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淌的酣梦
——唐代绞胎枕装饰研究

2021-05-17赵兰涛熊丽华

陶瓷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木纹花纹线条

赵兰涛,熊丽华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333001)

0 引言

枕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用具,自古以来人们都有使用枕的习惯。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来看,“枕”从“木”字旁,而最早的枕头就是木质的,普遍出现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后来逐渐出现其他材质的枕头如竹枕、玉枕、瓷枕、绣枕等。陶瓷枕最早发现于隋代的墓室中陶瓷较其他材质作为生活用品的优势在于夏日使用有清凉解暑的功效,作为陪葬品其质地坚固,在时间的考验下不变形,不易被腐蚀。瓷枕在唐代开始大量生产,至宋、金、元时期已非常流行,到了明代,由于纺织业的兴起,质感柔软的绣枕逐渐取代瓷枕,从而陶瓷枕的生产逐渐没落乃至消失不见。纵观浩浩荡荡的制瓷史,瓷枕的命运犹如昙花一现,即使是这样,但还是出现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作品,尤以唐代的绞胎枕装饰最具特色。

1 唐代绞胎工艺简述

绞胎工艺出现在唐代,这时期的制瓷技术在隋代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发展,除我们熟知的唐三彩、青瓷和白瓷之外,河南巩县的黄冶窑还生产出了巧妙多变的绞胎瓷。绞胎又称“搅胎”,是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泥搅和在一起,以此制成花纹变化丰富的器物。绞胎的制作工艺复杂,难度大,在保证器形规整和花纹美观的情况下,还要考虑不同泥的收缩率一致,这些条件限制极大的影响了绞胎器的产量,这也是现存绞胎器数量少的原因之一。

唐代制作绞胎的方法有全绞胎、半绞胎和贴片镶嵌等。全绞胎是指坯体部分全部由绞合的泥料制成,花纹内外一致的绞胎形式。这种成型工艺不仅难度大、成品率不高,并且极容易造成泥料浪费,因此多用于制作小件的器皿。半绞胎与全绞胎的花纹制作方法一致,不同的是半绞胎是将绞合好的泥料贴在半干的坯体上,因此只有单面花纹。贴片镶嵌的技法与前两者相比花纹样式种类更丰富,将绞合的泥料在坯体上重构拼贴出图案细腻的纹饰内容。唐代绞胎枕的纹饰前期主要用全绞胎的制作方法,中期和后期则采用半绞胎、贴片镶嵌以及多种技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富有变化的图案花纹。这种绞胎技艺除了用来制作杯、碗、罐等器物,同时也大量运用于瓷枕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绞胎枕。绞胎枕真正流行的时间特别短,无论是绞胎技术还是装饰手法,直到今天来看仍然是值得研究和学习的对象。

2 唐代绞胎枕的造型

从已出土的绞胎枕来看,唐代绞胎枕造型主要可分为正方形枕、长方形枕、扇形枕、如意形、动物形等。早期的枕形为棱角分明的直角方形,用全绞胎的方式饰以木纹,主要使用白、褐两种颜色的泥土绞合在一起形成花纹,再将绞合好的泥片放入枕形模具中印制坯体,干燥后施以低温黄釉或者绿釉烧成,直角方形枕的造型呆板,长多在10-15 厘米之间,宽约10 厘米左右,尺寸较小不适合使用,因此这也是有学者认为早期的绞胎枕为冥器的原因(图1)。唐代中期至晚期随着技术的成熟以及审美的变化绞胎枕的造型由直角长方体逐渐变为以圆角长方体为主,同时装饰图案与贴片镶嵌的技术相结合,装饰效果更加复杂多变。造型设计上枕面前低后高,与团花相结合使人感觉更饱满圆润。

除以上两种造型之外唐代中晚期还有银锭形枕、动物枕等,但是数量不多,比较罕见。银锭枕的造型在直角方形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四边棱角更加突出,枕的顶面出现了凹面,前低后高,整个造型的设计像一枚银锭,这种造型的出现与当时盛行的丧葬风俗有关。

图1 唐 绞胎枕残片

图2 唐 仿瘿纹箱型枕

图3 唐 绿釉绞胎枕

3 唐代绞胎枕的纹饰内容

唐代绞胎枕的纹饰特点可用饱满、繁复来形容,充分体现了绞胎工艺装饰技法的独特性,原因在于相对杯、碗、盘、罐等造型对比而言枕的可装饰面积大,能够做出内容更加丰富和细致的花纹,内容主要有木纹、团花纹、菱花纹等。

3.1 自由抽象的木纹

唐代绞胎枕的花纹中出现最多的就是木纹,早期绞胎枕上通体装饰木纹,中至晚期木纹不再作为枕面的主要花纹而多用于枕侧面的装饰,木纹的形成是由两种不同颜色的泥按所需的颜色、比例经过反复挤压绞合形成如行云流水般流淌的自然线条,因酷似树木的年轮,因此通常把这种肌理称为木纹。

