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研究

2021-05-13古玉玲李卫伟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轴线视线遗产

古玉玲,刘 蕊,李卫伟

(1.北京城市学院城市建设学部,北京 101399;2.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北京 100050)

“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到钟楼、鼓楼,全长约7.8公里。北京中轴线的发展变化与北京的旧古城同步,发源于元代,发展、完善于明清两代,历经近七百五十年,成为中国遗存下来规模最大的帝王都城轴线,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都市计划的经典之作。

一、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概况

(一)保护研究背景

北京城市建设 3000 多年,北京首都建设800多年,是一座具有现代都市和古都城融合的城市。北京中轴线有着悠久的历史,引导着城市空间发生变化,可以说是城市的支柱和灵魂。如今由中轴线形成的空间格局,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更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1920年左右,北京中轴线开始突破原来的封闭状态。1930年前后,由于管理不善,中轴线上的街道和建筑物遭到破坏,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在政府引领下,各群众都自愿义务加入到清理垃圾的行列中,此时,中轴线有了明显的改善。1983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中轴线是建设城市文化中心的重要历史的资源。2012年,北京中轴线第一次成为申报世界遗产的名录。2016年,随着北京城市功能的调整,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新闻。而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成长和发展中最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中轴线所包含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研究项目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规划和保护将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任务,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不懈努力。

(二)研究内容和范畴

北京的中轴线,指的是从北京元大都、明清时期以来北京中心城区的一条对称轴,其东西两侧的建筑均对衬,在轴线上也有很多重要建筑物,其重点在从永定门到钟鼓楼长7.8公里的中轴。明确永定门 、先农坛、天坛、 正阳门(箭楼) 、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社稷坛、太庙、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及钟楼14处遗产点做为研究重点,其他遗产点将陆续添加,如天桥等。由点到线再到面,初步确定了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范围,重点研究中轴线穿过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情况,确定空间保护规划。确定研究范围如图所示(见图1),核心研究面积为1093公顷;相关研究范围以申遗文本中规划的范围为界(见图2),面积为4050公顷。

图1 中轴线保护规划边界范围图

图2 中轴线范围内已认定的各级保护单位极其保护区划图(2017)

(三)保护研究的方法

1.保护边界方法

对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要确定其保护边界,在保护中要坚持: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积极开展文化活动遗产保护。保护边界的划定主要包括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区。在中轴线核心区域的保护中,着重规划三个区域:钟鼓楼区域、景山-前门大街区域、以及永定门区域。作为中轴线的起点,钟鼓楼诠释了古人独特的设计理念。因此,保护钟楼北侧住宅建筑的建筑肌理,钟楼的北侧尽量不要开辟新道路,同时恢复北墙体标志。除此之外,钟鼓楼作为城市轮廓上重要的建筑物要充分保护,与周边传统住宅建筑形成对比,严格限制建筑高度。景山到前门区域也要加以严格管控,周边的建筑高度应该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定进行限高,保证景观视线通廊的完整性。永定门作为南中轴的终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永定门城楼的视线控制应严禁把控,实现中轴线完整性,衔接南中轴,体现历史名城的入口。

2.保护建筑本体方法

建筑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财富,在本次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共涉及建筑遗产点14处,要通过保护建筑本体法对其进行保护。对建筑的保护主要是对其本身及周围环境的控制和改善。可以通过技术和措施来人为的修复一些破坏,抵御一些新的破坏。在目前的实践中,保护建筑本体主要可以做的方法为:日常进行维护并进行预防保护、搬迁影响建筑物、整治周围的不协调环境。中轴线上的建筑大多保持其方位和位置,保持与中轴线的关系和相应的文化意义。它们自身的形式和设计、材料和实体大多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对周边城市环境的建设控制保持了它们在城市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单体遗存的建筑大多转向博物馆和展览,它们保留了与传统有关的主要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目前,它们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气候变化和大量游客带来的压力,以及旧城地价上涨给周边城市环境带来的发展压力。

