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的表征与隐寓:明清时期民窑青花陶瓷鹿纹的艺术解读
2021-05-17薛圣言
陈 晶 , 薛圣言
(1.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景德镇,333000;2.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333000)
1 鹿纹与鹿纹陶瓷的溯源
“鹿”是常见又叫人喜爱的哺乳动物,其四肢细长而尾短,雌鹿无角而雄鹿有角。我国是世界上饲养鹿较早的国家,自商周时期就有训鹿的记载,常见的有梅花鹿、水鹿、白唇鹿、马鹿等等。古代诗文中多有关于鹿的记载,如《说文》中有“鹿,山兽也”,《小雅·鹿鸣》中的“呦呦鹿鸣”和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等,可见鹿自古便广得人们的喜爱,因此在传统工艺美术品中常见鹿的身影。在历代艺术品中除了在造型上多见鹿的写实与抽象运用外,更多见于历代壁画、绘画、陶瓷、玉器、金银器等工艺品。
在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彩陶中就有丰富的动物纹样,包括鱼纹、鹿纹、鸟纹、蛙纹、人面纹、鸟鱼纹等。在古代北方的猎牧民族中,红山诸文化中鹿崇拜习俗和现象频繁出现,包括很多以鹿纹为装饰的陶制礼器。在中国源远流长的陶瓷纹饰发展中,鹿纹虽然不如“龙凤”具有主流纹饰的地位,但因其具有美好、灵瑞的自身魅力,在传统陶瓷的纹饰表达中也相当多见,秦汉时期,大量的画像砖、瓦当上辅以鹿纹为装饰纹样,鹿纹作为羽人伴侣和升仙的角色装饰于墓室的壁画中。特别是自明代以后,陶瓷绘画技法愈加纯熟、精炼,陶瓷上的各类装饰纹样也交相辉映,各显其彩,而鹿纹在陶瓷器皿上的广泛运用,说明鹿纹在中国陶瓷传统纹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 明清时期民窑青花鹿纹的艺术表现特征
鹿纹在陶器上的装饰自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到了明清时期青花绘画装饰方法在陶瓷上的大量应用,特别是明晚期至清代民窑青花器物上出现了相当数量的鹿纹,一方面说明民间百姓对青花的喜爱,另一方面也可见鹿这一具有特殊意义动物纹饰的价值。
民窑青花瓷大都出自于一些民间艺人之手,提供的对象是生活中的平民百姓,人们的需求都趋同于实用、幸福、乐观的生活观,因此大量的民窑青花鹿纹陶瓷都与官窑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鹿纹陶瓷表面看上去虽然粗糙,质地不够细腻,但大都是工匠们一气呵成,在这些碗、盘、杯等生活器物中,不同的鹿纹图案、形式下艺人们具有趣味性的思想,这些思想是自由的、洒脱的、玩味的。如图1 是三片古松伏鹿纹的青花残片,清代类似这样的鹿纹与古松结合的残片相当多,有趣的是从这些绘有不同风格、特点、神态的鹿纹中,你能联想出不同民间青花艺人的思想状态,第一片古瓷片的鹿眼睛大而突出,鹿耳朵为小圆形,鹿角遒劲洒脱,古松相当抽象,周围环境也简练得只剩一些线条;第二片瓷片的鹿可爱乖巧,似乎仰天鸣叫,鹿身有突出的毛刺,古松绘制较为仔细精美,旁边还添加了灵芝草石等景物;第三片瓷片的鹿绘制较为朴实,整个鹿的眼睛、鹿角、鹿耳和身体结构都较精细,松树简练洒脱,旁边也绘有简单的草石。从这三片题材相同的民窑青花残片中,可见古时工匠艺人们绘画时候主观意愿的特点,有时喜爱夸张,有时喜爱乖巧,有时喜爱朴实,从这些留下的历史足迹中我们能发现明清时期人们创作时浓厚的情趣味和人情味,恰恰是这些并不那么精巧又自然天成的民间陶瓷,让我们欣赏到大众老百姓真实生活中的温馨、满足和幸福感。
图1
3 民窑青花鹿纹表征下的文化隐寓
鹿纹在历史的早期,有时是儒家文化王权的象征,有时候又是道家文化中神兽的化身,魏晋时期敦煌壁画的鹿王故事是佛教文化的诠释和经典之作,以鹿为纹的装饰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体系中穿行。自明清时候以后,鹿纹在各种艺术品中,特别是在陶瓷工艺品的装饰中,其文化取向更多具有吉祥、福瑞的含义,它在百姓日常生活的心里是一种吉祥的瑞兽。
3.1“鹿鸣宴”下的科举文化
中国的科举制度源于隋朝,至唐代更加完善。明清科举中,乡试中举者,直省总督、巡抚要礼请他们赴“鹿鸣宴”。所谓“鹿鸣宴“,是科举制度中为新科举人而设的一种宴会,始于唐代,明清时期也沿用,鹿鸣宴从唐至明清科举教育文化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
