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 和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斑块评估比较的效果观察
2021-05-17陈志东
陈志东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北城医院 综合内科,云南 曲靖 655000)
0 引言
研究显示,我国冠状动脉走样硬化性心脏病患病率为2.83%~5.84%之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已经成为当今威胁人们社会健康的重要因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核心病理改变是冠脉血管粥样硬化性滨化,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引发恶性心血管事件。双源CT 血管造影技术是近年来动脉斑块检查的新方式,优势在于空间分辨率高、图形清晰度高,可以有效的显示患者冠脉血管狭窄与斑块性质。为分析和对比冠状动脉斑块行双源CT 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价值,本次实验在本院接治的所有冠状动脉斑块患者中,选择80 例患者进行本次研究,现将成果整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接治的所有冠状动脉斑块患者中,选择2014 年7 月至2019 年2 月间的40 例患者进行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选择双源CT 和冠状动脉造影两种诊断方式开展实验,冠状动脉造影进行检查结果记录为实验组,双源CT 进行检查结果记录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中其性别数据记录为(男23 例;女17 例),患者的年龄21~67 岁,平均(44.2±3.6)岁。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其一般资料经对比分析差异不显著,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后通过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承诺非主观因素,不会主动退出本次实验,患者的个体状况具有可比性(P >0.05)。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冠状动脉斑块的诊断标准;②患者经过双源CT 和冠状动脉造影则诊断,确诊为冠心病。排除标准:①心功能分级超过3 级的患者;②恶性肿瘤患者;③对比及过敏的患者;④肾功能不全的患者;⑤患有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双源CT 检查,设备为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根据所有患者检查出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T 值,将患者检查结果进行记录。对照组在施行双源CT 检查后,使用冠状动脉造影进行确诊。检查时将350mgL/mL 非离子造影剂碘海索注入肘前静脉,浓度为350mgL/mL,用双管高压注射器以5.0mL/s 的流速注入75~85mL,然后以同样的流速注入50mL 生理盐水,以主动脉根为触发层,采用团注法监测升主动脉根中造影剂的浓度,触发阈值为100HU。
图像处理方法:根据图像质量选择 R-R 相,并选择右冠状动脉血管的中间部分作为参考层。选择最佳的图像质量相位作为R-R 相位,利用单个R-R 相位重建R-R 相位。每位患者均接受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及曲面重建,显示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通过多种时相和多种重建方法对重建图像中可疑病变进行观察。
实验组实施冠状动脉造影进行检查:患者在诊断过程中保持标准体位对患者进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而在对患者进行冠状动脉节段划分时,应当按照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分段标准。所有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对其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以及右冠状动脉四肢血管不同节进行评估记录所有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以及斑块状况。参数设置:准直0.6mm,螺距0.2~0.5,有效厚度0.75mm,重建间隔0.5mm,电压120kv,管电流380~420mA,旋转时间0.33s。
1.3 评价标准
以病理学诊断为标准,比较双源CT 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准确率,应用本院自制表格根据两组患者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患者的各项实验数据将其录入Excel 表格中,并根据数据类型选择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其中患者的检出率、误诊率计数资料选择(%)进行表达,采用卡方值对各项数据进行检验,患者的年龄信息数据采用()记录数据,采用t值进行数据检验,认为实验结果中P <0.05,说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实验组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其诊断准确率为100.00%,其中有34 例患者为大斑块,而其余6 例患者为小斑块;对照组所使用的双源CT 诊断准确率为36(90.00%),其中大斑块诊出例数为33(82.50%)例,5(12.50%)例小斑块,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对比差异显著(P <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种诊断方式对患者炎性病变诊断情况和不良反应对比[n(%)]
3 讨论
冠状动脉疾病是近年来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双源CT 血管造影是快速、有效、准确诊断冠状动脉疾病性质和危险性的方法,在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发挥着重要的价值。近年来随着现代计算机3d 重建技术的不断发展,CT 应用于冠状动脉成像的诊断中有了较大的突破[1]。但这种诊断方案在对患者进行心脏扫描时,依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由于在患者发生冠状动脉钙化,使其局部容齐会受到影响,很容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的状况同时,CT 扫描在应用时会受到其扫描速度的限制,如果患者心率过快,则会导致心脏运动产生为引进而影响诊断结果,所以导致无法在临床上大量推广使用[2]。
双源CT 主要是由两套球管形成对应的两组探测器,在其中有两套数据采集系统,每个球管只需要旋转90 度,就可以获得较高质量的心脏成像[3]。极大的提高了扫描速度,从而保证患者在治疗时无需对心率进行控制,能够更为有效且准确的判断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状况。
双源CT 在显示冠状动脉狭窄段、狭窄部位、斑块大小及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方面优于冠状动脉造影。双源CT 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准确率达90%以上,冠状动脉钙化的敏感性高于严重病变,不仅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影像,而且能准确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相比,双源CT 具有更高的对比度和更清晰的冠状动脉图像。通过对斑块CT值的测量,可以区分斑块的特征,从而区分稳定斑块和危险斑块。当冠状动脉中的血压突然变化或血管突然痉挛时,非钙化斑块容易脱落、破裂,形成危险栓子,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可能与双源CT 不易检测到的脂质斑块或纤维斑块有关。非钙化斑块应首先考虑局部性质,而不是斑块大小。双源CT 对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和数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斑块的数值、形态、大小和分布可用于评价斑块的稳定性。基于此,可以利用双源CT 的优点,对不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早期进行准确的CT定量和定性评价,对冠状动脉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而双源CT 不仅能够有效判断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诊断方式,能够判断导致患者发生狭窄的斑块大小和性质。现代临床研究表明,仅有15%左右的急性心肌梗死来源于先前的冠状动脉狭窄,大多数心肌梗死患者并非是由于显著阻塞血流斑块形成的[4]。故而在这种状况下,应用双源CT 进行检查,能够有效区分患者的钙化斑块和混合性斑块状况。其中钙化斑块主要以慢性和稳定性斑块为主,不容易在血管内发生破坏,而软斑块脂质成分较多,其鲜味帽较为薄弱,很容易出现急性冠状动脉事件[5]。双源CT 检查能够通过对斑块的性质进行判断,为患者的局部血管病变危险程度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对于冠状动脉斑块患者来说,双源CT 和冠状动脉造影都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准确率,但冠状动脉造影对炎症性病变的检出率更高,但冠状动脉造影属于一种有创诊断方案,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选择双源CT 进行首次检查,在患者确认存在相关疾病后再更换为冠状动脉造影,以保证患者的诊断准确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