釉刻花云龙纹梨式执壶

2.1 卵白釉

早在宋代景德镇以烧制青白釉闻名,在青白釉的基础上,元代景德镇开创了一种新的白釉色——卵白釉,因其釉色乳白如蛋壳,釉面呈失透状、白中微泛青,故名。此外还被称为枢府釉,系元代官府机构枢密院定烧,且在出土的元代卵白釉瓷上大部分印有枢府字样故又称为枢府釉瓷。明初曹昭《格古要论》“古饶器”条说:“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新烧大足素者欠润。”②意思是元代烧制的白瓷以印有枢府的卵白釉瓷为最佳,可见卵白釉瓷在当时受追捧的程度,还见此间卵白釉烧制的器型大都为小足印花。卵白釉瓷大都为碗、盘、盏托、杯、折腰器、高足杯等这类的小型器件,后期也发现了较大型的造型,如罐、炉、瓶等。卵白釉瓷在制作上的特征是圈足小,足壁厚,削足规整,足内无釉,底心有乳钉状突起。③

卵白釉瓷的装饰工艺大多为印花、刻花。装饰的纹样也以龙纹、云纹、植物纹以及花纹为主,但因卵白釉是呈失透状故面中纹样并不是清晰可见的。

宋代白釉中钙氧化物含量高使烧出来的釉色呈透明状,而元代卵白釉中钙氧化物减少,增加了钾、钠氧化物,使得釉面呈现的是失透的状态,呈乳浊状,似鹅蛋色,不尽是透明的光泽感,所以内里装饰的纹样也模糊不清。在瓷胎方面,元代在瓷石中加入了高岭土,使得烧成的温度有所提高,减少了胚因高温变形的几率,增加了胚胎和釉料结合的稳定性,实现了从软质瓷到硬质瓷的转变,卵白釉瓷的生产也逐渐趋于向高质量发展。在歙县出土的两批元代瓷器中,就有许多卵白釉瓷,其中高足杯是元代常见的器型。卵白釉高足杯(图1),高9.5 厘米,口径11.2 厘米,底径3.9 厘米,腹深3.8 厘米。釉色纯白,胎质细腻。竹节状喇叭形高圈足。内壁中心印一几何形花卉,周围印两条追逐中的云龙,龙身细长,曲度较大。④另有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元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图2),口径17.8 厘米,足径11.4 厘米,内外施釉,圆盘中心印有生动的五爪戏珠龙纹的形象,龙纹外一圈印有双线卷枝托八宝纹,盘内刻有对称铭文“太禧”字样,花头有规则的依次向上向下,胎质紧致细腻,釉色莹润失透。卵白釉发展到元代后期釉料中含铁氧化物有所减少,青色逐渐褪去,釉色更加趋于纯白,而后发展为明永乐的甜白釉。在卵白釉的蜕变中我们可窥见它们的延续性,而这样的延续过程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印记。

图4 元蓝釉金彩月影梅纹杯

图5 元蓝釉白龙纹梅瓶

2.2 高温铜红釉

铜红釉瓷是以含铜的矿物质釉料为着色剂,在高温的还原气氛中呈现为红色的陶瓷制品。铜红釉瓷首次出现于唐代长沙窑中,但并不是将铜作为釉料来使用而是作为釉下彩红色来装饰,并且胎不耐高温,烧成温度不高,致使釉色不稳定,呈现斑点状。到了宋代,钧窑烧出的铜红釉发色不纯正,大都是红中带紫,虽有意往纯红釉方向靠近,但烧成技术还不完善和熟练。而要烧制出呈色效果鲜明的红色需要高超的工艺,这不仅与釉的配方比例有关,其烧制的复杂程度还与高温窑火中产生的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有关,十分考验窑工们的烧成技术。

元代景德镇制瓷业的迅速发展,也体现在红釉瓷上,此间烧制出来的铜红釉瓷突破了之前宋代发色不均匀,釉流淌的现象,创造性的烧成了釉色稳定、通体一色的铜红釉瓷。现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红釉刻花云龙纹梨式执壶(图3),通体高12.5 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5.3 厘米,梨形,圆腹,圈足。执壶为如意式柄,壶盖顶系宝珠纽,侧边有小圆环孔和壶柄上小圆环孔可用绳相连。通体施以红釉,釉色莹润鲜艳,在壶身腹部刻有五爪云龙纹。