在明清瓷器中出现的一些纹饰中,以鹿为纹饰主体,以飞燕为配角,有时还绘有松树、草石,燕与“宴”又同音,因此正好以这两种纹饰隐寓地表达“鹿鸣宴”之意。图2 出自铁源的《明清民窑瓷器鉴定 嘉靖 万历卷》的一只万历青花鹿纹碗,碗身绘有数只神情各异的小鹿,形态抽象有趣,书中指出“上方有四只疾飞而过的蝙蝠”,经过笔记与同期民窑青花中蝙蝠纹和燕子纹对比,笔者更倾向于“上方有四只疾飞而过的燕子”,碗身在鹿与燕子纹饰空白处还绘有抽象的远山,树石草花,这件百姓生活的器皿绘制的鹿燕纹饰,也饱含了多少学子家人对入仕为官的美好祈愿。例如图3 为中国园林博物馆馆藏的明清外销瓷珍品之一,17 至18 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和发展,欧洲大陆掀起了一股中国风,西方人们开始并执迷于中国瓷器,特别是这些绘有精美图案的青花器皿。这件青花瓷盘以鹿为主要装饰纹样,上面是轻轻略过的飞燕,还辅以苍劲的松树和各种花纹边饰,可见源于“鹿鸣宴”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不再那么重要,画面以轻松愉悦的表现方式诠释了生活的美好,这些来自于西方的设计定制青花瓷,反映了明清陶瓷文化对欧洲生活带来的显著影响。
明之后的清代似乎可见更多与鹿、燕相关的陶瓷器物,特别是大量的陶瓷残片中有许多与科举相关题材的纹饰,清代由于满人是少数民族,他们占领中原后,满清统治者为了吸收汉族文化为己所用,因此也设法引诱青年汉人参与科举,因此出现大量的“鹿鸣宴”题材的青花瓷,让学士们在潜在意识里认为参加鹿鸣宴是多么荣耀的事情,由此步入科举仕途。
图2
图3
3.2“仙鹿”相关纹饰下的道教文化
“鹿”在道教形成之后就时常出现,道教文化中有许多长生不老、飞升成仙的传说,在这些传说中经常能见到鹿的影子。鹿在道教文化中是长寿的象征,嘉靖皇帝特别崇尚道教,因此非常迷信祥瑞,在《宋书·符瑞志》中写到“天鹿者,纯灵之兽也。五色光耀洞明,王者道备则至。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则至”,《述异记》中有“鹿千年化为苍,又五百年化为白,又五百年化为玄”,可见白鹿就是这些奇异珍物中的一种。如图4 为白鹿纹碗,碗身一周绘有两只循环变化的鹿,背景绘有较满的花叶纹样,以蓝底花纹衬托出白鹿,这些白鹿特别受到帝王的褒奖和喜爱。《明史·列传·卷九十三》中记载明朝嘉靖年间,胡宗宪在舟山得到一只白鹿,将白鹿献给皇上,嘉靖大为高兴,行告庙祭礼,厚赏银币,不久胡宗宪又献上一只白鹿,嘉靖更加高兴,又赏赐胡宗宪俸禄,可见嘉靖皇帝对白鹿的喜爱,由于帝王的喜好偏爱,民间也常有以白鹿为装饰青花生活瓷,人们相信白鹿这样的灵异之物是一种祥瑞的预兆。
图4
鹿在道教中还可以被用于仙人上天入地、凡人飞升时的坐骑,而仙鹤在道教中也象征着长寿,它也常与仙人相伴,或者成为仙人的坐骑,因此,仙鹤和仙鹿在民间青花瓷中大量涌现。这些带有鹤鹿同春的纹样完美地诠释了人们对道教的信仰,如图5 这件清康熙时期的鹤鹿同春凤尾尊,上下两个部分分别绘有仙鹤与仙鹿,背景为变化的山石和灵动的水景,整体画面犹如林中仙境。此外,民窑中还有许多鹿与仙人相伴的装饰纹样,如麻姑献寿、仙人对弈、福禄寿星等,在这些画面中鹿似乎已经与仙人紧紧相随,这些鹿儿或许已经仙化或伴随人们羽化成仙。
图5
图6
3.3“双鹿纹”的情爱文化
双鹿纹在明清之前就较为常见,多见于玉器、金银器、陶瓷器,明代瓷器上的双鹿纹也较为常见,但更多见的为一只、三只和群鹿等,双鹿纹青花瓷从图片搜集上看雍正时期较为多见,这些鹿或走或卧,总是显得那么惬意自在。图6 是较为有代表性的双鹿青花盘,类似这种画面和构图的双鹿纹较为常见,盘中为两只雌雄双鹿,他们两两相望,公鹿含情回首,母鹿仰头似乎在与公鹿呢喃细语,这似乎描绘了双鹿爱慕的美妙情景,在简练、洒脱的蓝色笔法下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在两只鹿主体纹饰下,还添加了飞翔的蝙蝠和高大的古松,可见这件瓷盘除了暗寓的爱情长久、美好之意,也预示着“福禄寿”的双关之意。
双鹿纹的纹饰除了在青花日用器中,还有一些是青花斗彩的绘画技法。这些青花与彩色相结合的瓷器,主体鹿纹大都以青花为表现,边饰和辅助纹饰为釉上色彩装饰,包括有矾红描金、粉彩和古彩,这些丰富多彩的色彩表达方式赋予双鹿纹陶瓷器皿不同特色。釉上彩绘技法往往能将绘画对象表现得更加细致,特别是有很多双鹿纹斗彩生活瓷也深受当时国外人的喜欢,从国外的一些著名博物馆中就能见到这些双鹿纹饰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