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和谐中的个性美
——解析圣·桑《天鹅》中的调式、和声运用

2021-05-15王振龙

黄河之声 2021年5期
关键词:大调调性小调

王振龙

法国著名作曲家卡米尔·圣·桑(Camille Saint-Saens,1835-1921),1886 年创作的《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第十三首《天鹅》是流传最广的一首。原是一首大提琴独奏、钢琴伴奏的乐曲,经常被演奏家作为音乐会独奏曲目演奏,成为圣·桑的代表作品之一,改编成钢琴独奏曲的《天鹅》,成为钢琴演奏及教学经常使用的经典作品[1]。其旋律优美,结构工整、色彩丰富。每当听到这首乐曲,都会被它那优美而略带伤感的音乐情绪所打动,深沉而典雅,极具幻想色彩。本文以圣·桑原作改编的钢琴版本《天鹅》乐谱作为蓝本进行解读,从其调式转换、和声色彩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天鹅》的调式调性解析

作品是由同一主题贯穿发展的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其调式调性结构布局如图1 所示:

图1

乐曲是G 大调,6/4 拍,有短小的引子和尾声。A段由2 个乐句组成:a 与a1,第一句a 为G 大调,第二句a1从G 大调转调到b 小调,即主调关系小调的小属调上,音乐色彩变化比较大。B 段为展开性乐段(10-17小节),第一句的前两小节开始在主调性G 大调,后两小节以同样的旋律、和声在降低大二度的F 大调上进行重复,调式、和声色彩对比很新鲜;第二句c 的前两小节转到主调G 大调关系小调的小下属调a 小调上,音乐色彩由先前的明亮、开阔变的柔和、忧郁。A1段是音乐的变化再现段,调性回到主调G 大调,整段音乐色彩明亮、开阔,句尾旋律在中音区迂回,具有收束感。尾声与引子相对应,在主调G 大调主和弦上从高音区分解和弦盘旋而下,音乐力度逐渐减弱,仿佛美丽天鹅的身影渐行渐远,慢慢消失在天际,湖面恢复了平静。

该作品调式调性特点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曲家善于运用调式调性上的发展变化,简单与复杂相结合。引子与A 部分调式调性比较简单,只有G 大调与b小调。B 段展开段调式调性较为复杂,有三个调G、F、a 调性,在a 小调段落调性游离不定。该段从主调T 开始,在下属S-s 方向F 大调、a 小调上展开。由于这样的调式调性处理方式,整个发展段具有不稳定、动力性的音乐特点。A1再现段的调式调性比较简单,就是主调G 大调。第二、全曲调式调性由简单→复杂→简单的处理方式,符合音乐逻辑结构的发展,即:起—承—转—合。作品引子、A 段为主调与近关系小属调b 小调简单的两个调式调性的转换,和声色彩比较简单。B 段展开部分较为复杂的调式调性转换,转换的节奏比较快、频繁,在主T、下属S-s(F 大调是主调G 大调Ⅱ上的调性,a 小调是主调G 大调关系小调的下属调,都属于主调的下属方向调)调上转换比较频繁:G—F—a(调性游离),此段调式和声色彩对比丰富。A1段再现段只是在主调上,调式调性比较单一,和声也比A 段简单。第三、调式调性的转换以近关系调性为主。主调G 大调为主线,调式调性:G—b—G(T-D)、G—F—a(T-S-s);远关系调式调性转换为点缀:G—F。作曲家将调式调性转换作为音乐对比的主要手段,其布局按照“简单——复杂——简单”的逻辑设计,体现出作曲家严密的逻辑思维理念。

二、《天鹅》的和声解析

(一)引子和乐曲的第一部分A(a、a1)

引子用G 大调主和弦上的分解和弦,音乐清晰而简洁,左手低音由主、属两音构成,与中音区右手的分解和弦一起形成具有起伏、波动感的音型。

图2

接下来在中音区出现了天鹅的主题,这个主题动机由g2下行级进与五度下行跳进结合组成,接下来的一个动机是下方小3 度同样的节奏与音型模仿,旋律稍做停留后,从e1音开始上行级进一直到达b2,旋律舒展,起伏跌荡。仿佛天鹅时而徐缓的飞旋在天空,时而从容的浮游于水面。

图3

第一乐句a 中典型的富有特色的古典和声手法:Ⅰ→Ⅱ2→V7→Ⅰ(见图3 第1-2 小节)这种和声进行音响清新而流畅。我们知道Ⅰ与Ⅱ2只有一个共同音,Ⅰ级音,两个和弦以Ⅰ级音做低音连接在一起,这样的和弦连接和声色彩对比大,听觉上感觉新鲜、充满活力(在很多古典与现代音乐作品中都这么运用,如:巴赫的《C 大调前奏曲》中1、2 小节等)。

a1两句与前两句音乐材料相同,出现了#A、#C、两个音,使音乐出现了离调的倾向。后两小节上行音阶出现了#G、#A、#C 三个音,我们能明显看出这是b 旋律小调的音阶进行,并停留在b 小调t 的三音上。从G 大调的角度看,是通过Ⅲ级和弦的付属和弦离调到Ⅲ级和弦上。在古典音乐作品中,运用Ⅲ级的付属和弦离调不多见。

