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肥胖职业人群健走推荐量的研究
2021-05-15刘禄彤宋俊辰李红娟赵一凡蒋炜
刘禄彤 宋俊辰 李红娟 赵一凡 蒋炜
1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北京102206)
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成年人群超重和肥胖率日益增加,且近年来仍持续呈上升趋势。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数据表明[1],成年人的超重率为32.7%,肥胖率为10.5%,均较2010年增长0.6个百分点。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中2002年到2012年的结果表明,10年间,成人中心性肥胖发生率上涨,评价中心性肥胖的指标——腰围平均水平明显增加。超重/肥胖作为多种非传染性疾病的重大危险因素之一,不仅严重影响个体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还会对社会、医疗产生相当大的直接和间接成本。现阶段,由于越来越多的工作形式趋向静坐少动,加之通勤方式的变化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职业人群体力活动不足的问题日趋严重。对于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人群来讲,在工作中体力活动严重缺乏,而健走作为一种非结构化的运动方式,短时间内即可达到有效的运动消耗量,不仅可以提高职业人群的日常体力活动水平,而且对降低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风险、提高体质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研究依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为期100 天的“万步有约”健走干预项目,分析健走前后与肥胖相关的指标变化,评定健走的减肥效果,同时结合计步器记录的步数等相关指标,探索适合于超重/肥胖职业人群的健走推荐量,为其选择科学的减肥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实施的2017年“万步有约”职业人群健走干预项目为依托,参与单位主要通过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荐或主动报名的方式招募,来自中国6个省(河北、江苏、陕西、云南、浙江、江西)和2个直辖市(北京、重庆)的国家/地方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私有企业等,每个单位派出不少于30人或不少于单位总人数80%的在职员工参加,共招募21939 名参与者,佩戴计步器100 天视为有效数据,排除未完成100天干预计划的3601人、计步器数据异常353人、年龄范围不在20~59 岁的191 人、身体指标测试数据不全131人、问卷填写不全1975 人,最终纳入BMI≥24 kg/m2的超重/肥胖职业人群共6924 名,其中男性4006 名(43.2± 8.5 岁),女性2918 名(42.1 ± 8.0 岁)。本项目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干预方案
研究对象于2017年5月11日至2017年8月18日参加连续100 天的职业人群健走激励干预项目。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由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的调查员对每位参与者进行基本的身体健康指标收集,同时组织填写调查问卷。在干预期间,每位参与者佩戴统一的计步设备(北京万步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计步器,型号:TW736)记录每日健走运动情况,将健走步数和健走强度转换为积分,通过上传到互联网平台,开展个人与团队竞赛。该方案持续100 天,使用计步器作为激励和自我调节的工具——作为一般指导,在干预前,鼓励每天走10000步以上,并尽可能增加额外的步数。
1.2.2 步数指标测量方法
步数测量采用专用计步器,具备3D 传感器技术,不带定位功能,起到了保护隐私的作用。采用平均步数、有效步数、万步率、步行有效率反映健走水平。平均步数为研究对象在100 天干预期间每天的平均步数(平均步数=总步数/100 d),步频处于100~150 步/min记录为有效步数(平均有效步数=总有效步数/100d),步行有效率=有效步数/总步数×100%,万步率=万步天数/100 d×100%。
1.2.3 身体指标测量方法
身高和体重的测量使用电子身高体重测量仪,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的测量使用软带尺,依据《人群健康监测人体测量方法》(WS/T 424-2013)中所提出的标准测量方法统一进行。体脂率(body fat,BF%)的测量采用体成分测试仪[型号:BCA-1C,同方健康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评价人体肥胖程度的指标,公式为BMI=体重(kg)/身高2(m2),依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发布的适合国人的判定标准[3]:肥胖标准为BMI≥28 kg/m2;超重标准为24 kg/m2≤BMI≤27.9 kg/m2;正常标准为18.5 kg/m2≤BMI≤23.9 kg/m2;偏瘦标准为BMI≤18.4 kg/m2。
1.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应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分析(显著性水平设定为α=0.05)。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性别的健走水平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健走前后的身体指标差异;采用一般线性回归分析有效步数与体重、BMI、WC、BF%下降程度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曲线)方法,以体重是否下降5%及以上、BMI是否降低1个单位及以上、腰围是否减少4cm 及以上、体脂率是否下降1%及以上作为状态变量,日均有效步数作为检验变量,建立降低超重/肥胖职业人群肥胖程度的有效步行推荐量参考标准。为保证所建切点的有效性,步行量切点需满足以下条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大于0.5;特异度大于灵敏度;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度-1)达到最大值。
2 研究结果
2.1 研究对象步行量概况
超重/肥胖的职业人群在健走期间日均步行量为14725 ± 3557 步/天,有效步行量为12058 ± 3193 步/天,万步率为93.3% ± 14.4%,步行有效率为81.9% ±6.5%。不同性别之间的万步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的日均步数和日均有效步数水平略高于女性(P<0.05),女性的步行有效率略高于男性(P<0.05)。见表1。