(四)研究的意义

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是它所承载的文化。“线”承载着中国资本规划的基本理念,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核心理念。一是领土统一,二是天人合一,三是政令畅通,四是公平和谐,五是完善美丽,六是有序发展。世界上每一座古都都经历过几次更新,但只有中国北京在中轴线上保持原本。为进一步提高对中轴线的认识,本项目对北京中轴线进行了系统的实地调研,并深入研究其历史内涵。

北京中轴线所蕴含的文化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城市建设中的聪慧,同时也是城市规划思想的重要概念。在北京空间格局的布置中,展现了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最高水平。不管是古代的四合院还是如今的现代化高层建筑,都是中轴线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轴线所存在的价值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所产生的规划理念是值得我们一代代传承学习探讨的。

二、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空间保护现状分析

1.中轴线的创建

北京的中轴线历史可以从元朝说起,它的形成与元朝的规划建设有很大关联。元朝四年(1267年),在金代琼华岛离宫(现北海公园)的基础上,开始创建元朝的都城。规划设计中,首先在积水潭东北岸(相当今鼓楼处),设置中心台,建立中心阁。由中心台向南,切积水潭东岸向东最突出的地方(相当后门桥处),引一条正南正北的直线,确定为全城的中轴线,也就是现在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源头,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大都整体基本完工 (见图3)。

图3 元大都布局复原图(来源:中国古代建筑史)

元大都时期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北至中心阁,全长约为3750m ,14个遗产点在元朝已出现6个(见图4)。

图4 遗产点在元大都时期点位图

2.中轴线的演变与形成

明朝北京城是在元代的基础上改建的,其轴线也是继承了元朝的中轴,并向南北延伸,使北京城中轴线延长,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扩建外罗城,修建永定门。至此,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约7.8km全部竣工。

清朝的北京城仍是王朝的都城,其中轴线完全继承明朝现状,只是将重要建筑物更名在乾隆年间,提高了永定门的规制,增建了箭楼;并将天坛、先农坛的形制完善确定下来。(见图5)清朝光绪二十六年,中轴线开始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民国时期,中轴线的工作主要是保护,但转型仍然是不可避免。14个遗产点在明清时期已出现12个(见图5、6);金元明清布局复原图对比图如图(见图7)。

图5 明清都城布局复原图(来源:中国古代建筑史)

图6 遗产点在明清时期点位图

图7 金元明清时期都城复原对比图(来源:中国古代建筑史)

自1949年建国至今,北京中轴线也一直在经历各种保护规划的变化,其核心一直是围绕由南向北从永定门至钟鼓楼这7.8公里的直线以及其周边14个遗产点进行的。

(二)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点空间保护现状调查分析

针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14个遗产点,通过图像采集、全景采集、激光雷达数据采集和数字模型等方法进行现状分析,发现当前空间保护过程中存在的各类情况和问题,集中表现在:(1)永定门城楼视线受阻于居民楼;(2)先农坛建筑群用于各类单位使用,未得到充分保护;(3)天坛周边空间保护和交通组织关系有待梳理问题;(4)正阳门及箭楼南北空间整治后,整体面貌较好;(5)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社稷坛、太庙、故宫空间保护控制较好;(6)景山高度42.6m,作为中轴线上的高点其视线关系复杂,其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范围内外的风貌多样,部分建筑有悖于保护要求。(7)万宁桥作为古桥,在整治后周边景色优美,西望金锭桥与前海,临近钟鼓楼,周围建筑与万宁桥较为和谐,但是万宁桥东北方向出现一栋现代居住建筑,与周围环境不协调。(8)钟鼓楼建筑是南中轴上最北端的点,在鼓楼上眺望南面,可以看到景山的万春亭,与鼓楼相对应,万春亭为视线内最高建筑,使得南面天际线有规律的起伏,中间高两边低,鼓楼东面可视范围最远且最高建筑为北京CBD标志性建筑,鼓楼周边多为低层建筑,对远处的视线不产生遮挡影响,但是在南面视线中明显可以看出,在左侧出现现代高层建筑,对视线产生遮挡,且与周边建筑风格不统一。

