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沈周文人画对明末清初景德镇青花山水装饰的影响

2021-05-17张彤彤

陶瓷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沈周文人画青花瓷

陈 宁,张彤彤

(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江西 景德镇,333403)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有竹居主人等,长洲(今属江苏苏州)人。沈周为人谦逊,性情淡泊,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一生从事书画创作,未入仕途。其画以水墨山水著称,对花鸟画、人物画亦有较深的造诣。沈周在借鉴和汲取前人艺术成就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并开创了吴门画派。随着民间艺术的蓬勃发展,激昂猛烈的大斧劈皴画风不再符合人们的审美取向,取而代之的是反映世俗文化生活的吴派绘画。在沈周的带领下,吴门画派成为了明代极具代表性并富有影响力的艺术画派,其余风一直影响到近代的文人画风格。明末清初这段时期,独立意义的山水装饰在青花瓷器上大量出现,文人气息浓厚。沈周作为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所居之地又与景德镇较近,其绘画艺术和风格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景德镇青花山水的装饰画风。本文试图从其文人画的绘画理念、艺术表现手法、装饰题材等方面,具体论述一下沈周文人画对明末清初景德镇青花山水装饰的影响。

1 绘画理念对明末清初景德镇青花山水装饰的影响

沈周一生未入仕途,其思想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其绘画追求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理解,强调内心情感的抒发。沈周的文人画理念在其晚年达到成熟,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明末清初时期,青花山水装饰的迅速发展就受到了当时主流画派艺术的影响。沈周作为吴门画派的领军人物,其绘画理念自然对当时青花山水装饰的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1.1 卧游思想

沈周晚年的作品《卧游图册》是其一生绘画艺术成就的高度凝练和总结。沈周在这幅图册的跋文中写到:“宗少文四壁揭山水图,自谓卧游其间。此册方可尺许,可以仰眠匡床,一手执之,一手徐徐翻阅,殊得少文之趣。倦则掩之,不亦便乎?”宗少即指南朝时期的宗炳,他曾在《画山水序》中最早提出了“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理念,以此来表达他晚年由于身体原因,不能亲历山水之间,而只能卧床以观山水画的方式,抒发内心情感,体悟心中之道。《卧游图册》是沈周一生的集大成之作,除了表达对宗炳“卧游观道”理念的认同外,还在形制上进行大胆革新。相较宗炳的大幅画作,沈周将画作尺幅改为“可一手握之”的较小尺寸,并将诗、书、画、印融于一体,渗入了自己的儒道思想,还对文人画的绘画题材、文人内涵等方面做了革新,开创了中国文人画艺术表现的新领域。沈周在《卧游图册》之四“秋景山水”(图1)中,画面用笔精简、粗放,运用淡墨描绘远山,近处树木粗放写意,建构出画面的空间层次关系。人物静立于石桥之上,自然万物融于内心,呈现出画家内心畅游豁达之感,达到澄怀观道之境界。明后期儒道思想的盛行,加上此时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的迅速发展,促使青花瓷上出现了许多观景、记游之类的装饰图案,表现出自然、随和的艺术特点,如明天启年间青花瓷片上所绘的《山水行旅图》(图2)。若将之与沈周的《卧游图册》之四《秋景山水》进行比对,不难发现两者在图画绘制方面的极大相似性。另外,《卧游图册》之十五《江山坐话》(图3)与清康熙时期青花瓷片上的壮阔山水图(图4)在图画绘制方面也能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可见,沈周的文人绘画理念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明后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上的山水装饰风格。

