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承扬国韵,回归本质
——将工尺谱①学习引入视唱练耳课堂的可行性思考

2021-05-15刘音铄

黄河之声 2021年5期
关键词:八度乐谱昆曲

刘音铄

“工尺谱是中国传统乐谱中流传最广、应用最多的一种谱式,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很广泛。不仅记录着丰富多样的传统音乐,而且负载着历史上中国人对音乐的理解等重要的文化信息。对工尺谱的学习,不仅是了解一种乐谱、更是步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之门的途径。”②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音乐学院的办学特色,作为中国音乐学院的师生,都担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音乐的责任。如果外国人想要了解中国就必须先学汉字,同理中国人想要了解中国古代音乐,中国传统音乐,那就必须先学谱字。工尺谱是早期乐谱中最典型的也是使用最普遍的代表之一。现在很多学音乐的人,对自家民族、以及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和音乐了解得太少,作为一个从事音乐工作的中国人,如果不能把握中华民族文艺之“本”,恐怕日后也很难在音乐上获得见解真知。

视唱练耳课程是专业音乐院校的一门音乐基础必修课,可以接触到吹、拉、弹、唱各个专业领域的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引入对工尺谱的学习,想必是比较适合的,普及度也是很高的。视唱练耳讲求听中有唱,唱中有听,听唱结合来训练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如果可以从昆曲工尺谱的识谱及演唱要求中提取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特别是在表现力上要比西方音乐更为细腻更为深刻的要素,将其运用到中国传统音乐曲目的听、唱中加以训练,并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曲调的广泛接触后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加深了解。在这方面,工尺谱起到了一个对中国传统音乐记录、承载、传播的媒介作用,让学生学会运用工尺谱,以此来做到“古为今用”。

一、工尺谱产生的历史及形成——定位思考

(一)历史与形成

学界的普遍看法是它与隋唐的“燕乐半字谱”,宋代“俗字谱”有着很密切的渊源关系。明清时期发展成熟并且深入到戏曲、声乐、器乐等各个领域。由于俗字谱是用一些文字的偏旁等符号来记谱,还是不方便读谱,所以直至明末清初,由汉字作为谱字代替了原来的符号,工尺谱逐渐发展定型,成为中国传统乐谱中影响最大、最为普及的一种谱式。中国古代时期,经济、交通等各方面的发展处在一种相对闭塞环境中,音乐的流传受到一定的限制,只在相对狭小的范围内流通。而乐谱仅仅有“提示”和“备忘”的作用,所以当时的记谱必定是不精确的。与这种不精确记谱相适应的就是“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音乐的全部精髓都蕴含在传授者的“口”中。是,正是在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特有传承方式的作用之下,工尺谱“谱简声繁”的特点使得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得以展示和体现。

(二)文化内涵

“作为记录、承载、传播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媒介,工尺谱在传统音乐的发展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古谱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虽然工尺谱的兴盛在明清时期,但直到今天,仍有大量存活者的乐种仍以它作为记谱方式,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传统音乐文化,如晋北笙管乐、辽宁鼓吹乐、河北音乐会、西安鼓乐、福建南音、广东音乐等。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工尺谱对于音乐的传承作用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消逝。事实上,千百年来,工尺谱始终以它独有的方式,表达和映射着中国音乐深刻的文化内涵,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③中国音乐从古至今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谱式,其中采用汉文字记谱的只有工尺谱和古琴谱。工尺谱以汉字为符号记录音乐,足以证明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根本上说,工尺谱是一种用文字来展现音乐的丰富内涵的乐谱,它还集中反映了传统音乐中的律、调、谱、器之间的连带关系,这是不同于西方音乐记谱的。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的语言文字始终享有盛誉,中国的音乐自然也与文字结下了很深的渊源。可以说工尺谱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为认知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提供了非常独特的文化视角。