铜作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呈绿色,可见于汉代的铅绿釉,属于低温氧化反应,而在还原气氛中铜呈红色并以胶体形式附着在胚体上,呈鲜艳的红色,就是我们所说的高温铜红釉瓷。其中要经历从氧化期到强还原期再到弱还原期阻止铜的再氧化,在高温中使颜色逐渐变为红色,最后从高温到冷却阶段使釉色保持住红色,使之最终能烧成鲜艳的红色。这一过程的复杂程度至使元代烧制出来的高温铜红釉较少,制备铜红釉的工艺技术还在不断的探索中直至明清铜红釉才大放异彩,出现了永乐、宣德祭红釉等高温铜红釉,色泽明亮如宝石。元代景德镇铜红釉的烧制为明清铜红釉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继承与发扬。

2.3 高温钴蓝釉

高温钴蓝釉瓷是用含钴的氧化物为着色剂,高温一次性烧成,色泽纯正饱满。蓝色作为冷色系早期在陶瓷装饰中并不多见,大部分用钴着色作为辅助颜色,并不是纯以蓝釉为主色调,可见于唐代著名的唐三彩中。唐代蓝釉中以铅作为助溶剂,熔点较低系低温烧制,釉的粘性不大,因此釉和瓷胎的附着力不是很强,易脱落。元代景德镇则开创了高温钴蓝釉,用的釉料为石灰碱釉,参入了碱性矿物质钾和钠作为助溶剂。相比于以铅为助溶剂,元代景德镇使用了碱金属氧化物为助溶剂,高温下釉粘度增强,增强了与瓷胚的附着性,釉不易流动,可以施加厚釉,呈色效果更佳,釉面烧成后更显细腻和沉稳。

元代钴蓝釉瓷存世很少,保存下来的大都为珍品。在装饰上大多采用蓝釉金彩和蓝釉白花这两种手法。现有元蓝釉金彩月影梅纹杯(图4),蓝釉为地,绘有描金梅花纹,色泽浓厚深沉,釉质坚实莹润。这件杯器入窑两次烧造而成,先是通体施蓝釉进窑高温煅烧,再用金彩在杯体外围描绘梅花纹,再进窑第二次低温烧成。另外还有现存扬州博物馆的元蓝釉白龙纹梅瓶(图5)通高43.8 厘米,口径5.3 厘米,系小口外折,短颈丰肩,肩以下渐窄,瓶上刻有戏珠龙纹,生动形象,龙纹上施以白釉,除龙纹外,全身布满钴蓝釉,釉色鲜亮,蓝白相间,形成鲜明对比。龙纹采用刻花工艺,略凸出于釉面,全身细长弯曲形象生动。

元代钴蓝釉的发展为后期明清开启了丰富的蓝色系釉,如宣德祭蓝、洒蓝,嘉靖回青等。

3 结语

元代景德镇瓷业的创新和繁荣离不开元政府对瓷业的重视和支持,特别设立浮梁瓷局,加快了元代瓷业发展的脚步。由于元代经济的快速恢复,对内、对外贸易的扩张,拉动了陶瓷贸易的增长,促进了景德镇瓷业的发展,使得景德镇制瓷中心的地位逐渐确立起来,总的来说元代景德镇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元代景德镇烧制的青花、釉里红、高温颜色釉瓷在陶瓷发展史上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最为特别的该属高温颜色釉,它打破了早期低温烧制呈色不稳定的局面,不仅丰富了颜色釉色系,成瓷质感也提升了一个高度,这就包括卵白釉、高温铜红釉以及高温钴蓝釉瓷。它们的创新烧制为元代景德镇陶瓷业添下了缤纷的一笔。高温颜色釉发展的历程不仅凝聚了每代陶瓷人的匠心还体现出土与火的热情,为明清颜色釉瓷高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熊廖.中国陶瓷美术史[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292.

②冯先铭. 中国陶瓷[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51.

③刘新园:《蒋祈<陶记>著作时代考辩》,《景德镇陶瓷》《陶记》研究专利刊,1981 年总10 期.

④叶涵鋆,夏跃南,胡承恩.歙县出土两批窖藏元瓷珍品[J].文物,1988(05):85-88+105.

猜你喜欢

釉瓷釉料龙纹
建窑黑釉瓷的发展与传承*
传统龙纹图样的现代平面设计研究
瓷器上的龙纹
从黑釉瓷盏看宋代茶文化
河北泊头十里高遗址发掘简报
渗花釉料及其制备方法、渗花抛釉砖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抗菌陶瓷釉料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高透强化白陶瓷釉料及制备、使用方法
安徽繁昌窑青白釉瓷炉研究
浅谈元青花龙纹三式在器物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