图1 沈周《卧游图册》之四《秋景山水》

图2 天启青花瓷片上的山水行旅图

图3 沈周《卧游图册》之十五《江山坐话》

图4 康熙青花瓷片上的壮阔山水图

1.2 简淡平和

沈周后期的绘画作品笔墨相对粗简,追求内心的平和、隐逸。正如宋代苏轼在《与侄书》中所言,“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粗放、简淡的绘画理念正是沈周绘画艺术达到一定成就的体现,如他所绘制的《平坡散牧图》(图5),其画面表现就十分精简,通过高度概括并略带拙意的笔墨,将一头缓步行进的老牛描绘地惟妙惟肖、生动形象,并题诗云:“春草平坡雨迹深,徐行斜日入桃林。童儿放手无拘束,调牧于今已得心。”这幅画作不仅体现出沈周晚年内心的豁达和文人稚趣,更反映出他绘画用笔的成熟。在其《卧游图册》之十七《仿米山水图》(图6)中,用笔极为粗简、写意,也体现出这一特点。明后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制作的迅速发展,使青花瓷的装饰画风发生了极大改变。画面多呈现出简练、质朴的绘画风格,富有浓厚的民间意趣。如这件明万历青花瓷片上的《牧归图》(图7)和天启青花瓷上的山水行旅图(图8),其画面用笔随意洒脱,把粗笔、大写意的特点表现地淋漓尽致,十分具有文人画的意境。将其与沈周文人画作进行比对,不难发现沈周晚年的绘画理念对景德镇青花瓷装饰画面及其风格产生了深刻影响。

图5 沈周《平坡散牧图》

图6 沈周《仿米山水图》

图7 万历青花瓷上的牧归图

图8 天启青花瓷上的山水行旅图

2 艺术表现手法对明末清初景德镇青花山水装饰的影响

沈周早期通过不断地临摹学习前人的绘画作品,逐渐确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根据其艺术发展过程,可将其画作分为“细沈”和“粗沈”两个阶段。沈周创作的《庐山高图》,就是其“细沈”风格的代表性作品。中年之后,用笔逐渐粗放浑厚,至晚年粗笔写意画风达到成熟,旨在追求内心的平和。在构图布局上,由早期繁密的画风转变为对画面关系的强调,注重文人意境的抒发。沈周的绘画艺术集各家所长,推动了明代文人画的进一步发展,并促使其逐渐趋于成熟。由于明代后期景德镇官窑生产的渐趋衰落,景德镇民窑制作的兴起,瓷器装饰逐渐摆脱了“官本样”的限制,绘画工匠开始转投以知名画家的画作为摹本,在瓷器绘画装饰上大量借鉴文人画的艺术表现手法。沈周作为明代吴门画派的领军人物,其绘画作品自然就成为了当时工匠学习、临摹或模仿的对象。因此,沈周文人画中的笔墨技法、构图布局等绘画表现手法对景德镇青花山水的装饰产生了一定影响。

图9 沈周《卧游图册》之十三《秋江钓艇》

图10 顺治青花山水焦叶纹蒜头瓶(局部)

图11 沈周《山水册页》

图12 康熙青花瓷上的临流望江图

2.1 笔墨技法

在山水画中,画山一般采用勾、皴、点、染等技法,画山石则一般采用长短不一的牛毛皴技法,即运用侧锋和中锋的运笔方式,皴出层次丰富的山石。沈周绘制的《卧游图册》之十三《秋江钓艇》(图9)采用的就是短线披麻皴,细短的皴法使山体间转折起伏的结构表达地更加明确。结合中锋运笔,使得画中各个物象刻画的饱满浑润。近处几株树木叶子以圆形、介子形、点状为主,中锋勾勒,笔力苍劲,将树干刻画的十分坚韧、挺拔。山体的结构处着重刻画苔点,增加山石的厚重感,近实远虚的绘画理念在画面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注意的是,沈周在山石苔点的点画方式上做了革新,将其点在山石边缘或者山石之上,增加了画面的节奏感和层次感。

尽管青花料和水墨在晕染层次上有些差异,但从清初顺治青花山水焦叶纹蒜头瓶的装饰画面(图10)中,仍可看出绘画工匠通过对笔墨浓淡关系的处理,营造出层次分明的空间关系,并运用简短的线条,清晰地勾勒出山体脊背的轮廓,使山石的质感表现得更加精细写实。近处的岩石和树木用较多的笔墨刻画,远山则是一笔带过,呈现出虚幻飘渺之感。将纸本绘画中的披麻皴技法灵活运用到青花瓷绘画之中,用笔十分娴熟,带有浓厚的文人画特点。从画面所描绘的呈圆形、介子形、点状为主的树叶,以及对苔点的处理方式和山体的勾画层次,均可看出它与沈周山水画在笔墨技法运用上的十分相近之处。