三、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整体视线分析

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14个遗产点,位于中轴线这条轴线上的共10个点,分别为永定门、正阳门及箭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故宫、景山、万宁桥、钟鼓楼。以人的平视点和人俯视点分析两种方法,针对这十个点进行视线分析。即“以人为本”基于遗产点前广场定位的人平视点分析和基于建筑二层(不同历史建筑参观可达高度不同)人俯视点分析。总结上述10个遗产点,可以用两个视点分析的包括:永定门、正阳门及箭楼、天安门、景山、以及钟鼓楼5个遗产点;可以用遗产点前广场的人平视点分析的包括: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故宫(太和殿前广场)、万宁桥5个遗产点。

中轴线遗产保护中,非中轴线上的其他四个点采取同样方式进行分析,这四个点均为单视点分析法,即人平视点分析,主要选取点位为:天坛祈年殿台基、先农坛神坛、太庙前广场和社稷坛广场。

而北京市地面有起伏,经过全景相机勘测后(测量点位见图8),矫正海拔高度及地平面后进行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下。(见图9)。

点1:永定门城楼北门中央 点2:祈年殿南丹陛石雕中央 点3:太岁殿院落中央 点4:正阳门箭楼南门中央 点5:毛主席纪念堂北侧窗口中央 点6: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侧围栏中央 点7:天安门广场中央 点8:皇史宬入口中央 点9:中山堂南门中央 点10:城楼检票处中央 点11:太和殿前广场中央 点12:景山万春亭台基位置 点13:万宁桥桥身中央 点14:钟鼓楼文化广场中央

图9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整体视线分析图

四、北京南中轴线重要示范遗产点保护规划

(一)北京南中轴线上历史保护建筑空间保护规划

1.永定门建筑空间保护规划

永定门位于中轴线最南端(见图10)蕴含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见图11),其中世界级文化遗产3个,国家级文保单位众多,所以在对永定门单体建筑进行保护的时候要考虑到周边的资源,控制好建筑高度,协调好控建限建区域,其重点保护范围主要为永定门城楼及南北两侧配套公园,建设控制范围根据永定门城楼眺望视线,尽可能实现视线通廊通透,环境协调区与缓冲区保持一致(见图12)。在对永定门的保护中,应考虑对城市天际线的保护,维护这个城市的独特天际线和建筑高度,不仅有独特的审美,对城市与市民所形成的认同感尤为重要。

同时,要确保永定门对天坛以及正阳门和先农坛的视线景观通廊通透(见图13)。

图10 永定门建筑空间保护区位图

图11 永定门范围内历史文化要素分析

图12 永定门范围内区划图

图13 永定门范围内景观视线通廊及街道对景保护规划图

2.建筑空间保护规划原则

首先应对建筑周边进行历史要素分析,找出其所在环境的优势,根据视线分析、景观视廊确定保护区划,明确建筑等级定位,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应当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予以保护,维修工作要体现“以旧换新”的原则,可以更新为现代博物馆等。

对于建筑本体受损较严重的,如果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应该在充分了解其历史资料下进行修缮,寻找科学方法进行整体和局部修复。如果原址不利于保护,可以考虑把历史建筑进行搬迁再修复。在对建筑本体修复时,可以加入现代扫描技术,利用三维空间建模来直观地看出破损前的样子,根据模型进行比例修复,既直观又精准,为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文化遗产保护中对于建筑不光要保护其本体,更要注重与环境的协调程度,建筑周边不符合风格的建筑考虑搬迁或拆除,使得整体风貌和谐,且不破坏标志性建筑,保持特色天际线。

(二)北京南中轴线上古建筑群空间保护规划

1.先农坛古建筑群空间保护规划

先农坛古建筑群位于中轴线南端,永定门西北侧,与天坛相互呼应,其总平面图,古建筑群保存相对完整,但管理单位较分散,有许多未开放区域,它的保护边界中核心保护范围主要以古建筑群外墙体为边界,限建范围主要在文物周围500米附近且视线不影响的范围,环境协调区与缓冲区一致(见图14)。