从出土的绞胎枕中木纹的形态来看,主要有两种:(1)线条细密抽象的瘿木纹(图2)。图2 藏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仿瘿纹箱型枕整体布满了自由抽象的不规则木纹,绞胎花纹清晰,除底面外每个面都装饰以不规则的黑白线条,也难怪后人在分析绞胎起源时认为绞胎工艺是对木纹的仿生,因花纹形态与木纹相似,孙机先生认为绞胎的装饰花纹来源于瘿木瘿木不是某一特定的树种,它是指长有结疤的树木,将这种树横截面剖开后,会呈现独特的花纹形状,由于纹理特殊,效果奇异,受到人们所喜爱。(2)线条舒朗大方的木纹。现收藏于徐州市博物馆的一件唐代绿釉绞胎枕(如图3),它出土于江苏新沂市炮车乡。唐代中晚期的绞胎枕随着技术成熟,枕的装饰纹饰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枕周围装饰的木纹与仿瘿纹相比线条得到了放大,木纹的形态如行云流水般更加自由流畅,整体线条变长,间距变宽。如果说早期的木纹像瘿木纹,而中期更加舒朗的线条则更像水波荡漾的涟漪,流动感和节奏感更加明显。尤其是侧面纹理的线条如流水般向四周蔓延,使得木纹效果更加变幻莫测。值得一提的是这件枕最特别的地方在于枕面的釉色,绞胎器中为了保证花纹的清晰,一般都施透明釉,而这件绞胎枕的枕面装饰采用绞胎和三彩釉相结合,抽象不规则的木纹上点缀以秩序化排列的黄绿色斑驳釉点,这种装饰方法非常少见。根据考古资料记载,唐代绞胎枕烧造的地点主要在河南巩县黄冶窑,此地出土了大量绞胎枕残片,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研究绞胎器的宝贵资料。从这些绞胎枕中可看出不管是细密的瘿木纹还是线条疏朗的木纹都具有自由抽象的特点,体现了绞胎技法的独特性,受到唐人的推崇和喜爱。

3.2 圆润饱满的团花纹

唐代出土的绞胎枕中制作最精美的当属于花枕,即枕面上使用绞胎的方法装饰花形图案的陶瓷枕。唐代中后期的绞胎工艺主要由全绞胎变成贴片绞胎。这种方法是做好坯之后在表面贴上一层薄薄的绞胎图案,然后等干燥后打磨坯体露出清晰的花纹。这使得绞胎图案可以做的更加精致细腻,其中以团花纹最具有代表性。从早期出现的随机绞胎图案到有意识的拼接镶嵌出复杂规整的图案组织,团花纹的出现是唐代绞胎艺术的典范。唐代绞胎枕中的团花纹有五瓣圆形、三瓣三角形等多种形式,且这种图案仅装饰于枕面。如现收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件2006 年出土于安徽省宿州市西关步行街运河遺址的绞胎枕(图4)。枕面团花纹为五瓣圆形,构图饱满而均衡,其中有四个完整的团花构成“十”字形,枕面的四角分别是四个一半的团花,形成对称感,使整个枕面的装饰匀称饱满。团花纹绞胎枕出土的数量较多,除此之外还有江苏扬州双桥出土的唐绞胎枕(图5)。团花纹的形态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的绞胎枕极为相似,只是由于绞胎工艺上的特殊性,所绞出的花纹由于团花的形态各异,因此每一朵花都有所不同,每个枕面的花纹布局也有所不同(图6)。

图4 唐 黄釉绞胎枕

图5 唐 五瓣圆形团花纹绞胎枕

图6 唐 三瓣三角形团花纹绞胎枕残片

3.3 几何对称的菱花纹

绞胎枕纹饰中除木纹、团花纹以外,菱花纹也很常见,但这类绞胎枕与团花纹绞胎枕相比数量较少,一般是枕面中央装饰几何菱形,并且与团花纹相结合,在菱形纹中填充三角形团花纹。例如上海博物馆藏黄釉绞胎菱花形枕(图7),枕面中央图案为菱形,四边中线处有明显向中心的折痕,形成对称的效果,菱形内四个角分别装饰三瓣绞胎花纹,菱形图案外的线条为自由的曲线,走势同时指向中心,整个图案非常大气简练。枕侧面的纹饰为木纹,与枕面细腻的花纹相比,侧面的花纹间隙增大,更加豪放洒脱。收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黄釉绞胎枕(图8)也是典型的菱花纹样式,该枕与上海博物馆所藏的绞胎枕类似整体造型为圆角长方形,前低后高,枕面微凹,直壁,平底;器表施黄釉,枕面中部作褐色菱形图案,侧面外壁饰有不规则木理纹。从菱花形的造型上来看,这两件绞胎枕的花纹与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夹缬菱格花卉纹绢幡的装饰图案高度相似(图9),因此绞胎枕纹饰中的菱花纹很可能是受到织锦图案的影响,这一纹饰丰富了绞胎技术的装饰内容和效果。