2.2 构图布局

沈周在绘画创作中十分热衷于平远画法的视觉角度,在其所绘《山水册页》(图11)中,可以看出画面所描绘的是江岸边的景色,虽然笔墨相对简约,但从物象关系的处理上体现出沈周独特的构图安排。他将视平行线放置在画面中段,左上部分绘制远山,而将主题物象放置在画面的右下角,即一位老者正在江边垂钓,岩石所组成的河岸和几株树木与左半部分的青山形成对角关系,整个画面营造出作者内心宁静悠远的文人意境。沈周利用自然物象之间彼此相连的关系,不仅平衡了传统边角式构图中将景物放置一角所带来的偏重感,使画面构图整体看起来比较稳定,还增添了画面的趣味性。此外,在山水画中运用边角式的取景角度,以小观大,能更好表现出山水图中阔达悠远的意境。

从清康熙青花瓷片上的临流望江图(图12)可以看出,绘画工匠对物象的主次关系进行了处理,拉开了画面层次,将主题景物安排在画面的右下角,通过单个静坐在河边的人物场景以及几株树木的衬托,与左上角所描绘的远山构成对角关系,流露出绘画者宁静淡泊、恬淡自然的内心追求和文人意境。将这两幅绘图作品进行仔细对比,不难发现青花瓷片上的绘画对山石树木结构布局和江面层次的处理,都带有沈周文人山水画的影子。再如沈周在其扇面画中绘制的垂钓小景图(图13),与明天启时期青花瓷上绘制的乐山爱水图(图14)均采用了边角式构图方式,由此也可以看出两者的相互参照关系。

图13 沈周扇面画局部

图14 天启青花瓷上的乐山爱水图

图15 天启青花瓷上的行旅观景图

图16 沈周《落花诗意图》

3 装饰题材对明末清初景德镇青花山水装饰的影响

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明代吴门画派的繁荣,也深深影响了沈周文人画的艺术风格,即注重对现实生活的的观察和理解,强调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沈周文人画作品中的携琴访友、拄杖观景、春江独钓、松下读书等反映文人高士的生活题材,均呈现出雅俗兼具的世俗化特征。明代万历后期,景德镇御窑厂的生产日趋衰落,民窑再无官窑瓷器画样的摹本,加之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取向发生了改变,他们更加关注现实的生活。并且,此时人们的思想禁锢不再像以前那样严格,相对比较自由,文人画成为了陶瓷工匠临摹或模仿创作的对象,其绘画风格大多呈现出清新自然的气象。反映在青花山水装饰上,则表现为行旅、访友、垂钓、观景等极具文人气息的装饰题材,后期还出现了以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装饰题材。整个画面简洁自由,具有浓厚的文人意味,青花瓷上的装饰题材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而这些装饰题材又深受着沈周文人画题材的影响。

图17 明后期青花瓷上的松下诵读图

图18 沈周《卧游图册》之六《秋山读书》

图19 沈周《山水立轴》(局部)

图20 康熙青花瓷上的春江独钓图

3.1 拄杖观景

明代后期,国势日渐衰退,政局内忧外患,人民生活并不安定。人们将生活中的苦闷寄托于山水之中,因此观景、行旅类题材在明末清初青花装饰画面中大量出现。如明代天启年间绘制的行旅观景题材的青花瓷残片(图15),整个画面构图简洁,通过对山石和几株树木的简淡描绘,反衬出画中人物面对山河之景的思考,表达出人们对悲苦现实生活的无奈和逃避。这与文人的隐逸思想不谋而合,如沈周小景画《落花诗意图》(图16),画面描绘一文人独立于岩石边静望前方,虚幻的远山为画面增添了悠远的意境,并配文云“山空无人,水流花谢”。手中的柱仗更传达出一种时间的概念,传达出文人归隐山林后闲逸、静悟的心理状态。两者无论是在绘画意境上,还是在画面布局上,都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

3.2 松下诵读

明清时期,科举取仕之风依然十分盛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深入人心,其诵读题材在陶瓷装饰画面上有相当多的呈现。如明代后期这件青花瓷片(图17)上所呈现的装饰画面,一文人手握书卷,静坐于岩石之上,远山和松树烘托出一派恬静从容的意境氛围。而沈周的《卧游图册》之六《秋山读书》(图18),也描绘了一文人仰坐于岩石之上,神情怡然自得,仿佛一边品读手中书卷,一边欣赏着远山的风景,并题有诗云:“高木西风落叶时,一襟箫爽坐迟迟。闲披秋水未终卷,心与天游谁得知。”虽正值秋日,仍不感孤寂落寞,反而洋溢出画者身心畅游于天地间的愉悦和自由之感。两者所描绘的图景和意境氛围都颇为相似,这也体现出沈周文人画对明末清初青花装饰题材的深刻影响。