图14 先农坛古建筑群保护区划图

2.天坛古建筑群空间保护规划

天坛古建筑群位于南中轴线上,永定门东北侧,与西侧先农坛相互呼应,对天坛的空间规划主要考虑人视角以及鸟瞰视角,所以天坛的核心保护范围即是天坛公园外墙,建设控制范围首先考虑人视角在祈年殿台基对周围的可见范围,再加上空基鸟瞰图的范围,保证遗产点本身不受遮挡,而环境协调区同样与缓冲区保持一致(见图15)。

图15 天坛古建筑群保护区划图

3.古建筑群空间保护规划原则

在古建筑群的空间保护规划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则是保持现状和恢复现状。对于古建筑来说,修复在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天坛和先农坛都是文物保护单位,针对文保单位的保护首先要遵守《文物保护法》中的各项要求,在此前提下,去确认文保单位的核心保护范围,其建筑群边界要相对精确,文物保护要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不失真。在对文物本身进行保护的同时,要协调文保单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根据人视角范围严格控制建设范围,尽可能的保障历史风貌的完整性。

(三)北京南中轴线上历史保护区空间保护规划

1.正阳门及箭楼历史保护区保护规划

正阳门及箭楼历史保护区位于北京南中轴线上,北邻天安门广场,(见图16)对于正阳门及箭楼历史保护区的保护规划,首先要对其历史要素进行分析,前门地区历史资源丰富(见表1),在保护时要对这些资源进行保留,其次,要明确保护区的分级区划(见图17)。

图16 正阳门及箭楼保护区位图

图17 前门街区保护区划图

前门的核心保护范围主要是前门大街两侧以及正阳门和箭楼所在区域,强调保护城市格局、肌理以及整体风貌;建设控制地带应参照《北京旧城43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的原则进行保护、适当更新;周边的环境协调区强调建筑风貌要基本统一且具有延续性,与缓冲区保持一致。

2.历史保护区保护规划原则

历史保护区首先要针对保护区现状明确重点保护区域,划定保护分区范围,保护区范围的划定主要是保证该区域内的历史真实性,分区合理,可以从土地利用性质及道路系统作为边界进行分级,保护的强弱是通过分析该区域内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及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大小来确定,合理有效的控制整体特征。

表1 前门街区历史要素分析 (自制)

历史保护区的保护主要是为了传递该区域特有的历史文化,所以在梳理历史文化要素时,要从自然、人文社会几个方面进行全面收集,看保存现状对社会的影响,从不同程度来恢复保护区文化。在历史保护区中还要去考虑社会、经济等原因,建立合理地检查机制,带动社会群体一起保护,在减轻工作的同时,也多了一重保障,同时让街区活化。

(四)北京南中轴线上整体空间保护规划

在本次对南中轴线进行空间保护规划时,主要是确定其三级保护区划。保护区分为: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以及环境协调区。核心保护范围主要是四个遗产点的保护边界重叠,及永定门保护边界、先农坛保护边界、天坛保护边界和正阳门及箭楼保护边界,建设控制地带主要为遗产点周边对遗产点产生视线影响的范围,主要采取的方法为人平行视点和人俯视点分析,将可视范围定位边界,环境协调区是周边更大范围内使建筑高度及建筑风貌都与古建筑协调,主要范围边界为遗产缓冲区边界。(见图18)