图4

这首乐曲和声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减七和弦的运用,此段中,在G 大调V7/Ⅲ之前用了Ⅶ2/Ⅲ(b 小调:V7与Ⅶ2),低音持续前面的G 音,这个音也是Ⅶ2/Ⅲ的七音,上方声部以半音下行的方式从T 的三音、五音进行到Ⅶ2的根音、三音,这种连接柔和、细腻。在Ⅶ2/Ⅲ→V7/Ⅲ的连接中,Ⅶ2/Ⅲ只动了一个音(即低音从G →#F),和弦就由Ⅶ2/Ⅲ变成了V7/Ⅲ,这种和声声部进行,自然而不生硬,该乐曲的其它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这种和声进行特点。

(二)音乐的第二部分B(b、c)

这段音乐中的音乐材料来源于“天鹅”的主题,且只用了主题中的a,不同的是,这段音乐将这一材料在不同的调性、调式上展开。

第一句b 是在G 大调上展开的,旋律大幅度下行,在句尾处稍有回升,这种下行与前段a1中旋律大幅度上行形成对比。(图5)

接下来以同样的旋律、和声移低大二度在F 大调上出现,形成两个大乐句之间的模进,在调性上形成对置。这两句的模进、调性对置使音乐色彩对比鲜明。(图6)

图5

图6

这两句中减七和弦的应用颇具特色。作为经过性的减七和弦Ⅶ2/V(见图5、图6,第1 小节),它们用声部的半音进行,造成了柔和的音响效果。不过此处的减七和弦与前乐段中的减七和弦稍有区别,上一乐段中的减七和弦是导七和弦,只变其中一个音,就使其变成了D7和弦。而此处的减七和弦是属调的导七和弦,作为经过性质的和弦用于音乐中,使音乐更加流畅、细腻。

这两句中第二小节第1、2 拍位置上的和弦都是四度留音属七和弦Dsus4(与先现音相反,同一声部中前和弦的构成音沿留至位于强拍的后和弦中,称为留音——Suspension,简写为Sus,留音必须下行或上行级进解决,但前者居多[2]。在流行音乐各类三和弦或七和弦中广泛地运用四度留音,但有时也可以不予解决),解决到D。Dsus4的运用,增强了和声的色彩。

这两个对比乐句的开放性结尾别具一格,音乐流动性增强,仿佛音乐的遐思在不断的展开。

第二句c 的旋律都是在中音区做波浪式起伏变化,调式、调性也摇摆不定,和声色彩时明时暗,偶带有沉思、忧郁之感。

图7

(三)再现段A1 与尾声

再现段是带变化的再现段。音乐前3 小节与乐曲的主题部分完全相同,第4 小节前两拍出现了G 大调IV级的离调和弦:V7/IV →V2/IV 的进行,但音乐并没有解决到IV 上,而是经过V7/Ⅱ和弦离调到Ⅱ和弦上,低音正好是V7/Ⅱ和弦的根音位置,整个低音形成下行级进,音乐充满张力,和声色彩丰富。这种和声连接,是副属和弦的一种特殊用法,颇具特色。

图8

图9

尾声采用主和弦与Ⅵ和弦交替的琶音音型,从高音区到低音区渐渐结束,和声色彩华丽而高雅。作为补充终止,圣·桑的这种终止却独具一格。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能看出《天鹅》中的调式、和声语言丰富、细腻,不论是旋律、和声的发展方法,还是调式、和声色彩的对比,在这样短小的音乐作品中,都能够发挥地淋漓尽致。因此,绝不能因为其只是一首小品低估它的艺术价值,此曲是古典、浪漫时期的经典上乘之作。在调式调性转换、和弦连接、和声色彩的运用上,可谓手法精心、色彩丰富,意境深邃、语言洗练。该作品体现出作曲家圣·桑忠于法国音乐的精神与传统,融合了新旧音乐潮流的精粹,不仅遵循了古典调式和声的传统,而且还发展了传统,处处洋溢着浪漫的音乐气质,体现了圣·桑鲜明的音乐创作个性。■

猜你喜欢

大调调性小调
调性的结构力场、意义表征与听觉感性先验问题——以贝多芬《合唱幻想曲》为例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G大调随想曲
谈“调性”
Colorful you
愿你以梦为马,随处可栖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小调[六首]
调性的描写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