图21 沈周《携琴观泉图》(扇面局部)

图22 嘉靖青花瓷上的访友图

图23 沈周《梅雨送诗》

3.3 春江独钓

渔夫形象多次出现在沈周的山水画中,综观其绘画作品,沈周笔下描绘的渔夫形象大多神态怡然,而钓竿多半没有吊线和鱼钩,即使有的作品中有,也刻画的十分浅淡。由此可以看出,沈周在垂钓题材的绘画中不只是对捕鱼垂钓这一动作的简单呈现,他更注重的是作者心境的表达。如沈周在《山水立轴》中所绘制的独钓之景(图19),一名垂钓者悠然坐立于小船之中,任其漂游于河面之上。手中的鱼竿若隐若现,刻满苔点的岩石和苍劲繁密的古树营造出一种开阔而富有诗意的意境氛围。这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内心追求宁静、闲适、隐逸的生活态度,引发了观者无限的遐想。清代康熙年间青花瓷的装饰画面中也有类似的表现题材,如这件康熙时期青花瓷上的春江独钓图(图20),装饰画面中有远山、垂柳作为衬托,着重表现一老者静心坐于舟中垂钓的画面,呈现出一派悠然自得的姿态,这与沈周所绘制的画面有较大的共通性和相似性。

图24 崇祯青花瓷上的江畔春亭图

3.4 携琴访友

沈周绘画作品中的记游类题材,以大量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现出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真实感受。其访友主题的绘画作品中大多会有古琴的形象,如沈周在扇面画上所绘制的《携琴观泉图》(图21),琴是文人交流的媒介,不仅反映了文人雅士的高雅逸趣,还是文人抒发心中苦闷,寻找知音心理的外化体现,以文会友是文人之间所热衷的日常活动。沈周携琴访友主题的绘画作品,除了对景物进行客观的描绘之外,更注重的是表达人们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感。明代后期,政局内忧外患,社会并不安定,受沈周文人画的影响,访友题材也出现青花瓷的装饰画面上。这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从明代嘉靖时期的这件青花瓷片上所绘制的访友图(图22)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3.5 诗画结合

沈周在书法、绘画、诗文方面俱有成就,而所作之诗主要表现在民情、景物及题画三个方面。沈周的题画诗在明代绘画艺术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诗文立意多是对画面的说明或个人情感的表达。如他所作的《梅雨送诗》图(图23),就是以题画诗的方式记录了他当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他的题画诗作品对于中国古代文人画与诗歌的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明代画坛产生了较大影响力。因此,其画作自然也成为了景德镇瓷画工匠临摹或模仿创作的对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景德镇青花山水装饰发展到明崇祯时期,已经趋于成熟。其装饰画面中就大量出现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绘画题材,文人气息浓厚,这也正是学习和借鉴了中国传统文人画艺术的具体表现。如明代崇祯年间生产的青花题记山水竹石瓶,瓶身上绘有江畔春亭图(图24),其画面构图简练,运用开光法划分装饰区域,将诗、书、画、印合理布局在立体瓷瓶上,并通过浓淡相宜的笔墨,拉开画面的空间关系。从画面中物象布局和空间关系的处理上,可以看出此时瓷画工匠的技艺已经达到十分娴熟的地步。将它与沈周的《梅雨送诗》图进行仔细对比,不难看出两者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4 结语

沈周作为明代中期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开创者,对其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正是在沈周的带领下,吴门画派逐渐走向成熟,并成为明代极具影响力的文人画派。沈周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其文人画的绘画理念、艺术表现手法、绘画题材等,均对明末清初这段时期的景德镇青花山水装饰产生了较大影响,不仅丰富了景德镇青花瓷的绘画表现技法和装饰画面题材,还使景德镇瓷器装饰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余风一直深深影响着景德镇青花瓷的山水装饰画风,并造就了清代中后期景德镇青花山水瓷画艺术的辉煌。

猜你喜欢

沈周文人画青花瓷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沈周&唐寅:佛系老师与跳脱徒弟
沈周油画作品
富春山居图
当代画家 胡石
纯净的青花瓷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沈周的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