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民教育体系和培训教育体系的共生共存

2021-05-12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机构培训教育

于 淼

(新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 2052)

在2019 年度的“两会”上,陈宝生部长再次强调:减负再难也要减。“减负”的话题在网络上引起了高度关注。多年来,针对减负出台过多项举措,如“下午三点半”、“减负30条”等。同时对培训机构也进行了整治,但培训机构不仅没有消退,还呈现上升趋势。

《2019 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增长最多的行业是“中小学及教辅机构”(就业比例:12.7%),较2014 届(就业比例:8.6%)增长4.1个百分点;2018 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比例增长最多的行业是“学前、小学及教辅机构”(就业比例:6.6%),较2014 届(就业比例:3.5%)增长3.1 个百分点[1]。

基于这几个统计数据,结合国家提出的减负问题,思考国民教育体系和培训教育体系到底有何异同?是否能够共生共存?

1 社会调研

笔者对本地区的16 家培训机构进行了走访,同时给培训教师、单位负责人以及学员发下了110份调查表,对培训机构的招生压力,培训教师的授课压力,机构之间的竞争压力,今后的发展状况以及学情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调研,目前收回的有效份数为102份,数据统计具体见表1。

表1 培训机构的状况

1.1 调查数据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1)招生压力,培训机构的压力较大,社会、家长以及学员的期望程度使得培训机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2)师资状况:优质教师难寻,教育部印发的《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更是让培训机构在师资方面雪上加霜。(3)竞争状态:彼此间竞争虽然强,但由于主打项目不同,以及重视宣传,培训机构生存发展尚可。(4)发展趋势:由于2019 的新冠疫情,线上教学以及小范围的授课形势相对较好,目前的发展势头依旧不错。(5)授课压力:生源的多样化,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学生个性的差异造成了培训教师授课压力巨大。

1.2 访谈结果分析

(1)教育背景分析。教育背景的分析包括对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储备与技能水平的分析。任何一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存意义上的主体而存在的。对于国民教育体系而言,学生生活背景较为单一。幼儿到小学到初高中阶段,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是按照学区划分,生活背景相差不大,但是培训教育不一样,学生学习是冲着上升一个或几个台阶来的,跟机构地点关系不大。因而学生的生活背景是需要了解并研究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更是培训机构测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这是学员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对于初高中学校而言,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学校利用统一的时间、地点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试卷测试,方法单一,但是对于教育培训机构而言,从电话的简单聊天,与父母、学员的沟通,到学员的笔试以及口试,甚至到时间的安排等,一系列的背景了解才能最终决定这个学员到底是何种程度,编排到哪个班级,安排什么样的老师,相对能取得何种效果等。

(2)学情分析。学生的学习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的环境等。为此,各国都在积极进行各种各样的全国性调查,如美国的NSSE(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英国的NSS(全国大学生调查)、澳大利亚的CEQ(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中国的麦可斯报告等等,旨在探索和研究本国教育教学的质量,并寻找各自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对于义务教育或高等教育等的国民教育体系还是各级各类的培训教育体系,学情的分析都是教育先期调研的重要内容,是各项教学活动的依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兴趣、动机、思维、状态直接关系到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学效果的达成,因而培训机构同样需要关注学情的分析。

(3)学习动机分析。无论在何种教育机构,如果缺乏动机,什么样的教学设计也无法取得所需的教学效果。动机是激励人去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是行动的动力源泉;而动机又产生于人的兴趣和需要。动机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2],因此首先要考虑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成学生与学习对象之间建立积极的关系。设计教学活动既需考虑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需考虑学生的需要度。兴趣的产生、动机的生成,到内在知识的积累,再到新知识的产生,这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要做的就是及时积极地引导这一过程,把握好正确的方向,尽可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并形成需求和动机,从而保障教学目标的达成。

(4)认知方式分析。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3]。学生在认知方式方面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些学生喜欢在集体环境中学习;有些学生喜欢独立思考;有些学生会在深思熟虑后才做出判断,而有些学生则往往会对突发问题迅速做出反应,因而认知方式就是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存储的过程。学生的认知倾向也就成为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确立教学风格、采用教学策略,达成教学目标前应该关注并考虑的问题。

2 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

2.1 规范化建设意识不够

培训行业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但是因发展迅猛,管理滞后与管理缺失,内外在条件跟不上,盈利目的太强等问题,都使得教育背离了发展的初衷,而确保培训机构的规范化则是使其平稳发展的重要手段。

2.2 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备

在培训机构里,底薪不高,基本靠课时赢得薪酬,多数机构还跟学生的退班率、满意率等挂钩,教师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外,还要负责招生、接待、解释、服务等,工作强度大,压力大,不安定因素多。因培训机构的灵活性,假期、周末尤为忙碌,加之线上线下的教学,教师是身兼数职,年轻的教师有了一定的经验后基本会独立发展,年纪大点的教师无法跟随时代的信息化步伐,因而培训机构要留在人才相对较难。

2.3 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培训机构发展之初,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机构对培训方式以及教学效果极为重视,也正是这种心态促使了培训机构的迅速壮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构规模加大,人员冗杂,专业繁多,更重要的是生源结构复杂,学员水平参差不齐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培训机构教学效果下降,最终导致招生时许诺的教学效果无法实现,并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