图7 唐 黄釉绞胎菱花纹枕 上海博物馆藏

图8 唐 黄釉绞胎枕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图9 唐 菱花纹夹缬绢幡

4 唐代审美风尚对绞胎枕装饰的影响

4.1 崇尚自然的审美倾向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诗中有许多对植物的描述,从中可以看出唐人对自然事物的喜爱,因此大量的植物元素如木纹、卷草纹、团花纹等装饰纹样用在绞胎枕装饰上也就顺理成章了。绞胎枕装饰中木纹出现的频率最高,可见唐人对木纹具有独特的情感,体现了当时的审美需求。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木材具有独特的嗜好,尤其是从唐代开始大量家具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许多珍贵的木材可谓是“寸木寸金”,如紫檀、黄花梨、楠木等硬木材料,并且只供皇家贵族使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古代使用硬木家具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具有木纹装饰效果的产品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人们想尽方法仿制木纹的装饰效果,毫无疑问使用绞胎技法将两种不同颜色的泥土自然绞合形成自然流畅的木纹肌理是最成功的例子。木纹的切面具有独特的纹理结构,层层叠叠循环往复,代表了时间的痕迹,给人带来沉静的视觉感受,秩序有节奏感的的线条充满自然生命的气代象征万物兴旺。装饰木纹的绞胎枕也在这种审美背景下受到唐人的喜爱,作为陪葬器与其他类型的枕相比似乎更加符合墓葬的需要和审美需求,这些千变万化类似木纹的线条充满了生命力,表达了唐人对自然生命的尊崇和永生的向往。

4.2 “尚满”的审美取向

唐代的经济繁荣,人们生活富裕唐代的艺术整体呈现出豪放而浪漫的社会风格,工艺品装饰风格具有圆满、繁复的艺术特点。绞胎枕装饰中不论是抽象的木纹还是具象的菱花纹和团花纹都非常符合唐人崇尚“满”的装饰审美。菱花纹的图案组织由四边形构成,轮廓内通过单一元素的重组形成丰富的装饰内容,组成四方连续图案时画面非常完整,使装饰效果丰满充实。团花的装饰效果受到唐人的喜爱与团花纹蕴含的吉祥寓意有关,团花纹给人的感受是对称圆满,代表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和团圆的向往,体现了唐人对和谐统一的美学境界的追求。用绞胎技法制作的团花纹和菱花纹,构成的装饰画面完整且细节变化丰富,使枕面形成丰满繁复的艺术效果,不管是作为生活用品还是陪葬品都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祈求和祝愿。

4.3 丧葬风俗的影响

《唐书·五行志》说:“韦后妹七姨家将军冯太和,为豹头枕以辟邪,白泽枕以辟魅,伏熊枕以宜男,亦服妖也。”陶瓷枕除了日常使用之外,还衍生出辟邪、辟魅、宜男和服妖等民俗学含义。为了迎合墓葬的需求,在造型上出现了更多可选择的样式,除长方形枕以外,银锭形、动物形的造型设计符合当时丧葬观念,其运用在墓葬中含义主要有两种,一是表现了“视死如生”的观念,从古至今,人们对待财富的地位一直都没有改变,墓主人希望死后能够延续生时的荣华富贵,将一生中积淀的财富一直留存在身边;二是对于未来财运的祈求。绞胎动物枕的造型同样也是为了迎合某种民俗需要,但是这类枕式比较少见,古人认为猛兽的造型作枕具有驱邪避灾的作用。

5 结语

绞胎枕在唐代得到发展并达到高峰,宋代以后此技艺渐渐消失,其在用途上除了用于墓葬以外也作日常生活用品,并且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造型和装饰纹样。如行云流水般流淌的木纹效果是绞胎枕最为常见的纹饰,而团花纹层层叠叠由细密的线条组成的团花凝结了唐代陶瓷工匠对于不同颜色泥土表现力的探索,其精细程度和构图的形式在今天看来仍觉得不可思议。分析绞胎枕的装饰特点让我们能够重新领略唐代的绞胎技艺之美,也有助于我们传承绞胎技艺,并为陶艺创作的发展提供启示。

猜你喜欢

木纹花纹线条
一种适用于牵引车导向轮位的轮胎
木纹铝材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分析
贵州“木纹石”绿色开采之路——安龙县玉素石料厂矿山调研报告
轮胎花纹学问多
线条之美
“贵州木纹石”装饰之美——以几座建筑装饰为例
按属性分类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
舞出线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