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学中运用精神支持疗法提升大学生就业信心与能力的研究
2021-05-17遇准王显成江海艳张昊旻
遇准,王显成,江海艳,张昊旻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0 引言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数量较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1-2]。医学专业长期处于就业供需失衡状态,因而诸多医学生对未来就业充满焦虑。我校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在康复医学专业本科教学中运用精神支持疗法对学生教学的同时加以心理干预,以期改善学生心态,提升教学效率及成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校康复医学专业遴选2017 级康复1 班和2018 级康复1 班作为实验对象,每班40 人,进行康复心理学的授课,两班均在同一学期开课。将2017 级学生为实验班,将2018 级学生为对照班。对照班中男8 人,女32 人,年龄19~20岁,平均(19.65±0.736)岁,高考入学成绩452~495 分,平 均(472.63±46.547)分。实验班中男8 人,女32 人,年龄19~20 岁,平均(19.93±0.797)岁,入学成绩456~477 分,平均(470.65±30.890)分。两个班级在年龄、性别、入学成绩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班采用正常传统教学方法授课,科目为康复心理学。教材为人卫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康复心理学》。教师按照教材传授学生康复心理学知识,对难点和重点详细讲解,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实验班在正常传统教学方法上,加以运用精神支持疗法,在对教材充分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将有关“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认知”的内容与学生自身相联系,给予学生精神支持:
(1)自我认知。①自身性格。学生自身的性格是决定其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在讲授“个性心理内容”时,应充分引导学术克服性格缺陷,培养高尚道德情操与坚韧自律的品性。②自身兴趣。教师在讲授“动机、需要和挫折”内容时,充分培养学生就业方向兴趣。③自身价值。教师在讲授“康复治疗师”内容时,应结合工种与社会需求增强学生就业信心。④专业对口。教师在讲授“康复治疗师的职业行为”内容时,积极引导学术毕业后从事专业对口工作。
(2)职业认知。①经济收入。教师在讲授“经济支持”内容时,告知学生该专业的社会需求前景,为其康复治疗师未来职业勾勒良好经济前景。②工作地域。康复治疗面对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我国各地都已经有广泛的病例,因而学生不用担心康复治疗师就业率的地域性差异。③工作强度和工作条件。教师在讲授“康复治疗师的职业行为”内容时,充分告知不同康复治疗方向工作强度、工作条件、收入存在着差异,使学生提早规划符合自身需求和能力的职业方向。④职业前景。教师在讲授“康复治疗师的角色特点”内容时,告知学生未来康复治疗师在社会医疗和患者与社会的关联均有重要地位,因而职业在未来大有可为。
(3)社会认知。①社会地位。教师在讲授“康复治疗师的角色特点”内容时,要告知学生康复治疗师未来的医疗地位会逐渐上升,因而该职业社会地位前景好。②社会需要。当前康复治疗直接决定病人的远期预后,因而康复医学,尤其康复心理学可很大促进患者的恢复。教师在讲授“康复心理学与康复医学”内容时应充分强调病人需要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康复需求,这是康复治疗师未来具有迫切社会需求的基础。③社会价值。教师在讲授“康复与文化”内容时,应举例阐明康复治疗对长期处于恢复期病人生活能力和生活乐趣、改善预后、减轻家庭负担和社会压力方面的价值,增强学生专业归属感。④家庭满意。教师在讲授“康复治疗师”内容时,充分肯定未来康复治疗师的地位,因而从事本行业必然会得到家庭正面舆论支持与社会舆论优势。
1.3 观察指标
教学结束后为受试学生发放“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问卷,调查两个班学生就业信心与能力。量表由89 道题组成。评分越高,表示学生就业信心与能力越强。同时对比两班该课的成绩,共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四个等级。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以t检验和秩和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评分的统计学对比分析
实验班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班(P <0.05),见表1。
2.2 考试成绩的统计学对比分析
实验班考试成绩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班(P <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就业能力自评量表评分
表2 两班成绩的统计学对比分析(n,%)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临床医学探索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心理治疗在治疗疾病、增强人们幸福感、提高社会稳定性方面的作用[3-4]。精神支持疗法也可以被称为支持性心理疗法或一般性心理治疗法,是起源于20 世纪初的一种治疗方法可以让人比较顺利地解决暂时性的困难。目前精神支持疗法在我国的应用很广泛。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问题我国备受关注。大学生顺利就业和实现自我价值可以满足一个家庭的希望,是实现其生存与自我价值的前提。大学生就业率高、就业满意、专业对口能提高人们的满足感、安全感,从而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5-6]。以下从个人、学校和政府三个方面归纳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因素:①个人方面。大学生在就业时,首先要正确、客观地看待自己,从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特点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客服不良就业因素的影响,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就业,实现职业理想。在就业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提高自己搜集就业信息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就业的优势。②学校方面。各大高校要审时度势,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使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求,避免社会上出现单一领域人才过度饱和的情况。在培养学生时,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在就业前开展就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和帮助。③政府方面。政府要对就业市场进行规范的管理,维护就业市场的秩序,防止不良就业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同时还要对个别亟需人才的岗位进行合理的宣传,利用社会只能引导大学生就业,促进大学生实现良好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医学专业学生的技能专业性强,对就业的压力较大,顾虑较多,面临的就业挑战较大。就业信心和就业能力是决定医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就业能力的提高需要需要从社交能力、专业知识等多个方面同时进步,而且耗时较长。而就业信心的提高要从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说起。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20世纪末,自我效能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关键理念,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管理、运动等领域。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将自我效能应用到就业领域。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信心就是提高其自我效能,就能在就业路上助其一臂之力。对其实施精神支持疗法是提高学生就业信心的重要措施,引导其实现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认知,能为学生指明方向,提高其就业信心。
本次课题研究中,实验班就业能力自评量表评分及考试优良率显著更高,表明康复心理学教学中运用精神支持疗法可显著提升大学生就业信心、学习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及学习成绩,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