2.4 行业竞争激烈

尽管培训行业已经不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但发展前景依旧广阔,加之网络培训的兴盛,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培训机构为了扩大其影响力,会不断加大规模,扩大教学范畴,这样的发展使培训机构无暇顾及培训的质量以及长远发展,为经济利益和提升竞争力不择手段,不遵守教育规则而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4]。

2.5 科研力量薄弱

以教促改,以研促教,应该说教学之余,研究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培训机构中教师的目的性单一,机构也没有硬性的指标让教师加大科研力度,也就没有意识在教学之余反思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应是相互促进的,理论联系了实际,才能把握前沿动态,以科研的思维带动教学的步步提升,增强教学深度,拓展教学广度,革新教学方法。

3 培训教育对国民教育体系形成补充

3.1 知识层面的补充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盛,20世纪90年代,随着大众培训市场的兴起,教育培训大军如雨后春笋般生根发芽,以短期培训的方式迅速占领了各级各类教育市场,从出生后的启蒙教育到幼儿的学期教育,到初高中的基础教育,到职业技能培训,各培训种类也更加细化,更加全面。而这些培训机构对应的正是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甚至到大学的各级培训,是对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补充。

国民教育体系受到课程标准的限制,教学的内容以及形式相对固定,加之中国学生数量巨大,大家所学的知识千篇一律,学校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接受度,所授知识必定是以基础为主,满足了中间学生的需求,却也出现了“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培训机构在这个方面就可以对该类学生进行一定的提升和补充。对于吃不饱的学生而言,可以拓宽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对于吃不了的学生而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找到解决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口,慢节奏地进行教学。论语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这是教育的一个完美过程,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对自己的所学“乐之”。可现实是:学校教育因受到各种各样原因的限制,不少的学生对学习陷入“苦之”“烦之”的状态。而培训机构就没有太多限制,可以因材施教,根据兴趣爱好取舍学习内容,寻找学习上升的突破口。

3.2 素养层面的补充

国民教育以理论考试为主,而音乐、绘画、文学甚至体育则更注重技能方面的培训,需要课外加强,故而培训机构根据学员的兴趣爱好进行素养培养也是对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有力支撑。

2015年教育部出台三方法:《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要求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其实,素质提升早就在中国掀起了热潮,中国的父母自孩子出生起就着眼于自身孩子全面素质的提升,而提升的重要途径就是社会所办的各种培训班,尽管培训机构需要强化管理,但是无疑培训机构的出现确实迎合了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拳拳之心。

3.3 方法技能的补充

相较于国民教育体系,培训机构的教学方法更为灵活,设计思路更加新颖独特,更能针对个性差异选择更好的教学方法。每个优秀的学生都会有各自独特的学习方法,但是也有共性,如:注意力的培养,注意力是获取知识的前提,听下去才能学下去,因而可以开设抗干扰课程,而这些课程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是无法开设的。其次,还可以传授科学的记忆方法,如串联记忆、编码记忆、配对记忆等,针对个性差异选择合适的记忆方式,记忆能力会大大提高。再如合作学习,优秀学生带动差一点的学生,同龄人之间更易沟通,比起老师直接教学的效果要好很多。在这一系列问题得到锻炼的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因此,无论国民教育体系还是培训体系,教育的宗旨不变,目标统一,二者相辅相成,既发挥正规教育的主导作用,同时辅以方法技能的培训,以及文化艺术的熏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4 合理化建议

4.1 强化监管力度

严格按照《促进我国培训机构发展的条例》确定培训机构发展的资格,制定适应本地区的合理完善的培训机构标准;定期对各级培训机构进行资格审核和认证,加强监管力度,对举报有问题的培训机构要调查,一经核实要严肃处理,问题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对培训机构教育教学模式、师资力量以及硬件设施等问题严格进行审核和评估;组织专家以及教育者不定期对培训机构的教学状况、教学质量进行跟踪调查,并及时反馈限时整改追踪检查。

4.2 实施资格认证

培训机构要想长远发展,人才储备首当其中,师资队伍的素质修养以及专业水平的提升是培训机构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师资认证制度是促进培训教师队伍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举措。持证上岗,监管透明化等则是提高培训机构办学质量、实现教育培训机构办学目的的保障。

4.3 着力打造名师

无论是正规教育,还是培训机构,品牌效应都是最重要的,有了品牌,才会有好的口碑,这是培训机构赢得学员、求得发展的关键,更是培训机构竞争力重要体现。国民教育的院校对名师的打造每年都有计划,培训机构也应该摒弃眼前的利益,加大对教师内外培训的力度,从师德教育、专业水平、教学技能、信息化水平,以及素养提升方面提升教师知名度,打造线上线下教学名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培训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视野决定思路,思路找到方向,方向指引出路,培训机构的优势能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资源,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确实需要自身的认知以及政策的指引。“优质、卓越”的理念适用于国民教育,同样适用于培训教育,二者的合作共赢,借势发展才能让中国的素质教育走向更加全面的未来。

猜你喜欢

机构培训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