表1 步行量概况
2.2 100天健走前后体重、BMI、腰围和体脂率的变化情况
经过100 天的健走干预,评价肥胖的四个指标体重、BMI、体脂率和腰围与健走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100天健走前后指标变化情况
2.3 有效步行量与体重、BMI、腰围和体脂率降幅的关系
为了探索有效步行量与指标降幅的关系,以有效步数(/1000)作为自变量,健走前后体重、BMI、腰围、体脂率的差值分别作为因变量做一般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有效步行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职业人群的肥胖降低程度起到正向预测作用,即有效步行量的提高可能会促使其肥胖程度的下降。在100 天的健走干预中,日均有效步数每增加1000 步,与干预前相比,体重平均多下降0.083 kg,BMI 平均多下降0.031 kg/m2,腰围多下降0.117 cm,体脂率多下降0.038%。见表3。
表3 有效步数(/1000)与肥胖相关指标降幅的多元回归分析
2.4 ROC曲线法建立职业人群健走有效步行量参考标准
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可分别建立不同性别、年龄的超重/肥胖职业人群体重、BMI、腰围、体脂率下降有效程度所对应的有效步数切点,共得到18 个步行量切点,具体步数见表4。选择平均值12411步/天作为参考标准。
表4 降低肥胖程度的有效步数ROC曲线分析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步行作为一项简便、安全、易实施的体力活动,步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日常体力活动水平,通过100天干预,本研究中超重/肥胖职业人群在健走干预期间,日均步数可达14000 步以上,依据Bassett等[4]的体力活动水平分类,成人步行量≥12500 步/天即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同时,既往研究显示,100 步/分钟是一个合理的代表中等强度的步行频率[5-7],按照体力活动指南的计算转换,30 分钟内步行3000 步即可达到每日中等强度体力活动的标准。而本研究中步频在100 步/min 以上的有效步数也达12000 步以上。工作需求和环境会影响职业人群体力活动的频率、持续时间、强度和方式,由于健步走极易在一天清醒中任何时间点进行短期快速累积,其作为一种灵活的、非结构化的体力活动形式,是绝大部分静坐少动职业人群增加体力活动、提高体力活动水平的理想途径。
Telles 等[8]对68 名超重/肥胖的受试者进行15 天的监督步行干预,发现步行足以改善其BMI、腰臀围、瘦体重水平。孙侃然等[9]对女大学生实施6 周健走干预,结束后受试者的腰围和腹部脂肪明显下降。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100 天健走干预,超重/肥胖者的体重、BMI、腰围和体脂率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一致。本研究涉及人群样本量更大,代表性更强。同时,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干预期内,指标变化的幅度与步数相关,日均有效步数每增加1000步,与干预前相比,体重平均多下降0.083 kg,BMI平均多下降0.031 kg/m2,腰围多下降0.117 cm,体脂率多下降0.038%。Slentz 等[10]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也提示每周运动量与体重变化量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Chan等[11]发现了在久坐的工人中,每天步数增加幅度与腰围变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Backholer 等[12]在工作场所进行了4 个月的计步器干预试验,结束后观察到完成计划的参与对象腰围显著减少了1.61cm,而且每天步数超过10000 步的参与者腰围改善更多,进一步使用线性回归解释每日步数与腰围变化的关系,发现每多走1000 步,平均腰围减少0.22 cm。Smith-McLallen 等[13]对办公室员工进行9个月的步行干预,结果显示平均每日多走1000 步,男性体重可下降3.8 磅、BMI 下降0.41个单位,女性体重可下降2.1磅、BMI下降0.31个单位。上述结果虽不尽相同,但均表明规律性的健走具有降低超重/肥胖风险的积极作用,不同的健康结局与干预人群基线状态、干预的持续时间、干预方案设置方式有关,未来开展健走干预时可以予以考量。
随着每日步行量水平的不断提升,个体健康效益也随之增加。一般来说,更多的体力活动量会带来更大的健康效益,保持总量在体力活动推荐量的3到5倍以下时相对处于最佳效益的状态[14],但在更高活动水平上增加类似活动绝对量时需注意相对健康效益的递减,不能忽略可能存在的人群差异和健康阈值效应,以及过量活动水平会否引起健康问题等,因此使用肥胖指标作为参考标准计算每日步数推荐量显得尤为重要。Stevens 等[15]认为减肥应至少减少体重的5%,或BMI 降低至少1 个单位,或腰围持续减少至少4 cm,才具有临床意义。本研究探讨了四种评价肥胖指标与有效步数的关系,并且按照性别、年龄分别确定了肥胖指标有效下降的适宜每日有效步数值。ROC 分析结果显示,以体重是否下降5%及以上、BMI是否下降1个单位及以上、腰围是否下降4 cm 及以上、体脂率是否下降1%及以上作为标准,对于30~59 岁的超重/肥胖职业人群来说,适宜的每日有效步数值约为12411 步/天。虽然对于体型正常的成年人来说,维持身体健康的适宜步行量为10000步/天[16],但就超重/肥胖的人群而言,若要达到有效改善肥胖状况的目的,应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步行量。为了便于推广指导,将12000 步/天作为推荐量,即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超重/肥胖职业人群每天至少要比正常体型的人群增加2000步以上。
本研究ROC 曲线分析中,有效步行量切点的AUC不高,可能与肥胖状况变化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有关。以往也有学者提出,在体质与健康促进的研究中,很难获得0.9 以上的ROC 曲线下面积[17],尤其是肥胖受到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无法保证每个个体步数达到该推荐值时具有特定健康效益。但本研究目的并不是为了设定诊断标准,而是通过分析大样本人群的健走特征,探索一个适合超重/肥胖职业人群减重降脂的适宜健走量,具有一定的实践推广意义。对于个体来说,可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体质水平和实际感受来适当调整从而达到理想健身效果。
4 结论
参与100天健走干预项目的超重/肥胖职业人群日均步数可达10000 步以上,肥胖相关指标包括体重、身体质量指数、体脂率、腰围均有所下降,但其下降幅度受有效步行量影响。就30~59岁超重/肥胖职业人群而言,降低其肥胖程度的适宜有效步行量约为12000 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