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治疗儿童糖尿病的效果对比
2021-05-15陈玉辉
陈玉辉
江苏省常州市儿童医院儿科,江苏常州 213003
儿童糖尿病主要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内分泌代谢的疾病[1]。 该疾病临床症状主要有多饮、多尿、多食与消瘦,患儿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2]。 在对该疾病患儿展开治疗的过程中主要以胰岛素治疗为主,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但不同胰岛素注射方式有不同效果, 需要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实施有效注射方式。 据研究显示[3],持续胰岛素皮下注射可有效改善患儿血糖水平,促进患儿疾病恢复。 因而该次以2017 年10 月—2020 年4 月该院收治的24 例糖尿病患儿为研究对象, 采用对比的途径探究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治疗儿童糖尿病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共选择该院收治的24 例糖尿病患儿,使用Excel 表格将所有患儿的基本信息进行随机分组,其中12 例奇数患儿为观察组,12 例偶数患儿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7 例,女有5 例;年龄1~13 岁,平均(8.00±3.00)岁。 对照组中男6 例,女6 例;年龄4~13 岁,平均(8.50±2.25)岁。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均符合儿童糖尿病诊断标准;患儿家属了解研究内容,并签署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具有精神方面疾病患儿以及恶性肿瘤患儿。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 每天在饮食前及睡前对患儿进行皮下注射胰岛素, 在注射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儿的血糖水平调整注射次数以及每次注射胰岛素的用量;通常情况下,注射过程中早餐的注射量要大于晚餐以及中餐。
观察组:实施持续胰岛素皮下注射。 使用胰岛素泵对患儿进行胰岛素注射治疗;治疗过程中,将输液管前的导针刺入患儿皮下进行注射, 经过胰岛素泵电池驱动器的活塞将胰岛素注入;在对患儿进行治疗的持续胰岛素皮下注射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患儿的血糖情况随时调节胰岛素注射量。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包括餐后2 h血糖与空腹血糖, 其中餐后2 h 血糖正常水平为<7.8 mmol/L,空腹血糖正常水平为3.89~5.6 mmol/L[4]。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胰岛素用量与血糖达标时间。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s),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水平
治疗前, 两组患儿的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血糖水平比较[(±s),mmol/L]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血糖水平比较[(±s),mmol/L]
组别餐后2 h 血糖治疗前 治疗后空腹血糖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12)对照组(n=12)t 值P 值16.37±3.28 16.79±3.61 0.298 0.768 7.24±0.89 9.34±0.91 5.715<0.05 11.27±4.52 11.49±4.68 0.117 0.908 5.36±0.48 6.55±0.89 4.077<0.05
2.2 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
治疗后,观察组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患儿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比较(±s)
组别胰岛素用量[U/(d·kg)] 血糖达标时间(d)观察组(n=12)对照组(n=12)t 值P 值0.73±0.34 1.13±0.57 2.088 0.049 5.29±1.32 10.91±1.67 9.146<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 儿童时期的糖尿病可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临床症状主要有多饮、多尿以及多食等,比较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且后期经常发生血管病变而导致眼部以及肾脏受到累及, 对患儿身体健康与成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5]。 由于儿童糖尿病主要是由胰岛素β 细胞发生损坏而引起胰岛素缺乏,最终导致患儿机体发生代谢紊乱的情况[6]。 在对该疾病患儿展开治疗的过程中主要有胰岛素治疗为主, 但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的过程中如果使用不合理很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再加上患儿治疗依从性较差,很容易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穿刺点感染、低血糖以及漏液等情况,严重影响治疗效果[7]。 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的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但该治疗方式需要每天进行多次的针刺操作, 而患儿在针刺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哭闹以及乱动等应激情况, 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针刺操作的难度, 且多次针刺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针刺部位感染的情况,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对糖尿病患儿展开胰岛素治疗的过程中, 持续胰岛素皮下注射是一种新型胰岛素注射方式, 主要是在传统多次胰岛素注射的基础上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而研发的一种新型注射方式[8]。 