二、工尺谱的内容与标准——定量思考

(一)谱字

传统昆曲工尺谱使用“上、尺、工、凡、六、五、乙、合、四、一”这几个文字作为表示音高的唱名,同时也是符号标记)〔等同于首调唱名法中的七个基本音级:do、re、mi、fa、sol、la、si〕,其中“合、四、一”是三个用来表示低八度sol、la、si 的谱字。“合”是“六”的低八度音,“四”是“五”的低八度音,“一”是“乙”的低八度音,所以一共十个谱字中,除了有三个是重复的谱字,其实就只有七声。其他的低八度或者高八度的谱字都用原来的谱字,如果表示比“乙”更高的音,则在谱字的左边加上“亻”表示原谱字的高八度;在谱字左边加上“彳”就表示比原谱字高两个八度;如过想要表示比“合”更低的音,就在谱字的末笔加拽尾,低两个八度就在末笔加双拽。

(二)谱式

工尺谱有很多种谱式,无论是蓑衣谱还是一柱香,从书写方式上来看都是:文词按句、按篇书写,“谱字”嵌在一个一个文字旁,且用小一点的字,实际上工尺谱只是一个一个的谱字,在唱谱中,工尺谱在音乐上(乐谱上)并没有其自身完整性和独立性。我们所熟知的简谱、五线谱都是文词从属于乐谱,而工尺谱是唱腔从属于文字。中国在音乐范围内的唱称为唱“歌”,唱“曲”,歌、曲原本都是“文”即文体文辞,唱中的“文、乐”关系,在总体上,文始终为主,而乐总是从。文体决定乐体。所以我国有无乐音的唱,而绝没有无文词的歌。所以即便是我们现在主要使用的是简谱和五线谱,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国民族民间的唱中的文和乐的关系。昆曲工尺谱的谱式一般都是谱字记在唱词的右侧,整个曲谱是自右而左看的,谱字根据书方向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一柱香式”是谱字与唱词平行,从上往下直行竖写的谱式,第二种是由于看起来很像渔夫穿的蓑衣形状,被称为“蓑衣谱”,谱字自左上方向右下方与唱词成45度角斜写。第三种其谱字从左往右与唱词横写成90 度。

(三)节奏与节拍(板眼与板式)

1、节奏(板眼)

昆曲的节奏体系称为“板眼”。其标记的符号分为两种:一种是与字音同时点下的板或眼,称为“实板”或“实眼”;另一种是字音发出之后点下的板或眼,称为“腰板”或“腰眼”。

“板”分为很多种:头板:在字音发出的同时打下的板,(可理解为正拍),在曲谱中一般以“、”符号记写在谱字的右侧。腰板:板眼在两个谱字之间的叫做“腰”,腰板就是在出字后行腔过程中打下的板,(音响效果相当于切分节奏),在曲谱中用“∟”符号记写在两个谱字之间。底板:是在行腔结束后所下的板。在曲谱中用“—”符号记写在谱字的右下角。

“眼”分为“头眼”“中眼”“末眼”“腰眼”:“头眼”跟“末眼”相当于4 拍子中的第二拍和第四拍,用“.”表示。“中眼”:相当于4 拍子中的第三拍,用“ο”表示。“腰眼”:起于眼的后半拍的音,用“△”表示。

2、节拍——五种常用昆曲工尺谱的节拍形式(板式)

散板:与固定拍子相对而言的一种自由节拍形式,但是并不等于无节拍,自由也是有规律的自由,过缓则散漫无律,过急则短促无情,所以这个自由是相对的自由。散板谱子里没有板眼的记号,总的节奏由演唱者自己掌握,松紧快慢必须按照词意和气氛来准确处理。这个对演唱者的要求很高,需要有较高的音乐和文学素养,唱散板要做到“形散神不散”;流水板:即有板无眼,只用实板“、”和腰板“∟”两种板记号。一般翻译谱字的时候习惯上译为1/4 拍子,但不一定所有的流水板都是1/4 拍;一板一眼:又称“一眼板”,译谱时用2/4 拍记写,即每小节有两拍。其中第一拍为板(强拍),第二拍为眼(弱拍)。所用符号有实板“、”,实眼“ο”,腰板“∟”和腰眼“△”;一板三眼:每小节由一个强拍和三个弱拍组成,共有四拍。其中第一拍(强拍)为实板,符号为“、”;第二拍(弱拍)称“头眼”,符号为“.”;第三拍(次强拍)称“中眼”,符号为“ο”。第四拍(弱拍)为末眼,符号为“.”。一板三眼和一板一眼相比,前者听起来较慢,后者较快;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将一板三眼的四拍放慢成为八拍,第一拍和第五拍打板(第五拍是“赠板”,符号为“X”,腰赠板符号为“IX”)。