图18 北京南中轴线保护空间区划图

五、 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两大思路

(一)整体保护思路

1.前期资料整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中轴线进行定位

——《中轴线申遗文本》——明确中轴线遗产价值

——近年来北京中轴线文遗保护方案及分析——学习保护方法

——现场调研——进行数据采集工作——现场单反图像采集

——全景相机图像采集 ——激光雷达数据采集 ——数字模型

——分析现状——空间保护——视线保护

2.整体视线分析——确定采高点位——利用人平视角及人仰视角进行分析

3.现状保护分析——规划范围边界确定

——中轴线历史发展概况

——建筑单体遗产点保护——资源点空间要素梳理——保护边界范围确定——保护范围景观视线通廊规划——保护范围规划区划

——建筑组群保护——保护范围规划区划

——遗产片区保护——保护范围规划区划

——南中轴整体保护范围规划区划

4.提出建议与思路

(二)重点保护思路

在中轴线范围内,重点保护14个遗产点,分别针对遗产点单体建筑、建筑组群、以及遗产点所在片区进行保护研究。针对遗产示范点,多次进行现场调研,在进行数据采集工作时,使用现代技术进行采集,如Faro扫描以及单反拍摄建筑倾斜,最后进行三维建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数据的精准性。根据建筑高度、建筑风貌等要素,合理规划遗产点的视线保护范围以及保护范围的边界确定。

六、 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五大建议

(一)加强文遗自身的保护

文化遗产大多留存时间较久且完整性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在不破坏其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可以对文遗本身进行修复,明确文遗自身的保护等级,根据相关规定原则进行保护,在保护中要始终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后能保存原有的建筑形态、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技术。

加强政府对文化遗产的管控,严格制定相关保护的法律法规,让文化遗产尽量不遭到来自人为的破坏,无形中也就延长了文化遗产的存留时间,提前防范相关不可避免的自然因素,如风化、腐蚀等,做出相应对策,最大程度的减轻破损。

(二)加强文遗与周围环境的整体整治

保护文化遗产不光是保护文化遗产本身,文化遗产是时代大背景下诞生的产物,他代表了不同时期人们智慧的结晶,因此在保护中,要去考虑文化遗产的大环境,加强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整治。

首先是从建筑风貌上,如先农坛到天坛这一片区,多为古代建筑且层数较低,整体较协调,但两个遗产点之间的天桥剧场为高层现代建筑,较为突兀,与古建筑风格不搭,应在允许的前提下予以拆除或改建,保证大环境的风貌基本统一。

其次是建筑高度上,在文化遗产周边,根据不同等级划分,应严格控制周边建筑物的高度,保证视线景观通畅,文化遗产周边不应该存有较高建筑遮挡。

适当增加配套景观,让文化遗产活化,更具有生命力和渲染力。

(三)加强文遗内涵价值宣传

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内涵价值,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注意到,有些居住在文遗附近的居民都不清楚他身边的文遗到底是什么,到底有什么价值,普遍认为离自己很遥远,因此,可以开展相关的公益讲座,加大对文化遗产内涵的宣传力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更多人传达其中的价值及保护意义,如果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文化遗产,知道它存在的价值和重要性,那么对其的保护工作就会变得轻松顺利。

(四)加强文遗研究深入化

在我整理前人对文化遗产研究的资料过程中发现,很多信息并不是十分完善且精准,要想对文化遗产更好的保护,首先就是要对其了解十分透彻,不管是文化遗产的哪个方面,都要去深入研究,不能研究其表面,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文化遗产在被创造时的各种真相。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不能急于求成,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传承,需要在现有的研究中慢慢深入,每个人的智慧不同,所探寻出的结果也不一样,但统一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研究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入化方法及方式。

(五)加强文遗现代数据采集技术研究

在本次研究中,加入了现代化数据采集技术,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以及数据精准度,减轻了人力和时间。在保护文化遗产中,应加强这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光是数据采集端的便捷,在数据处理端也便于整理,软件计算,不涉及人为的计算误差。在激光雷达无人机和单反相机的配合下可以获取建筑物的全景图、三维点云模型图、虚拟现实模型图等,在现实中应用较广,例如去年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不幸被烧毁,但后来人们利用了它的点云数据进行三维建模,还原了烧毁前的真实样貌,且数据精准,可以对照模型进行修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所以在文化遗产中应推广且更深入的研究并加入现代化数据采集技术。

猜你喜欢

中轴线视线遗产
“畅读中轴线 最爱北京城”东方少年领读者培养计划启动
基于ShuffleNet V2算法的三维视线估计
要去就去视线尽头的山
以新科技手段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
遗产怎么分
首付10万起! 做广州业主!坐拥中轴线+名校资源+三大商圈!
那座山
千万遗产
中轴线 古老北京的文化坐标(五)
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