且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主要是通过设定一个持续的餐前最大量和一般量, 从而使胰岛素能够在患儿体内处于一个适当浓度的状态,更好地符合患儿生理需求,促进胰岛素稳定吸收,能够最大程度上为糖尿病患儿提供有效且安全的治疗途径。 对患儿使用持续胰岛素注射的过程中,主要是用持续基础输入量与餐前大剂量促进胰岛素在患儿体内能够达到一定浓度, 从而更好地使患儿机体吸收胰岛素的情况达到一种稳定状态[9]。 在对患儿实施持续胰岛素皮下注射的过程中,可以减少每天针刺操作的次数,对患儿的伤害也进一步降低, 更好地提高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减少治疗中出现哭闹等应激情况,使患儿能够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同时也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程度。 且该治疗方式可有效降低穿刺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以及降低患儿出现低血糖等情况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不过在对糖尿病患儿展开持续胰岛素皮下注射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加强护理措施,严格制定护理管理制度,对患儿家属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向患儿家属详细讲解儿童糖尿病基础知识与持续胰岛素皮下注射的方式与作用等,使患儿家属有良好认知程度,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展开工作[10-11]。 并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与年龄, 通过玩具以及动画片等方式转移患儿注意力,使患儿能够在治疗过程中减少哭闹等应激反应。其次,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检查胰岛素泵等注射用具,防止注射过程中产生气泡而影响治疗效果, 并且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注射部位,并在注射过程中做好常规消毒杀菌,针刺时尽量一次性完成, 减少反复穿刺对患儿造成的伤害。 除此之外,在注射完成之后,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儿血糖的变化,并做好泵的调节准备,保证注射过程中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且注射完成后,需要对注射部位进行定期清洁,防止发生红肿、出血、硬结以及针头脱落的情况,并对患儿家属进行有效健康教育宣传, 使患儿家属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患儿注射部位出现浸水以及脱落等情况,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12-13]。
在对患儿进行胰岛素注射治疗的过程中, 药品还没有开启之前需要放置在冰箱里,保证药品的质量,并且在开启的时候查看胰岛素的生产时间和性状是否都正常,保证胰岛素药物正常后取出来放置30 min,防止药品内出现气泡, 且注射器在抽出的时候也要避免空气的进入。 其次,在对患儿注射胰岛素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注射位置,避开患儿容易拉伤的位置,并提前准备好普通消毒用具后,迅速以及平稳地进针,保证进针足够深,防止针头掉落而出现第二次针刺。 而且在安置胰岛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进针时针尖刺破毛细血管而造成软管阻塞的情况,影响注射效果。 在对患儿弄好留置泵之后,需要随时观察患儿血糖的变化,并准备好泵的调控,从而更好地保证应用的安全性。 在对患儿弄好留置泵之后的7 d 内是低血糖容易发生的时期,所以需要向患儿家属进行详细讲解,使患儿家属充分了解相关基础知识与这段时间低血压容易出现的原因,并告知患儿家属密切观察患儿的身体状况,如果出现异常情况的时候需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在对患儿安置好留置泵之后, 每天需要定时观察注射位置的干净与整洁,并观测注射位置是否出现红肿、渗血以及硬结还有枕头掉落等情况的发生[14]。在对患儿展开治疗的过程中, 医护人员需要向患儿家属详细讲解相关疾病基础知识、危害以及治疗内容,向患儿家属发放健康宣传手册, 根据患儿家属不同文化程度进行不同层次的健康教育, 对于无法有效沟通的患儿家属需要采用图片以及手势等方式进行讲解, 保证患儿家属能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以及胰岛素的使用方法。 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泵留置部位以及周围环境的情况。除此之外,在对患儿展开治疗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饮食干预, 根据患儿年龄以及具体病情制定针对性的饮食计划, 并叮嘱患儿家属需要按照医护人员的叮嘱与饮食计划平衡患儿的饮食结果, 比如让患儿多吃一些低脂肪以及低糖类的食物。 最后,医护人员需要及时安抚患儿家属, 向患儿家属详细讲解疾病发生的原因以及治疗内容,使患儿家属有良好的认知程度,缓解紧张与焦虑等负面情绪, 更好地提高患儿家属的治疗配合程度。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中观察组患儿的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证实对糖尿病患儿实施持续胰岛素皮下注射具有良好应用效果,可以更好地促进血糖水平改善。
综上所述, 对该疾病患儿实施持续胰岛素皮下注射具有显著应用效果,可有效改善餐后2 h 血糖与空腹血糖的血糖水平, 并减少胰岛素用量与血糖达标的时间,能够更好地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