三、昆曲工尺谱在视唱实践中的应用——可行性思考

(一)学习以昆曲工尺谱为代表的首调唱名体系

昆曲工尺谱是以“上”字为调首的首调体系。昆曲以曲笛为主要伴奏乐器,以笛色来定调,因此,工尺谱字本身是表示相对音高,而其绝对音高是不定的,要靠对乐曲用调的标识来确定。在没有明确乐曲的用调之前各谱字的相对音高为:

合 四 一 上 尺 工 凡 六 五 乙

Sol la si do re mi fa sol la si

g1a1b1c2d2e2f2g2a2b2

“现存的不同工尺谱中,有些属于固定调唱名系统,如西安鼓乐、山西八大套、北京智化寺京音乐所用的工尺谱,这一系统的工尺谱及其记录的音乐历史大都比较古老。而明清以来更大量、更广泛运用于昆曲的工尺谱是属于首调唱名体系的,工尺谱字与绝对音高没有固定的对应关系,这一点上与简谱是完全一样的。”④

(二)学习昆曲工尺谱演唱的润腔唱法

(三)汲取昆曲工尺谱的演唱艺术

关于工尺谱的视唱训练,我们可以汲取昆曲在声乐理论方面的一些精华,要有意识的注意到音乐与唱词之间的配合问题。唱腔与唱词(即声与字)的结合,是有很多讲究的。傅惜华先生的《古典戏曲声乐论》中提到了对于唱的艺术性要求:“歌的格调:抑扬顿挫;顶叠垛换;縈纡牵结,敦拖呜咽;推题丸转;捶欠,遏透。歌的节奏:停声;待拍;偷吹;拽棒;字真;句笃;依腔;贴调。凡歌一声:声有四节;起末;过度;搵簪;詰落.凡歌一句:声韻有,一声平,一声背,一声圆。声要圆熟,腔要徹满。凡歌一曲:各有其声,变声;敦声;扣声;啀声;困声;三过声。偷气、取气、换气、歇气。”⑤这些要求是从乐曲的节拍节奏、声音、句子、咬字、风格等多方面对整曲演唱进行严谨的艺术性训练的。

很多人认为我们现在所常用的五线谱和简谱都比工尺谱方便,所以工尺谱在今天已经过时了,不需要再学了。虽然工尺谱在记录、书写、识谱方面有其不便捷的地方,但在工尺谱盛行的那些年代里,它的作用和地位是不能被轻视和替代的。一种乐谱的产生和应用,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由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的。我们今天见到的大量使用工尺谱记谱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品,都是古人留下的宝贵财富,这些乐谱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重大贡献。如果学习并传承的人越来越少,终将有一天,我们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宝贵的音乐文化精品会失传,这是最可悲的,这将会是全中国以及全人类的遗憾。所以,本人希望能将工尺谱的学习引入到视唱练耳课堂的教学中去,以视唱练耳课自身的特性能够很自然的将以上所有列出的工尺谱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元素精华加以练习。教师在课堂学习为学生创建一定的实践音乐语境,这种创新教学可以使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音乐学生在不同的学习背景下都能掌握更丰富的传统音乐的表演技能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专业之中。■

注释:

① 工尺谱是从隋唐燕乐谱及宋代俗字谱发展而来的一种乐谱,它保持了隋唐燕乐七调的传统,本文只谈自明清以来常用的昆曲工尺谱。

② 赵晓楠.工尺谱常识与视唱[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前言.

③ 吴晓萍.中国工尺谱的文化内涵[J].中国音乐学,2004,(01):83.

④ 赵晓楠.声乐类工尺谱常识与视唱[M].北京:中国音乐学院内部教材,2008:引言.

⑤ [元].燕南芝庵.唱论[A].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8.

猜你喜欢

八度乐谱昆曲
山之高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八度法在钢琴演奏中的难度与训练措施分析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乐谱:放飞梦想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一毛学琴记——乐谱失踪
基因密码乐谱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
刍议音乐表演与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